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派 | 你會在發朋友圈時字斟句酌嗎?社交媒體的「排練舞臺...

2020-12-15 騰訊網

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研究者Hannah Ditchfield的最新研究論文(發表於2020年第6期New Media & Society)中,Ditchfield擴展了戈夫曼對於前臺和後臺的區分,認為社交媒體的可編輯性和異步性,讓用戶得以建立一種獨特的排練舞臺(rehearsal stage)。在排練舞臺中,用戶可以編輯、打磨自己發送的信息,甚至在有必要時推倒重來。這種排練對於「面子」的保護和「身份」的建構至關重要。它體現了社交媒體中人機互動的複雜性和高質量,不過,也很可能同時鼓勵一種「扁平化」的自我(『flattened out』 self)。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獲得新傳研讀社授權轉載,為你摘譯這篇研究論文的核心邏輯與觀點,帶你一覽社交媒體中的「排練舞臺」。

發布前的準備空間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擔心社交媒體的普及,會導致社交互動質量的衰敗。我們的在線互動變得更短、更量化,例如,我們會通過點讚來代替交往。不過,這種擔心也許並沒有什麼道理,因為社交媒體用戶在發送信息時,所耗費的時間也許並不能從發送的文字中體現。絕大多數研究都只關注他們發了什麼,卻極少關注他們在發送(發布)消息之前,究竟做了哪些刪改、斟酌——畢竟,我們都希望自己發送的信息是"合適的""道德的",符合戈夫曼所說的「社會互動秩序」。本研究希望採納的,正是這樣一種「發布前」視角(Pre-post Perspective)。

這種「發布前」視角的出現,無疑仰仗社交媒體「可編輯性」和「異步性」:在與目標受眾共享信息之前,用戶可以編輯、修改甚至重新構思自己的發言。由於消息的發送與接收之間存在時間延遲,社交媒體也「允許用戶精心製作發送的信息,以達到預期效果」,讓用戶有機會「保持自我呈現的一致性」和「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生產自我形象的能力」。

排練舞臺中的面子工作

我的研究將這一準備空間稱為「排練舞臺」。這一論點擴展了歐文·戈夫曼的觀點。他提出了前臺和後臺的區分。在戈夫曼的眼中,前臺是「主要表演發生的地方」,在後臺,人們則可以「放下在前臺表演的角色、與其他團隊成員串通,或在私密的地方放鬆」。不過,這兩種舞臺都不能準確描述Facebook用戶發送信息之前的編輯工作。實際上,它並不是一種「舞臺表演」,而是一種起草、準備表演的舞臺。

戈夫曼將這種練習活動稱為「技術重做」(technical redoing)。在社交媒體中,這種「技術重做」則可被視為一種排練。在排練過程中,用戶發送的每一個單詞都被拼貼在一起,進行整體性的排演,這或多或少能幫助信息發送者「充分預期在接下來的舞臺中應該做什麼」。因此,我們認為,Facebook平臺的基礎結構讓一種新的「排練舞臺」(rehearsal stage)成為可能。

在自我呈現中,戈夫曼提出的另一個核心概念是「面子」(face)或「面子工作」(facework)。面子被定義為「一個人有效為自己爭取的積極的社會價值」,或「用被認可的社會屬性描繪的自我形象」。在社交媒體的背景下,有關「面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戶如何在Facebook上「做」友誼(『do』 friendship),以及人們如何維持禮貌規範。然而,西方對「面子」的解釋往往更多地考慮他們所說的「自我面子」(對自己形象的關注),卻較少關注「他人面孔」(對另一個人形象的關注)。

戈夫曼強調說,保護自己面子的防禦性取向,和保護他人面子的保護性取向一樣重要。因此,本研究擴展了現有的關於社交媒體中面子工作的研究,不僅評估了涉及面子管理的準備工作,還同時關注了防禦和保護兩種取向。

基於錄屏軟體的會話分析

那麼,如何才能獲知用戶在發帖前的編輯工作呢?我們邀請該研究參與者在自己的電腦上安裝錄屏記錄,並讓這個軟體在後臺運行,以便記錄參與者互動的任何內容。這種方法允許研究「超越屏幕」,並考察在關係建構中發生的身份工作(identity work)。

在樣本方面,本研究招募了四名參與者,共收集了六個半小時的數據。這必然是一個小樣本,不過,此次的分析重點是用戶的交互行為,而不是用戶本身。這篇文章並不提供一個關於Facebook用戶如何進行發帖前編輯的普遍結論。相反,我提供了對網絡生活中一個從未探索過的「舞臺」的經驗性洞察。

在分析的方法上,我借鑑了會話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CA)。在最基本的層面上,CA是對互動對話的研究,是「對日常自然產生的各種對話的系統分析」。儘管CA傳統上用於理解線下交互,如今則在數字環境中的應用越來越多。CA的目的不是"找出人們說某些話時的真正意思",也不是"發現話語背後的現實"。它的出發點是"現實永遠不能脫離話語而達成,因此,是話語本身成為了現實"。CA是一種關注如何管理和完成交流行為的方法,對人們在談話中"做"的事情感興趣。因此,這種方法有助於確定參與者如何在Facebook的舞臺排練中完成某些自我展示。

排練舞臺意味著什麼?

在網絡身份建構的過程中,預先編輯和相互預演扮演著關鍵作用,不過,之前的學者們卻普遍低估了其重要性。

通過會話分析,我們發現,「排練舞臺「不僅讓社交媒體用戶以更有利的方式編輯自我展示,而且還被用來保護別人的臉面和身份。通過強調廣泛存在的「發帖前」的編輯工作,本研究為我們理解Facebook中發生的大量互動行為提供了新的視角。我揭示了一個相當複雜的編輯過程,其中,用戶可能要花幾分鐘時間進行多次編輯、刪除甚至重寫。這種複雜、辛苦的準備工作並沒有被之前的研究捕捉到。

在Facebook中,用戶可以通過編輯和製作他們的互動行為,擁有了精心建構自我的能力。這也為我們理解用戶自我呈現中的「完善」提供了重要啟發。

說到「完善」,我指的並不是用戶對正在編輯的帖子的看法,而是他們所付出的勞動的性質——例如社交媒體用戶對帖子的打磨和編輯。通過發布前的這些勞動,在線互動的質量就不會受到威脅,或者說,不會像以前論點所說的那樣,互動質量遭受削減。事實上,如果說線上互動與線下有什麼不同的話,也許線上互動會進行更多的「完善」,甚至比線下更「完善」。

當然,我確實認為,在自我呈現中以如此的方式完善自我,本身也是一種互動的衰落,線下面對面交流和身份認同的不一致性、雜亂性,都在線上建構自我和保護他人的過程中消失了。從這個角度來講,對交流質量衰退的擔心,應該更多聚焦網際網路中的「扁平化」自我(『flattened out』 self),而不是聚焦於「人們會越來越少地交流」。

當然,排練舞臺並不是社交媒體平臺所獨有的。在線上和線下的異步傳播語境中(例如,電子郵件和寫信),傳播者都可能使用排練策略。從這個角度,本研究所揭示的行為與最傳統的溝通形式產生了共鳴。因此,社交媒體中的排練和準備工作,同樣可以在書面交流中實現。這也強調了,我們的線上互動實踐與線下互動實踐是彼此交織、相連的。

參考文獻:

Ditchfield, H. (2020). Behind the screen of Facebook: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the rehearsal stage of online interaction. New Media & Society, 22(6).

相關焦點

  • 社交媒體讓人更自戀_全媒派_騰訊新聞
    可是,你是否想過,曬自拍和信用分的背後究竟有怎樣的深層原因?本期全媒派(qq_qmp)將帶來SocialMedia Today的文章,原來,由於社交媒體平臺鼓勵個人營銷,我們都在變得越來越自戀啊!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朋友:永遠不停地在社交平臺上發自拍;不管去了哪兒、幹了什麼,都會立刻分享他們的狀態。當你忍不住厭煩了,直接把Ta拉黑,卻在不久發現另一個Ta又來了!心理學家警告說,由於社交媒體的盛行,自戀、自我曝光的心理和行為正在以燎原之勢飛速增加。
  • 全媒派 | Facebook是宗教嗎?符號學視角下的社交媒體改革
    首先,當下「社交網絡經濟」為用戶提供大量拓展關係網絡和經濟上的機會,已讓人無法抽離,從而使用戶參與的行為中夾雜著「或多或少的強制性」。 其次,社交媒體上的符號無處不在——祝福朋友生日快樂、發自拍或美食照片等,這些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儀式性的表達。
  • 董晨宇:社交媒體中的「複數」人設與平臺搖擺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 騰訊傳媒,36氪經授權發布。 朋友圈裝死,微博蹦迪。 當下紛繁的社交媒體給予了人們更大的空間來操縱人設。搖擺切換之間,我們不斷調整自己的社交媒體使用行為,在不同的平臺中呈現出不同的面向,構成自己的「複數」人設。
  • 全媒派 | 北大學生給流浪貓做的小程序火了,他們怎麼看待這次意外...
    如果將這個問題拋到朋友圈或問答平臺,會收到各式各樣的答案——電商、出行、玩遊戲、點外賣……但有沒有想過,小程序也可以用來幹點與賺錢和消費無關的事情,比如「吸貓」。 4月16日,一個名為「燕園貓速查手冊」(更知名的稱號為「北大貓咪圖鑑」)的小程序在社交媒體上突然火了起來,先是幾家媒體報導了北大學生研發流浪貓小程序的事跡,而後,央視新聞在4月17日跟進主持了#北大學生為流浪貓做專屬小程序#這一話題,引起網友的更大規模關注。
  • 發了近10年的朋友圈,你真的會發嗎?
    2012年左右,我們經常會看到大街上拿著手機一次又一次搖晃手機的人,也就是那個時候,朋友圈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發了近10年朋友圈的你,現在一天發幾條?會發什麼?發之前會不會屏蔽一些人?突然有一天,你會驚厥的發現:你的爺爺奶奶七大姑八大姨已經是你的微信好友,你的上司你的同事你的前男(女)友也都在你的微信通訊錄裡。你是不是覺得朋友圈已經無話可說,發什麼要顧忌什麼想想都頭疼,雖然有屏蔽功能,但是有多少人不願意去碰觸朋友圈了?
  • 社交媒體中的「複數」人設與平臺搖擺-虎嗅網
    本期全媒派獲得授權,公開中國人民大學講師董晨宇做客全媒派真愛讀者群的講座實錄,與大家分享社交媒體中的多重人設構建,看看我們該如何理解現實世界的媒體環境。DanielMiller在這本書裡還舉了另一個例子,他的研究問題是在英國打工的菲律賓女性,如何通過社交媒體去教育她留守在菲律賓的孩子,這有一點像是我們的留守兒童問題。好了,問題又來了,如果你是一位在英國打工的菲律賓的媽媽,你會通過選擇發電子郵件,還是通過Skype進行視頻和你的孩子溝通呢?Skype和電子郵件也有不同的可供性。
  • 深扒Digiday的媒體布局_全媒派_騰訊新聞
    你可能沒聽過它的名字,但你一定讀過來自它的文章。總會有那麼幾個網站,是我們望向外面時最渴望獲得的信息捷徑:繁蕪之中,它們是指引,是橋梁,是踏入門檻的快速指南。而作為一家擁抱變化、堅持說真話的數字媒體,Digiday的「硬釘子」精神也曾惹怒不少贊助商——最初,他們曾是行業中備受打壓的對象。對此,Nick認為,「如果你喜歡某個事物,那你就會對它足夠誠實、足夠直接,因為你真的關心它。對於Digiday而言,我們熱愛媒體與營銷,因此我們必須做到誠實。」
  • 「我的舞臺夢」殘障人勵志微話劇排練進行時……
    2019年7月21日,長春市南關區社會組織創新實踐園的會議室熱鬧非凡,長春心語志願者協會的工作人員和殘障朋友們正在進行殘障人勵志微話劇的緊張排練……「我的舞臺夢」殘障人勵志微話劇是2019年南關區民政局支持的公益項目
  • 全媒派 | 下一代社交網絡是怎樣的?答案關乎每個人的永久連接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帶你了解一位來自大洋彼岸的智者——波士頓大學傳播學院新興媒體系主任、教授James E.Katz。對於這個關乎歸屬、探索與永久連接的話題,他已經形成了一系列有趣的結論。
  • 那些沒回我消息卻在發朋友圈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歷?你的身邊是否也有類似的朋友?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獨家編譯Mashable文章,帶你一起討論那些有時間更新社交媒體的人為什麼連消息都不回?那些總是晚回消息的人,是傲慢無禮還是真的有什麼苦衷?
  • 發微信朋友圈會增加我的人脈嗎?-虎嗅網
    這意味著,在路上隨意擦肩而過的人,即便不認識,ta跟你一樣,大概率都在使用微信,刷著朋友圈。而作為網絡原住民一代,當代青年在微信等社交媒體上耗費的精力更是不可小覷。微信已經成為基於現實關係網絡建立的熟人網絡社區。青年們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日常,發布觀點,通過各種使用行為建立起個人形象。他們試圖將朋友圈當做前臺,與他人和周圍環境互動。
  • _全媒派_騰訊新聞
    密切跟進社交媒體用語英國的體育媒體GiveMeSport利用自己的專有技術將Facebook上的粉絲數量提升到了2500萬。現在,它又從自己的新東家Breaking Data那裡將AI技術進行集合,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競爭優勢。
  • 心理學研究:社交媒體也許會引發焦慮和抑鬱
    最近,一些國外的心理學研究者提出了一個課題:社交媒體是不是真的會讓年輕人感到焦慮和不安?結果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能夠說明,社交媒體和情緒問題之間是有聯繫的,尤其是和抑鬱症之間存在聯繫。早在2016年,就有研究表明在Ins、推特等平臺上花費時間多的年輕人,比那些在這些平臺上花費時間較少的人,抑鬱症的發生率要更高。當然,研究結果是以相關關係表示出來的。
  • 全媒派 | 外國人也愛造網絡流行詞,英美媒體如何掀起英語用法新潮流?
    這種現象也發生在英美國家,在社交媒體甚至一些嚴肅的新聞媒體上,不斷湧現出英語新詞、新縮略語等。這影響著英美人尤其是英美年輕人的語言環境、思維方式和文化生活的改變。本期全媒派(ID: quanmeipai)獲得授權轉載《青年記者》文章,看看英美媒體如何掀起英語用法新潮流。
  • 93歲時你會做什麼?來看看藍天野的朋友圈:有貓有狗、有書籍字畫
    93歲的時候,你會做什麼?身心健康,頤養天年,似乎已經是令人相當知足的狀態了。你還能活躍在工作崗位上,在人生的舞臺上不斷創作出令人驚嘆的成績嗎?你還可以和比自己小几十歲的年輕人一樣,用最流行的方式,分享日常感悟,關心社會熱門話題嗎?你還能充滿創意和想法,對未來有著一個又一個的計劃嗎?
  • 你的微信朋友圈瘦身了嗎?
    在朋友圈,郭婧可以了解各個企業的情況和動態,可她也覺得出現了視覺疲勞。「好友微信朋友圈發的東西多,可和自己有關聯的很少。」她發現,在平常日子,好友發在微信朋友圈的內容大都是工作生活中的日常,「下場雪,雪景能發好幾天」、「黃金周,天天是美食美景」「月末,天天是加班」。
  • 為什麼你在朋友圈和微博裡如此不同
    原標題:為什麼你在朋友圈和微博裡如此不同   在社交媒體興盛的今天,微信朋友圈和微博是網民表達自我和進行社交的重要平臺,人們的表達欲與互動欲獲得了極大滿足。然而,很多網友在兩個平臺上的行為卻迥然有別。有網友說,朋友圈和微博,一個歲月靜好,一個放飛自我;一個元氣滿滿,一個激憤吐槽。
  • 社交媒體最頻繁用語的英語表達,你知道多少?
    (你介意給我的微信朋友圈點讚嗎?)社交媒體是記錄我們生活,分享新鮮事的平臺,你肯定知道不少與社交媒體有關的用語,那麼相應的英文表達怎麼說呢?加好友怎麼說?加好友,意思就是好友申請例如:I have agreed his friend request on wechat.
  • 「朋友圈」、「微信」、「微博」等社交常用詞彙的英語表達
    比如,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你知道它們在英語中是表達嗎,一起來看看吧。1、「社交媒體」用英語怎麼說社交媒體的英文表達:Social media有些時候還會省略成社交媒體的策略是什麼?>Post: 發(動詞,發微博,發朋友圈)Post/article: 推送,文章PM (private message): 私信Group chat: 群聊Kick out/remove
  • 你的領導總不發朋友圈,是在擺架子裝低調嗎?
    1、領導是在精簡好友,減少無用社交【翰遴院】在與考生們溝通時,看到過有些考生的微信裡,別人的微信號都已經加得滿滿的了,那簡直比微商的人脈還豐富。但那位考生卻搖頭笑笑:「我只是加了一群沒用的人,有的連話都沒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