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秦頭食品 綠鄉的品牌
福成凍貨批發 品質服務到家
慶安家喻戶曉 美食林蛋糕坊
本期文章導讀:
這是一篇記述鄉情的文章,作者楊永慶是我縣資深的文化人,曾在慶安報社和廣電部門任職。楊老文章透著濃鬱的鄉情、鄉音,描述了久違故鄉慶安的情感。
今天讓我們品讀楊永慶這篇《盤扎在心坎上的鄉情》。
人到古稀之年,我又重新回到離別五十載的故鄉,見到這裡的一草一木,驀然間,像打開一瓶陳釀多年的老酒,懷念故鄉的情結猛地從心靈深處衝躥出來,是那樣的勢不可擋。
「少小離家老大回」,我在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故鄉,但故鄉就像一盤老樹根,深深地埋在我的心裡了,無論如何都無法撼動。故鄉的景物時常會浮現在眼前令我魂牽夢繞。故鄉,讓我難以忘懷的事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提起那一件事都會使我眼窩發溼,鼻子發酸,心頭也會跟著震顫。
記得六、七歲的時候我們一群男孩子經常跑到南小河子摸魚蝦,捉青蛙,把魚串到柳條上,把草蝦裝到玻璃瓶裡,膽大的還把青蛙剝了皮,只留兩個肥嫩的大腿。這時,我們就到岸邊的莊稼地裡,挖上一個深坑,再取幾塊土坷垃,壘成一個窯形,然後,把撿來的枯枝幹草點燃,把那些小魚小蝦還有青蛙腿放到火上烤,再蘸上一點鹽,吃起來那真是美味十足。有時候,還烤螞蚱,烤熟的螞蚱焦黃噴香,泛著一層黃油,吃在嘴裡美得能讓你「倒仰」。我一回到故鄉就到當年的河畔尋找吃燒烤的感覺。
故鄉是片飽受苦難的土地,在戰爭年代這裡曾經是刀光劍影,迸火濺血,無數的革命先烈把一腔熱血撒在這裡。在我很小的時候父親經常領我去踏勘「餵羊溝」。餵羊溝地處慶縣城東郊,是一條大深溝,裡邊長著濃密的羊草,是放養的好地方。抗日民族英雄樸吉松就犧牲在這裡。當時,樸古松是抗聯十二支隊長,他率領抗聯戰士神出鬼沒的打擊日寇,令敵人聞風喪膽。1943年1月2日,樸古松率領三名戰士,到餵羊溝旁的福合隆去弄給養,由於叛徒告密,日寇和偽警把他們包圍,樸古松被困在碾坊裡。但他臨危不懼,孤身鬥敵,先後打死三名敵人,最後,腿部受傷才被捕。父親經常給我敘說這些戰鬥故事,充填了我幼小心靈的空白。父親還給我講日寇殺害中國人的「紅石砬山慘案」,二十多名無辜農民慘遭殉難,其中,就有我的親娘舅厲萬生。父親講得活靈活現,愛國情結在我心底慢慢生根發芽。
人們之所以對故鄉有那麼濃鬱的牽掛,又有那樣醇厚的思念,因為那裡是父母在的地方,有著撕不斷的情、扯不斷的愛,才成為心靈的歸屬。在遠離故鄉的那些日子,母親的音容笑貌和羸弱身影,時常展現在我的眼前。母親是中國最後一批「三寸金蓮」,她的腳裹得又小又尖,腳掌用不上勁,只靠腳後跟著力幹活走路,多有不便。然而,她卻頑強地生活著,像沙漠中的胡楊樹,像巖石縫中的花草。母親出生在遼西的一個貧苦農民家裡,十五歲時遠嫁到內蒙古的一個黃沙漠漠的牧區屯落。結婚不久,丈夫離家外出,半年以後母親生下了一個女兒。此後,公婆也相繼離世。母親帶著獨生女兒孤獨生活,受盡了人間辛苦。三年以後,母親才返鄉改嫁給我的父親。異常艱難困苦的生活環境,把母親鍛造成一位家裡外頭都拿得起放得下的能人。
母親在楊家一連生下我們兄妹六個孩子,至今我都琢磨不透,在那樣艱難的日子裡,一個病怏怏的女人是怎麼把我們撫養成人的。只記得一到入秋季節母親便成了家裡最忙的人。母親不僅要幫助父親忙地裡的活,還要承擔全部家務。母親每次從地裡回來就像一陣風旋進家,開始手腳並用地淘米、生火、做飯,待她把一切收拾妥當,都大半夜了,接著還要洗一家人的衣服。那時候洗衣服全靠洗衣板搓,兩手泡得泛白,時常我一覺醒來,母親還吭哧吭哧的洗。這還不算,六個孩子穿的棉鞋棉衣全靠她一人手工做。一秋一冬她要納二十雙鞋底子,要做十幾條棉褲,這些都靠她深更半夜一針一線地縫起來。母親一天到晚就是個不停旋轉的陀螺,一個來回耕地的老牛。母親還要抽工夫編炕席、織麻袋、編草帽、縫套包……賣些零花錢補貼家用。
母親辛勞的身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坎上,讓我終生難忘,一想起來就有些酸楚的感覺。有時,我也勸自己不要再去想,可母親的形象又悄無聲息的浮現出來,一切都歷歷在目,就像昨天剛剛發生的事情。
故鄉的每件小事,只要一想起來,就像夏日雨夜的野草一樣瘋長起來,讓自己無論如何都塗抹不掉。我記得上初中時,一位姓胡的老師教授地理課,他竟把我們帶到格木克河實習授課,一到河邊他就率先擼起褲腿踏進河裡,告訴我們那是河身、河谷,那是中流、淺灘,那樣的地理課讓我這一生都忘不掉,以至後來竟然讓我對地理產生了酷愛,中國地理、世界地理、自然地理、經濟地理,我都很感興趣,對世界各地的情況也很熟悉,並且能說出各地的許多奇聞趣事和歷史典故。我深知孩童時代的每一次經歷,都能讓人產生終身的記憶,而且會受益匪淺,沒齒難忘!
聽聽鄉音,如飲一杯烈酒;敘敘鄉情,如捧一股清泉;品品鄉味,如沐一縷春風,歲月釀成的記憶美酒,時間沉澱的懷舊情思,一旦回想起來就讓自己心痛不已。
故鄉啊,我久違的故鄉,在我古稀之年回來看你這能否就是最後一面?我想不會,因為我趕上了好時代,一切事物都添了新生機,我也一定能活到耄耋之年。到那個時候我一定要回來再看看你,回憶你的舊貌,再觀你的新顏。
久違的故鄉啊,我們約定十年後再會。
陳年往事網評熱議:
多年沒有見到楊永慶先生,突然看到(陳年往事〉上登載了他近期的文章,我十分驚喜!細讀他的大作巜盤扎在心坎上的鄉情》一文,那老辣的文風丶清晰的條理丶生動鮮活的語言特色,一點也不減當年。
文章描寫了南小河邊的童趣,抗日戰爭時期烈士的鮮血和老師的地理課,而重點記敘了自己的那位偉大的母親。她用一輩子的艱辛勞作,克服了種種困難,將6個孩子撫養成人,值得作者和所有人懷念這位中國的母親!
我衷心祝願楊先生幸福安康!
近兩天,分別看到慶安老文化人於長富和楊永慶的文章。見文如見人。我在五七幹校時和於長富,廣播站的倪瑞平,五七青年郭進學同在材料組近半年時間,整材料,辦五七戰報。
於長富人臷個眼鏡,臉上總掛著微笑,給人很溫和的印象。
近幾年,在格木克河文藝上,見到過他兩篇回憶五七幹校生活的散文,還有一篇有關火盆的散文。
文風樸實,老道獨特,很有老文化人的風格。
至於楊永慶,對我有知遇之恩。為我能進廣播電視臺當文藝編輯和進慶安簡報社當文藝編輯,多方活動奔走,不惜得罪利害關糸人,雖未實現願望,知遇之恩不敢忘。
楊,於二位都80左右年歲老人。
鐵慶在陳年往事發表二位老文化人作品,充分體現了對老文化人的尊重,很令人敬佩!
在<往事>平臺看見楊老夫子回憶故鄉的文章,感覺非常親切,可以說是老同志老同事久別重逢了!
給你的好文點讚!
熱烈期望你早日入群,共敘友情,共書佳話!
編輯:李鐵慶
老秦頭食品 綠鄉的品牌
福成凍貨批發 品質服務到家
慶安福成冷凍廠(慶安縣福鴻成商貿有限公司)
冷「庫」雖不暖
溫馨送千家
福成凍貨批發
品質服務到家
慶安福成冷凍廠(慶安縣福鴻成商貿有限公司)常年批發雞分割 豬分割 鴨分割 三黃雞 白條雞 大公雞 炸串,丸子 海產品等,適合飯店、喜宴大廳、美食城、熟食店等烹飪使用,品種齊全,價格優惠。容得下千載凍品
裝得下百味魚蝦
慶安福成冷凍食品
家門口的美食廠家
送貨電話:
4337425
15046527777
地址:慶安縣防疫站(慶安疾病控制中心)東一公裡
美食林蛋糕坊
慶安上檔次的品牌
百姓超喜歡的消費
立足高品質的滋味
領先同行業的地位
美食林蛋糕坊2002年創建於慶安,是一家集麵包,蛋糕,西點粽子,月餅經營為主的食品企業。從創立至今,美食林蛋糕坊始終堅持以產品質量、服務體系為主的經營理念,不斷致力於創新和對市場的精準把握,持續保持行業先鋒地位,美食林蛋糕訪創建者、現任董事長任曉林先生始終堅持他的經營原則和哲學理念,在他看來唯有優秀的產品品質才是一切經營行為的前提,而且無論是什麼情況下,對此都以苛刻的態度予以堅持,這種堅持使美食林蛋糕坊實現了長足發展,經過多年的努力,美食林蛋糕訪已經發展成為深受老百姓喜愛的知名品牌。
慶安家喻戶曉 美食林蛋糕坊
美食林利達店:4349888
美食林商廈店:4333308
美食林二小學店:4441666
美食林雅典店:8822345
美食林大時代店:4481111
慶安人民文化宮舊照(攝影薛存中)
陳年往事的記憶 相關閱讀請點擊下邊文字
李奉啞:酒的囧事
鄭軍偉:家鄉書趣
賈立軍: 火車情緣
李奉啞:翠花,上酸菜!
張德林:我與翠花 上酸菜
汪興運 :六場國考的背後……
羅海生:我的童年記憶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打場
李鐵慶:八、九十年代的慶安:走進新時代
李鐵慶:八十年代的慶安 我們的明天比蜜甜
李鐵慶:八十年代的慶安 我們的明天比蜜甜
李鐵慶:八十年代的慶安 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
李鐵慶:八十年代的慶安 年輕的朋友來相會
李鐵慶:七八十年代的慶安 我熱戀的故鄉
李鐵慶:七八十年代的慶安 誰不說俺家鄉好
李鐵慶:七八十年代的慶安 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
李鐵慶:70年代 是什麼樣的年代?
李鐵慶:70年代 孩子們經歷的那些事兒.
李鐵慶:七八十年代的慶安商業街
李鐵慶:你了解七,八十年代的慶安城嗎?
王 飛:財神廟的傳說
曲陸森:母親撿秋
孫振民 《母親的長菸袋》賞析
劉淑蘭:母親的長菸袋
曲陸森:火盆的記憶
李奉啞:我家也曾食品行
廉麗芳:慶安的文革歲月
李靜峰:八卦 我的童年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工作隊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送公糧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殺年豬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冰雪地上的秧歌舞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打柴禾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秋 收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碾 房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人們的飲食
宗樹安:回憶六、七十年代的車工
王鑄:回憶中學時代
馬飛:我的求學之路(上)
馬飛:我的求學之路(下)
曲陸森:我所了解父輩的一些事
王學軍:我和郭頌同臺演出
王 飛:「宋氏德玉」當官為民伸冤 《青天落淚》上演轟動全縣
李奉啞:我的音樂啟蒙老師
賈立軍: 陪著老媽撿紙殼
李奉啞:老家文革拾憶 --上山下鄉
王步文:山火無情人有情--金溝林場撲火記
汪興運:父親母親的傳奇故事
李奉啞:老家文革拾憶--四個偉大
郭鳳志:故鄉的秋
汪興運:我的天堂之旅
郭殿文:永遠的思念--獻給逝去的媽媽
宗樹安:我記憶中的那些事兒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服 裝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婚 俗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住房的變遷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農業學大寨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水 井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春 耕
曲陸森:保密的12號工程
蔣文輝:我的籃球生涯
任約格 :不老的疙瘩山情
王 鑄:難忘的老黑溝
張 強:努力做生活中的強者
田文山:桃山鐵路清篩時的人和事
黃金武:難忘的北山麥收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生產隊長
曲陸森:給母親做手術
吳豔秋:故鄉的記憶
孫振民:遠逝的背影
曲陸森:由《老照片裡的冷先生》一文想起的一點往事
汪興運:也說說我的童年
叢玉梅:我的童年記憶
王鑄:北城壕的趣事
伍仲仁:老照片裡的冷先生
陳慧芳:繁榮郊大
王步文:早年的生產隊
劉福順:故鄉的小河,少年的快樂(續)
曲陸森:小城文革中被毀掉的文物
蔣文輝:懷念父親蔣忠誠
王 飛:下鄉北山的日子
曲陸森:東北大醬
劉世智:走馬觀花說「時尚」
郭鳳志:美麗的鄉愁---瓜棚
王 飛:金馬駒的傳說
曲陸森:一個值得懷念的人——王玉祥
張永勤:父愛如山--懷念父親張廣信
曲陸森:懷念母親
王 鑄:我的父親
張永勤:母愛深深一一懷念母親胡桂英
羅海生:我的童年記憶
李本田:在抗美援老的日子裡
郭鳳志:家鄉風景畫
國明哲:慶安藝人系列之三 食品行
國明哲:慶安藝人系列之二 鐵器行
國明哲:慶安藝人系列之一 木器行
王 飛:格木克河的傳說
郭進學:進瓜地的風波(五七幹校生活拾零)
王 飛:慶安的由來
伍仲仁:我的日記 我的老照片
賈立軍:危機四伏
郭進學:興山勞動鍛鍊的回憶
國明哲:故鄉的水井
張永勤:母愛深深一一懷念母親胡桂英
國文:小母雞的故事(民間故事特輯)
賈立軍:「東風」歲月
李奉啞:慶安打炮
林秀雲:北山的黑瞎子
賈立軍:我的「初戀」
馬 飛:狼為啥又叫「張三兒」(東北瞎話兒)
黃金武:殺豬的故事(下)
黃金武:殺豬的故事 (上)
劉福順:放豬遇到狼
大山之子:故鄉的碾坊
大山之子:櫻桃紅了
劉世智:母親蔡淑範一一鮮為人知的軼事
柳 河:風景名勝區(省級)
鄭 謙:五七幹校述論
張秀巖: 我在柳河五七幹校的一段學習經歷
柳 河:文革中全國第一所五七幹校(2010組圖)
郭進學:慶安五七幹校經歷的那幾件小事兒
大山之子:正月十五雪打燈 一1961年的正月十五
王 飛:想起唱戲的日子
劉世智: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賈立軍:我給老鄉辦的那些「為難」事兒
劉福寅:輾轉蘇贛陝之間的軍營往事
大山之子:從衣食住行,看歷史變遷
李奉啞:神秘的「拉都來鬥」
大山之子:在大躍進的年代
黃金武:《北山二連食堂火災親歷記》
劉世智:父親劉英——最後的藥師
王 飛:父親的音樂情懷——懷念我的父親王忠範
李偉成:長歌當哭——母親逝世十三周年祭
李奉啞:我的奶奶
程新亞:來自爆炸中心的回憶
講慶安老「話兒」,聊慶安「老事兒」,慶安「陳年往事的記憶」公眾號誠邀五、六、七零後閒聊慶安,一道回憶、撰寫伴我們一起勞動、生活的家鄉的「老人兒」、「老事兒」。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您的勞作有大家的分享,才是其樂無窮!
「陳年往事的記憶」公眾平臺,由慶安廣播電視臺媒體人李鐵慶義務主辦編輯,發布家鄉的文學寫實回憶作品,同時發布老照片、視頻、微電影,以及奇聞軼事等等健康向上作品,力求在網上為慶安人義務奉上豐盛的精神文化食糧!
結交新老文友,共享快樂時光!
歡迎新老朋友捧場、投稿、瀏覽、相互轉告!
關注「陳年往事的記憶」微信公眾號,慶安的陳年往事都能瀏覽到!
投稿電子郵箱:
466687597@qq.com
投稿微信號:
qar466687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