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國有句古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而進行的傳播活動,是憑藉一定的傳播手段而進行的一種自覺行為。當今,教學媒體日新月異,其現代化已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潮流。教學傳播手段的先進性,直接影響著人類教育行為的方方面面, 同時也促進了教育技術的多維發展。跨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展望未來教育發展前景,我們必須對現代教學媒體的不斷湧現和教育技術的發展勢態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二、 教學媒體的發展
(一)教學媒體的概念
媒體是英文 media 的譯名,意指 信息的載體和傳遞信息的工具。教學媒體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傳遞教育信息的載體和中介。教學媒體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狹義的專指幻燈、投影、電影、電視、錄像、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工具和黑板、教科書、圖片等傳統教學工具; 廣義的教學媒體還包括講授、參觀、實驗和討論在內。教學媒體還包括硬體和軟體兩種形態。硬體指各種教學機器, 包括幻燈機、投影機、電視機、電影機、攝像機、計算機、視盤、放像機、錄音機、語言實驗室等; 軟體指各種教學片、帶、盤等,包括幻燈片、投影片、錄音帶、計算機磁碟、視盤等。
(二) 教學媒體的發展階段
媒體的發展與人類文化、科技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它伴隨著教學活動的歷史進程而展開。在這一發展進程中, 教學媒體呈現由實物直觀到文字抽象再到抽象直觀的基本走向。因此,據教學發展的歷史線索,我們可以把教學媒體的發展劃分為原始教學媒體階段、古代教學媒體階段和現代教學媒體階段。
1.原始教學媒體階段
在這一階段,教學媒體包括人體個部分的器官、生產、生活用具和各種事物以及口頭語言,新的教學媒體——文字也處於萌芽狀態,但仍談不上正真的應用。作為人類最古老的教學媒體,形象直觀是它們的最大特點,其局限性是這些媒體依據於具體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離不開人類的親身傳授,不能超越時間和空間傳遞教學信息,因而效率很低。
2.古代教學媒體階段
這一階段從人類進入古代階級社會一直到17世紀末。在這一時期,文字書本的出現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是教學媒體的一大進步。文字書本突破了信息傳遞的時空限制,克服了口頭語言不能脫離傳授者的局限,並且書本具有信息量大,便於攜帶和保存的有點而成為教學中的主要媒體。但由於文字較抽象,與客觀世界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常年不便的單一教學方式,容易造成教學枯燥、僵化、乏味並脫離生產、生活實際。
3.現代教學媒體階段
這一時期從跨美紐斯的《世界圖解》出版至今,也是現代教學和教育技術的產生和發展時期。其具體又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是從17世紀末至19世紀末。這一時期主要成就有: 確立了直觀性教學原則;在教學中自覺設計、製作和使用了專門的直觀教學媒體,如跨美紐斯出版的插圖教科書《世界圖解》,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設計製作的直觀教具算術箱, 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為幼兒教育設計的發展幼兒感官、智力的恩物等。
第二時期是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50年代。在這一時期電教媒體被逐步引入教學,教育媒體開始出現電子化和現代化的特徵 , 有關的理論研究逐步加強。19世紀末,幻燈進入了教育領域,進入20世紀後,電子科學技術發展突出,電子化媒體亦頻頻問世並應用於教學實踐推動教育媒體由視覺媒體、聽覺媒體向視聽結合媒體發展。先是幻燈、投影、留聲機、廣播,接著就是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從而掀起了視聽教育的熱潮。作為這一時期的核心媒體的電影,由於具有視聽結合、直觀、形象、生動、感染性強等特點,在20世紀40年代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由於設備昂貴、影片製作成本高、製作周期長等局限,使得它在電視、錄像這些更為經濟的方便的的媒體出現之後便退出了教學領域。同時,由於視聽媒體被大量引入教學領域,廣大教育工作者對媒體的使用方法及效果等問題也進行了研究,從而總結了一系列的視聽教學法,並提出了相應的理論依據,如戴爾(Dale)的「經驗之塔」理論。
第三個時期為20世紀50年代至今。在這一時期,電子技術、通信技術、信息處理技術飛速發展,現代教學設備不斷完善,教學媒體由視聽結合媒體發展到多媒體綜合運用,由單項傳遞發展到交互作用,並結合計算機向高智能、大容量、快速度、多功能等方向發展。20世紀40年代末,電視機和計算機問世,但由於技術方面的原因,直到五六十年代,電視機和程序教學機才進入教學領域。90年代以後,由於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化教育正改變著教學的方方面面,出現了電子空間學校、多媒體網絡教室、計算機遠程教學等教學形似。在理論方面,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被引入教學領域,並吸收了心理學、傳播學、美學、教育學等領域的新成果,通過對比試驗和理論論證,從多角度分析、探索了教學媒體的優化組合、表現形式、適用條件和適用效果。
作為這一時期核心媒體的電視機和計算機各有自己的優缺點。信息量大、傳輸效率高是它們的共同特徵,計算機由於具有更好的人機互動性、個別化的特徵而使其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
總之,在現代教學媒體階段,教學媒體從理論到實踐都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教學媒體的種類日益豐富,功能也日趨完善。同時,教學媒體的大發展,也提高了它在教學中的地位,引發了人們進一步具體、深入地探討教學媒體的有關理論,促進了教育技術的形成與發展。
三、教育技術的發展動態及趨勢
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於1994年對教育技術做出新定義,指出「教育技術是關於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這一定義明確指出教育技術的研究對象是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特點是理論與實踐並重,基礎是現代教育理論和學習理論,特徵是定位於一門學科,目的在於深化教學改革,優化教學資源和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
教育技術的產生——從某種義上講,從教育產生的第一天起,就有了「教育技術」,即「教育技術始於原始社會口耳相傳的教學方法」。但教育技術的真正產生,應該是17世紀,捷克教育家跨美紐斯(1952----1967)提出「直觀教學」以後,以即現代教育媒體開始出現以後。由此可見,從操作意義上講,媒體的出現是教育技術產生的導火索,同時每一種媒體的出現,必然給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帶來新的發展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