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長經常會碰到孩子告家長的問題,每當這時候,一些家長就會不知所措,開始在內心思考應不應該幫助自己的孩子,而家長不同的做法,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讓孩子謙讓的利與弊
很多家長為了培養孩子學會謙讓,在孩子向他們控訴有別的小朋友拿走他的玩具時,總是會跟自己家的小朋友說:「沒關係,這個玩具讓他玩幾天,反正你還有好多玩具,實在不行的話媽媽(爸爸)再給你買」,用這種方法來勸導孩子學會謙讓。
相信大部分情況下,孩子們聽到家長同意別的小朋友拿走自己的玩具,都會大哭或者鬧情緒,孩子不聽自己的話會讓家長很尷尬,有的時候家長甚至會因為孩子哭而訓斥孩子。這種做法是錯誤的,特別是對於那些膽子小的孩子,如果家長總是這樣做,小朋友就會產生一種自卑心理,認為自己並不被家長在乎,而且再有別人巧奪自己的玩具時,小朋友也不再會選擇告知父母,而是忍氣吞聲,任由別人拿走自己的玩具。隨著玩具一點點被拿走,孩子的傷心情緒也會一點點增加,這種被迫無私的分享,不會起到任何的教育作用,這種犧牲自我成全別人的做法不值得提倡,大人們不要認為他們是小孩子,就把事情想的過於簡單,這種做法極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總是認為自己只有將自己的玩具給別人,才會贏得別人的喜歡。
家長應該教育孩子「孔融讓梨」這種謙讓,這也是讓孩子從小有一顆感恩的心,這種做法可以讓孩子大度,不會變成一個自私的人。現在的許多孩子都是嬌生慣養,家長們把最好的都給孩子,孩子卻從來不說謝謝,許多孩子在吃飯時,甚至只挑著最好的吃,一點都不懂得謙讓。家長們應該教育孩子長幼有序,同時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人對他們的付出都是應該的,要讓孩子心懷感恩,懂得謙讓,這樣孩子有什麼好東西時,第一個想的便是犒勞父母,在這種家庭中,孩子的價值觀會很端正。
幫助孩子的利與弊
很多家長在聽到孩子告訴自己他受了委屈時,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定要給兒子「報仇」。小明在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經常會鬧不愉快,他總是第一時間去告媽媽,小明的媽媽每每聽到小明別欺負後,都會去警告欺負他的小朋友不要在欺負小明,甚至讓小明不要再跟那個小朋友玩。每當小明的媽媽替小明出頭後,小明總是得意洋洋,但是他永遠記不住媽媽說的後半句話,依然喜歡和別的小朋友玩,然而這時候,別的小朋友都開始不再跟小明玩耍了。小明也開始變得沒有了朋友,只能整天宅在家裡,之後小明甚至得了社交恐懼症,害怕交朋友。同時,家長總是幫孩子解決問題會讓孩子產生一種依賴感,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是「媽寶」,他們好像離開了父母后就不會生活了,在生活中任何的自己解決不了的瑣事,都會打電話向父母求助,父母的一再幹預孩子解決問題,將會讓孩子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也就會越來越懶。
也有很多父母聽到孩子受欺負後,從不表示站在孩子這一邊,一直保持中立,讓孩子自己解決,這的確有助於讓孩子獨立思考,養成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然而有些問題是孩子不能獨立解決的,比如孩子被成年人欺負,被成年人性騷擾等,當孩子向家長控訴這類事件時,家長一定不能坐視不理,一定要替孩子「報仇」,我國法律都為了未成年人推出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家長們怎麼能容忍自己的孩子成為受害者呢。同時如果家長總是不去理會孩子的求助,孩子將會覺得家長對自己不在乎,甚至會缺乏安全感。
所以在孩子求助時,家長們一定要拿捏好幫助孩子的度,還有就是不要讓孩子做出無謂的犧牲,孩子遇到困難時第一個想到家長是必然的,家長們僅需要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但是還是要觀察孩子是否可以獨立解決,在適當的時候家長也要參與解決問題,這樣孩子既增加了解決問題的經驗,又不會認為家長並不在乎他們。
家長要教給孩子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許多家長面對孩子哭訴時,就會開始責怪孩子:「就知道哭」,這種現象在孩子受傷的心靈上無疑是雪上加霜,孩子哭訴時,家長一定要耐心的聽完孩子受了什麼委屈,並且及時清理孩子的眼睛。在面對一些遇事就哭的小朋友,家長一定要適當的制止孩子愛哭的習慣,告訴他們經常哭泣對眼睛和肺部都不好,而且如果哭泣的話,家長會心疼的,要讓孩子們從小就把自己視為「男子漢」這種形象。
為了預防孩子在一些情況下不能解決問題,家長一定要教孩子面對一些場合時應該怎樣表示自己的想法。很多孩子玩具被搶時,一句話不敢說,甚至不會在別人面前表現出傷心,而當家長出現時,孩子的心理防線瞬間瓦解,嚎啕大哭,這種行為很常見。家長們要教育孩子學會拒絕,當別的小朋友向自家孩子索要玩具時,孩子就可以自己說出:「這是我的玩具,你不能拿走」這種表示拒絕的詞句,同時教給孩子用一定的行動護住自己的玩具,而且要讓孩子學會如何進行戰鬥力的分析,讓孩子知道自己是不是對方的對手,如果不是對方的對手,要讓孩子想自己救助。
很多青少年在學校會遇到校園暴力行為,青少年的自尊心總是讓他們忍氣吞聲,許多家長也表示自己只有通過老師和其他同學,才能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有沒有被欺負。校園暴力行為發生在任何一個學生身上都是不行的,家長一定要教導孩子面臨校園暴力時的做法,要讓孩子懂得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
結語
面對孩子的求助,家長一定要考慮出正確的處理方法,不要讓孩子因為家長對他們的置之不理而產生自卑心理,也不要因為家長的過於幹預而讓孩子缺乏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