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孩子受到委屈,從不向父母訴說?家長要學會走進孩子內心

2020-11-28 逗兒媽媽

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一般情況下,孩子如果受到了委屈,會第一時間向父母傾訴。但現在很多孩子在外面受到委屈,總是默默地承受,從不向父母訴說,這時家長應該要檢討自己,究竟有沒有走進過孩子的內心?

曾看過這樣一個短視頻,小女孩的爸爸在工地打工,小女孩放學後來到爸爸打工的工地上找爸爸。由於爸爸比較忙碌,讓小女孩在一旁玩耍,結果小女孩在玩耍的時候,剛好被同學看到,同學們都在嘲笑她,還推了她一把。小女孩也因此摔倒了,腹部不小心被鐵釘扎到了,那群欺負她的同學看到她受傷後,紛紛散開了。

本以為小女孩會跟爸爸訴說她受委屈與受傷的事情,結果她強忍著痛苦,隻字不提。回到家裡,媽媽給女兒洗澡,發現女兒的腹部受傷了,雖然血被止住了,但傷口有點深,爸爸媽媽才急忙地將女兒送到了醫院治療。

這位小女孩是否讓你感到心疼?一般情況下,孩子受傷了,都會第一時間跟父母傾訴,但這位小女孩在受委屈與受傷的情況下,卻從不跟父母訴說,寧願自己默默承受著痛苦,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著名教育學家尹建莉曾說過:家長是孩子最依賴的人,如果孩子受了委屈,寧願自己承受痛苦,也不願意和家長訴說,這說明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存在著問題。

一、為何有些孩子受到委屈,從不向父母訴說?

1、怕得到父母的指責

有些父母會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平時對孩子很冷漠,很少關心孩子,在孩子受到委屈時,父母不但不會關心孩子,還會數落孩子。父母也因此失去了孩子的依賴與信任,當孩子受到委屈時,孩子會害怕得到父母的指責,而自己默默承受著委屈與痛苦,不願意向父母訴說。

2、怕抹殺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好印象

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添加了附加條件,比如:你要乖、要懂事、要足夠優秀、要很強大,我才會愛你。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愛,會很努力地維持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好印象,當他受了委屈或者傷害時,也會自己默默承擔著,不敢向父母訴說,他害怕會抹殺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好印象,父母會因此而不愛他。

3、和父母關係不夠親密

如果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沒有與孩子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係,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經常缺席,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父母對孩子來說,如同一個「熟悉的陌生人」,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不夠親密,當他受到委屈或者受到傷害時,也只會自己承受著,不會向父母傾訴。

孩子受到委屈,不願意向父母訴說的原因很現實,這也說明父母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那麼,家長要怎麼做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呢?

二、家長要怎麼做才能走進孩子內心

1、多關心孩子

從以上我們了解到,孩子受到委屈不願意向家長傾訴,這也和家長平時很少關心孩子有一定的關係。家長對孩子太過於冷漠,影響孩子與家長之間的親密度,這樣的相處模式,只會讓孩子遠離家長。

在孩子受到委屈時,要先關心孩子,而不是數落孩子,這樣才能和孩子建立起依戀關係,孩子和家長關係親密,家長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

2、學會共情孩子

家長對孩子的愛擁有了附加條件,孩子為了得到家長的愛,會在家長面前維持好自己的好形象,家長也難以走進孩子的內心,也很難了解孩子內心真正在想法。

家長要學會共情孩子,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理解孩子的做法以及想法,不要在孩子寄予不合理的期望。只有學會共情孩子,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3、多陪伴孩子

對於孩子來說:哪位家長陪伴他的時間最長,他和誰感情也會比較好。現在很多家長因為工作關係,很少陪伴孩子,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對親子感情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家長也將難以走進孩子的內心。

對孩子來說,家長的陪伴是很重要的,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多陪伴孩子,多與孩子創造美好的回憶,才能與孩子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係,家長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

心理學家戴.埃爾金德曾說過:孩子最希望的是,父母將他們看得很重要,他們能夠永遠被愛圍繞著。不管他的表現如何,父母都會無條件地愛著他因此,家長要多給予孩子陪伴與關心,懂得共情他,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孩子在遇到問題,才會第一時間找家長傾訴。

各位家長們,你們的孩子受到委屈時會第一時間找你們訴說嗎?你們是否走進孩子的內心呢?歡迎評論互動。

相關焦點

  • 教孩子學會傾訴委屈
    有些孩子在學校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不願意向父母傾訴,然後埋在心裡,時間長了,就容易變成內向的孩子了。有些孩子無論大小事情都喜歡向父母傾訴,懇求父母岀主意。為什麼有些孩子就願意與別人一起分擔憂愁,分享快樂。為什麼有些孩子寧願放在心上,也不願意向家人訴說。其實都與孩子的性格有關,孩子的性格就直接與家庭教育相關聯。
  • 孩子受欺負後總是默默承受,家長需要走進孩子內心,幫娃排憂解難
    ,尤其未成年的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性應該更強,為啥現在有許多孩子對自己的父母封閉了內心了呢?或許是家長某些事情做得不合孩子的心意,或者是孩子的性格所決定,仔細分析一下原因,或許家長可以從中有所收穫。一、為什麼孩子受到欺負,不願意跟父母訴說?
  • 當孩子受到了委屈,家長做一件事,孩子馬上高興起來,父母必讀
    當孩子受到了委屈或者遇到了不開心的事,家長要怎麼說,怎麼做呢?很多時候,我們因或許無法和孩子「共情」,而導致事情往更糟的方面發展。其實這個時候,父母這樣做最有效。先請大家看一為媽媽講的一個小故事。有的時候,我們家長當面對孩子在學校裡受了委屈
  • 孩子向家長求助,這幾種做法,家長一定要學會
    相信很多家長經常會碰到孩子告家長的問題,每當這時候,一些家長就會不知所措,開始在內心思考應不應該幫助自己的孩子,而家長不同的做法,對孩子的影響很大。讓孩子謙讓的利與弊很多家長為了培養孩子學會謙讓,在孩子向他們控訴有別的小朋友拿走他的玩具時,總是會跟自己家的小朋友說:「沒關係,這個玩具讓他玩幾天,反正你還有好多玩具,實在不行的話媽媽(爸爸)再給你買」,用這種方法來勸導孩子學會謙讓。
  • 李玫瑾:愛頂嘴和從不頂嘴的孩子,性格差異明顯,家長要留心
    這種孩子就是別人眼中的好孩子。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家的孩子能聽話,但是孩子不頂嘴就是好,頂嘴就是不好嗎?其實頂嘴也是有利有弊的。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的天性並非是服從」,喜歡頂嘴和從不頂嘴的孩子長大後的性格差異也是很大的,家長要留心。
  • 父母要學會聆聽孩子的內心世界?
    對於孩子家長要學會適當的放手家長要學會適當的放手,提高孩子親自動手的能力,在家就可以讓孩子幫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一直依賴著家長,從而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不要總是感覺你的孩子不行,總感覺孩子一旦脫離家長的保護,因此他就會受到傷害,父母要做的不是永遠去保護孩子,而是教給他成長的技能,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及認知能力
  • 揪心,幸虧沒跳,孩子心中的委屈家長有必要知道
    作為父母卻一點也不關心,直到有一天,老師來電話,說慧敏中午在學校午託,但班上有個特別皮的男同學經常搶她的飯菜,還向她吐口水,動不動就用力推搡她,讓她又痛又難過。孩子不想去上學,是心裡受到委屈的情緒表達,這種委屈孩子只會在感到安全的情況下才會對信任的人說出來。
  • 孩子不願和父母交流怎麼辦?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父母做法是關鍵
    "明明的媽媽覺得隨著自己孩子年紀的增長,反而越來越不愛跟父母溝通、交流。對此,她既覺得無奈又覺得難過,感到自己跟孩子之間有距離感了。其實,這是大部分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孩子成長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變得不愛與父母溝通,想要成為孩子的傾訴對象,首先父母要走進孩子的心扉。
  • 寄人籬下的孩子為生活學會委屈討好!家長反思再苦孩子也要自己帶
    所以他總是忽視小小的存在,當他下班回家,小小向姑父問好的時候,他會當做沒聽見直接把注意力投向自己的女兒。總之,無論小小做什麼,他都是不管不問的。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漸漸的小小學會了去討好每一個人,吃飯的時候,她會去幫每個人去盛飯;地上髒了,她會主動拿著掃把去拖地;被批評之後,無論是不是自己的錯,她也從不反駁,而是把所有委屈都隱藏了起來,她渴望的到這個家庭所有人的滿意,因為她知道,這個家裡最權威的人是不喜歡他的,她只有做到更好,才能生活下去。
  • 孩子愛心泛濫,長大容易變成「軟柿子」,家長要教會孩子這五件事
    面對其他小朋友的插隊行為,朵朵的委屈肉眼可見,但是卻自始至終沒有就此行為做出任何不滿的表達。滑滑梯前的一幕讓雅雅倍感心酸,她不清楚朵朵在日常的生活中還經歷過多少類似於此的委屈。因此,晚上回到家後,雅雅便耐心的詢問朵朵為何不對別的小朋友插隊行為表達不滿,朵朵卻表示因為媽媽平時教育她要懂得忍讓、友好、要有愛心、要學會和別的小朋友一起分享。
  •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怎麼辦?面對暴力,三步教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阿霞每次去幼兒園接女兒果果放學,都會允許孩子在幼兒園先玩一會兒滑梯再回家。這天玩滑梯的小朋友特別多,果果還是要堅持先玩一會才走。看著果果興致勃勃地跑了過去,阿霞也和旁邊的家長聊起天來。 當阿霞再次望向果果的時候,看到一個小朋友正舉起手打向果果。果果彎起胳膊護住了自己的頭,並往向後退了幾步。阿霞以為是小朋友間鬧在玩,並沒有立刻出言制止。
  • 孩子太懂事總讓人心疼,愛孩子要讓他學會「不懂事」,父母注意了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越是懂事的孩子越讓人心疼,如果父母真的愛自己的孩子,就要教會他在有些時候「不懂事」,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這又是為何呢?趕緊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所以作為父母,愛孩子要教會孩子「不懂事」。
  • 都說中國孩子不尊重父母?責任卻在大人身上,家長別委屈了
    於是抱著期待點進去,以為能看到大量誇讚,誰知參與討論的家長卻在聲討中國孩子,要麼指責不似日本孩子感恩,要麼認為不如美國孩子獨立,總之怨聲載道,看得人目瞪口呆。我從不知道中國父母竟對孩子產生如此之多的怨懟不滿,要知道,孩子出生時就是一張白紙,性格雖天生,但形成主要來自後天父母的引導。如果中國父母認為孩子對自己不尊重,那究其根本,只能是大人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 記得傾聽:當孩子向你訴說時,一定不要急著講道理
    不知爸爸媽媽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孩子興衝衝告訴你一件事情,或哭著敘說他的委屈時,忙碌的你在聽了一兩句後,立刻根據自己的判斷開始講道理?」;又比如,小男孩指著腿上摔傷的地方,哭著向爸爸敘述受傷的過程,爸爸立刻拍拍他:「不許哭,男子漢要堅強!」
  • 孩子很難跟父母做溝通,了解「內部語言」,幫家長走進孩子內心!
    第一,有的家長從小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缺乏科學的認識,教育孩子只憑感覺憑經驗,對孩子言聽計從,溺愛包辦,要星星不給月亮,覺得不讓孩子吃苦就是愛孩子,這樣教育的結果就是使孩子變成刁蠻任性,不講道理,唯我獨尊的『小皇帝』『小公主』導致性格發育不完整,缺乏自理能力,一旦離開了家長的庇護,就會不能適應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融入不到新的集體,產生焦慮,暴躁的情緒,這時候父母說什麼
  • 「愛頂嘴」和「從不頂嘴」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異大,家長要知道
    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同,有的孩子性格很乖巧,有的孩子性格很頑皮,而性格乖巧的孩子往往是受家長們所喜愛的,性格頑皮的孩子往往不太受到家長們的歡迎。但是孩子的性格養成是父母們可以通過教育方式去改變的。在生活中讓父母們頭疼的一類熊孩子就是「愛頂嘴」的孩子,每次面對「愛頂嘴」的孩子,父母們都氣不打一處出來。其實通過觀察「愛頂嘴」和「從不頂嘴」的孩子,我們可以發現這兩者長大後的性格差異很大,家長要知道,要注意自己家的孩子有沒有這個毛病。
  • 家長如何說,孩子才肯聽?掌握以下方法,走進孩子的內心
    《三十而已》中,顧佳的經典臺詞,「其實小孩都很有靈氣的,你是不是真心的喜歡他,他能清楚的感知到」,同樣,平時父母的一個眼神,說話的語氣,孩子都能從你的言行舉止中判斷此刻你的情緒。作為父母應如何說,孩子才肯聽?如何跟孩子交流,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呢?蹲下來,全神貫注的聽孩子說話。
  • 智慧的父母,敢於讓孩子學會吃苦
    我在課上向父母提過一個問題:「做父母的你們敢讓孩子受點氣嗎?」很多父母紛紛表示,現在一家就一個孩子,最多也就兩個,疼愛還來不及,怎麼可能讓孩子受委屈。在於父母從小就不敢讓孩子受哪怕一丁點兒的委屈和氣。那麼首先要學會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沒有跳不出的困境。」可見,想讓孩子以後能夠在平凡的生活當中獲取幸福感,我們必須學會讓孩子吃點苦。
  • 孩子犯錯,家長只會「強硬」解決?父母要學會「軟硬兼施」
    1、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這幾乎是在每一個家長身上都存在的,父母會對自己的孩子有過高的期望,這份期望往往超過了孩子所能夠承受的範圍,很多時候期望是有正面效果的,即使期望遙不可及,也能給孩子一份激勵,但是往往這份期待到了孩子身上到了父母身上就會扭曲,父母會希望孩子一定要達到那樣高的期待,為了達到如此高的期待
  • 孩子被欺負了該怎麼辦?家長要學會這5招
    其實,小孩之間發生矛盾,用打架來解決問題是很正常的事情,關鍵要看對方有沒有惡意。有些小孩,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不一定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他們不會像成年人一樣有理有據地辯駁,這時候就會選擇最簡單粗暴的方式--身體衝突來解決問題。家長需要做的是密切關注孩子,平常可以通過微信多添加班裡其他同學的家長,大家多交流關照、互通有無。萬一發現問題,可以從多方面旁敲側擊地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