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冷湯」
劉傑
家常飯「過水麵」,在我老家叫「冷湯」,又叫「井拔涼」,那是我童年記憶裡的無上美味!我的老家固安縣距離北京天安門50公裡,與北京市大興區隔永定河相望,是首都「零距離」縣之一,有「天子腳下,京南第一縣」之稱。戰國時代荊軻刺秦王「獻督亢地圖於秦」的「督亢」即今固安、涿州一帶,歷史上一直是著名的富庶之地,土地肥沃,種植的農作物兩年三熟,主要出產冬小麥,玉米、西瓜、蔬菜。大田一年有兩季秋收:一次在農曆六月收小麥,叫麥秋。一次在農曆八、九月收玉米和蔬菜,叫大秋。我上小學和初中時,學校都放兩次假,一次叫「麥秋假」、一次叫「大秋假」。我上小學時還沒有實行包產到戶,大人們都到生產隊幹活。「三夏」時節,響晴天只有兩三天,必須起早貪黑搶收,稍微晚一點就是連陰天。如果不及時收割、揚場,脫粒、收藏進糧倉,麥子就可能發黴、發芽,辛苦一年的收穫成果就會毀於一旦。所以那幾天大人們特別忙碌。放眼望去,金黃色的麥田裡,到處都是揮汗如雨的勞動者的身影。一片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樹上的布穀鳥兒也在歡快地唱著歌兒,催促人們及早收穫。放假在家的我們這幫小屁孩兒,無憂無慮地跟在大人屁股後頭撿麥穗。蹦蹦跳跳地在田野裡撒歡,一邊撿麥穗、一邊唱著小學課本裡的一首兒歌:一天下來,每人都能拾上一大筐交到學校裡。很快,學校倉庫裡也堆起了麥堆。按照數量多少,老師給我們記上帳,一個麥秋下來,校長把全校孩子們的勞動成果統一交到生產隊。生產隊一次性撥給學校一些錢,為我們買獎品。於是,最讓我們期盼的時刻到來了,撿得少的能得到一把鉛筆,幾本作業本;多一點的就能得到轉筆刀等貴一點的獎品,特別是得到散發著濃濃香水味的香橡皮的同學讓我們豔羨不已。最讓我們羨慕的是能得到一本《新華字典》或心儀已久的小人書。上午勞累了一天的大人和孩子都回家了。爸爸、叔叔都伸著懶腰、打著哈欠,躺到炕上小憩。可是拖著疲憊身軀的媽媽還是閒不住。放下鐮刀,走進廚房,和奶奶一起開始做我童年最愛的美食—「冷湯」。奶奶手很巧,平淡無奇的食材在她手裡總能化平凡為神奇,做「冷湯」是奶奶的拿手好戲。她當主角、媽媽打下手,要給我們帶來驚喜。首先是擀麵條,別看奶奶年紀大,手勁卻不小,和出來的面軟硬適中,她常說「軟麵餃子硬麵湯」。媽媽負責燒火、下麵條。麵條煮好後,我自告奮勇端著盛滿麵條的大盆,到村外麥地邊,用機井裡抽出的地下水衝洗三遍,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入口清爽,口感筋道。這會兒,奶奶拿出她親手做的面醬用清水調好,打兩個自己家養的柴雞下的蛋,放進鍋裡一炒一炸,一碗噴香撲鼻的雞蛋炸醬麵滷就閃亮登場啦。然後,奶奶又找出自家產的紅辣椒和集市上買的花椒一起用花生油爆香,倒入鹽水中,做調味料。頓時,屋裡屋外香氣氤氳,我們兄妹三人的饞蟲被勾上來啦!奶奶開始變戲法似的準備菜碼:她把自己在家裡泡發的豆芽和爸爸從地裡摘的長豆角都焯水、瀝清水分,切成細段。從院子裡的菜地裡摘幾根頂花帶刺的黃瓜,洗乾淨後切成均勻的細絲;再從院子裡的菜窖裡找到儲存了幾個月的紅心美蘿蔔,也一樣切成細絲擺盤備用;順手從院子菜地裡拔幾棵香菜和一把小蔥,也切成細段;這幾樣菜碼都擺盤備用。二弟不甘寂寞、剝好大蒜,搗成蒜泥,像立了大功一樣等著享受美味!轉眼之間,桌子上就擺滿了色香味俱佳的一桌好飯食,全家人圍坐一桌享受著奶奶、媽媽精心烹製出的,讓我們唇齒留香的爽心爽口的「冷湯」,消暑解乏。這是我們全家最幸福的時刻!如今,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我,吃過很多美味,但每每想到「冷湯」,還是垂涎不已。因為,那是其他任何美食也比不了的,那是我記憶深處的「媽媽的味道」!
作者簡介:
劉傑:現任河北省承德市教育局教師工作科科長、承德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河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北省詩詞楹聯學會會員、承德市戲劇家協會會員。多篇詩詞、散文作品在《河北共產黨員網》《長城網》《河北詩詞》《河北教育》《承德日報》《詩選刊》、《熱河》《國風》《承德詩詞》等報刊發表。
微信公眾號老羊鏟史發表過他的作品,點擊下面的連結可以欣賞:
劉傑的詩十四首:《承德秋夜》
王順禹 劉傑的詩:夏遊詩上莊
劉傑古體詩三篇:最愛是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