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蕭山一位二年級孩子的媽媽在其微博上吐槽學校發放的《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稱教材尺度太大,並曬出含有「男女生殖器相關介紹」的圖片,引發網友熱議。
3日下午,孩子的爸爸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學校所發的這本書稍微有些赤裸。他介紹,該本書是學校發的「漂流讀物」,讓孩子在家讀幾天後再歸還。不過,家長並未知曉此事,自己是在孩子把作業交給自己籤字時才發現的,當時有些不知所措。
他表示,這個教材如果能夠再委婉些,像一些歐美國家使用卡通圖片那樣就更好了。此外,老師如果能在課堂上多引導孩子去閱讀,同時,也提前告知家長在家輔導孩子閱讀,這樣的課程還是挺好的,自己也並不排斥。
那麼,教材尺度確實「太大」麼?該讀本出版單位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相關負責人回應,這個爭議之前也存在,此前,教材出版後也曾引起爭議。不過,它並不像一般的少兒讀物,作為教材,它肯定有嚴格的審查流程,也符合教材編寫的初衷,把握教材教學的規律。
對此,有專家分析,很多學生從低年級起就對自己是從哪裡來的感到好奇,若不能從正當途徑解答,他們很可能會向黃色書籍、網站尋找答案,這會對孩子產生誤導。
該專家也表示,文配圖的目的是解答孩子的疑問,更形象。孩子的世界很單純,不能用成人的觀點看孩子的世界。
此外,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玫玫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種教材怎樣使用確實有學問,尤其對於家長事前要有告知和溝通。不論是在校內用還是拿回家自學,都需要取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家長有知情權和指導孩子的義務。
網友認為,正是因為缺少正確的引導,有的孩子才養成了不好的習慣。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不能避談性教育、生理衛生之類的話題。這些話題沒必要遮掩,講得多了,孩子會漸漸形成生理方面的安全意識。
而且那麼多幼童性侵案例足夠讓家長引起重視,人類社會在進步,成年人不要戴有色眼鏡去看待這個問題就沒毛病了。
也有網友表示,他們不能認同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早教書裡。一本正經地教孩子「不應該這樣」,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好奇和逆反心理。如此直白的內容,實在是有些接受不能。
書編輯的不夠兒童化,對於孩子來說,這麼赤裸裸的內容,就是黃色漫畫,太不健康了。而且孩子年紀小分辨是非能力差,他們覺得神奇照著去做那就得不償失了。
那我再來看看國外的性教育讀本是怎麼樣的吧?
臺灣兒童性教育的讀本《寶寶是從哪裡來的呢?》
臺灣正傳有限公司1993年翻譯出版了1992年國外兒童性教育的讀本《寶寶是從哪裡來的呢?》,應該是供小學生使用的,為了準確把握兒童性教育尺度,不妨藉助該書的幾幅插圖予以簡短介紹。上圖說明兒童的好奇心,從3歲開始。
人的發育過程應該告訴孩子
特地強調一些生理衛生知識,即睪丸要求比較低的溫度
國外認為5歲左右就應該把性交的概念告訴孩子而且這個年齡講這個問題很安全,孩子不會有什麼聯想,否則青春期再講就晚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國外性教育繪本看到你臉紅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
把分娩過程如實介紹,家長從此不必欺騙孩子,也避免自己解釋的尷尬
兒童性教育漫畫(德國版)
從開始做愛到寶寶生出來,一目了然
日本是如何進行性教育的?
日本文部科學省出版的小學第一冊《衛生》課教科書封面就有女性和男性的身體和性器官的圖。小學裡1年中有1-2個小時的特別講座,內容是男女之間身體的區別、月經和懷孕的原理等等。初中1年當中也有1-2小時的特別講座,在體育保健課裡面也講到,學校呼籲不要進行危險的性行為,還學到避孕和性病知識。高中時是在體育保健課和家庭生活課裡有性教育的課程,關於避孕、性病,還討論倫理道德方面和流產。在初、高中,日本每所學校裡都有專門由專家學者成立的「協助者協會」,負責向學生提供各種性諮詢、性教育,並編寫性教育指導手冊。日本學生的性知識主要從學校那兒獲得,儘管家長也會主動和孩子講一些相關知識。 以下這套日本性教育圖片直觀童趣。
爸爸的精子和媽媽的卵子結合成受精卵
受精卵在媽媽的子宮裡發育生長成了胎兒
胎兒在醫生和媽媽的努力下,終於生出來了!
媽媽生寶寶很辛苦,要在醫院裡休息一陣子後,才可以抱著寶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