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參與科研,15歲在頂級醫學期刊NEJM作為第一作者:寫文章花了我...

2020-12-17 中國生物技術網

在資源有限的地方,使用起搏器和除顫器是有問題的。已經從較富裕國家的患者進行了驗屍後對可植入心臟設備進行了再消毒和再利用,但是人們擔心感染的風險仍存在不確定性。

2020年3月8日,Thomas F. Khairy等人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NEJM 在線發表題為「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Resterilized Pacemakers and Defibrillator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在服務不足的國家/地區,接受過重新消毒和重複使用的起搏器或除顫器的患者中,感染或設備相關死亡的發生率在2年時為2.0%,與在加拿大使用新設備的匹配對照組患者相比,發生率沒有顯著差異。

在資源有限的地方,使用起搏器和除顫器是有問題的。已經從較富裕國家的患者進行了驗屍後對可植入心臟設備進行了再消毒和再利用,但是人們擔心感染的風險仍存在不確定性。

在1983年發起了一個跨國計劃,向服務水平低下的國家提供經過測試和消毒的起搏器和除顫器。在該計劃中,接受了重複使用器械的患者與在加拿大接受新器械植入的對照組患者的比例為1:3。主要結果是感染或與設備有關的死亡。

第一作者Thomas F. Khairy

該研究發現,在服務不足的國家/地區,接受過重新消毒和重複使用的起搏器或除顫器的患者中,感染或設備相關死亡的發生率在2年時為2.0%,與在加拿大使用新設備的匹配對照組患者相比,發生率沒有顯著差異。

對於,第一作者Thomas F. Khairy,他是一個15歲的年輕高中生,這打破了NEJM 第一作者的年齡記錄,據透露,第一作者Thomas F. Khairy在12歲的時候就加入了該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才總算完成了該研究結果。

第一作者Thomas F. Khairy說:我寫這篇文章,真是花了太長的時間了,我寫的文章很難符合NEJM 的標準,感謝我的父親(該文章的通訊作者Paul Khairy)對我的幫助,文章順利的寫完了,最後居然還被NEJM 接收了,我感到非常的高興。

通訊作者Paul Khairy說:感謝Thomas F. Khairy能夠長期的堅持,完成了這個項目,我打心裡為我的兒子感到高興

參考消息: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813876

https://montrealgazette.com/news/local-news/montrealer-15-gets-article-in-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

本公眾號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承辦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引起爭議的神童:15 歲一作發表 NEJM,但通訊作者是其父親……
    當年近三旬的筆者還在為 SCI 抓耳撓腮時,年僅 15 歲的高中生 Thomas F. Khairy 已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NEJM上發表題為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Resterilized Pacemakers and Defibrillators的研究論文。
  • 【協和學術】我院兩位醫師通訊文章在國際醫學頂級期刊發表
    6月4日,我院整形外科詹明坤(第一、通訊作者)、重症醫學科朱帥俊(共同第一、共同通訊)在國際醫學頂級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影響因子70.670)文印版正式發表通訊文章《Death from Covid-19 of 23 Health Care Workers in China》。
  • 南科大本科生接連以第一作者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科研成果
    在南科大,所有本科生都有機會參與教授課題組進行科研學習,提升基礎科研能力及相關技能。近期,南科大本科生接連以第一作者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科研成果。今天,小編帶你一覽他們的風採。 跳轉閱讀 創建一張化學加電子名片,可受邀加入五個維度的醫藥化工群 1
  • 復旦直博生一作發15篇SCI,擔任12本SCI期刊的審稿人
    論文、到畢業論文發表於醫學頂級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從學術之星,到上海市優秀畢業生……十年的經歷不僅見證了學歷的增長,更讓他逐漸確立了人生的方向。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44篇,其中第一/共一作者SCI論文15篇,累計影響因子>150,包括醫學頂級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柳葉刀》子刊、中科院一區期刊5篇。曾多次獲得復旦大學國家獎學金、冠名獎學金,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獎學金,兩屆研究生「學術之星」,上海市優秀畢業生。
  • 學霸追學霸:最浪漫的事就是以共同第一作者在頂級期刊發表論文
    「博士期間,我把成果發表在了Science子刊,Advanced Materials等世界頂級期刊上,16篇SCI論文總引用超過410次。」「畢業後,我將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開展博士後工作。」「在母校,我不僅僅完成了學業,得到了成長,更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另一半。」……今天(6月20日)上午,在南工大的畢業典禮上,化工學院2016級博士研究生陳高的一段學生代表發言時時被臺下陣陣掌聲打斷。
  • 復旦直博生一作發15篇SCI,並擔任12本SCI期刊審稿人
    本文來源:復旦大學新聞網—研究生工作部在復旦的十年時光,經歷了從本科入學時對於醫學和公共衛生專業的迷茫,到進入課題組實習決定未來的幾年投身科研工作;從研究生一年級發表第一篇SCI論文、到畢業論文發表於醫學頂級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從學術之星,到上海市優秀畢業生……十年的經歷不僅見證了學歷的增長,更讓他逐漸確立了人生的方向。
  • 這是一篇有故事的Nature Chemistry:第一作者年僅7歲!
    7歲小女兒Filucca去醫院檢查身體。▲ 圖 3 將「盲雞」分子轉化成一個合理的合成目標 圖片來源:Nature Chemistry[2]父女倆把「盲雞」分子的「研究成果」和小Filucca 接受治療這段時間父女的「心路歷程」寫成一篇Comment,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Chemstry
  • 盤點在國際三大頂級期刊上「瘋狂」發文的內地十大科研團隊及研究...
    《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和《細胞》(Cell)作為目前國際上最頂尖的三大學術期刊,發表的文章大多代表了相關領域的頂尖研究成果。《自然》(Nature)創刊於1869年,以報導科學世界中的重大發現、重要突破為使命,要求科研成果新穎,對相關領域的影響深遠。
  • 2017年北大醫學在世界頂級臨床科研雜誌上發表論文數量居全國高校...
    Lancet、JAMA、NEJM和BMJ是世界上公認的四大醫學頂級臨床科研雜誌。據統計,2017年北大醫學共在這四大醫學頂級臨床科研雜誌上發表文章26篇,第一/通訊文章17篇,以研究文章形式發表的第一/通訊文章數達全國總數的25%以上,居全國高校首位。
  • 蘇州大學一碩士以第一作者在頂級期刊《Nature》發表論文!
    日前,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頂級學術期刊之一的《Nature》發表了以蘇州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研究論文《In-plane anisotropic and ultra-low-loss polaritons in a natural van der Waals crystal》,報導了面內各向異性和超低損耗聲子極化激元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該研究為構建新型平面光學器件以實現低損耗的信號處理和光熱能量管理
  •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者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發表論文!
    5月12日,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內科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全文在線發表了由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劉存志教授團隊牽頭完成的《針刺治療餐後不適症候群的隨機對照試驗》文章。
  • 醫學SCI期刊接受的文章類型及寫作技巧
    醫學假說常常被誤解成「不務正業」,但恩格斯說過「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 大陸漂移假說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都是著名的科學假說。在醫學實踐中,遇到臨床問題並提出獨到的設想,往往因臨床繁忙而忽視了查閱文獻進一步形成醫學假說,而將其發表者更少。醫學假說寫作,也是個學習過程和課題立項過程,我本人讀博做實驗期間,成功發表兩個假說,並通過具體的實驗得到證實。
  • 這本「老」期刊,86歲全國第一,憑啥?
    段宗奇說,「科研是前端,期刊出版是後端。作為『科技守門人』,編輯工作不但不枯燥,還能緊跟學術前沿。」「聊」出來的金點子稿源質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線」,優質稿件的獲取離不開一支能緊跟國家發展需求、敏銳挑選「千裡馬」、激活創造力的「伯樂」隊伍。「如何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
  • 核心期刊發表10歲學生散文?作者有來頭
    1月15日上午,新華社主辦的《新華每日電訊》報導稱,日前有學者發現,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原黨委書記王松奇在其擔任主編的《銀行家》雜誌上長期刊發自己的書法和兒子王青石的文章達數十篇,甚至開設「父子集」專欄。記者查閱《銀行家》雜誌發現,該雜誌內設《文化休閒》欄目,王松奇的書法與其兒子的文章就是刊發在這一欄目。
  • 高校要破除「只認第一作者、只認第一作者單位、只認通訊作者」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科研成果的「三認三不認」需要改革》:國內科研成果「三認三不認」的現象:只認第一作者、只認第一作者單位、只認通訊作者(三認);不認非第一作者、不認非第一作者單位、不認非通訊作者這種現象對科研導向起了很不好的作用。理工科學校的科研很少有一人獨立完成的(數學例外)。作為一個集體項目,每個人有分工,有協作是自然的。第一作者應該是成果的第一貢獻者,通訊作者應該是成果的學術負責人,第一單位是科研條件及經費的資助者。
  • 重磅消息:中國頂級科技期刊被SCI掃地出門,科研狗喜憂參半!
    然而對於中國的SCI期刊而言,經常會出現單位內部人員集中引用內部文獻的情況,也就是說自己的醫院或者科研單位下的期刊多次被自己人多次引用,也就是自家人一直引用自己人的文章,從而造成影響因子逐年攀升,被引用總數呈區域內直線增加,真實論文質量自欺欺人,估計這也是中國頂級期刊川大華西醫院的《Bone Research》被踢出局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 神經內科許鵬飛博士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國際著名期刊臨床研究雜誌...
    近日,一項有關慢性缺血性腦白質損傷的研究「Aberrant oligodendroglial LDL receptor orchestrates demyelination in chronic cerebral ischemia」在著名醫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 23歲本科生發14篇SCI,並擔任期刊外審專家引熱議!你怎麼看?
    今年剛剛畢業的他已經順利考取南通大學神經外科專業的研究生,作為一名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未來,他打算繼續讀博,在醫學研究這條路上堅持走下去。據悉,2019年1月15日,他的第一篇以共同第一作者署名的SCI論文在 Molecular Genetics & Genomic Medicine(《分子遺傳學與基因組醫學》)雜誌上發表,這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外審「直接通過」的四個字給了王子恆很大的鼓勵。
  • 第一個目標……以第一作者在有聲望的期刊上發表大量的SCI論文
    作為一名博士後,當您的思維沉浸於科學之中時,將其撰寫出來似乎令人生厭。但是,無論計劃是留在學術界還是進入行業,發表SCI論文都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途徑。發表SCI論文向潛在的僱主證明,您有能力從事原創,前沿的工作,並且可以努力工作。但是發表SCI論文並不僅僅是做了所有的研究,把它們寫下來,然後提交給幾家SCI期刊進行評論。
  • 那些年,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各國政要
    但是,有那麼幾位國家領導人,還在讓阿旺膜拜但不可求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了論文,讓我等芸芸眾生何以堪。第一當屬歐巴馬。這三本期刊分別為醫學、綜合和法律方面的頂級期刊。作為全球知名「懂王」,川普以喜怒無常、口無遮攔著稱。作為全球頂級「網紅」,川普更是成為Nature、Scienc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 等國際頂級期刊上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