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弘揚傳統文化應著眼於築牢民族根基

2020-12-13 中國山東網

山東省政協委員、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

  中國山東網2月6日訊 (記者 馬文文) 2017年山東省「兩會」期間,山東省政協委員、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在接受中國山東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一項事關全局的系統工程,山東作為文化大省,應提高認識,加大力度,從培育和樹立文化信仰與價值追求的出發,著眼於築牢中華民族的深厚根基,認清根脈,把握精髓,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繼續「走在前面」。

  認清中華文化的整體性與統一性

  「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此前數千年歷史文化的高度凝結。」 楊朝明表示, 以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為主體的中華智慧,其產生和形成有廣闊的文化背景,了解孔子儒學的「集大成」意義,理解它與中國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層關係,才能更好地進行時代性轉化與發展。

  楊朝明認為,必須從中華文化的整體性與統一性出發,全面準確地理解各區域文化、諸子文化的關係,正確處理儒學與諸子、儒學與佛學和道教的關係,統觀全局,把握大體。

  弄清傳統文化的關鍵內容是什麼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系統工程,明晰傳統文化的關鍵內容,才能找到撬動系統的支點。」 楊朝明舉例道,中國文化重「道」,「道前定而不窮」,人們通常說「知識就是力量」,但「力量需要方向」。文化應該面對生命的世界,而不是物象的世界。中國文化是有機的生命體,我們要了解它的魂魄是什麼。文化有不同層級,深層的觀念文化決定著表層的物質文化、中層的制度文化,觀念的文化是信仰與信念,是道德與價值,弘揚傳統文化的核心與關鍵,在於穿越紛雜的外部形式,洞達本質,明辨是非,知榮辱,懂審美。只有如此,行動才有指南,才能傳承中國精神,燻育中國氣質,才不至於「魂不附體」。

  誰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關鍵主體

  楊朝明表示,中國傳統上「以吏為師」,價值體系建設的關鍵在「官」,價值體系的落地要有科學有效的教育體系。主導者在幹部,主場在學校。如果講經濟是國家硬實力的核心,那麼提升軟實力的支點則在於教育體系的建設與完備。

  孔子說「冢宰之官以成道」,信仰與價值觀的建立,社會管理群體起決定作用。孔子說「為政以德」「政者正也」,《說文》曰「君,尊也」,中國君子文化把「尊貴者」與「高尚者」進行聯接或一體化,格外重視為政者的表率作用,是傳統政治思想的特點,是古代管理哲學的精髓。因為責任大,所以要求高;既然是尊貴的人,就應該是高尚的人。可見,官德教育極其重要,政德教育大有可為。

  楊朝明認為,「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中華民族復興的序曲應該首先在學校奏響。他指出,用什麼奠定青年學子的生命底色,關乎中華文明標杆的樹立,決定著國家文化的品質與境界。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年養德,學校教育要有主導,要立足於系統構建,要呈聯動之勢。技能教育忽視了學生的修身,就無法培育「工匠精神」。高校要服務社會,更應該引領社會;要有世界眼光,更不可缺少中國意識。

  文化發展既要「登峰」又要「落地」

  怎麼來弘揚傳統文化?對此楊朝明也思考了很多。他認為,弘揚傳統文化要堅定文化自信,需要理性認知影響文化自信的制約因素。比如學術研究與考古材料都證實,堯舜以來尤其三代文明已有較高的發展水準,「百家爭鳴」只是對歷史文化的繼承、總結與反思;近代中國落後挨打,極盡屈辱,在反思落後原因的時候,不少人遷怒於自己的傳統文化,強化或放大了對傳統文化負面影響的認識;先秦時期儒學帶有明顯的「德性色彩」,而秦漢以至清朝的「帝制時代」則染上了顯著的「威權色彩」,近代以來反思儒學,持「保守」立場的人多看到了儒學的真精神,持「激進」立場的人則更多看到了作為「封建專制靈魂」的那個「偶像的權威」。在新舊文化交匯、中西文化碰撞的夾縫中,許許多多的人難免帶有文化轉型時期的人格特徵。了解這些才能講清楚「學術的中國」和「理論的中國」;講清楚「歷史的中國」與「現在的中國」。

  楊朝明說,信仰與價值的樹立要通過生活的細節來「落地」,但文化普及不能形式化、表面化,更不可世俗化、功利化。只有當文化經典開始潤養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從中切實受益,分辨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增強,文化自信才會本能地樹立起來。儒學真精神源於生活,本於人性與人心,基於生命面向生活的思考。因此,在加大學術研究引領的同時,應切實思考怎樣「潤物細無聲」地浸人的心靈。

  文明互鑑必須充分把握話語權

  楊朝明表示,弘揚傳統文化,要善於採擷人性中最容易引起共鳴的東西為我所用,以達到最好的對外宣傳效果。中華經典之所以經久不衰,跨越時空,穿越千年,在於它的雅致精確,將人性中最容易引起共鳴的東西表達充分到位,比如信念與追求,比如對真善美的渴望,比如對和諧人際關係的嚮往。我們應該沉下心來,首先搞明白,然後講清楚;先消化汲取營養,然後對外傳播。就中國文化的現狀而言,「認識自我」甚至比「介紹自我」顯得更為緊要。如果沒有文化自知,缺少文化自信,就無法贏得理解與尊重,就只會理論漂浮,思想缺鈣,不接地氣。

  楊朝明指出,「文化走出去」或「文明對話」的過程,也是自覺覺他、自信並贏得信任的過程。要把握充分的話話權,首先要具備足夠的對話能力,否則「對話」就缺乏主動,就不能主導與引領。在不同語系表達的轉化過程中,意韻的相應與內心的共鳴更容易增強認知與認同,產生理解與嚮往。有了自知與自信,然後以活生生、富有溫度、人人能知能行的語言將哲理表達到位,對話的吸引力也許會有本質的提升。

1、凡本網專稿均屬於中國山東網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中國山東網的作者姓名。

2、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山東網)」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核實確認後儘快處理。

3、因使用中國山東網而導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約毀壞、誹謗、版權或智慧財產權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種損失等,中國山東網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4、一切網民在進入中國山東網主頁及各層頁面時視為已經仔細閱讀過《網站聲明》並完全同意。

相關焦點

  • 傳承弘揚學校優秀傳統文化 築牢共同價值基礎
    科大優秀傳統文化,源自科大歷史、紮根科大實踐、服務科大未來,發揮夯實思想基礎、凝聚力量、指引發展方向、引領價值追求的重要作用。一、深刻認識傳承弘揚學校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高校肩負著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使命,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責無旁貸。
  • 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 本報記者 趙琳 王原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明素質。在當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山東有何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如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這引起了代表、委員們的關注。
  • 傳承傳統文化 弘揚民族精神 ——讀《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
    □董興傑在當今世界相互激蕩的文化潮流中,對自身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建設與傳承至關重要。在此背景下,細讀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感覺獲益匪淺。該書為當前我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國精神提供了有益借鑑。中國文化百年前講求民族獨立與富強,今天講求回歸傳統。回歸傳統並不意味著復古,我們需要做的是傳承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找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社會治理、文化建設的結合點,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
  • 五中全會精神在基層——一線親歷 | 凝智聚力築牢基層文化根基
    五中全會精神在基層——一線親歷 | 凝智聚力築牢基層文化根基 2020-12-19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振奮中華民族精神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關於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  習近平同志在山東考察時強調,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古往今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歷經磨難仍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其重要原因就在於擁有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 新時代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三重意蘊
    作者:廣西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梁罡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歷史積澱的精華財富,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壯大的源泉活水,是根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良壤沃土,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堅實根基。
  • 弘揚並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我們也都知道,習總書記在2013年11月26日參觀了曲阜之後有一個重要的講話,在這次講話中,他也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所有的這些論述,都告訴我們,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首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偉大民族精神的復興。
  • 專訪|楊朝明委員:拱手作揖禮可在中小學推行,領導應帶頭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向大會提交了「關於推行拱手作揖禮,傳承中華傳統禮儀」的提案。日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此話題專訪了楊朝明。他說,中華民族以禮立本,歷來有「衣冠上國,禮義之邦」的美譽。作揖禮能夠承載中華人文精神,本身是一種恰當、得體、莊重而又分寸的禮儀。
  • 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原標題: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新時代必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 烏蘭圖雅新歌《拱手禮》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倡導健康得體禮儀
    「像拱手禮這種傳統禮儀的傳承,就應從幼兒園的娃娃抓起。」在發布會現場,有家長感慨地說道。  「終於盼到適合小學生的音樂作品了,既可以讓小學生學習拱手禮,弘揚傳統文化,重現禮儀之邦的風採,還可以遠離細菌,一舉數得,我們可以編成舞蹈向小學生推廣普及拱手禮。」一位小學校長聽過《拱手禮》後表示。
  •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講...
    濟寧新聞網11月27日訊(記者馬文洋)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視察濟寧時,提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殷切囑託。近日,由院長楊朝明主編的《中華傳統八德詮解叢書》獲得了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孔孟正源》《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教師讀本:孔子家語》《孔子的叮嚀》等一批學術著作也陸續出版發行,為傳播儒家思想提供了有效載體。
  • 黃至安委員: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增強民族認同感、自豪感
    全國政協委員黃至安人民網北京3月13日電 ( 林洛頫)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國民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思想文化,達到凝聚民心,增強民族認同感、自豪感和愛國心是當前我國社會的重要職責之一。」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湖南省道教協會會長黃至安提出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建議。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 上海楊浦國學課程進校園,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走進身邊的中草藥    同濟初級中學以弘揚「中草藥傳統文化」為抓手,打造校園傳統文化特色品牌,深入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目前建成的「中草藥展示體驗基地」已成為德育教育實踐基地,成為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和滲透生命教育的搖籃。    學校「中草藥展示體驗基地」包括草藥茶飲館、中草藥百草園和草藥創新實驗室,以拓展課、學生社團等形式,選擇身邊常見的中草藥進行探究活動,為學生提供健康養生知識,引領學生走進豐富而又神奇的中草藥世界, 不斷提升校園文化內涵。
  • 劉邦、漢文化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劉氏文化
    劉備「桃園三結義」,以及後來「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等故事,傳遞出重兄弟情、重仁義、重人材等傳統文化價值理念,早已深深紮根於國人之心。三、認真學習習近平同志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講話精神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漢文化是其重要根基。
  • 宗教局深入學習習近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論述
    宗教局深入學習習近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論述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5-13 10:05 來源: 宗教局網站    2015年5月8日,宗教局黨組中心組舉行集體學習,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就宗教工作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學習交流。
  • 為何學齡前兒童的傳統文化教育重心應放到母親和幼兒教師身上
    學齡前兒童教育,是當今傳統文化教育中普遍關注的問題。平時常有各地幼兒園園長或者教師電話詢問教材、教育方式方法等。
  • 良戶書院:助力鄉村發展 引領鄉風文明 弘揚傳統文化
    當國家完成一次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之後,回首再看,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依舊離不開傳統村落。當民族意識裡的信仰體系不得不重新提起時,鄉村自然出現,振興鄉村勢在必行。人類在埋頭前進的過程中,經過多元文化的浸染,純粹的民族基因恰恰被衝淡,繼而出現大規模的焦慮和恐慌,甚至出現對立思想。中國經濟在全速衝擊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這種兩難的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飽和。
  • 練字就是弘揚傳統文化,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練好每個漢字,寫好每個漢字,在體會漢字書法的審美價值中提高我們的審美情趣,這也是學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 政協遠程協商會為優秀傳統文化「三進」建言 中宣部教育部等多部長...
    中國網北京12月3日訊 (記者 和海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中國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重要保證,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放眼全局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目標,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其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奠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根基,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 副教授馬玉香:弘揚傳統文化傳承華夏文明
    馬玉香說:「一個民族的文化是該民族的基因、該民族的靈魂,民族的復興必然離不開該民族文化的復興,這是弘揚傳統文化,傳承華夏文明的價值所在。一種文化能否傳承,能否延續,關鍵在於她在當前和未來對民族和人類有無價值,特別是該文化是否能解決民族和人類所面臨的重大難題。一種文化如果能如此,那麼她的傳承、延續就一定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