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爸爸媽媽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孩子興衝衝告訴你一件事情,或哭著敘說他的委屈時,忙碌的你在聽了一兩句後,立刻根據自己的判斷開始講道理?
比如,小女孩滿臉興奮跟媽媽說:「我剛在街上看到一個姐姐穿得可漂亮……」,媽媽立刻說:「衣服只是外表,要注重一個人的內心和才華」;又比如,小男孩指著腿上摔傷的地方,哭著向爸爸敘述受傷的過程,爸爸立刻拍拍他:「不許哭,男子漢要堅強!」……
類似這樣的場景經常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當時,我們覺得自己及時給孩子進行了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孩子也很聽話地按自己說的做了,或者很乖地告訴你:媽媽,我知道了。但實際上,且不說你講的道理他懂了沒懂,接受沒接受,這樣的交流埋藏下的最負面的影響就是:你阻斷了進一步走進孩子內心、了解孩子想法的路徑,同時,孩子也在潛移默化中,失去了傾聽的習慣。
現在常有家長抱怨:孩子到了青春期,怎麼像變了一個人,家長說的話一句也不聽,也不和家長交流了。這一方面是青春期的特點,另一方面,我們作為家長,是不也應反思一下,我們是否給孩子做出了傾聽的榜樣,讓孩子將傾聽作為一種習慣。
小時候,面對父母,孩子是弱小的,所以,對父母說的一切言聽計從,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想法。而且這些想法,隨著他們一天天長大也在暗地裡茁壯成長。當他們慢慢感覺到自己的力量,不再懼怕父母時,身體裡最真實的部分就開始顯現。而我們卻簡單地用「青春期」三個字解釋了一切。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所有的問題,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如今,我們過多地強調青春期問題,實則忽視和掩蓋了這些問題形成的歷史和家庭原因。而多聽孩子訴說,就能及時準確了解孩子的思想與認知,更好地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要經常提醒自己,不管多忙,不管自己情緒多不好,都一定要以平和的心態,先認真去聽孩子講。任何時候,孩子跟你說話,讓他先把話說完,甚至多問孩子幾個「當時你怎麼想的?」「你覺得這事好嗎?」「你現在感覺怎麼樣?」等關注他自身的問題。
當孩子向你敞開心扉,說出心裡話時,不但和你建立起朋友的關係,還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傾聽的習慣。這一良好的習慣,不僅會減少孩子青春期的問題,而且會讓他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受益匪淺,前進得更加順利、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