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廬|以有形筆墨表現山色空濛的無形——對米家點的思考

2020-12-20 澎湃新聞

了廬|以有形筆墨表現山色空濛的無形——對米家點的思考

了廬

2020-05-25 08:54 來源:澎湃新聞

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宋代米芾和米友仁父子創造了一種被後人譽為「米家點」的筆墨形態來表現煙雨空濛的無形空間,但是米家點為什麼一定要用橫點在相對平行的感覺中橫向的處理呢?

結合數十年前對米家山水的臨習,近年一直致力於中國書畫理論與思考的知名畫家了廬認為,米家點的筆墨構成就是用相對平行的橫點左右上下的參差,表現在山和雲之間,體現了所謂骨法用筆的藝術精神。對米家點的筆墨處理,關鍵是在用筆的過程中對水的把握,要做到「不燥不淫、腴潤如玉」的境界。米家點的藝術生命力正在於充分體現了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詩意。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題為《花非花》的一篇詩詞作品中所描繪的一種虛無縹緲的現象。在這篇作品中,白居易沒有用具體的形象語言來表現虛無縹緲的蝴蝶,而是用了「夢」和「雲」這兩個虛無的字來表現虛無的現象。宋代文採蓋世的蘇東坡說「山色空濛雨亦奇」,沒有用實在的語言來表現,而仍以一個奇字來形容,可見表現虛無的形象用任何語言都是十分困難的。在繪畫藝術的表現中也是一樣,在通常所見的水彩和水粉之類的作品中,這種虛無的形象都是以水的渲染和衝洗來表現。但是在傳統中國畫中,宋代的米芾和米友仁父子二人就顯得另有一種滋味,他們創造了一種被後人譽為「米家點」的筆墨形態來表現煙雨空濛的無形空間,米家點的筆墨構成就是用相對平行的橫點左右上下的參差,表現在山和雲之間,它充分體現了傳統中國畫中以筆墨為主要表現形式,體現了所謂骨法用筆的藝術精神。

米友仁《雲山得意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米家點為什麼一定要用橫點在相對平行的感覺中橫向的處理呢?這就引起了我對它的思考,由於人的兩個眼睛是左右橫向在一個水平的視線上,再加上光的波動,所以在觀察同一個事物的時候,就有可能行程上下左右的參差,即使我們平時習慣兩個眼睛看到的形象是集中的,但是從科學的理念去思考,應該有左右之間的差異,這可能就決定了米家點的表現形式在煙雨朦朧的空間之中特別能夠分辨出來,故而作品中的米家點就成了在相對平行的感覺中,以左右上下的參差在一個橫向的視覺之中。

方從義的《白雲深處圖》(珂羅版,局部)

要對米家點從認識到把握,通過學習與實踐,證明是相當有難度的,它體現在山和雲之間,特別是山體入雲的部位,在表現上就顯得更為複雜了,因為對山形體所表現的皴法絕大多數的用筆都是自上而下的,而米家點的用筆又是左右橫向的排列,這兩種不同用筆的方向本來就是矛盾的,要把它交織在一起顯然特別困難。再加上山間的煙雲在空氣的流動之中,深淺的厚度也在不斷變化,表現在作品中,這種用筆還要做到墨與色呈半透明感而層次分明是相當有難度的。

在這一方面我有個人深刻的體會,在上海博物館的藏品中,有一張元代方從義的《白雲深處圖》,這是一張以米家點為表現形式的山水畫。六十年代初我去上海博物館的時候就特別鍾情於這張作品,每次去都以最長的時間觀看和注視它,當時甚至好幾次帶了繪畫材料在那裡當面臨摹,但是這張作品表面已經磨損得很厲害,幾乎難以分辨它的筆墨形象,所以我在學習和臨摹的過程中,只能藉助和參考傳世藏品中有米家點的作品加以揣摩,費了很長的時間,一直不得要領,後來經過十多年不斷觀察和思考,在學習其他傳統作品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和豐富了對米家點表現形式的認識,直到七十年代中期才相對的在認識和把握上有所覺悟,並留下了一幅臨摹之作。

2003年左右曾參加了上海博物館的一次學術研討會,當其他的朋友都在觀看其他作品時,青年學者凌利中因為曾在我家看到過我對方從義的《白雲深處圖》的臨摹本,感受很深,所以從庫房裡借調了一張唐寅的《雲山圖》小軸給我看,我打開以後立刻就興奮起來,《雲山圖》作品中米家點的表現與我所認識和把握的十分相似,這才使我真正相信我在米家點筆墨表現認識和把握上的自信。

唐寅 《雲山圖》 上海博物館藏

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方從義的《白雲深處圖》(珂羅版)

在傳世中國畫作品中,以表現米家點為主的作品並不多見,記載中最早的當屬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圖》,傳世記載還有元代畫家高克恭的米家山水,但我並沒有見過具體的作品,在黃公望著名的《富春山居圖》中有一小局部也有米家點的處理,最典型的當屬方從義的《白雲深處圖》、唐寅的《雲山圖》小軸、董其昌在《秋興八景》冊之一《雲山圖頁》,在他之後當屬四王作品中體現米家點的作品最多,其中尤其是王原祁的。此後,雖然有許多畫家在臨摹和學習傳統的過程中,都有不少表現米家點的煙雲山水的作品,但是絕大多數在筆墨層次的融合上都不如前人。從我的學習和實踐中,我的體會是,對米家點的筆墨處理,關鍵是在用筆的過程中對水的把握,要做到「不燥不淫、腴潤如玉」的境界。燥而不潤則煙雨的氣氛表達不出來,但過於融合而黏成一團就更不行,有的在層次中根本做不到融合,所以關鍵還是要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積累自己的經驗,這些都關係到在用筆過程中對水的把握。米家點這種以有形的筆墨形態表現山色空濛無形的奇觀,已經成為傳統中國畫山水作品的表現形式中一個特別而又獨立的筆墨形式,這也是米家父子二人在藝術創作中智慧的體現。米家點是中國古代藝術家在表現形式上一個特殊的成就和貢獻,也是我們在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過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筆墨現象。

了廬1970年代所臨方從義《白雲深處圖》

了廬臨方從義《白雲深處圖》(局部)

山水是天地間第一生命,自然界的萬千氣象又是天地間萬物的生命之本,所以任何藝術家在表現山水的時候如果能把氣象萬千的變化體現出來,那作品的神韻和生機就有了。米家點的藝術生命力就在於此,它充分體現了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詩意,由此及彼,近現代的山水畫家陸儼少先生用墨塊加上皴和點及留白的筆墨形態,表現了天光雲影的無形的山水空間,理所當然也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和研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筆墨形態,山色空濛,米家點,思考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山色空濛,水光瀲灩:東莞觀音山就是這麼美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我清晰的記憶裡和所走過的旅遊景點裡,我唯獨對東莞觀音山情有獨鍾,難以忘懷。尤其是那裡的山,那裡的水,那裡的一草一木都充滿了詩情畫意,充滿了誘人的魅力。
  • 「山色空濛,青松蔽日。修篁掩映,溪水繞膝……」行走在莫幹山
    《古風/莫幹山》莫幹山,山色空濛,瓦舍清幽,青松蔽日,修篁掩映,溪水繞膝,野花撲面,春色無邊,行走其間,別有一番滋味,有幹將莫邪傳說,更有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春風春花皆迷離。於橋上一走,搖搖晃晃,撒野一番,更有樂趣。因是早春,遊客無多,女兒叫我給她晃橋,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若不是風光催人行,完全可以搖上半天。過了流到橋,行至鳶飛亭處,便有一個玻璃底座的瞭望臺,此是觀景絕佳處,低頭看,腳底深淵,不禁兩股顫顫,頓有「高處不勝寒」;抬望眼,江山入眼,頓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嘆。再往前便是石屏崖,登崖稍有難度,不過崖間鑿有棧道,拾級而可登頂。
  • 藝術丨趙軍:山水空濛 國畫中的朦朧意境
    趙軍《山色空濛》趙軍是一個有獨特想像力的畫家,這不僅表現在造型和用色方面,也表現在空間與時間、生活與想像融合以及物象配置方面,以打亂的現實時空來構思自己的精神空間,以二維構成觀念處理縱深空間,將抒情寫意因素融入表現主義。
  • 明代:「米點山水」,對藍瑛的畫風,有何種影響?
    「米氏雲山」又稱「米點山水」,是北宋米友仁在其父米莆畫法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一種山水錶現手法,李日華在《六研齋筆記》裡說:「米元暉能傳家學,所作山水清潤有致,然亦稍變文法,白成一家。」在宋代的山水畫中,主流面貌有兩種,其一是繼承唐、五代以來的水墨山水,主要是通過線條及墨法的運用來完成,通常以淡彩或淡墨暈染;另一種是始白唐代「大小李將軍」的重彩青綠山水畫。而「米氏雲山」於這兩種面貌皆不相同,它重意不重形,以溼筆水墨進行沒骨表現,用以突出江南煙雲變幻雲霧繚繞的山水景色。
  • 煙雨濛濛五泉山 作者:唐興斌(蘭州)
    煙雨濛濛五泉山當晚,看一部電視風光片的時候,突然想起,由於一度時期腿腳不利索的原因,已經很久沒有去過五泉山了。確切地說,五泉山是個公園,我就住在五泉山公園下面,距離不超過600米,五泉山公園其實就在蘭州這座城市裡,屬於這座城市,同樣也屬於那些遊客們。
  • 隆回虎形山花瑤古村寨
    虎形山平均海拔1300多米,沿著盤山公路來到山頂大約12公裡,當天氣溫38度,這種天氣適合到山上避暑。聽說虎形山有花瑤姑娘很漂亮,剛到村口就碰到兩個盛裝打扮的花瑤姑娘,帽子特別大,像一朵盛開的花,色彩特別豔麗,百聞不如一見,可惜我忘了拍照了,否則她們就像天仙妹妹一樣成網紅了,她們平時也這麼穿麼?原來今天剛好縣裡來宣傳拍攝,她們從附近過來參加拍攝活動。這裡的景點太分散了,如果沒做功課,很容易錯過一些景點,村寨規模不大,也不算古老,初來乍到,於是向她們打聽這裡的景點,她們說崇木凼村主要是看一片古樹林。
  • 瓊瑤劇的絕唱:三觀很正的《情深深雨濛濛》
    如後來的《還珠格格》系列,《老房有喜》,《情深深雨濛濛》等,再加上之前的瓊瑤作品的臺劇,形成了一個鮮明而又獨特的風格,「瓊瑤劇」。在這些經典的瓊瑤劇裡,《情深深雨濛濛》成為了此系列的經典和絕唱,其熱度在當時不亞於《還珠格格》。而最令人拍案叫絕的,當屬該劇的格局。貓叔認為,《情深深雨濛濛》的情懷和境界,算得上是瓊瑤劇裡最頂峰的一部作品。
  • 閒談米芾,米友仁父子的米家山水
    上周我去老師家小坐,我們提到文學與書畫界的父子齊名有李璟與李煜,晏殊與晏幾道,大仲馬與小仲馬,徽欽二帝,王羲之與王獻之,蘇軾蘇轍與蘇洵。老先生笑道說,你天天閱讀美術史,難道連米芾,米友仁父子的米家山水都忘了嗎?
  • 筆墨交融 高雅潔靜一一趙勤玉先生疫期新作欣賞
    他重視物境的形似,也重視情境的氣韻,更追求物境和情境交融的境界,旨在返樸歸真,搜妙創真,同時表現自然生命之真與藝術生命之真,營造象外心畫的山水境界。他注重對宋元山水畫傳統的鑽研,尤其對融渾靜穆五代的董源、煙林清曠北宋的李成、骨勢雄強北宋的範寬、草木華滋元代的黃公望與松秀韻致的王蒙均情有獨鍾,山水畫不恪守於一家一派,兼具北派山水的雄渾之氣與南派山水的靈秀之韻,既有形質和大度,更有情致和靈性。
  • 形而上的美學意義
    道,技進乎於道,技、道相互生發。只有不斷提高技的層面,提高眼力,提高自身修為,才能體會、認識,並將「道」融合在畫面中。下面我們開始今天的課程。一、什麼是中國畫?有東方審美品評標準以筆墨為主要表現手段的具有生命意象的繪畫形式。
  • 今天我們如何欣賞山水畫:談山水畫的筆墨、程式、自然
    宋代繪畫有「格物」的精神,講求理性的客觀寫實。兩宋的山水畫從成熟直達藝術的巔峰,筆墨的皴法已趨向成熟而完備,畫家可以用筆墨盡精微而至廣大地表現出自然萬象。   自元以來,山水畫則從客觀的表現自然逐漸轉化為主觀地表現心境。
  • 對話|潘公凱:筆墨是延續的,不能用西方觀念去思考中國畫
    「中國畫的教育在20世紀經過了很多波折,到現在為止,美術學院對於中國畫的教學仍然有很多困惑。困惑首先表現在傳統的核心到底是什麼?傳統的精神到底是什麼?這也是中國畫在當代應該解決的大問題。」知名藝術家、教育家潘公凱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專訪時說。
  • 金獅子的色空因緣
    願我們從今往後,能像善財童子一樣,盡形壽遍參善知識,尋求真理,解脫自身,救度眾生。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女皇帝武則天,是一個智慧非常的人。她於佛法有甚深的悟解,這從她作的那首「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的開經偈就可以見證。
  • 「化機在我求自由」——程大利的筆墨文心
    展覽通過師傳統、法自然、融匯東西三方面,集中體現近年來藝術家涵精執要的思考及其筆墨實踐的探索。展覽將持續至10月26日。 縱觀展廳中程大利40件不同時期作品,尤其是近兩年的作品,讓人耳目一新。其作品在原有的筆墨基礎上更加豐富了色彩的運用,形成了外象與心相的際化,生發了質變,創作出屬於藝術家自己的筆墨色彩。
  • 畫家龐飛:傳承筆墨 以山水筆意表現現代都市
    問:接下來有什麼計劃?  答:準備《從巴山到太行》的創作計劃。  又見山水畫家龐飛時,他剛從安徽靈璧縣風塵僕僕歸來。「淘靈璧石去了,大有收穫!好些石頭都是我從當地市場的大卡車上一塊一塊淘來的,又累又樂!」這位陝南漢子一開腔,豪氣依舊。  最近幾年,龐飛迷上了把玩靈璧石。看似不務正業,事實上,靈璧石被他視為切入中國古代傳統的一種途徑。
  • 惲壽平——筆墨當有情,鑑畫當生情
    品讀藝術,公眾號濟南字畫邀您一起聽畫 描寫自然景物的山水和花鳥畫,作者的意圖是要表現自然物本身的美,還是通過表現自然物的美抒發作者的情呢?這是宋以後畫家和評論家所爭論的一個重要問題。惲壽平是其中的主情論者,雖然從他自己的花卉畫體現的不明顯,而其理論確是如此。
  • 情深深雨濛濛,看清了就知道不過是硃砂痣與蚊子血
    《情深深雨濛濛》原唱:趙薇 翻唱:楊胖雨填詞:瓊瑤 譜曲:徐嘉良 編曲:王大夫《情深深雨濛濛》是臺灣作家瓊瑤的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的片頭曲,該歌曲於2002年獲得第二屆音樂風雲榜頒獎盛典之最佳影視歌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