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等於認識」。教你如何走進孩子內心

2020-09-04 小麥媽媽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

—— 龍應臺(作家、社會批評家、思想家)

「你為什麼不試試看進入我的現代、我的網絡、我的世界呢?你為什麼不花點時間,好好思考『打扮』這件事,買點貴的、好的衣服來穿?你為什麼不偶爾去個你從來不會去的酒吧,去聽聽你從來沒聽過的音樂?難道你已經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東西? 還是說,你已經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經定型得不能動彈?

—— 安德烈(龍應臺之子)


一對母子,兩段對話,一段衝突的親子關係,一份渴望走進孩子內心的母親情。

龍應臺因工作原因與兒子幾年未見,她和兒子安德烈的聯繫就是每天打電話,電話打久了就變得無話可談。等到再相見,安德烈已是一米八左右的小夥子,已不再是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書中的小男孩安安。「我可愛的安安,哪裡去了?那個讓我擁抱,讓我親吻,讓我牽手,讓我牽腸掛肚,頭髮有點汗味的小男孩, 哪裡去了?"

大概在每位父母的眼中,孩子永遠都是孩子吧。但是當我們有一天突然發現,我們的孩子臉上早沒有了可愛的嬰兒肥,線條稜角分明、眼神寧靜深沉,大聲對我們駁斥「不」的時候, 我們是不是感到手足無措?

那麼,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隔膜是什麼時間產生的呢?我們的「小安安」為什麼不再聽話了?

青春期親子衝突增加的原因可能有多種,青春期的生理變化,因理想化和邏輯思維增強而導致的認知變化,主要反映在獨立性、認同、期望落空等方面的社會化。

青春期孩子發生的一系列生理變化(包括不穩定的激素水平)會影響孩子們的情緒。而在認知能力方面,青少年已經能夠運用比兒童時期更具有邏輯性的方式去與父母辯論。他們對父母的要求不再完全順從,而是要求父母對要求給出合理解釋。在一些情況下,即使父母給出了看似合理的理由,他們也會抓住一些漏洞來詭辯一番。面對這種不順從的反應,父母通常更加嚴厲地強迫孩子屈服。在這種情況下,雖然青少年的行為已經在青春期發生了迅速的變化,但父母的期望卻停滯不前,發展相對緩慢。

除此之外,青少年日漸理想化的思維也影響到他們與父母的關係。他們會將父母與一個理想父母的形象做比較。由於和父母的真實互動中免不了出現消極溝通和缺點,因此在青少年心中,真實的父母比不上理想中的父母。

另外,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義使得他們很關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進而可能對父母的言論過度反應。例如,媽媽告訴青春期的女兒需要新衣服,女兒可能回答說:「什麼?你覺得我沒有品位嗎?你覺得我很土,是嗎?」也許同樣的話說給早些年的孩子聽,就不會有這樣的激烈反應。(摘自《青少年心理學》)

總體看來,青春期的孩子們在應付自己的反抗傾向的同時,還要極力維持和保護與社會的正常關係,去適應學校生活的改變、學業的加重,並發展同伴關係、友誼、浪漫關係和獨立性,而異性興趣、異性交往等也會給他們的身心造成負擔,有時候還成為主要矛盾。成長並不容易。

另一方面,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對青少年存在非常多樣的刻板印象,如「他們都很懶」「今天的孩子們已經沒有我們這一代人的道德信條了」「他們太容易就擁有了一切」「他們是一群以自我為中心的自作聰明的人」。 事實上,我們也不需過於悲觀和焦慮,因為今日青少年面臨的發展任務與50年前的青少年沒有什麼不同。對大多數青少年來說,青少年期不是反叛、危機、病態和越軌的時期,而是評價、決策、承諾和發現自己在現實世界中的位置的一個時期。 社會經濟、種族、文化、性別、年齡以及生活方式對每一個青少年的發展軌道都有著不同的影響。

除了青少年自身的變化對親子關係造成影響之外,此時父母身上發生的變化,如婚姻狀況、經濟負擔、對職業生涯的重新評估、對時間的看法以及身體健康問題等都會影響親子關係。(摘自《青少年心理學》)

那麼,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和處理與青春期孩子的親子關係呢?

許多父母對待青少年的方式,就好像他們希望孩子在10~15分鐘內就可以變成一個成熟的大人一樣。但是從兒童成長為大人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期間充滿著曲折。孩子們不會一下子就遵從成人的準則。那些能夠意識到孩子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矯正」過來的父母,與那些要求孩子立刻遵守成人規範的父母相比,更能勝任和冷靜地處理孩子在青春期的轉變。不過,還有另外一些父母,他們不僅沒有強行要求孩子遵守規範,而且還以一種縱容的態度縱容孩子做他們想做的任何事情。

無論是高壓政策還是放任自流都不是明智的教養策略,就是說,父母對待青少年既不能太過嚴厲,也不能不管不問。事實上,在青春期適度的親子衝突不僅不可避免,還有可能對孩子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鮑姆林德將家庭教養方式歸為四類:

1. 專制型教養是一種約束懲罰型的教養方式,父母要求孩子遵守指令,要求他們重視學習與努力。專制型父母對孩子有嚴格的限制和控制,不允許有商量的餘地。例如,他們可能會說:「你按照我說的去做,沒得商量!」 專制型教養方式與青少年的低人際勝任力有關。這種教養方式下的青少年往往會在社會比較中感到焦慮,他們很難積極主動起來,人際溝通能力也較弱。

2. 權威型教養的父母鼓勵孩子獨立,但也會對他們的行為進行限制。他們允許孩子與他們進行廣泛而平等的交流,對待孩子的方式溫和而細心。例如,一個權威型的父親可能會放鬆地把手搭在孩子的肩上,說道:「你知道你本不應該那樣的。我們來聊聊,看看下一次你處理這種情況時如何做的更好。」權威型教養方式與青少年的高人際勝任力有關,這種教養方式下的青少年比較獨立,能夠對自己負責。

3. 冷漠型教養的父母不介入也不關心青少年的生活。冷漠型的父母通常回答不出這樣的問題:「現在已經很晚了,你知道孩子在哪裡嗎?」 冷漠型教養方式也與青少年的低人際勝任力有關,這些青少年尤其缺乏自控能力。他們強烈地渴望父母來關心自己。冷漠型教養的青少年社會勝任力不足,他們自控能力差,也不能做到獨立。

4. 放縱型教養的父母雖在青少年的生活當中投入較多,但卻對孩子不加要求和管束。放縱型父母容許孩子做任何他們想做的,結果是孩子永遠也學不會控制自己的行為,總是期望事情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發展。有些父母刻意以這種方式來撫養孩子,因為他們錯誤地認為熱情的投入和不加限制的教養能夠塑造一個有創造力的、自信的孩子。然而,放縱型教養也會導致青少年社會勝任力很低,特別是自控能力缺乏。

權威型父母在控制孩子與鼓勵自主之間能建立很好的平衡,這樣就給了孩子機會去發展其獨立性,同時也提供他們所需要的規範、限制和指導。權威型的父母更可能與孩子進行平等的言語交流,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類型的家庭討論可能幫助孩子理解社會關係,學習良好的社會交往所需的技能。權威型父母的投入和給予孩子的溫暖使得孩子更願意接受父母的影響。

在《親愛的安德烈》一書中,龍應臺為我們作出了權威型教養方式的典範。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信中,這對母子以平等交流的友好方式討論了自己的價值觀,討論了中西文化的差異等。同時,安德烈也捍衛了自己喜歡的搖滾樂,喜歡的電影。他們通過一封封的書信,增強了彼此的理解與信任,從而在代溝上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

在《煩惱十九》中,安德烈向媽媽傾訴了自己當下遭遇的兩大難題:對自己「簡直學不到任何東西」的英文老師的「反叛」以及「失戀」問題。龍應臺如此回覆:

「『暴虎馮河』和『謀定而後動』的勇氣,有時候很難辨別。投機和智慧,看起來也很貌似。」

「人際關係,其實往往是一種權利關係。」

「在你決定上課睡覺、不寫作業之前,你是否思考過他是一個什麼樣的「對手」?你是否思考過,用什麼語言可能可以和他溝通?又或者,什麼形式的「反叛」會給你帶來什麼樣的收穫或者災難?你是「謀定而後動」或是「暴虎馮河」?你想要達到什麼?你的邏輯是什麼?」

「安德烈,我們自己心裡的痛苦不會因為這個世界有更大或者更 「值得」 的痛苦而變得微不足道;它對別人微不足道,對我們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絕對的,真實的,很重大,很痛。」

「你的手足無措,親愛的,我們都經歷過。」

「你應該跟這個你喜歡的女孩子坦白或者遮掩自己的感情?我大概不必告訴你。我願意和你分享的是我自己的心得報告:那就是,人生像條大河,可能風景清麗,更可能驚濤駭浪。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並肩立在船頭,淺吟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換句話說,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須應付的驚濤駭浪。」

龍應臺作為一個愛兒子的普通母親,她在認真地了解、認識兒子,給他溫暖的理解和關愛,同時也在努力解釋自己,並用自己的豐富閱歷和人生視角給孩子必要的指引。

三年的對話是成功的。三年的時間,讓母子二人由「陌生」變為「熟悉」。龍應臺「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 ,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那麼,作為一個孩子的父親或母親,我們是否「認識」自己的孩子呢?我們是否給予他(她)們平等的尊重,而不僅僅是單調地命令?我們是否創建好環境和氛圍與他(她)對話和交流呢?我們是否在溝通的過程中準備好了足夠的耐心,去克服自己的急於求成?我們是否將自己工作中的焦慮及不良情緒影響了親子關係?我們自身是否準備好了改變和提高,向孩子心中期待的更好的「理想父母」靠近?我們的親子關係是不是可以比現在更好一點?

讓我們走進孩子的內心吧!除了愛,我們還可以彼此「認識」,彼此喜歡。

相關焦點

  • 如何感知孩子的內心(三)
    「導」,指的是導入,就是帶著他看向那個方向後,並且走入這個方向裡,讓他從內心深處產生對這件事情的建立與認知,才能從行為上調節他出現的淺顯及其不得當的判斷。所謂「管教」,「管」,指的是管控,管理,管束,也就是一個人要把自己的想法或者行為強加在一個地方,形成原地不動的控制。而「教」,指的是教授,教於,指的是這個地方或者這個人,受了前面的強加管控,就被教授了同樣的認知與行為。並且不可越界。
  • 家長如何說,孩子才肯聽?掌握以下方法,走進孩子的內心
    《三十而已》中,顧佳的經典臺詞,「其實小孩都很有靈氣的,你是不是真心的喜歡他,他能清楚的感知到」,同樣,平時父母的一個眼神,說話的語氣,孩子都能從你的言行舉止中判斷此刻你的情緒。作為父母應如何說,孩子才肯聽?如何跟孩子交流,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呢?蹲下來,全神貫注的聽孩子說話。
  • 教育孩子,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最難
    只有放下父母的嚴厲與兇狠,以真誠而又真實的微笑,把握好分寸,小心翼翼地和孩子的內心靠近,試著和孩子做一回朋友,堅持下去,即使你懷裡抱著的是一塊冰冷的石頭,慢慢地也會被你們父愛、母愛與親情把它捂熱。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最難 為什麼說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最難呢?因為,父母永遠在孩子面前端著架子。父親認為,我是老子,你是兒。母親認為,你是我生的,我是你的娘。為什麼說走進最難呢?
  • 為何有些孩子受到委屈,從不向父母訴說?家長要學會走進孩子內心
    ,比如:你要乖、要懂事、要足夠優秀、要很強大,我才會愛你。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愛,會很努力地維持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好印象,當他受了委屈或者傷害時,也會自己默默承擔著,不敢向父母訴說,他害怕會抹殺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好印象,父母會因此而不愛他。3、和父母關係不夠親密 如果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沒有與孩子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係,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經常缺席,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
  • 怎麼樣走進孩子的內心?
    你說的看似有用的道理,孩子聽不進去,你知道為什麼嗎?對牛彈琴的滋味不好受,其實孩子的想法和你一樣,他們也是在對牛彈琴!你不願意懂他,他自然也不願懂你!我家小孩今年3歲零9個月,在2個月前我接手帶她,她不上幼兒園,我不上班,朝夕相處2個月。
  • 以書信為紐帶找到愛的連結,《親愛的安德烈》很高興重新認識你
    情緒暴躁易怒,像個危險的火藥桶,稍有不慎便會炸毛,說多了嫌嘮叨,管少了不放心,孩子和父母之間漸行漸遠,衝突不斷,溝通交流越來越困難。有一天,18歲的安德烈鄭重其事地對母親龍應臺說:「我不是你的孩子,我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母親當場錯愕。
  • 如何走進自閉症少年的內心世界?
    先不要著急回答,看完日本HNK拍攝的紀錄片《自閉症少年的內心世界》,也許答案會不一樣。這部2014年拍攝的紀錄片在豆瓣評分高達9.1,另一個譯名《你讓我明白了兒子的那些事》。在見面路上,米切爾不停地跳躍,只是為了表達此刻的開心。而當米切爾走進會議室時,像往常一樣走到窗前,這是由於自閉症患者對陌生的空間和人難以適應,通常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夠接受陌生的環境。
  • 如何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內心所需呢?
    如果為了生計,你整天疲於奔波實在無暇顧及孩子,那麼回到家後,請你最少空出一分鐘的時間,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拍拍他的肩膀,摸摸他的臉蛋,給他一句恰如其分的讚美。 如果因為空間的阻隔,你不能常伴在孩子左右,那麼就常給孩子打電話,聽聽孩子的絮叨,也跟孩子講講自己的經歷,節假日儘量抽時間帶孩子出去玩,增加親子相處的時間,讓孩子知道你是時時刻刻記掛他的。
  • 孩子很難跟父母做溝通,了解「內部語言」,幫家長走進孩子內心!
    第一,有的家長從小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缺乏科學的認識,教育孩子只憑感覺憑經驗,對孩子言聽計從,溺愛包辦,要星星不給月亮,覺得不讓孩子吃苦就是愛孩子,這樣教育的結果就是使孩子變成刁蠻任性,不講道理,唯我獨尊的『小皇帝』『小公主』導致性格發育不完整,缺乏自理能力,一旦離開了家長的庇護,就會不能適應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融入不到新的集體,產生焦慮,暴躁的情緒,這時候父母說什麼
  • 生活已經那麼艱難,如何讓孩子樂觀面對?唯有帶領孩子探索內心
    我們大人教育孩子時,總會從自己的角度切入。不管是好的、壞的,都會先在自身找原因。所以市面上你會看到很多教家長如何進行情緒管理,如何探索內心獨白、如何和孩子溝通的書籍。但其實教育是一個給予和反饋的過程。如果每次出現問題,都只從父母方去反思,不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緒,很難會有一個讓雙方都滿意的結局方案。
  • 沒錯,這6本書可以教你如何應對孩子的挑戰
    你將收穫:你學會一種讓孩子聽話的神奇語言,這種愛的語言使孩子很容易接受您的要求和忠告。世界上數以千萬的父母用自身的親身實踐證明了書中提供的方法非常有效。閱讀本書的經歷,將是一次學習愛的技巧與接受愛的訓練的過程, 它給了你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鑰匙,指引你切身體會孩子內心的感受。通過一系列實用有效的方法,幫助你和孩子建立起一個能夠快樂交流的平臺,使孩子變得不同尋常地願意與父母配合。掌握了「如何說?」「怎麼聽?」
  •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比比教TA認識這個世界重要100倍!
    而對於孩子的情緒,大家幾乎已經達成了:「不哭、不鬧、笑呵呵就成「的共識!大家覺得」小孩子嘛,TA懂什麼啊!整天吃吃喝喝玩玩,能有什麼心事啊!"然而,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將來人際關係如何?是否善於與人合作,並能獨當一面?能否在社會上立足?
  • 老師,更需要走進孩子的內心
    作為老師,尤其是班主任,僅僅教書還不夠,還要學會育人,隨時留心觀察孩子的心態,走進孩子的內心,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伸出友誼之手。記得二三十年前,筆者剛參加工作,在一所職高當班主任,還教好幾門課(缺老師唄)。
  • 這個暑假,我們走進了留守兒童內心
    通過一天的走訪,「攜愛徵程」三下鄉服務隊基本了解了孩子們的情況,及時對孩子們的生活、學習情況進行記錄並匯總,這為後續的志願服務積累了寶貴經驗,並且為明天孩子們的到來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們調研發現,留守兒童由於親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極大的陰影,很大一部分孩子表現出內心封閉、性格內向、情感冷漠、自卑懦弱,還有行為頑劣、脾氣暴躁等問題,甚至出現打架鬥毆的現象。
  • 如何正確愛孩子?
    如何正確愛孩子?到底怎樣才能打造良好的親子關係呢?怎麼才能更好地愛孩子呢?盧勤老師從事家庭教育四十多年了,不斷地跟孩子跟家長打交道。盧勤老師認為,很多父母愛孩子不懂得怎麼愛,不了解孩子內心究竟需要什麼,這個事如果解決不了,你愛了半天也得不到好的結果。愛孩子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把鎖頭非常結實,一把斧頭過來說:「我能把它敲開。」斧頭費了半天勁,鎖頭紋絲不動。一把小鑰匙過來說:「看我的。」它插進鑰匙孔,輕輕一擰,鎖就開了。
  • 愛中前行 | 你能聽到孩子內心的呼喚嗎?(二)
    上一期的「你能聽到孩子內心的呼喚嗎?(一)」推出後,獲得了大家的點讚和用心的反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今天這篇文章是上一期的續章,相信這篇文章可以帶給大家更深的感觸,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內容吧!我們都是愛你的,在這裡,你唯一不缺的就是有這麼多老師和志願者心甘情願地愛著你,不論你是多麼調皮,如何搞惡作劇,都擋不住大家愛你的心,好好關注自己的內在的成長吧,是什麼讓你如此渴望別人的關注,問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從什麼時候變成這樣的?
  • 狂躁的孩子如何救治?選擇理解他們的想法,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
    文/赫媽育兒平和的心態是我們每個人都追求的東西,但是生活中的確有一些孩子他們所展現出來的樣子就是不平和的。這些孩子的心理狀態帶有著一些狂躁,也讓很多父母都拿這些孩子沒轍。1.父母慣的孩子之所以有一些狂躁的狀態,其根本原因就是父母給慣的。現如今家裡都有一個孩子,所以父母會把所有的愛全部都給一個孩子,正因為給孩子的包容太多了,孩子一旦遇到困難的時候,就不知道該怎麼應對,自然就喜歡發小脾氣。
  • 教你如何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
    「熱愛自然,保護地球」這句話並不是要單純的說給孩子,而是要落實到生活,實踐於行動。現在,北鬥智庫環保管家網的小編就來教大家如何從娃娃抓起,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一起來踐行我們的家庭環保計劃吧!  環保計劃A:教孩子從小節約不浪費  對「滴答」說不。每次洗完手要擰緊水龍頭,告訴你的孩子,這樣每個月節省的水就足夠洗一次澡啦。  隨手關電源。
  • 如何通過繪畫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
    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會產生表達的欲望,他看見什麼都想「說」出來。但是因為年齡的限制,他們可能不擅長用語言來表達。因此,畫畫是孩子抒發情感的自由形式。除此之外,畫畫也是一種有效的減壓方式。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通過畫畫來發洩內心的憤怒、悲傷或者不滿,從而放鬆和調節心情,達到心理平衡。那麼,毫無繪畫基礎的家長該如何通過畫面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呢?這裡分享幾個兒童畫面表達與心理狀態有關的小知識。
  • Terrible two不可怕,父母如何讀懂孩子的內心最重要
    很多媽媽不知道Terrible Two是幾乎所有寶寶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是生理髮育的必經之路,出現的時候萬萬不能和寶寶對著幹,而應該進行正向的引導,否則絕對會事得其反,在名為「讓孩子安心做自己」的書中,李坤珊通過自己親眼所見、親身所感的細膩觀察,指導父母如何在愛與信任之中立下界線。面對小小孩的哭鬧、跋扈、無理,該怎麼處理,才能不傷和氣的將孩子的情緒導向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