社交網絡視角下,怎樣平衡防疫與經濟? | PNAS速遞

2021-01-09 澎湃新聞

原創 Leo 集智俱樂部

導語

新冠背景下,政策的制定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方面我們無法「原地暫停」等待病毒從世界上徹底消失;另一方面,我們也無法放任局勢發展到疫情爆發直至醫療資源擠兌。

Leo | 作者

趙雨亭 | 審校

鄧一雪 | 編輯

於2019年末開始流行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2020年帶來的最大挑戰在於,各國政府都不得不權衡兩件事情:為控制疫情而制定封鎖政策與為經濟的復甦而注入流動性——倒不是說所謂「央行放水」那種貨幣性質的流動性,而是人的流動性——在這時候已經上升到重點考慮的範疇了。

儘管我們現在醫治這種新型疾病的手段與經驗都在逐漸豐富與累積,相關的疫苗研製工作也有了顯著的進展,但每當疫情出現反覆的時候,我們最常採取的策略仍然是隔離——隔離就意味著完全失去流動性。面對流行病,我們不得不說在所謂的「特效藥」研發成功之前,隔離可能是唯一的終極武器。但對於商業經濟來說,失去流動性意味著滅頂之災,幾乎所有的商業機構都在強調「引流」——無論線上還是線下。

新冠背景下,政策的制定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方面我們無法「原地暫停」等待病毒從世界上徹底消失;另一方面,我們也無法放任局勢發展到疫情爆發直至醫療資源擠兌。

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 Akihiro Nishi 等人對這問題給出了他們的解決方案——在控制疾病傳播和與維持必要的經濟活動之間找到平衡。這項研究工作的結果近期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 上。

原文題目:

Network interventions for manag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sustaining economy

原文地址:

http://pnas.org/content/117/48/30285

這項工作中,主要的研究對象是社交網絡。類似新冠病毒這類流行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就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接觸進行擴散(當然這種接觸也可能是間接的)。研究者對社交網絡的類型加以劃分並得到以下亞型:由家人組成的家庭連接(family ties),由密友組成的非家庭親密連接(nonfamily close ties)以及其他在超市地鐵等地方偶然形成的弱連接(weak ties)。

這種劃分背後的考慮是基於社交活動出現的場所。儘管在傳統的社交網路分析中,只需通過對連接作出強弱兩種劃分即可。但是對於流行病病毒而言,不同強連接出現的場所是不同的。也許所謂「叛逆期的少年」會整天捧個手機戳來戳去,社交網絡中聊得不亦樂乎,卻和和家人說不上一句話。但對於病毒而言,生活中共處一室的影響要用遠遠大於社交網絡中的千萬條信息。

因此,位於同個社交關係但不同社交場所的區分對疫情防控效果的影響尤為重要。比如,基於同樣的同事關係,共享一間辦公室集體辦公、錯峰輪班或遠程辦公對病毒的傳播效果顯然不同。

因此,研究者提出的第一個解決方案就是通過對社交網絡進行小組劃分(dividing groups)的措施,以減少人們同處一室的機會。這樣即可「剪斷」社交網絡中的連接,將一個大社交網絡分為多個「小團體」。即便疫情在某一個子社交網中爆發,但因為提前修建了「防火隔離帶」,使得我們可以通過控制疫情爆發的規模,從而避免大規模的感染。

除此以外,在日常的公共場所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門庭若市與門可羅雀同時存在的現象。因此,研究者也提出了小組平衡(balancing groups)措施。小組平衡有兩種方式實施:同一個雜貨店,一組顧客上午去,另一組只能下午去;限定每個雜貨店的顧客上限,將顧客均勻分流。基於此,可以平衡超市、加油站等經營性場所的人數,從而儘可能在不影響經濟的前提下減少人員聚集的可能性。

圖1. 不同的策略對網絡結構的改變,從左到右依次是:自然狀態、封鎖隔離、小組劃分、小組平衡以及小組劃分+平衡策略

對於這樣的兩項策略,研究者也模擬了由一萬個個體構成的社交網絡。並通過這樣的社交網絡來進行SEIR(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recovered)模擬實驗。在實驗中,小組劃分+平衡策略組合的效果驚人。

圖2. 以「壓平曲線」的標準來看,小組劃分+平衡策略(綠色曲線)起到了極佳的防疫效果

經過與新冠病毒一年的鬥爭,我們已經知曉科學知識的宣傳對阻斷病毒傳播的效果——至少我們能夠意識到戴口罩、消毒等簡單的措施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了科學局限,簡單的理論模型推導不過是紙上談兵,如果因此而制定了錯誤的防疫政策,將會付出的代價也是慘痛的。

本文提出的模型,不僅可以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新的執政參考,同時也有助於普通民眾意識到,只需要自己簡單的生活習慣改變,就可以有效減緩整個社會流行病的傳播規模。

參考資料:

Considering network interventions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12/18/2022584118

複雜科學最新論文

集智斑圖頂刊論文速遞欄目上線以來,持續收錄來自Nature、Science等頂刊的最新論文,追蹤複雜系統、網絡科學、計算社會科學等領域的前沿進展。現在正式推出訂閱功能,每周通過微信服務號「集智斑圖」推送論文信息。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一鍵訂閱:

原標題:《社交網絡視角下,怎樣平衡防疫與經濟? | PNAS速遞》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主持人劉美希的前沿經濟速遞 深度對話經濟學家與各國駐華大使
    劉美希是一位有經濟獨到見解的主持人,通過獨特視角幫助國內多家企業對接並開拓國際市場,2019年受武漢市政府的邀請,擔任武漢市招商大使,一起助力武漢經濟;2020年攜手央視團隊創辦了《做客大使館》高端政要人物訪談,專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駐華大使以及其他政要人物,通過該節目的視角傳播中國文化,為世界各國與中國搭建起一個文化的友誼橋梁,真正踐行了「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 PNAS:農田不平衡的磷濃度的影響
    在理想情況下,由化肥進入土壤的磷與農作物從土壤中吸收的磷是平衡的,但是Graham K. MacDonald及其同事報告說,這種平衡常常被打破。這組作者使用詳細的農業地圖評估了2000年全世界各個地區的種植100多種農作物的栽培用土壤的磷濃度的平衡。儘管最廣泛的嚴重缺磷存在於南美、美國北部和東歐的一些地區,磷大量過剩的地區主要在東亞大部分地區、美國沿海地區以及西歐和南歐的一部分。
  • 複課與防疫,艱難的平衡!新冠疫情下全球開學季一覽
    在今年疫情蔓延的特殊開學季,一些國家選擇在嚴格防控下慎重開學,一些國家則選擇遠程教學的方式開啟新學期。一些州雖然做出複課嘗試,但由於學生難以完全遵守防疫規則,社會上反對複課的聲音此起彼伏。在韓國,返校複課由於疫情反彈被迫推遲。8月中旬以來,韓國新冠疫情嚴峻,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數在百例以上。韓國教育部宣布,自8月26日開始,首爾市、仁川市和京畿道的所有幼兒園、小學和中學的學生暫停返校上課,轉而採取網絡授課,這一措施暫定持續至9月11日。
  • 全媒派 | 下一代社交網絡是怎樣的?答案關乎每個人的永久連接
    一切賦能中,新技術對於社交網絡的衝擊和刷新,可能會以一種極其迅猛同時又極易被人感知的方式呈現出來。人類的好奇心和歸屬感不止,對社交的探索欲和連接需求就永遠不會消失。 那麼,在社交媒體縱深覆蓋全世界的當下,人與社交的關係呈現出怎樣的特點?5G、AI、VR等技術,又將對社交媒體產生怎樣的影響?
  • 符號學視角下的社交媒體改革
    雖然事到如今,爭論的聲音早已消散,但面對一個每月活躍用戶量已攀升至25億人的平臺,在社交媒體改革的呼聲下,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審視「Facebook=宗教」這一比喻了。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編譯Medium的文章,以符號學的視角,借鑑歐洲宗教改革的邏輯,深入探討社交媒體如同宗教一般的影響力及當下變革面臨的重重挑戰。
  • 下一代社交網絡是怎樣的?答案關乎每個人的永久連接
    一切賦能中,新技術對於社交網絡的衝擊和刷新,可能會以一種極其迅猛同時又極易被人感知的方式呈現出來。人類的好奇心和歸屬感不止,對社交的探索欲和連接需求就永遠不會消失。那麼,在社交媒體縱深覆蓋全世界的當下,人與社交的關係呈現出怎樣的特點?5G、AI、VR等技術,又將對社交媒體產生怎樣的影響?
  • 大社交網絡下的網際網路大腦如何發展
    網際網路,尤其是社交系統對於解開大腦之謎,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價值和意義。例如社交網絡中用戶帳號之間的相互關注,信息轉發擴散,聚合群組對於研究大腦中神經元之間的關係,神經元之間的腦電波傳遞有沒有啟發效應?社交網絡,智能系統以及未來接入的智能設備之間的信息發起和信息反饋對於理解人類大腦的神經反射機制有無幫助?
  • 北師大賀永課題組PNAS刊文,揭示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的結構連接基礎
    論文題目:Association of aerobic glycolysis with the structural connectome reveals a benefit-risk balancing mechanism in the human brain論文地址:https://www.pnas.org
  • 企業怎樣平衡復工復產和防疫?律師公益法律服務指導案例來了
    人民網北京3月5日電 (記者孝金波)醫療器械公司如何平衡企業生產和疫情防控?建材上下遊企業怎樣順利復工復產?公司擬變更工資支付日怎麼辦?近日,司法部律師工作局發布第一批8個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律師公益法律服務指導案例。
  • 防疫期間 網絡社會工作大有可為
    社工進入網絡社區或利用其他網絡平臺開展類似於傳統社會工作的外展活動。社工應積極投入社區防疫工作中,積極走進網絡社區,開展網絡外展工作。不僅可以提高居民對社工服務的知曉度,方便主動求助,還能通過建立聯繫,了解居民疫情防控期間的生活狀況和需求,為後續服務設計提供參考依據。
  • 專訪法國人類學家凱克:從動物的視角理解病毒與防疫
    我們可以怎樣理解人類社會現有的結構和體制對人畜共患病大流行所做出的不同應對?面對這樣的全球危機,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競爭和團結?Keck觀察並追訪了微生物學家、獸醫和鳥類學家們的工作,從中總結出不同的防疫策略。他尤其討論了專家們如何轉換視角,從鳥類甚至病毒的眼光來解讀世界、幫助防疫。
  • 為什麼社交圈子150人剛剛好?
    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根據實際觀察,發現人類及猿猴的社交網絡,一般來說,大小為150左右,這就是所謂的鄧巴數。在他的科普著作《規模》一書中,根據不同系統的性能是如何隨系統規模變大而改變的,將系統分為三類,分別是超線性(規模指數大於1,城市越大,創新的增長越快),線性(規模指數等於1,經過對數變化後,大小的變化和功能的變化速率相等)及亞線性(規模指數小於1,系統變大後,功能的增速變得跟不上大小變化的速率)。
  • 互動儀式鏈視角下的網絡亞文化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跡,網絡亞文化成為一種新興的文化形式,以驚人的速度佔領社交網絡的每個角落,深深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本文以互動儀式鏈理論為基礎,以互動儀式發生的四個前提條件(身體共在、儀式準入機制、共同焦點、共享情感體驗)為考察維度,對《創造101》中的「菊文化」以及其社群成員的互動情況進行解析,並以此釐清和展示個體如何聚合成網絡亞文化群體。
  • 社交媒體環境下教師知識分享行為動機研究——基於知識生態理論視角的分析
    此外,教師還可藉助「名師網絡工作室」分享學科知識與教學反思,利用網絡研修平臺分享個人教學經驗等,因此,社交媒體業已成為教師群體知識分享的重要途徑。在社交媒體的環境下,教師發表和分享觀點、看法、經驗、知識等,為知識接收者解疑答惑,推動知識交換和再創造,促進知識匯聚和流動,則成為一種典型的知識分享行為。動機作為知識分享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是決定、影響知識分享行為的重要因素。
  • [學子論文]「四元律」視角下網絡電臺用戶的使用習慣研究
    在國內,繼專業的網絡音頻運營商亦歌、U2.FM推出自己的流媒體廣播服務之後,越來越多的社交網站如豆瓣網、51.com、蝦米網等也開始利用個人化網絡電臺這一新興的電臺樣式拓展自己的類型化社交服務。 本文選取的案例豆瓣電臺是豆瓣網推出的一款在線音樂收聽服務,於2009年6月在豆瓣網開始邀請制內測,11月全站公測,12月獨立頁面上線。
  • 每日風險投資速遞:兩輪自平衡車生產商鼎力聯合獲得中路資本1200...
    每日風險投資速遞(8月1日,IT桔子收錄14個投資/收購事件)國內公司1、「道裡雲」獲得中路資本500萬元投資 道裡雲(http://www.daolicloud.com/)專注於企業級市場,提供基於雲計算、網絡虛擬化(SDN)的可信、安全與自動化的創新技術和解決方案
  • 認識經濟學視角下的世界
    書中以經濟學的方式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現象,從新視角來看待那些複雜社會問題,向大家展現了經濟學對於社會運行過程中的一些問題的解讀。封面如同看故事般看案例本書分為六章,每章都由若干案例組成,其中不乏早已在網絡上掀起波瀾的案例。
  • 消費文化視角下的Vlog走紅研究
    在研究對象上,多針對於視頻播放量較多的頭部生產者或明星,而忽視了對整體生產市場的考察;在研究理論上,多採用傳統的傳播學視角,但難以透視Vlog區別於其他視頻類型的特質。 本研究將基於消費文化的視角,通過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針對網絡視頻平臺的Vlog作品及其生產者,探究Vlog作品如何吸引受眾從而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獲得走紅。
  • 《社交網絡》——那些影迷們不懂的網絡術語?
    首先,《社交網絡》是一部IT史詩,同時也是史上最年輕的億萬富翁的人物傳記。然而很多影評都放在了大衛林奇以及電影表現上,而忽視了主角——馬克·扎克伯格以及facebook這兩個IT名詞。所以,在IT圈裡我略懂電影,在影迷圈裡我略懂網際網路,於是就著手寫一篇「網絡」影評。
  • 家長視角下的227事件
    從孟母三遷論時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外部教育環境:家長視角下的227事件作者:曦竹月華君中華文明的思想體系和中國文化的核心思想,常在那些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中窺見一斑。如孔子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出自《禮記.禮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