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孩子究竟該不該在學齡前接觸學習英語,成為當前越來越多的家長朋友關注的子女教育話題。不少家長朋友都希望給孩子提前打造一個良好的英語語言環境,但是又對過早接觸第二語言有所顧慮。那麼,究竟該不該讓學齡前兒童學習英語呢?
學齡前兒童英語學習的三個優勢。
一、通過動作、表情或直觀形象進行直覺學習
由於學前兒童直覺行動性思維和具體形象性思維的特點,因此他們的思維主要依賴於事物的具體形象、表象以及對表象的聯想,具有直觀形象性,幼兒的這種直觀、形象的思維方式使得幼兒學習語言無法脫離具體實物、動作和情境等。所以幼兒在多數情況下是通過直觀動作、豐富的表情或具體的情景來理解和表達語言的。
同時,這種直觀、形象的思維方式也使得幼兒語言學習變得自然,他們並沒有明確地意識到他們正在學習一門語言。他們會主動去理解和表達言語的目的在於與他人進行信息和情感交流,在交流過程中。他們不去琢磨語言是什麼,他們關心的是語言的作用,即如何使用語言達到交流的目的。
二、通過整合相關領域的學習內容,擴展幼兒的英語經驗
學前教育是一個整合的系統工程,通過教育使幼兒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等各領域獲得有益的發展,英語教育是語言領域的一個子工程,兒童英語學習的每一點進步,都將促進幼兒的語言發展和身心整體發展。
因此,學前兒童英語學習活動中,要有機地結合其他相關領域的學習內容,根據幼兒園課程的整體目標,統籌安排語言學習活動,使之有效地融人到幼兒園的整體課程中去,在發展幼兒語言能力、認知能力、豐富幼兒知識經驗的同時,為幼兒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和學習環境,讓幼兒在學習時將英語和母語的慨念聯繫對應起來,逐步擴展幼兒的英語經驗,從而獲得情感、認知和社交能力等各方面的協同發展。
三、英語學習存在沉默期
母語的習得研究結果表明,兒童最先學會的是「聽話「,然後才學會說話、閱讀和書寫。英國教學法專家Palmer認為:「幼兒只有經過一個醞釀階段以後才會說本族語。」在這個沉默期內外界的話言輸入在兒童的頭腦中逐漸積累、形成潛意識,然後逐步喚醒大腦中的語言信息,這是兒童語言運用(理解和表達)的準備階段。當這種準備積累到一定程度,在外界交際環境的作用下,兒童才開始理解和說出大量的話語。
由此可見,兒童聽話能力遠遠超過說話能力,說的能力來源於聽的能力,說的技能的高低受到聽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幼兒語言學習沉默期主要表現在:從聽懂第一句話到會說第一句話有一個時間間隔;從聽懂一句話到會說這句話也有一個時間間隔,後者在幼兒學習第二語言時表現得尤其明顯。幼兒在學習母語時所表現出來的沉默期相對。較長,學習第二語言時的沉默期相對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