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研究者Hannah Ditchfield的最新研究論文(發表於2020年第6期New Media & Society)中,Ditchfield擴展了戈夫曼對於前臺和後臺的區分,認為社交媒體的可編輯性和異步性,讓用戶得以建立一種獨特的排練舞臺(rehearsal stage)。在排練舞臺中,用戶可以編輯、打磨自己發送的信息,甚至在有必要時推倒重來。這種排練對於「面子」的保護和「身份」的建構至關重要。它體現了社交媒體中人機互動的複雜性和高質量,不過,也很可能同時鼓勵一種「扁平化」的自我(『flattened out』 self)。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獲得新傳研讀社授權轉載,為你摘譯這篇研究論文的核心邏輯與觀點,帶你一覽社交媒體中的「排練舞臺」。
發布前的準備空間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擔心社交媒體的普及,會導致社交互動質量的衰敗。我們的在線互動變得更短、更量化,例如,我們會通過點讚來代替交往。不過,這種擔心也許並沒有什麼道理,因為社交媒體用戶在發送信息時,所耗費的時間也許並不能從發送的文字中體現。絕大多數研究都只關注他們發了什麼,卻極少關注他們在發送(發布)消息之前,究竟做了哪些刪改、斟酌——畢竟,我們都希望自己發送的信息是"合適的""道德的",符合戈夫曼所說的「社會互動秩序」。本研究希望採納的,正是這樣一種「發布前」視角(Pre-post Perspective)。
這種「發布前」視角的出現,無疑仰仗社交媒體「可編輯性」和「異步性」:在與目標受眾共享信息之前,用戶可以編輯、修改甚至重新構思自己的發言。由於消息的發送與接收之間存在時間延遲,社交媒體也「允許用戶精心製作發送的信息,以達到預期效果」,讓用戶有機會「保持自我呈現的一致性」和「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生產自我形象的能力」。
排練舞臺中的面子工作
我的研究將這一準備空間稱為「排練舞臺」。這一論點擴展了歐文·戈夫曼的觀點。他提出了前臺和後臺的區分。在戈夫曼的眼中,前臺是「主要表演發生的地方」,在後臺,人們則可以「放下在前臺表演的角色、與其他團隊成員串通,或在私密的地方放鬆」。不過,這兩種舞臺都不能準確描述Facebook用戶發送信息之前的編輯工作。實際上,它並不是一種「舞臺表演」,而是一種起草、準備表演的舞臺。
戈夫曼將這種練習活動稱為「技術重做」(technical redoing)。在社交媒體中,這種「技術重做」則可被視為一種排練。在排練過程中,用戶發送的每一個單詞都被拼貼在一起,進行整體性的排演,這或多或少能幫助信息發送者「充分預期在接下來的舞臺中應該做什麼」。因此,我們認為,Facebook平臺的基礎結構讓一種新的「排練舞臺」(rehearsal stage)成為可能。
在自我呈現中,戈夫曼提出的另一個核心概念是「面子」(face)或「面子工作」(facework)。面子被定義為「一個人有效為自己爭取的積極的社會價值」,或「用被認可的社會屬性描繪的自我形象」。在社交媒體的背景下,有關「面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戶如何在Facebook上「做」友誼(『do』 friendship),以及人們如何維持禮貌規範。然而,西方對「面子」的解釋往往更多地考慮他們所說的「自我面子」(對自己形象的關注),卻較少關注「他人面孔」(對另一個人形象的關注)。
戈夫曼強調說,保護自己面子的防禦性取向,和保護他人面子的保護性取向一樣重要。因此,本研究擴展了現有的關於社交媒體中面子工作的研究,不僅評估了涉及面子管理的準備工作,還同時關注了防禦和保護兩種取向。
基於錄屏軟體的會話分析
那麼,如何才能獲知用戶在發帖前的編輯工作呢?我們邀請該研究參與者在自己的電腦上安裝錄屏記錄,並讓這個軟體在後臺運行,以便記錄參與者互動的任何內容。這種方法允許研究「超越屏幕」,並考察在關係建構中發生的身份工作(identity work)。
在樣本方面,本研究招募了四名參與者,共收集了六個半小時的數據。這必然是一個小樣本,不過,此次的分析重點是用戶的交互行為,而不是用戶本身。這篇文章並不提供一個關於Facebook用戶如何進行發帖前編輯的普遍結論。相反,我提供了對網絡生活中一個從未探索過的「舞臺」的經驗性洞察。
在分析的方法上,我借鑑了會話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CA)。在最基本的層面上,CA是對互動對話的研究,是「對日常自然產生的各種對話的系統分析」。儘管CA傳統上用於理解線下交互,如今則在數字環境中的應用越來越多。CA的目的不是"找出人們說某些話時的真正意思",也不是"發現話語背後的現實"。它的出發點是"現實永遠不能脫離話語而達成,因此,是話語本身成為了現實"。CA是一種關注如何管理和完成交流行為的方法,對人們在談話中"做"的事情感興趣。因此,這種方法有助於確定參與者如何在Facebook的舞臺排練中完成某些自我展示。
排練舞臺意味著什麼?
在網絡身份建構的過程中,預先編輯和相互預演扮演著關鍵作用,不過,之前的學者們卻普遍低估了其重要性。
通過會話分析,我們發現,「排練舞臺「不僅讓社交媒體用戶以更有利的方式編輯自我展示,而且還被用來保護別人的臉面和身份。通過強調廣泛存在的「發帖前」的編輯工作,本研究為我們理解Facebook中發生的大量互動行為提供了新的視角。我揭示了一個相當複雜的編輯過程,其中,用戶可能要花幾分鐘時間進行多次編輯、刪除甚至重寫。這種複雜、辛苦的準備工作並沒有被之前的研究捕捉到。
在Facebook中,用戶可以通過編輯和製作他們的互動行為,擁有了精心建構自我的能力。這也為我們理解用戶自我呈現中的「完善」提供了重要啟發。
說到「完善」,我指的並不是用戶對正在編輯的帖子的看法,而是他們所付出的勞動的性質——例如社交媒體用戶對帖子的打磨和編輯。通過發布前的這些勞動,在線互動的質量就不會受到威脅,或者說,不會像以前論點所說的那樣,互動質量遭受削減。事實上,如果說線上互動與線下有什麼不同的話,也許線上互動會進行更多的「完善」,甚至比線下更「完善」。
當然,我確實認為,在自我呈現中以如此的方式完善自我,本身也是一種互動的衰落,線下面對面交流和身份認同的不一致性、雜亂性,都在線上建構自我和保護他人的過程中消失了。從這個角度來講,對交流質量衰退的擔心,應該更多聚焦網際網路中的「扁平化」自我(『flattened out』 self),而不是聚焦於「人們會越來越少地交流」。
當然,排練舞臺並不是社交媒體平臺所獨有的。在線上和線下的異步傳播語境中(例如,電子郵件和寫信),傳播者都可能使用排練策略。從這個角度,本研究所揭示的行為與最傳統的溝通形式產生了共鳴。因此,社交媒體中的排練和準備工作,同樣可以在書面交流中實現。這也強調了,我們的線上互動實踐與線下互動實踐是彼此交織、相連的。
參考文獻:
Ditchfield, H. (2020). Behind the screen of Facebook: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the rehearsal stage of online interaction. New Media & Society,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