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人離不開智慧型手機,越來越多智能穿戴設備在成為我們的「新皮膚」。今天的景象正如《未來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所言,「人機融合正在深度地進行著。」
一切賦能中,新技術對於社交網絡的衝擊和刷新,可能會以一種極其迅猛同時又極易被人感知的方式呈現出來。人類的好奇心和歸屬感不止,對社交的探索欲和連接需求就永遠不會消失。
那麼,在社交媒體縱深覆蓋全世界的當下,人與社交的關係呈現出怎樣的特點?5G、AI、VR等技術,又將對社交媒體產生怎樣的影響?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帶你了解一位來自大洋彼岸的智者——波士頓大學傳播學院新興媒體系主任、教授James E.Katz。對於這個關乎歸屬、探索與永久連接的話題,他已經形成了一系列有趣的結論。
James E.Katz(左一)
新興媒體系裡的「learner」:保持追問和思考
新興媒體系是波士頓大學傳播學院七大專業之一,主要研究新興媒體技術如何產生、如何被用戶使用、對用戶產生的效果、用戶與技術、內容如何互相影響及相互塑造等話題。
具體來講,「過濾氣泡、兩極分化和虛假新聞是如何影響美國人的選舉決策的?」「狂熱地收看Netflix是否有可能扭曲觀眾的世界觀?」「大數據時代人臉識別的技術性與人性」……這些緊跟熱點新事物的有料話題,都是新興媒體系的關注重點。
作為新興媒體研究部門主任的James Katz教授,是一位「跨界達人」,他將自己定義為「learner」——一個保持好奇、不斷學習的人。在進入大學之前,Katz有著豐富的業界經驗,曾在美國參議院及聽證會、貝爾通信公司研究專利部工作。
業界、學界的雙重從業背景,豐富了Katz獨特的關注視角,他的研究興趣廣泛,涉及社交媒體對人際關係的影響、新興媒體對社會的影響、視覺傳播的興起與發展、移動社交網絡以及VR/AI等新技術領域。
在手機剛興起時,Katz就極富預見性地預言了手機過度使用和虛擬交流等可能造成的潛在問題。在其早年著作《永恆的聯繫:移動通信,私人談話,公開演出》中,他善意提醒,「手機已經改變了社會實踐、經商的方式,然而,我們卻沒有意識到它對生活產生的影響」。
移動通訊研究是新興媒體系的重要課題
從早期的手機使用、遠距離溝通到後來社交媒體、移動社交網絡的興起,作為學者的Katz,一直緊盯未來,從未缺席。
社交心理的預見者:關注「技術、社會與未來」
人與技術的關係有兩個關鍵屬性——內容的複雜性和形式的多樣性。
首先,人們使用技術,總是帶著工具化的色彩。典型如我們使用手機,是因為它能夠幫助打破時空的藩籬,實現「身體不在場」條件下的便捷溝通;我們使用表情符號,是因為它能夠降低交流成本,提高對話的效率,且讓彼此感到輕鬆……
但是,人在使用技術的同時,也在經受著技術對人的反向異化。例如,社交媒體本是為了讓人們的溝通更加便捷,但如今出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如果一個人不使用Facebook,就可能被認為是不值得信任的,會受到眾人的懷疑和揣測。技術,反過來「綁架」了個人的自由。
同時,在某種程度上,技術解構著舊的世界,也在重構著新的意義。Katz曾舉過一個例子:「比如,LOL是什麼意思?奶奶輩的人在發郵件時,會以為LOL是『lots of love』的簡寫,一些人還會把LOL當做『laugh out loud』,但是只有年輕人會不約而同地迅速理解它在當下最流行的含義。」
液態社會裡,這種新舊並存的現狀,無疑為人與技術、技術與社會等話題,提供了內涵更為豐富的觀察維度。而作為新興領域的前沿研究者,Katz教授常常能敏銳地切入到許多新事物和新現象的內部,提出新穎而獨到的見解。
新勢力崛起:歡迎來到圖像世界
當網際網路跨越了「視覺轉向時刻」這一節點後,圖像信息衝擊文字,成為了人們日常交流對話的另一重要形式。
「自拍作為一種對話,構成了當代文化中視覺傳播向前邁進的重要一步。」
——James E.Katz
由於觀察到「自拍」正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的社會文化,2016年9月開學伊始,Katz教授便對波士頓大學的學生進行了一項關於自拍的小樣本調研,他發現,在過去一周時間內,71%的學生有過分享自拍的行為。並且,大部分的學生認為「自拍應該分享給認識的朋友」。
隨後,Katz拓展了這項研究,通過為期一年的調查,他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結論:如果情侶中有一方,經常分享個人自拍,並希望獲得他人的點讚和評論的話,這對情侶的關係往往會比較艱難;如果經常「秀」的是兩人自拍,他們的關係將會朝更好的方向發展。
自拍的泛濫
Katz認為,自拍背後的意義解讀來源於更廣泛的社會語境。通過自拍,我們將自己置身於令人興奮的場景中,但在這些充滿戲劇化的場景裡,自拍正在泛濫。「在複雜語境下,自拍有哪些文化內涵?涉及到怎樣的身份認知?是值得探討的有趣話題。」
約會軟體:迷人又令人尷尬
從全球範圍來看,約會應用,都是一塊讓人無法忽視的巨大「蛋糕」,據預測,約會市場相關產業的年均市場規模超過17.5億美元。這引起了Katz的興趣。
通過網絡調查,他發現,在美國,有46.7%的成年人使用過在線約會軟體,從用戶來看,既有25歲左右的社交網絡主流用戶,也不乏60多歲的使用者。
他分享了一個發現:33%的使用者並不會將線上關係發展為現實生活中真實的約會經歷。在美國,雖然每20個有伴侶的人當中就有1個在使用約會網站,但仍有30%的受訪者表示,公開承認自己的另一半是通過約會軟體認識的,依然令人尷尬。
此外,Katz還調研了508位波士頓大學的新生,試圖分析他們對約會軟體的態度。結果是,只有七分之一的學生同意這是好的軟體,可以幫自己找到良緣。但當被問到「是否認可約會軟體是擴大社交圈、了解更多朋友的好渠道」時,60%的學生表示了認可。可見,儘管約會軟體足夠令人嚮往,但多數人往往囿於道德觀念的約束而產生抗拒心理,這種尷尬的使用氛圍,在世界範圍內都普遍存在。
「數字鴻溝」:使用的不平等取代了獲得的不平等
在《網際網路使用的社會影響:上網、參與和互動》一書中,Katz提到,影響美國居民使用網際網路水平高低的,並非結構性和技術性因素,而是心理和文化因素。
數字鴻溝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使用鴻溝」取代所謂的「獲取不平等」成為主要問題。
目前,平等地通過網際網路訪問資源已經實現。無論是身在大城市還是遙遠的鄉村、富裕還是貧窮,都可以自由地享受網際網路技術。
問題的關鍵變成了,人們利用技術來做什麼?Katz提到,不管是在美國還是中國,當孩子們接觸到網際網路時,最大的吸引不是利用網絡去學習而是去玩遊戲。網絡內容的易得,對青少年乃至所有人都提出了更高考驗。
Katz希望,網絡內容的供給,能夠在娛樂之外,幫助人們體驗到更寬廣豐富的網絡資源效益。
相比以往那個物質匱乏、技術相對落後的時代,當下是物質豐裕、技術發達的。但是Katz又注意到,美國年輕人的的孤獨感、不安感正在加劇。「不是技術不夠,而是技術太多,以至於分散、降低了年輕人的注意力,他們正感受著技術帶來的隔離和孤獨。」
未來社交的思考者:技術正在帶來什麼?
社交新需求:重新吸引年輕人
過去十多年,Facebook等社交媒體獲得了年輕人的青睞和追捧,但時移境遷,如今的頭部社交平臺正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中老年」趨勢,社交轉向正在年輕一代的身上發生。
那麼,社交媒體,如何才能重新吸引回年輕人呢?
Katz認為,這需要回溯到社交媒體研究的核心關懷——技術怎樣能夠讓生活更美好?怎樣才能讓我們更有歸屬感、更能連接?而技術在幫助社交媒體探索、實現用戶需求上,發揮著巨大作用。
比如,通過AI實現對社交媒體的自動化例行管理,尤其是對繁忙的中年人而言,這種功能具有極大吸引力;此外,AI技術還可以用來監測人們的心理健康,並在某些方面完善人們的交往方式。
「對於年輕一代而言,無論是在社交層面還是信息層面,持續的社交接觸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Katz認為,技術將為下一代社交網絡、為這種永久連接提供必要的支撐。
社交新關係:人利用機器,也會愛它們嗎?
今年年初,《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一季熱播,劇中所引發的人與機器、技術間的關係等話題一再被熱議。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人的延伸」。隨著技術尤其是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人的存在本身與他物之間的關係範式正在經歷著深刻變化。
人機關係,也是Katz近年來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
在伊拉克戰場上,為了減少伊拉克軍隊IED(簡易爆炸裝置)帶來的傷亡,美軍曾投放了很多機器人小狗去解除裝置。但是,有一次,當這些機器狗走出戰壕、執行任務時,因為不忍敵方的瘋狂打擊,一位士兵奮不顧身地衝入戰火營救這些機器人。
最近,MIT的一群機器狗,完成了一場足球比賽。圖為機器狗表演後空翻
原本這些機器人被造出來是為了挽救士兵們的生命,但是這個士兵卻為了這些機器人願意犧牲自己。「雖然在邏輯上這是說不過去的,但情感上,我們其實可以理解。」在著作中,Katz提出了「機器精神理論」(Apparatgeist theory)的概念,藉此探討了人與機器之間可能呈現的複雜情感關係。
卡茨認為,隨著智能設備的普及與日常化,人們將與AI等設備也會發展出新的社交關係。
當然,技術為我們帶來了更豐富的體驗、更便捷的生活,但Katz也提醒稱,「技術的弊端,就像它的優點一樣明顯。」VR、AR、AI這樣的技術,總是能夠讓人充滿遐想和期待,但是如果每個人只看到技術的正面效益而忽視了「陰影」,人類與世界的聯繫,以及對這種聯繫的理解,都有可能被技術中介化,這將是灰暗的結局。
因此,如何在技術的基礎上實現更多互聯互通,而不是彼此之間變得更加孤立,正是新興媒體研究的核心關懷。在一聲聲「未來已來」的吶喊下,對於社交網絡,我們更應該持續思考的問題或許是:
年輕人的社交方式正在發生怎樣的改變?
新技術是否正加速下一代社交網絡的構建?
人們理想中的社交連接模式最終會不會實現?
未來社會中複雜的人機關係如何得到妥善處理?
12月3日,波士頓大學傳播學院新興媒體系主任James E.Katz教授將站在2019騰訊ConTech大會的演講臺上,聚焦新一輪技術浪潮中社交網絡的發展機會,以學者的獨特觀察和深度思考,為每一位關注未來社交的人提供最值得聆聽的見解。
參考資料:
1. Perpetual Contact: Mobile Communication, Private Talk, Public Performance
https://www.academia.edu/1190458/Perpetual_Contact_Mobile_Communication_Private_Talk_Public_Performance
2. Handbook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30. Mobile Games and Entertainment.pdf
https://www.academia.edu/27160722/Handbook_of_Mobile_Communication-_30._Mobile_Games_and_Entertainment.pdf
3. https://www.bu.edu/com/profile/james-e-katz/
4. http://www.bu.edu/com/academics/what-we-do/emerging-media/
5. 詹姆斯·卡茨:新興媒體影響研究的持續開拓者
https://mp.weixin.qq.com/s/0l-6gpeIbv64SxBUtaIGSg
6. 社交媒體影響社會和政治運作的方式和邏輯——美國知名新興媒體研究專家James Katz教授訪談錄 《全球傳媒學刊》
https://mp.weixin.qq.com/s/EWjDY9XbEKcAN3J3T4f6SQ
更多有趣有料內容,歡迎關注公眾號「全媒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