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兒童教育,是當今傳統文化教育中普遍關注的問題。平時常有各地幼兒園園長或者教師電話詢問教材、教育方式方法等。故今略作總結,望對大家有些許裨益。
古代將教育分作兩個階段:小學和大學。小學階段,即「蒙以養正」,約7-13歲。大學階段約在14歲青春期之後開始,大概在而立之年完成學業。而關於學齡前教育並未特別論及。但這並非說學齡前階段不重要或者是古人有所遺漏。《養正遺規》中陳宏謀先生曾說:「王化始於閨門。」意為女子教育對於其後代的決定性作用。說明本階段的教育主要由母親來完成。因此,母親的人文道德修養是學齡前兒童教育的重中之重。
中華傳統文化始終將母親作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因為婦女的諸多先天因素所決定。故《小學集注·立教》引用《列女傳·母儀傳·周室三母》論述胎教的重要作用,大意為:古代的婦女在懷孕後,睡覺時不側身,坐的時候身子不會歪到一邊,站立的時候不會主要用一隻腳,不吃味道怪異的食物,食物切割不正不吃, 坐席擺得不端正不坐。眼睛不看不好的東西, 耳朵不聽靡靡之音, 夜晚就讓盲者朗讀《周南》《召南》等詩, 講述符合正道的事情。這樣生下的孩子則形體容貌端正, 才能一定會超過常人。所以在懷孕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思想意念,想到善良(胎兒)就會感到善,想到惡(胎兒)就會感到惡。周文王的母親可謂是胎教方面的賢德女性了。
這段文字表面是說中華古聖先賢極為重視胎教,實際上是指出母親的修養的至關重要性,其思想觀念和言行舉止對於入學前兒童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非他人可比擬。
《光明日報》曾刊登中國孔子研究院楊朝明院長的文章:母親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力弘揚母教文化,不僅十分有利於維繫家庭社會的和諧穩定,也有利於青少年的成長和民族素質的提高。
南宋朱熹引用《禮記·內則》:「凡生子,擇於諸母與可者,必求其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為子師。」意思是說:生子後,選擇可以照看孩子的人,一定是尋求寬厚仁慈、溫良恭敬、謹慎而且話少的婦女,來讓她作為孩子的老師。
這裡仍然指出女性對於學齡前兒童教育的重要性。故中國古人對於女性之教育尤為注重,也是當前在家風家教中特別需要強化的。
2013年10月31日,習近平在同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強調:「要注重發揮婦女在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樹立良好家風方面的獨特作用,這關係到家庭和睦,關係到社會和諧,關係到下一代健康成長。」
當今社會孩子3歲入託,故學齡前教育大部分母親的職責便轉移至幼兒教師所擔當,相當於上述《內則》中的「諸母」的作用。因此,應特別加強對於幼兒教師的傳統文化培訓,提升其人文道德修養。以平時行為身教影響兒童,至於經典,或選擇故事、動畫、或擇三字、四字《小兒語》《弟子規》等作品誦讀便已足夠,切忌貪多求快!
但今日絕大部分幼兒園,只是增加對於兒童的經典誦讀內容和識字量,各種方式方法層出不窮,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更有甚者教孩子誦讀「四書」「五經」,不知理論依據何在?少兒智力未開,這些做法可謂「揠苗助長」!又不注重幼兒教師的培訓,實為本末倒置。如此對於兒童性情的培養不但不會起到作用還會產生副作用。因此,學齡前兒童的教育的對象應是母親和幼兒教師,故古人對於本階段的兒童讀書之法未做特別論述。望大家明之!慎之!
儘快給社會培養一批時代需要、政府認可、民眾喜歡的優秀傳統文化老師,是當前傳統文化弘揚的重中之重!讓我們共同努力.
諮詢電話:
0533-7187899 18560921572
掃碼即可關注本公眾號
了解更多傳統文化時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