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派 | 下一代社交網絡是怎樣的?答案關乎每個人的永久連接

2020-12-12 騰訊網

越來越多人離不開智慧型手機,越來越多智能穿戴設備在成為我們的「新皮膚」。今天的景象正如《未來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所言,「人機融合正在深度地進行著。」

一切賦能中,新技術對於社交網絡的衝擊和刷新,可能會以一種極其迅猛同時又極易被人感知的方式呈現出來。人類的好奇心和歸屬感不止,對社交的探索欲和連接需求就永遠不會消失。

那麼,在社交媒體縱深覆蓋全世界的當下,人與社交的關係呈現出怎樣的特點?5G、AI、VR等技術,又將對社交媒體產生怎樣的影響?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帶你了解一位來自大洋彼岸的智者——波士頓大學傳播學院新興媒體系主任、教授James E.Katz。對於這個關乎歸屬、探索與永久連接的話題,他已經形成了一系列有趣的結論。

James E.Katz(左一)

新興媒體系裡的「learner」:保持追問和思考

新興媒體系是波士頓大學傳播學院七大專業之一,主要研究新興媒體技術如何產生、如何被用戶使用、對用戶產生的效果、用戶與技術、內容如何互相影響及相互塑造等話題。

具體來講,「過濾氣泡、兩極分化和虛假新聞是如何影響美國人的選舉決策的?」「狂熱地收看Netflix是否有可能扭曲觀眾的世界觀?」「大數據時代人臉識別的技術性與人性」……這些緊跟熱點新事物的有料話題,都是新興媒體系的關注重點。

作為新興媒體研究部門主任的James Katz教授,是一位「跨界達人」,他將自己定義為「learner」——一個保持好奇、不斷學習的人。在進入大學之前,Katz有著豐富的業界經驗,曾在美國參議院及聽證會、貝爾通信公司研究專利部工作。

業界、學界的雙重從業背景,豐富了Katz獨特的關注視角,他的研究興趣廣泛,涉及社交媒體對人際關係的影響、新興媒體對社會的影響、視覺傳播的興起與發展、移動社交網絡以及VR/AI等新技術領域。

在手機剛興起時,Katz就極富預見性地預言了手機過度使用和虛擬交流等可能造成的潛在問題。在其早年著作《永恆的聯繫:移動通信,私人談話,公開演出》中,他善意提醒,「手機已經改變了社會實踐、經商的方式,然而,我們卻沒有意識到它對生活產生的影響」。

移動通訊研究是新興媒體系的重要課題

從早期的手機使用、遠距離溝通到後來社交媒體、移動社交網絡的興起,作為學者的Katz,一直緊盯未來,從未缺席。

社交心理的預見者:關注「技術、社會與未來」

人與技術的關係有兩個關鍵屬性——內容的複雜性和形式的多樣性。

首先,人們使用技術,總是帶著工具化的色彩。典型如我們使用手機,是因為它能夠幫助打破時空的藩籬,實現「身體不在場」條件下的便捷溝通;我們使用表情符號,是因為它能夠降低交流成本,提高對話的效率,且讓彼此感到輕鬆……

但是,人在使用技術的同時,也在經受著技術對人的反向異化。例如,社交媒體本是為了讓人們的溝通更加便捷,但如今出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如果一個人不使用Facebook,就可能被認為是不值得信任的,會受到眾人的懷疑和揣測。技術,反過來「綁架」了個人的自由。

同時,在某種程度上,技術解構著舊的世界,也在重構著新的意義。Katz曾舉過一個例子:「比如,LOL是什麼意思?奶奶輩的人在發郵件時,會以為LOL是『lots of love』的簡寫,一些人還會把LOL當做『laugh out loud』,但是只有年輕人會不約而同地迅速理解它在當下最流行的含義。」

液態社會裡,這種新舊並存的現狀,無疑為人與技術、技術與社會等話題,提供了內涵更為豐富的觀察維度。而作為新興領域的前沿研究者,Katz教授常常能敏銳地切入到許多新事物和新現象的內部,提出新穎而獨到的見解。

新勢力崛起:歡迎來到圖像世界

當網際網路跨越了「視覺轉向時刻」這一節點後,圖像信息衝擊文字,成為了人們日常交流對話的另一重要形式。

「自拍作為一種對話,構成了當代文化中視覺傳播向前邁進的重要一步。」

——James E.Katz

由於觀察到「自拍」正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的社會文化,2016年9月開學伊始,Katz教授便對波士頓大學的學生進行了一項關於自拍的小樣本調研,他發現,在過去一周時間內,71%的學生有過分享自拍的行為。並且,大部分的學生認為「自拍應該分享給認識的朋友」。

隨後,Katz拓展了這項研究,通過為期一年的調查,他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結論:如果情侶中有一方,經常分享個人自拍,並希望獲得他人的點讚和評論的話,這對情侶的關係往往會比較艱難;如果經常「秀」的是兩人自拍,他們的關係將會朝更好的方向發展。

自拍的泛濫

Katz認為,自拍背後的意義解讀來源於更廣泛的社會語境。通過自拍,我們將自己置身於令人興奮的場景中,但在這些充滿戲劇化的場景裡,自拍正在泛濫。「在複雜語境下,自拍有哪些文化內涵?涉及到怎樣的身份認知?是值得探討的有趣話題。」

約會軟體:迷人又令人尷尬

從全球範圍來看,約會應用,都是一塊讓人無法忽視的巨大「蛋糕」,據預測,約會市場相關產業的年均市場規模超過17.5億美元。這引起了Katz的興趣。

通過網絡調查,他發現,在美國,有46.7%的成年人使用過在線約會軟體,從用戶來看,既有25歲左右的社交網絡主流用戶,也不乏60多歲的使用者。

他分享了一個發現:33%的使用者並不會將線上關係發展為現實生活中真實的約會經歷。在美國,雖然每20個有伴侶的人當中就有1個在使用約會網站,但仍有30%的受訪者表示,公開承認自己的另一半是通過約會軟體認識的,依然令人尷尬。

此外,Katz還調研了508位波士頓大學的新生,試圖分析他們對約會軟體的態度。結果是,只有七分之一的學生同意這是好的軟體,可以幫自己找到良緣。但當被問到「是否認可約會軟體是擴大社交圈、了解更多朋友的好渠道」時,60%的學生表示了認可。可見,儘管約會軟體足夠令人嚮往,但多數人往往囿於道德觀念的約束而產生抗拒心理,這種尷尬的使用氛圍,在世界範圍內都普遍存在。

「數字鴻溝」:使用的不平等取代了獲得的不平等

在《網際網路使用的社會影響:上網、參與和互動》一書中,Katz提到,影響美國居民使用網際網路水平高低的,並非結構性和技術性因素,而是心理和文化因素。

數字鴻溝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使用鴻溝」取代所謂的「獲取不平等」成為主要問題。

目前,平等地通過網際網路訪問資源已經實現。無論是身在大城市還是遙遠的鄉村、富裕還是貧窮,都可以自由地享受網際網路技術。

問題的關鍵變成了,人們利用技術來做什麼?Katz提到,不管是在美國還是中國,當孩子們接觸到網際網路時,最大的吸引不是利用網絡去學習而是去玩遊戲。網絡內容的易得,對青少年乃至所有人都提出了更高考驗。

Katz希望,網絡內容的供給,能夠在娛樂之外,幫助人們體驗到更寬廣豐富的網絡資源效益。

相比以往那個物質匱乏、技術相對落後的時代,當下是物質豐裕、技術發達的。但是Katz又注意到,美國年輕人的的孤獨感、不安感正在加劇。「不是技術不夠,而是技術太多,以至於分散、降低了年輕人的注意力,他們正感受著技術帶來的隔離和孤獨。」

未來社交的思考者:技術正在帶來什麼?

社交新需求:重新吸引年輕人

過去十多年,Facebook等社交媒體獲得了年輕人的青睞和追捧,但時移境遷,如今的頭部社交平臺正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中老年」趨勢,社交轉向正在年輕一代的身上發生。

那麼,社交媒體,如何才能重新吸引回年輕人呢?

Katz認為,這需要回溯到社交媒體研究的核心關懷——技術怎樣能夠讓生活更美好?怎樣才能讓我們更有歸屬感、更能連接?而技術在幫助社交媒體探索、實現用戶需求上,發揮著巨大作用。

比如,通過AI實現對社交媒體的自動化例行管理,尤其是對繁忙的中年人而言,這種功能具有極大吸引力;此外,AI技術還可以用來監測人們的心理健康,並在某些方面完善人們的交往方式。

「對於年輕一代而言,無論是在社交層面還是信息層面,持續的社交接觸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Katz認為,技術將為下一代社交網絡、為這種永久連接提供必要的支撐。

社交新關係:人利用機器,也會愛它們嗎?

今年年初,《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一季熱播,劇中所引發的人與機器、技術間的關係等話題一再被熱議。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人的延伸」。隨著技術尤其是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人的存在本身與他物之間的關係範式正在經歷著深刻變化。

人機關係,也是Katz近年來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

在伊拉克戰場上,為了減少伊拉克軍隊IED(簡易爆炸裝置)帶來的傷亡,美軍曾投放了很多機器人小狗去解除裝置。但是,有一次,當這些機器狗走出戰壕、執行任務時,因為不忍敵方的瘋狂打擊,一位士兵奮不顧身地衝入戰火營救這些機器人。

最近,MIT的一群機器狗,完成了一場足球比賽。圖為機器狗表演後空翻

原本這些機器人被造出來是為了挽救士兵們的生命,但是這個士兵卻為了這些機器人願意犧牲自己。「雖然在邏輯上這是說不過去的,但情感上,我們其實可以理解。」在著作中,Katz提出了「機器精神理論」(Apparatgeist theory)的概念,藉此探討了人與機器之間可能呈現的複雜情感關係。

卡茨認為,隨著智能設備的普及與日常化,人們將與AI等設備也會發展出新的社交關係。

當然,技術為我們帶來了更豐富的體驗、更便捷的生活,但Katz也提醒稱,「技術的弊端,就像它的優點一樣明顯。」VR、AR、AI這樣的技術,總是能夠讓人充滿遐想和期待,但是如果每個人只看到技術的正面效益而忽視了「陰影」,人類與世界的聯繫,以及對這種聯繫的理解,都有可能被技術中介化,這將是灰暗的結局。

因此,如何在技術的基礎上實現更多互聯互通,而不是彼此之間變得更加孤立,正是新興媒體研究的核心關懷。在一聲聲「未來已來」的吶喊下,對於社交網絡,我們更應該持續思考的問題或許是:

年輕人的社交方式正在發生怎樣的改變?

新技術是否正加速下一代社交網絡的構建?

人們理想中的社交連接模式最終會不會實現?

未來社會中複雜的人機關係如何得到妥善處理?

12月3日,波士頓大學傳播學院新興媒體系主任James E.Katz教授將站在2019騰訊ConTech大會的演講臺上,聚焦新一輪技術浪潮中社交網絡的發展機會,以學者的獨特觀察和深度思考,為每一位關注未來社交的人提供最值得聆聽的見解。

參考資料:

1. Perpetual Contact: Mobile Communication, Private Talk, Public Performance

https://www.academia.edu/1190458/Perpetual_Contact_Mobile_Communication_Private_Talk_Public_Performance

2. Handbook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30. Mobile Games and Entertainment.pdf

https://www.academia.edu/27160722/Handbook_of_Mobile_Communication-_30._Mobile_Games_and_Entertainment.pdf

3. https://www.bu.edu/com/profile/james-e-katz/

4. http://www.bu.edu/com/academics/what-we-do/emerging-media/

5. 詹姆斯·卡茨:新興媒體影響研究的持續開拓者

https://mp.weixin.qq.com/s/0l-6gpeIbv64SxBUtaIGSg

6. 社交媒體影響社會和政治運作的方式和邏輯——美國知名新興媒體研究專家James Katz教授訪談錄 《全球傳媒學刊》

https://mp.weixin.qq.com/s/EWjDY9XbEKcAN3J3T4f6SQ

更多有趣有料內容,歡迎關注公眾號「全媒派」。

相關焦點

  • 下一代社交網絡是怎樣的?答案關乎每個人的永久連接
    越來越多人離不開智慧型手機,越來越多智能穿戴設備在成為我們的「新皮膚」。今天的景象正如《未來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所言,「人機融合正在深度地進行著。」一切賦能中,新技術對於社交網絡的衝擊和刷新,可能會以一種極其迅猛同時又極易被人感知的方式呈現出來。人類的好奇心和歸屬感不止,對社交的探索欲和連接需求就永遠不會消失。
  • 社交媒體讓人更自戀_全媒派_騰訊新聞
    可是,你是否想過,曬自拍和信用分的背後究竟有怎樣的深層原因?本期全媒派(qq_qmp)將帶來SocialMedia Today的文章,原來,由於社交媒體平臺鼓勵個人營銷,我們都在變得越來越自戀啊!而科研社交網絡服務網站ResearchGATE上一篇論文,也表明,Facebook愈發走高的使用就可以解釋為何在如今的成人世界中,自戀人數也持續增加。是什麼使社交網絡成為自戀者的孵化器呢?
  • 全媒派 | Facebook是宗教嗎?符號學視角下的社交媒體改革
    雖然事到如今,爭論的聲音早已消散,但面對一個每月活躍用戶量已攀升至25億人的平臺,在社交媒體改革的呼聲下,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審視「Facebook=宗教」這一比喻了。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編譯Medium的文章,以符號學的視角,借鑑歐洲宗教改革的邏輯,深入探討社交媒體如同宗教一般的影響力及當下變革面臨的重重挑戰。
  • _全媒派_騰訊新聞
    全媒派(quanmeipai)編譯DIGIDAY一文,試圖揭開GiveMeSport背後,AI在新聞編輯部的應用之謎。在這之前,網站上每個月生產約2000篇文章,由團隊中的14名專業撰稿人和50名自由撰稿人完成,而其中大部分都是感受型新聞。新技術的使用也使得撰稿人有更充裕的時間去完成1500詞左右的長篇文章,而這些長文往往能夠提供更多的廣告空間。
  • 社交網絡視角下,怎樣平衡防疫與經濟? | PNAS速遞
    類似新冠病毒這類流行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就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接觸進行擴散(當然這種接觸也可能是間接的)。研究者對社交網絡的類型加以劃分並得到以下亞型:由家人組成的家庭連接(family ties),由密友組成的非家庭親密連接(nonfamily close ties)以及其他在超市地鐵等地方偶然形成的弱連接(weak ties)。
  • BODC超級礦機|讓社交產生價值 ▏重構新一代去中心化社交網絡平臺
    面對中心化社交平臺種種痛點,BODC運用區塊鏈技術,採用擴展式分片設計方案,重構新一代去中心化社交網絡平臺,使用戶的隱私安全得到保障、用戶價值回歸個體,BODC去中心化社交平臺優勢如下:去中心化分布式帳本——
  • 全媒派 | 北大學生給流浪貓做的小程序火了,他們怎麼看待這次意外...
    如果將這個問題拋到朋友圈或問答平臺,會收到各式各樣的答案——電商、出行、玩遊戲、點外賣……但有沒有想過,小程序也可以用來幹點與賺錢和消費無關的事情,比如「吸貓」。 很多人好奇,「貓咪速查手冊」是怎麼運作的?識別近百隻貓並給它們命名,是如何做到的?追求效率的人們,為什麼會對這樣一款簡單而佛系的小程序著迷?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對話北京大學流浪貓關愛協會的會長範瀚允,為你解答「北大貓咪圖鑑」背後的故事。
  • 全媒派對話4位全球頂尖AI專家
    怎樣把神經網絡很自然地解釋出來,並用它來指導實踐,當意外或不好的情況發生時,解釋性對於問題設計而言就非常重要了。另一大局限在於標籤數據成本太高。現在幾乎所有的機器學習都需要大量的人工標籤的數據,而這些數據非常昂貴。
  •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下一代可擴展去中心化社交生態平臺JUST NETWORK...
    JUST NETWORK創造性的解決了以下行業痛點: ●用戶信息洩露,隱私安全無法得到保障 ●用戶數據被平臺隨意獲取及套利 ●平臺上充斥著虛假用戶和信息 ●用戶價值歸屬權不清晰,缺乏激勵 ●缺乏信用體系,用戶連接成本高 社交網絡是人類最基本和最高頻的需求,在歷次技術革新浪潮中,社交網絡總是扮演著生態顛覆者的角色,重塑新浪潮下的新產業格局
  • 匿名社交再流行?你只是在標籤體系下尋求身份庇護
    淹沒在人群之中,他們放肆高呼著「選我選我」,被邀請到聚光燈下,他們又慌張焦慮,小心地控制著自己的一言一行。這或許是又一批匿名社交產品崛起的原因。人們在SOUL上尋找真愛,在坦白說評判好友,在平行世界留下自己的足跡……本期全媒派熄滅聚焦的燈光,與不知姓甚名誰的你,聊一聊這層名為「匿名」的保護色。
  • 社交媒體,是怎樣改變人類互動的?
    社會學家Goffman曾經提出: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在不停地「表演」,在不同的場合向不同的人呈現出不同的形象。比如,我們對父母和對同學同事說話時的語氣和用詞可能是非常不同的,我們去見上司和去見朋友時穿的衣服也多半是不同的。
  • 全媒派 | 外國人也愛造網絡流行詞,英美媒體如何掀起英語用法新潮流?
    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我國每年都會新增大量的漢語新詞——網絡詞彙。這種現象也發生在英美國家,在社交媒體甚至一些嚴肅的新聞媒體上,不斷湧現出英語新詞、新縮略語等。這影響著英美人尤其是英美年輕人的語言環境、思維方式和文化生活的改變。
  • 要建立更有效的社交連接方式,Chance把目光聚焦在「眼前人」
    只不過從目前看來,微信、臉書等巨頭已經築起壁壘,想要翻越,只有等待下一個風口。那我們不禁要問,新的社交軟體是否還存在機會,社交網絡的未來又在哪裡?如果想要探索社交網絡未來,不妨了解一下他們的過去。從人與人連接的方式,看社交網絡進化史從人與人連接的方式來看,社交通信軟體的誕生,就是伴隨著我們人類連接遠方的願望。
  • 最新海外核查網站解析_全媒派_騰訊新聞
    發展到網際網路時代,社交媒體更是為謠言傳播提供了沃土,前有Google News添加事實核查標籤,後有Facebook全面阻擊十大殺招,足見事實核查已經成為資訊獲取者的剛需。那麼,面對假新聞,我們怎麼能練就火眼金睛、去偽存真的本事呢?
  • 全媒派 | 李紅濤:從小鎮青年到大學教授,一位傳播學者的可愛與執拗
    全媒派:進入大學之後,您對新聞傳播學有哪些新的認識? 李紅濤:西南政法大學的學風非常樸素和紮實,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也很好,曾經發生過因為太多人想擠進教室聽講座而把門上玻璃擠碎的「慘案」。
  • 大社交網絡下的網際網路大腦如何發展
    除了上述舉出的範例,神經學科學家還將從社交網絡為基礎的網際網路大腦研究計劃中獲得怎樣的啟發?首先,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這些年網際網路與腦神經研究的一些進展。2007年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開展的網際網路進化論研究中指出網際網路與腦科學具有很強的相關性,並繪製出網際網路虛擬大腦結構圖。
  • 全媒派 | 你會在發朋友圈時字斟句酌嗎?社交媒體的「排練舞臺...
    它體現了社交媒體中人機互動的複雜性和高質量,不過,也很可能同時鼓勵一種「扁平化」的自我(『flattened out』 self)。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獲得新傳研讀社授權轉載,為你摘譯這篇研究論文的核心邏輯與觀點,帶你一覽社交媒體中的「排練舞臺」。
  • 禪與社交網絡維修藝術(完整版)
    這一切問題的答案都存在於對社交資本的研究中,一個社交網絡究竟是如何幫助人們積累社交資本的,又是如何平衡這個過程中用戶之間的博弈的?更坦白地說,社交產品應該如何有意或無意地利用「人類的本質是尋求地位的猴子」這一事實?
  • VICE如何伺候好愈發個性的千禧一代?
    Jack:我主要負責社交媒體團隊,搭建社交團隊與其他內容團隊間的合作(比如視頻組和原生內容組)。Vice在各大社交媒體上的用戶都是千禧一代,是不是很「難伺候」?Jack:受眾及分發平臺的差異化是必須慎重對待的問題。
  • 全媒派 | 對話教育學者熊丙奇:一個月寫幾萬字,究竟是為了什麼?
    比如我目前在騰訊知識官計劃中發布的內容,很多都是和熱點相關,以問題為導向進行的分析;另一方面,是對教育問題保持持續關注的那些人,其中,比較多的是教育行業的從業者,並可能會進一步轉變為粉絲。 全媒派:目前內容行業內短視頻的形式備受歡迎,您今後會考慮加入短視頻創作的賽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