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Digiday的媒體布局_全媒派_騰訊新聞

2020-12-13 騰訊網

你可能沒聽過它的名字,但你一定讀過來自它的文章。

總會有那麼幾個網站,是我們望向外面時最渴望獲得的信息捷徑:繁蕪之中,它們是指引,是橋梁,是踏入門檻的快速指南。

Digiday就是這樣一家網站,一家可能會讓很多小編產生信息依賴的網站。如果你關注國外數字媒體和營銷領域,肯定,或多或少都吸收過它產出的報告和分析。

除了乾貨內容以外,這個數字怪咖還能在泛傳媒圈的邊邊角角都插上一腳,並且都做得有聲有色:辦峰會、設獎項、做時尚媒體、財經媒體、傳媒業人才招聘平臺、品牌諮詢……幾乎哪個環節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我們好奇,它究竟憑什麼逆勢生長?

垂直?窄眾?強內容都不是事兒

作為一家全新的數字媒體,Digiday曾在美國企業經營雜誌《企業(Inc.)》的5000強榜單中拿下「2014-2016年度北美地區增長最快公司」的好成績,也斬獲了2015年Fast Company評選的「全球傳媒業十佳創新公司」。

目前,Digiday.com的運營成績有目共睹:擁有100萬的月活、24萬的郵件訂閱者、75萬的社媒粉絲等,這對於一個專注傳媒觀察的內容生產商而言,已經相當不容易。可貴的是,目前它還處在高速增長期。

這樣一家勢頭正猛的新媒體公司,到底是如何被創立起來的?

在Digiday創立7周年之際,一向低調的CEO Nick Friese在官網上發布了一篇名為《創始人故事:創辦媒體,你需要知道的7個教訓》的文章,雲淡風輕地講起了他創立Digiday的勵志故事:

「2008年金融危機掃蕩全球,媒體在這樣的寒潮中艱難求生,似乎只有傻瓜才會逆勢而上創辦媒體公司,何況……還是將2008年的4月1日愚人節作為自己創業的起點。」

這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日期,或許恰好隱藏了Nick對媒體業的固執——也是這樣一種愚人式的執著精神,讓他走上了艱難的升級打怪之路,在全球的媒體寒冬中,它開始步步為營。

押注內容建設

在最初三年,團隊的發展方向飄忽不定,過著有上頓沒下頓的日子,生存下去的強大渴望讓Nick開始痛定思痛。

轉折發生在2011年。在這一年,Digiday終於決定將目光聚焦在內容生產領域,立志為傳媒行業提供最好的洞察。著眼於此,它開始花重金四處招募優秀的編輯與寫手。

在那年的聖誕節,Nick給當時供職於Adweek的Brian Morrissey發了一條簡訊,向他拋出了橄欖枝。在第一次的會面中,他倆談起了各自對媒體行業的期望和願景,發現彼此的觀念相當合拍,故事就這樣開篇了——到現在,Brian已經在Digiday當了6年的總編。

Brian Morrissey

因為有了Brian的強勢加盟,Digiday邀請到了許多優質的作者加入。到現在,儘管業務多元,但Digiday仍然擁有最龐大的內容生產團隊。

內容布局:媒體和營銷兩大重鎮

目前,Digiday的內容主要分為媒體和營銷兩大板塊,包括以下熱門議題:平臺時代的媒體業、立足平臺的營銷、文化衝擊下的品牌、當代新聞編輯室、代理商的企業文化、崛起的視頻、零售業的變革、谷歌和臉書雙巨頭……

從這些關鍵詞足以看出,Digiday不想翻故紙堆,而是希望自己的選題能有一種「動態感」——放眼最前沿的領域,去捕捉轉瞬的變革,不斷跟時間賽跑。

而作為一家擁抱變化、堅持說真話的數字媒體,Digiday的「硬釘子」精神也曾惹怒不少贊助商——最初,他們曾是行業中備受打壓的對象。對此,Nick認為,「如果你喜歡某個事物,那你就會對它足夠誠實、足夠直接,因為你真的關心它。對於Digiday而言,我們熱愛媒體與營銷,因此我們必須做到誠實。」

自我加碼:要做全局眺望高手

為了沉澱內容,在2016年4月,Digiday正式發布了季刊DIGIDAY Pulse,目前它總共出版了6期內容。Pulse含「脈搏」之意,這個雜誌名也可窺見DIGIDAY的野心:把握行業脈搏,從日新月異的變革中感知規律、產出洞察,以反哺整個傳媒行業。

第一期開局之時,Pulse就將目光聚焦在社交媒體巨頭Facebook身上,探究它的發展對於整個媒體業的影響,以及獨立的小型媒體如何在平臺化的世界裡求生存。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出版的兩期雜誌中,Digiday拿掉了Pulse這個名稱,以「DIGIDAY」單獨出現,以更強的品牌背書來推動雜誌的發展。今年的夏季刊,它推出了一個重磅主題——50個創變者(50 CHANGEMAKERS),採訪了50位數字媒體行業的弄潮兒,看他們如何應對時代的變革與挑戰。

此外,播客也是Digiday的王牌欄目之一,提供iTunes、Stitcher和RSS三種訂閱方式。自2015年發布第一期播客以來,Digiday已推出了150餘期播客節目,目前已經收穫了超過5萬的月度下載量。

創辦播客節目的初衷,是為了激發更加有趣的討論。在每周的脫口秀節目中,Digiday自家的記者會與邀請嘉賓共同探討目前的行業問題。每次節目時長約30分鐘,網站也會同步更新當期播客的音頻與摘要內容。

付費項目DIGIDAY+

目前,Digiday推出了付費項目DIGIDAY+,提供395美元/年和7.6美元/周兩種選擇。當你成為會員之後,將會享受六項高附加值的服務,包括獲取獨家精品內容、與大佬近距離接觸等福利:

1、DIGIDAY季刊;

2、DIGIDAY產出的研究報告,每月發布;

3、總編的精華觀點欄目THE RUNDOWN,每周發布;

4、業內大佬主講的精品講座;

5、僅開放給會員的參會福利;

6、與業內大佬對話的機會。

辦會籌獎,泛傳媒圈哪都要插一腳

除了建設強有力的內容之外,Digiday還在探索各種有利於商業發展的可能。目前,Digiday Media的盈利有一半來源於Digiday.com的廣告和內容營銷收入,另一半則來源於各類會議和頒獎典禮。

舉辦會議

一開始,Digiday就是以主辦大規模的行業會議起家的。在好友的資助下,他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籌辦了一次「數字媒體與廣告大會」,拉到了300家內容生產商與技術提供商參會。那會兒,Digiday的名字還有點兒草率,叫DM2 Events(Digital Media & MarketingEvents)。在首次會議舉辦之後,它才改名為Digiday。

在2008年到2011年期間,Digiday一直在拓展會議版圖。為了給參會者提供更好的交流空間,在2011年,Digiday將一日會議(Conference)升級成了級別更高「峰會」(Summit),每個峰會持續數天。

現在,每年Digiday都會公布活動大事件日程表,將北美地區作為活動的主陣地,部分活動也在EMEA區(歐洲、中東、非洲)和亞太區舉行。

今年,Digiday預計舉辦20個峰會,主題覆蓋創意代理商、零售、品牌、視頻、出版、程序化營銷等方方面面。在盛會舉辦時,Digiday主站也會進行直播,並在會後及時匯總觀點。

除了級別較高的峰會之外,Digiday還會舉辦熱門議題探討活動(Hot Topic Event),聚焦領域也更加細化:如網紅營銷、數據驅動的營銷、比特幣與區塊鏈等等。

設置獎項

目前,Digiday在每年設置數個獎項,其中有5個在北美舉辦,獎項分別為:最佳領袖獎、最佳視頻獎、最佳僱主獎、最佳媒體獎和Digiday創意獎,每個獎項又有若干個細分。

以Digiday創意獎為例,該獎項下設17個分類,包括最佳品牌傳播案例、最佳B2B品牌案例、最具創新精神的代理商、最佳創意團隊等等。該獎項的評審團全由行業大佬組成,涵蓋市場、廣告、公關、新聞等多個領域。

覆蓋求職:媒體人版Linkedin?

在今年3月,Digiday.com推出了Careers欄目,意圖為僱主和業內專家打造一個專業社區,聚焦傳媒業內的職業發展洞察與全新機遇。

剛剛起步的Careers,最主要的功能還是發布各類招聘職位信息,這類內容無疑最容易吸引點擊、切中用戶痛點。僱主在Careers發布招聘信息是要收費的,在網站上也明確地刊出了價目明細表。目前,該欄目有超過3000個職位被僱主們發布。

為了促進行業僱主們不斷進步,Careers欄目正在主導最佳僱主獎(Dididay Worklife Awards)的評選,目前已公布了入圍名單。它將在今年11月份正式頒獎,關注的領域包括公司的創新文化、社會福利、多元化與包容性、對員工成長的關注等等。

終極驅動:母公司的布局野心

Digiday.com的母公司Digiday Media這兩年動作頻頻,不斷發力內容生產矩陣。目前,除了內容提供商Digiday.com之外,Digiday Media還經營著兩個全球性的媒體品牌DGLOSSY和TEARSHEET,並推出了創意內容代理商CUSTOM。這三個品牌發布的時間相當緊湊,幾乎每半年就有一個新動作:

2016年5月

推出時尚、美妝和奢侈品垂直媒體GLOSSY;

2016年9月

推出創意內容代理商CUSTOM;

2017年3月

推出財經垂直媒體TEARSHEET。

下面,我們將視線聚焦於這三家正在發力的公司。

GLOSSY

因新技術的衝擊,一向活躍的時尚行業也不得不重塑規則。在劇變之下,這個行業正好能夠作為絕佳樣本,用來透視新興的媒體和技術如何改變行業的樣態。正因為此,Digiday Media選擇以時尚為突破口,創立GLOSSY來拓展自己的內容版圖。

作為一個時尚美妝的垂直媒體,GLOSSY並不教你穿搭變美,而是想作為一個誠實而嚴謹的觀察者,去記錄這場新業態衝擊下的行業質變——

現在的顧客越來越難懂了,人們到底如何消費時尚?

高冷的奢侈品紛紛擁抱電商,它們會遇到什麼困境?實體店的出路又如何?

全新平臺千千萬,品牌主們中意哪一個?

這些話題,都是GLOSSY想要探知的內容。除了圖文乾貨之外,GLOSSY也在建設播客欄目,每期節目長度約為半小時,邀請時尚行業大佬分享觀點。

而在發布渠道上,GLOSSY也做了多元化的嘗試,在主流社交媒體平臺如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和Linkedin都進行同步更新。

TEARSHEET

TEARSHEET的前身是2007年成立的Tradestreaming,主攻方向為全球金融、科技行業的最新趨勢。在2016年,它被Digiday Media收購,並將品牌重新命名為TEARSHEET(TS),於2017年重新推出。

目前,TS還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內容建設,重點關注區塊鏈、風險投資、無現金支付等前沿領域。圍繞這些話題,它將邀請財經領域的重量級嘉賓,在紐約舉辦兩場熱門議題討論會。

同樣地,TEARSHEET也推出了自己的播客,每周更新,目前擁有約70萬的訂閱者。

CUSTOM

令人最意外的是,Digiday還不滿足於站在傳媒業邊上當一個「觀察者」,而是擼起了袖子,準備親自上陣。

去年9月,CUSTOM正式「出道」,召集了一幫記者、編輯、藝術家、音樂家、攝影師,雄心勃勃地宣告:他們要生產最有意思的內容,並且是獨家出品。

目前,它正在做多種嘗試,包括使用HTML5技術製作大畫幅的富媒體廣告、製作Hightail系列創意視頻、與IBM和Sysomos聯合出品電子刊物、製作酷炫的可視化圖表等等。

此外,他們也有一些實驗性作品,比如給廣告代理商PulsePoint設計了新辦公室的背景牆。

基於以上種種探索,Digiday Media還對自身資源做了個全面整合,旨在為客戶提供各種「與時俱進的解決方案」:品牌諮詢、內容生產、項目運作……只要是客戶遇到的業務困難,都是Digiday Media的服務範圍。據官網數據顯示,目前Digiday Media擁有400多個客戶,參與運作1000餘個項目。這樣的運作,使其能夠將觀察分析與行業實踐進行融合,二者得以相互促進發展。

對於自身的多樣化布局,Digiday的高層Shareen Pathak直言:「我們的最終目標,就是去建立一個真正的全球化的媒體公司,去覆蓋到每一個我們所能觸及的領域。」

正在向上生長的Digiday,是否能成長為真正的數字媒體巨頭?讓我們拭目以待。

====================

本文系騰訊新聞旗下媒體研究平臺全媒派原創稿件。授權轉載請聯繫全媒派小助手(微信號:qmp_001)。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帳號「全媒派」(ID:quanmeipai),閱讀更多精選文章。

相關焦點

  • _全媒派_騰訊新聞
    全媒派(quanmeipai)編譯DIGIDAY一文,試圖揭開GiveMeSport背後,AI在新聞編輯部的應用之謎。密切跟進社交媒體用語英國的體育媒體GiveMeSport利用自己的專有技術將Facebook上的粉絲數量提升到了2500萬。現在,它又從自己的新東家Breaking Data那裡將AI技術進行集合,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競爭優勢。
  • 全媒派 | 都2020了,還值得為新聞網站首頁「煞費苦心」嗎?
    除了《華盛頓郵報》之外,《紐約時報》《經濟學人》等媒體也曾對官網首頁進行過細緻的改版行動。在社交媒體仍佔主導地位的當下,新聞網站首頁的重新設計和改版,似乎有些像某種「復古」的努力。不過,讀完這篇文章,你也許會對新聞媒體官網首頁的獨特價值,有更多的理解和思考。
  • 防假新聞,谷歌設置事實核查標籤_全媒派_騰訊新聞
    她說,人們通常通過社交媒體和搜尋引擎來查找Full Fact的內容,但查找的內容往往取決於個人關注的話題,而對相關話題的關注也驅使人們將新聞分享給與自己興趣相似的同事、朋友或其他人。任何希望自己的事實核查報導能夠在谷歌新聞中被標註新tag的媒體,都需要採用這個標記。
  • 社交媒體讓人更自戀_全媒派_騰訊新聞
    本期全媒派(qq_qmp)將帶來SocialMedia Today的文章,原來,由於社交媒體平臺鼓勵個人營銷,我們都在變得越來越自戀啊!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朋友:永遠不停地在社交平臺上發自拍;不管去了哪兒、幹了什麼,都會立刻分享他們的狀態。當你忍不住厭煩了,直接把Ta拉黑,卻在不久發現另一個Ta又來了!
  • 值得追的Netflix新劇指南_全媒派_騰訊新聞
    為了幫各位煲劇黨避開追劇雷區,本期全媒派(qq_qmp)幫你做了一個小小的掃雷,一共20部新劇,良心推薦!====================本文系騰訊新聞旗下媒體研究平臺全媒派原創稿件。授權轉載請聯繫全媒派小助手(微信號:qmp_001)。
  • 最新海外核查網站解析_全媒派_騰訊新聞
    發展到網際網路時代,社交媒體更是為謠言傳播提供了沃土,前有Google News添加事實核查標籤,後有Facebook全面阻擊十大殺招,足見事實核查已經成為資訊獲取者的剛需。那麼,面對假新聞,我們怎麼能練就火眼金睛、去偽存真的本事呢?
  • 揭秘泰國廣告腦洞生產線_全媒派_騰訊新聞
    本期全媒派(qq_qmp)帶你透過表象,一窺泰國廣告業的創意生態與文化傳承。因為經濟和政治環境長期不穩定,泰國人民由此修煉出了苦中作樂的神技能,幾則幽默新聞在網際網路世界都相當引人注目:他們會在醫院看病用拖鞋排隊、警衛給路邊的流浪狗戴上酷炫墨鏡、遭遇水災時民眾划船捕魚,甚至在政治遊行時還會載歌載舞……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無一不折射出泰國人民的自由天性。
  • 深扒騰訊的醫療保險布局: 「網際網路+」可以「連接一切」嗎?
    騰訊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布局十分全面而繁雜,包括了網際網路醫療平臺、醫療資訊、人工智慧、大數據、藥品研發、醫生社區、醫美整形、實體醫院以及保險等多個醫療健康的細分領域。隨著2015年騰訊投資高峰期的過去,近年來,騰訊將重點放在了自有醫療布局的搭建上。騰訊的自有醫療布局主要包括微信智慧醫院、微保、企鵝醫典、騰訊雲、騰訊覓影以及騰愛醫生和騰愛糖大夫。
  • 國內老生常談的垂直媒體,在國外是什麼情況?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 騰訊傳媒,36氪經授權發布。 過去這幾年,很多媒體機構都在面向垂直行業更新自身業務,建構有效的商業模式。由此也產生了許多深耕在各行各業的代表性垂直媒體,例如商業新聞媒體Industry Dive、旅遊業新媒體Skift、針對較有影響力商業圈的媒體Breaking Media、專注報導數字媒體的網站Digiday、時政媒體Axios等。
  • YouTube和Ins的內容攻略_全媒派_騰訊新聞
    本期全媒派(qq_qmp)帶來專項研究,看YouTube和Instagram兩大用戶內容分享重鎮,如何火力全開,「以網友的名義」,挖掘永無止境的創意內容寶藏。什麼樣的視頻火?根據YouTube數據追蹤工具VidStatsX顯示,在排名前10的頻道中,有3個為個人頻道,其餘均為垂直話題,包括音樂、遊戲、體育、電影、新聞等。其中,排在第10位的是由YouTube官方成立的Spotlight頻道,該頻道不定期發起活動,吸引用戶參與。
  • 全媒派 | 媒體流量不斷走高,怎麼低質廣告還泛濫了呢?
    但是,在媒體流量不斷走高的同時,廣告價格卻在下降,低質廣告也呈泛濫之勢。為何廣告的價格和價值會出現倒掛?什麼導致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獨家編譯Digiday文章,帶你一起走進媒體廣告市場上的這片「謎雲」。低廉背後的代價?
  • 傳統媒體如何玩轉新型播客?這家老牌新聞巨頭給出方法論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騰訊傳媒,36氪經授權發布。 傳統新聞媒體探索更多新興內容傳播載體已成為主流趨勢,但是如何將現有業務與新渠道相結合?如何突破壁壘進入全新賽道?如何在商業化的同時,保證傳統新聞媒體的高質量報導?這些都是各家媒體在轉型升級時需要面對的問題。 播客,是近年來最為火熱的新賽道之一。
  • 全媒派 | 對話教育學者熊丙奇:一個月寫幾萬字,究竟是為了什麼?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對話騰訊新聞知識官、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與他一同探討教育行業內容創作的方法和價值。 騰訊新聞的知識官計劃就給大家提供了一個終身學習的平臺。 全媒派:說到知識結構,除了終身學習的理念,您還會通過哪些渠道去更新和強化自己的知識體系呢? 熊丙奇:教育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給教育本身也帶來了諸多改變,持續學習是必要的。
  • 這6家英國媒體跟著臉書爸爸怎樣玩直播?
    當然,媒體們也各懷心事,深耕玩兒法,藉助Facebook live的平臺狂攬口碑和流量,跟著全媒派(qq_qmp)一起學習下最新套路。在臉書直播之前,這家媒體只做過9次直播視頻,而在上個月,它在Facebook直播上發布的視頻有44個,互動次數達到23萬。詹姆斯·狄更斯是雅虎體育英國的負責人,他認為媒體公司對新聞事件的接近程度,決定了受眾與事實核心的距離。「當你用一個受眾無法獲得的視角來報導事件,再加上一個有趣的維度,即使是傳統媒體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 新聞集團進軍豎視頻:新姿勢正在覺醒!
    全媒派(qq_qmp)帶來最新趨勢解析。新聞集團進軍豎視頻在今年的坎城廣告節上,新聞集團這一媒體巨頭髮布了它第一個豎視頻格式的廣告。新聞集團會自動為廣告視頻匹配相關的文章,廣告主可以將豎視頻廣告通過新聞集團旗下機構進行打包推送,也可以委託新聞集團來製作廣告,以太陽報為例,其便擁有40位員工組織的視頻與創意團隊。Unruly也發布了新版本的豎視頻製作機構的名單,整合一批有豎視頻製作經驗的個人和公司,為新聞集團的客戶服務。不單單是新聞媒體機構、社交軟體開始使用豎視頻。
  • 騰訊新聞最新實習機會等你來!
    發布招聘&商務合作,請添加微信 ljqstudio(請主動說明需求)騰訊新聞科普頻道實習編輯【實習地點】北京(可遠程)【崗位職責】1、騰訊新聞科普頻道日常運營:熱點監控、頻道內容編輯與維護、專題組稿及內容規劃;2、社群維護:協助引導社群內容生產,組織並拓展科普作者進行內容生產。
  • 全媒派 | 新聞媒體如何做好一份Newsletter?
    為了進一步研究,梅爾本地新聞倡議計劃(Medill Local News Initiative)採訪了六位熟悉新聞信的人,請他們分享了自己的見解。 如何做好一份Newsletter?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獲得授權,帶你來看專家給出的十點建議,在Newsletter越來越流行但質量卻參差不齊的當下,為你掃除迷霧。
  • 全媒派 | 北大學生給流浪貓做的小程序火了,他們怎麼看待這次意外...
    4月16日,一個名為「燕園貓速查手冊」(更知名的稱號為「北大貓咪圖鑑」)的小程序在社交媒體上突然火了起來,先是幾家媒體報導了北大學生研發流浪貓小程序的事跡,而後,央視新聞在4月17日跟進主持了#北大學生為流浪貓做專屬小程序#這一話題,引起網友的更大規模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