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傾聽:當孩子向你訴說時,一定不要急著講道理

2020-09-02 此山外

不知爸爸媽媽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孩子興衝衝告訴你一件事情,或哭著敘說他的委屈時,忙碌的你在聽了一兩句後,立刻根據自己的判斷開始講道理?

比如,小女孩滿臉興奮跟媽媽說:「我剛在街上看到一個姐姐穿得可漂亮……」,媽媽立刻說:「衣服只是外表,要注重一個人的內心和才華」;又比如,小男孩指著腿上摔傷的地方,哭著向爸爸敘述受傷的過程,爸爸立刻拍拍他:「不許哭,男子漢要堅強!」……

類似這樣的場景經常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當時,我們覺得自己及時給孩子進行了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孩子也很聽話地按自己說的做了,或者很乖地告訴你:媽媽,我知道了。但實際上,且不說你講的道理他懂了沒懂,接受沒接受,這樣的交流埋藏下的最負面的影響就是:你阻斷了進一步走進孩子內心、了解孩子想法的路徑,同時,孩子也在潛移默化中,失去了傾聽的習慣。

現在常有家長抱怨:孩子到了青春期,怎麼像變了一個人,家長說的話一句也不聽,也不和家長交流了。這一方面是青春期的特點,另一方面,我們作為家長,是不也應反思一下,我們是否給孩子做出了傾聽的榜樣,讓孩子將傾聽作為一種習慣。

小時候,面對父母,孩子是弱小的,所以,對父母說的一切言聽計從,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想法。而且這些想法,隨著他們一天天長大也在暗地裡茁壯成長。當他們慢慢感覺到自己的力量,不再懼怕父母時,身體裡最真實的部分就開始顯現。而我們卻簡單地用「青春期」三個字解釋了一切。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所有的問題,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如今,我們過多地強調青春期問題,實則忽視和掩蓋了這些問題形成的歷史和家庭原因。而多聽孩子訴說,就能及時準確了解孩子的思想與認知,更好地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要經常提醒自己,不管多忙,不管自己情緒多不好,都一定要以平和的心態,先認真去聽孩子講。任何時候,孩子跟你說話,讓他先把話說完,甚至多問孩子幾個「當時你怎麼想的?」「你覺得這事好嗎?」「你現在感覺怎麼樣?」等關注他自身的問題。

當孩子向你敞開心扉,說出心裡話時,不但和你建立起朋友的關係,還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傾聽的習慣。這一良好的習慣,不僅會減少孩子青春期的問題,而且會讓他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受益匪淺,前進得更加順利、自如。

相關焦點

  • 孩子哭鬧時,不要和他「講道理」
    「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可這樣,孩子就能聽進去了嗎?/為什麼孩子哭鬧的時候,我說什麼他都不聽?明明想要講道理,可他卻哭得厲害了。為什麼家長越是講道理,孩子就越不懂事呢?當我們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內心儼然一副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都多的姿態,這樣居高臨下的教育孩子不僅不會聽,親子關係還會越走越遠。
  • 父母最無效的溝通,就是給孩子講道理,不停地講道理
    大家也可以想想,你最有可能跟孩子說的3句話是什麼?比如說孩子早上起床的時候,你可能會說:「快點起來,到點了,快點快點快點」。「孩子出家門的時候上課要注意聽講,不要做小動作」「放學早點回家。」孩子考完試回來,一見面就問:「考了多少分啊?」「表現怎麼樣啊?」「有沒有被老師批評啊?」
  • 孩子發脾氣,家長不要再講道理了,這樣幫助孩子會更好
    孩子發脾氣,家長真的別再講道理了,這樣幫助孩子會更好今天聽到有個家長在抱怨自己的孩子總是亂發脾氣,她說周末給孩子報了興趣班,但孩子一直賴在家裡不肯去學習,所以她就給孩子講了一堆道理但他還是不聽,作為媽媽的她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不聽話,所以就狠狠的罵了他一頓硬拖著他去了輔導班,但是沒想到下午回來,他的脾氣反而更大了,不吃飯,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裡不知道做什麼
  •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認真傾聽孩子的「廢話」
    這樣,孩子會興致勃勃地跟你講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然後還可以一起談論下去,其他動物有沒有這樣的呢?一堂語文課開始,變成一堂科普課。如果孩子數學課學了測量和單位。那可能就不要問數學學什麼了。比如拿一件物品,要孩子來量量它的長度,再做一個記錄。這樣就能看出他在學校學得如何。
  • 低層次父母就知道講道理,高層次父母從不和這三種孩子講道理
    現代社會,提倡教育孩子時不打不罵,於是很多父母推崇和孩子講道理。有些低層次的父母,就知道不停地和孩子講道理,不注意場合和方式,效果往往並不理想。了這些嘮叨,只當做「耳邊風」;而且,很多父母在講道理時都帶著責備或訓斥的語氣,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 父母不要一直跟孩子「講道理」了,《顏氏家訓》給你育兒正解
    法國著名的教育家盧梭說過這樣一句話:「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我們現在的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但是,往往在教育上也會用錯方式,父母常常把說教掛在嘴邊,告訴孩子你不應該這樣,你應該這樣……我們家長有沒有考慮過我們講了千萬遍的大道理,孩子記住了幾個?還有內心是不是真的想聽?
  • 不要急著訴說,有些事情不必說給每個人聽
    所以不要圖一時發洩,而向每個人去訴說,有些事情只適合與最親的人說,自己的家人或者自己的伴侶,如果是情感問題,最多和信得過的多年好友訴說,要考慮到說出去之後,對自己和其他人的生活沒有任何影響。像這些複雜的個人問題,最好不要見人就說,就算是想要得到一個人的理解,也不要向人推心置腹,也許你那麼認真,別人只當作談資或者笑話;也許你說出的每一件事,會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也許你認為很重要的事,別人卻當做八卦來說。
  • 家長「傾聽」也要懂技巧,用「反思式傾聽」,讓孩子和家長心更近
    你認為應該怎麼做呢?"如果孩子知道怎麼做,大概也不會向父母訴說和提問了。 有時候面對孩子的訴說,父母會認為這都是一些小事,所以沒有用心在聽孩子講話,只是隨便附和幾句,讓孩子做到自己在聽就好了。其實這是不對的。父母是否用心在聽自己講話,孩子心裡都非常清楚的。如果父母總是流於表面地傾聽孩子,孩子會逐漸失去分享欲。
  • 傾聽,是教育的藝術
    我們鼓勵孩子向我們傾訴,我們更要學會傾聽。於是林克萊特問他:「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小孩的回答透露出一個孩子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我還要回來!」你聽到別人說話時……你真的聽懂他說的意思嗎?你懂嗎?如果不懂,就請聽別人說完吧,這就是「聽的藝術」:1、傾聽不要聽一半。2、還有,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說的話上頭。
  • 家長越講道理,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如果一天到晚跟孩子講道理,其實就是把自己和孩子放在一個不對等的角色上。家長的意思是我是大人,我有經驗,所以我要對你講道理,我要指導你的行為。但孩子不是這樣想的啊!此時的效果不是比你說「孩子,杯子被你打到了,平時走路要行有行樣,坐有坐樣,不要碰到這打翻那的,要做個有矩有度的人」要好得多嗎?讓孩子知道父母是理解他的!
  • 一定要學會認真傾聽孩子的「廢話」
    每天等孩子放學後,又回到了 「雞飛狗跳」的作業輔導現場。小神獸會迫不及待的回家和你分享一下,作為家長也很想了解寶貝在學校發生了什麼情況?一見到孩子,就開始連環追問:  你會發現有很多的問題裡充滿了焦慮:  「今天有沒有跟同學打架?」
  • 不要跟媳婦講道理,能氣死你
    晚上吃飯時,我就給她講了一個故事,是我前幾天在網上看到的一個故事,說是法國一個王妃,特別敗家,花錢如流水,最後她跟她老公都被送上了斷頭臺。媳婦聽了,點點頭,然後就說了一句——你說我要不要再買個羽絨服呀,這幾天太冷了。我氣得差點蹦起來,我拍桌子質問她,你不是有好幾件羽絨服嗎!
  • 永遠不要跟你媽講道理
    在家裡,我從不敢跟我媽亂講道理,一旦惹她不開心了,暴風雨就來了。 我承認,我是鬥不過她連環嘴炮。 01 永遠不要跟你媽講道理 我發現深扎父母那個時代的認知和局限價值觀,不是輕易改變的,所以,兩個價值觀不一樣的人,道理是講不通的。 所以,我永遠不跟我媽講道理。 選擇沉默的同時,大家不是不交流了,而是心交流少了。 遇到心事,難事,找到傾訴的就是閨蜜,要麼就是朋友,好友們總是比父母了解我。
  • 想讓孩子懂道理,千萬別和孩子講道理
    我聽到她的哭喊,本能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吼回去,我說她:「你也太不講理了,我給你講道理,這是老師發的信息,不是我不帶你去,你要有氣發到老師身上。」結果,大寶一聽我的話,更是哭得上氣不接下氣,非要一遍遍地說是我說話不算說,我答應帶她去商場,現在又不去了,是我的問題。
  • 大人學會傾聽,讓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所以,在我捧讀《傾聽,成就孩子健全人格》一書時,一再地想到黑柳徹子和小林校長的故事。當孩子得不到關愛時,他們就不能學會控制情緒,結果就會出現衝動的行為。」孩子的行為,其實是一種交流方式。而找出行為背後的原因,責任在於父母。當我們有這個意識之後,就會發現,孩子的叛逆,其實是在訴說:「我想跟你建立連接,可是我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我需要你的幫助,去處理這些巨大的情緒問題。」所以,傾聽,不光是關注孩子的行為,更要了解背後的原因。
  • 如何讓孩子聽進你說的話,家長要學會傾聽、交流,比講道理有用
    林爸爸對林媽媽說:是你的溝通方法錯了,只要你和孩子真誠的交流,真誠的說愛他,孩子是能懂事的。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知道,林爸爸懂得和孩子真誠的交流,把林林當作一個有擔當的小孩,讓孩子知道賺錢的不容易。孩子可以感受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無法掙錢,就做別的東西去承擔家庭責任。
  • 打罵還是講道理?高明家長這樣處理孩子犯錯
    ,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自己心疼,但是給孩子講道理講不聽呀,脾氣一上來就……確實,打罵是最直接、見效最快的方式,但治標不治本。家長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給孩子講道理孩子不聽呢?02 為什麼給孩子講道理沒用?
  • 孩子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導讀:孩子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不要和孩子講道理
    「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但講道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很多小孩子都有一個愛好,那就是踩水坑,很多家長看到小孩子踩水坑都會去制止,苦口婆心的講道理,說水髒啊,會弄髒鞋子,會弄髒褲子之類的,但是很多孩子卻根本聽不進去,哪怕這次沒踩了,下次碰到水坑,還是會去踩。
  • 我再也不跟孩子講道理了.
    一起來看看今天的文章,不妨做個「不講道理」的家長吧~我發現,逢年過節聚在一起的時候,總是會有那麼一群大人,喜歡圍著孩子們,給他們不停地講道理。好像所有的爸媽都會跟孩子講道理。我也是如此,以前還跟三歲的兒子定過一個規矩:你講道理,爸爸就講道理,你如果胡鬧,那么爸爸也就不講道理了,會懲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