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關於童年的「散文詩」電影

2021-01-11 宿夜花

文:宿夜花

張大磊執導的《八月》是近年來國產文藝片中一部不可忽視的佳作,從First影展上的多項提名到中國導演協會的年度青年導演獎,引起了影迷和行業內的廣泛關注。

作為一部凝聚導演個人情感的、關於童年的「散文詩」電影,不僅僅是對90年代人文氣韻的生動呈現,更是通過時代輓歌的形式致敬了一代人的理想,平實的黑白影像呈現出成長的詩意與浪漫,顯得尤為迷人。

精緻聲畫的童年影像

影片《八月》原名「曇花」,曇花一現,象徵的是一種美好消逝、韶華不復的感傷與憂愁,而英文名「The Summer Is Gone」(夏日已逝)正是從另一種角度闡釋曇花的含義,暗含著一種緬懷與追憶。

在張小雷(孔維一飾)小升初的八月,那個沒有暑期作業本該無憂無慮的夏日,「下崗大潮」使得一家人的處境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電影廠剪輯師父親無奈離鄉,而母親則為了孩子的學業上下奔波成了家中的支柱。

影片放棄了用彩色畫面展現五彩斑斕的世界,也擺脫了用時代變遷作為線索串聯人物命運的宏大敘事,而是採取碎片化情節串聯、以微觀截面的形式呈現出一幅童年時代的全景畫卷,以小見大,同時用黑白畫面將觀眾的注意力聚焦於影像本身。

這種「散文詩」式的結構消解了傳統戲劇模式,留給了觀眾更大的思考、回味空間,用感性直覺代替線性邏輯,形散神聚,從而達到了一種更接近於生活本身的真實複雜性、不可知性與思辨性。

影片取景於呼和浩特,導演刻意模糊了地域特色,擺脫了過往對內蒙古荒涼、蒼茫的刻板印象,反而是一份風吹影動花相隨的清幽隱秘。導演用極其豐富的聽覺、視覺意象與符號構建出影片的時間、空間特徵。

電影的開頭,聒噪的蟬聲、吆喝的商販、吊嗓子練歌劇的文藝中年、慵懶的貓咪,構成了一幅熱氣騰騰的廠區生活圖景,是那個年代標誌性的廠區文化的象徵。影片精緻聲畫世界中的物象比比皆是:國企大院的舊式住宅、二八大槓單車、老式鋁製文具盒等,濃濃懷舊感的物件營造出一份專屬90年代記憶的畫面。

崔健《一無所有》海報、陳佩斯陳強父子的喜劇《爺兒倆開歌廳》、第一部引進的分帳大片《亡命天涯》、蘇式歌曲、巴赫為代表的西方古典音樂等標誌性文化符號,傳達出了超越情節本身的豐富含義,在那個集體精神尚存、商業大潮衝擊、國營下崗大潮即將開始的90年代初期,看似尋常的流變,暗湧著時代變遷下的命運起伏。

單調的色彩與豐富的聲畫設計意象符號,固定視點的靜態長鏡頭、緩慢節奏的橫向搖移、門窗分割室內空間的工整構圖,還原簡潔瑣碎原生生活形態的自然主義表演。如此這些,使得影片散發著一種哀而不傷的意蘊。

孩童視角的時代輓歌

電影中的孩童視角首先是感性的,即是對客觀自然、生命本體、生活自身的一種「注視」,是一種童趣與自然的現象之美;而孩童單純世界觀下的成人世界,不可避免地帶有一種荒謬與悲涼。

影片對時代洪流下的個人命運關懷是以家庭為單位的,這自然是與東亞文化形態分不開,從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到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亞洲電影大師的影像世界裡總是用家庭的困頓、歡愁冷暖折射出時代的困惑。《八月》則是通過商業大潮下的國營解體、工人下崗給一個家庭的衝擊,進而書寫一個時代的群像、一代人的理想消亡後的傷痛與迷惘。

比起母親幹練精明、囉嗦世故又略帶幾分功利的實用主義者形象,作為一名電影剪輯師的父親自然是典型的理想主義者,理想的消亡與理想主義者的輓歌是導演站在後輩視角對父輩的一次致敬。

父親沉溺於自己的理想與文藝事業,可以一個人在那裡忍受孤寂獨自剪輯著《東歸英雄傳》,與此同時,就像很多理想主義者,他們沉湎於自己的世界,不通世故,不懂與人圓滑打交道,又帶有那麼一點恃才傲物。這種性格無疑是很難被世俗社會接納的。

正如父親最愛看的電影馬丁·斯科塞斯執導的《計程車司機》中的拉維斯,憤世嫉俗、不善言辭、無所適從的表象下,隱藏的是一顆熾熱的心,渴望與人和解卻又陷入一種笨拙的「失語」中。

而他對理想的堅守給兒子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從父親的「人不能低下寶貴的頭顱」到兒子的「莫以成敗論英雄」,商業社會的逐利性不斷滋生著新的弄潮兒,但理想主義者的精神還是得以傳承。不同於《鋼的琴》用一種黑色幽默消解時代之殤,《八月》裡用一種精神的繼承與認同寬慰了那些失落的理想主義者。

浪漫詩意的成長儀式

「生命與死亡」是青春成長題材電影中不變的母題,在侯孝賢的《童年往事》中,主角阿孝在經歷親人離世的死亡儀式中完成了由少年、青年成長為成年的成人禮,冷眼看生死的背後更是一種對永恒生命的悲憫情懷;而在張大磊的《八月》中文弱懵懂的張小雷平靜地注視下,隨著太姥姥的離世、父親的離家、偶像的坍塌,張小雷的童年樂園一去不返,在與親人朋友的告別中成長,沒有毫無節制的哀悼與沉痛,只有一份淡淡愁緒中的悵然若失。

張小雷羸弱的外表之下,儘是少年的天真與善良。李小龍這一文化符號正是象徵著無數男孩內心潛在的英雄情結,渴望用一種單純浪漫理想化的正義試圖與這個「汙濁」的成人世界對抗,因此,他揮舞著雙節棍毫不畏懼地反抗身體強壯仗勢欺人的同齡同伴。這種對正義感的感知更是來自一種孩童對世界的本能,正因如此,他對世俗世界中的權勢者有種本能的蔑視,而對主流話語下的叛逆張狂的街頭混混「三哥」卻有一種崇拜與迷戀。

家對面的女孩,是影片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她總是以一種優雅之姿,緩緩地拉動著小提琴,出現在張小雷的「注視」與夢境中。對少年張小雷來說,她是一種美好憧憬的載體,既詩意又浪漫,如夢如幻。

影片運用富有超現實色彩的夢境去呈現小雷的潛在心理。波光粼粼的水面,像鏡子般映射出人生的成長與生命的百般況味,這種將生命如水中倒影般的夢境式呈現、虛實相生的影像是對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壓路機與小提琴》的一種致敬。

對三哥偏執式的力量崇拜、對女孩的夢幻般迷戀,正是少年內心渴望成長、身體變強大的願望投射,亦是對夢幻般美好愛情的一種憧憬,對照家庭內部父子間的角色傳承,少年成長中的叛逆、憧憬和「性與暴力」的啟蒙這一母題是無法割捨的,導演對這一母題的展現沒有《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姜文般張揚癲狂式的酣暢淋漓,有的只是在看似平淡的情節之下,暗湧著一種活力與熱情,這份懵懂與悸動,正是童年最難以名狀的朦朧之美。因此,比起傷痛,影片更多的是一份平和的眷戀。

張大磊曾在訪談中提到「人是需要孤獨感的,你必須和它相伴,不能對抗,獨處和孤獨是必須」。我們看到的影片是導演個人生命經歷與思緒的投射,因此作品散發出獨具一格的特色,而風格化與作者性一直是國產片新導演的關鍵詞。這些作品與主流商業片形成一種互補,給了我們不同層面的觀影感受。

本文版權歸 宿夜花 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大地之歌》:一首關於故鄉與童年的散文詩
    《大地之歌》(1955)塞蒂亞吉特·雷伊在東方電影史上,印度電影界一顆閃耀的啟明星就是薩蒂亞吉特·雷伊,從1955年的《大地之歌》開始,他的電影生涯持續了近以少年阿普的成長曆程為主線的「阿普三部曲」:《大地之歌》《大河之歌》《大樹之歌》,構成了一部反映印度風土民情和人生世俗的散文詩三聯劇。而雷伊也成為印度電影宗師一般的存在,使印度電影邁向了全世界。
  • 《八月》是大陸版《童年往事》?
    以孩童的視角看待時代變遷,致敬父輩,沒有大悲大喜,不做過多幹擾和評判,就像是一首散文詩, 也被人看作是「大陸版《童年往事》」。       在電影上映之前,導演張大磊接受了時光網的專訪,談自己的創作初衷,作為新導演的第一次創作經歷,以及「蟄伏」的那些年。
  • 《雞西礦工報》‖過年(散文詩)
    《雞西礦工報》文藝副刊2021年2月18日發表散文詩《過年》。感謝編輯老師!
  • 時光飛逝,也吹不散《父親的散文詩》
    這首《父親寫的散文詩》就是歌手許飛獻給自己父親的禮物。《父親寫的散文詩》是許飛與著名詩人董玉方的合作之曲,曾在綜藝節目《詩歌之王》中現場演繹。詩人將父親日記中的片段採擷成詞,被深深感動的許飛精心為之譜曲,用音符將字裡行間深刻著的父親對子女的愛與責任,以及子女在察覺歲月流逝父親已老後的無奈詮釋得絲絲入扣。
  • 《2020中國魂散文詩百家散文詩人詩選》目錄
    )王幅明散文詩精選/王幅明(河南)西部故事(三章)/王澤群(山東)——青藏鐵路通車!迴蕩在心上的風浪……(組章)/劉虔(北京)孤獨的憂傷(組章)/劉向民(山東)亞楠散文詩精選/亞楠(新疆)亞男散文詩五章/亞男(四川)一直在痛……(組章)/許澤夫(安徽)花開不為傾城/關玉梅(黑龍江)
  • 名師出高徒,李健單依純:給電影人的情書與父親寫的散文詩很感人
    單依純與經紀公司籤約後,受邀為張藝謀的電影《一秒鐘》演唱推廣曲《給電影人的情書》。「人間不過是你無形的夢,偶然留下的夢,塵世夢,以身外身做銀亮色的夢,以身外身做夢中夢!」推廣曲一出,這位小夥子又哭了一遍。
  • 一席青衣臥龍城 ‖ 初雪(散文詩)
    初雪 (散文詩)一席青衣臥龍城獨自走在回寢室的路上。天空陰沉沉的,給人的心裡罩上了一層陰霾。睡不著,望著窗口,凝視,沉思。下課了,大地上多了我的同學們,我們一起打雪仗,仿佛回到了童年。伸出手,接住一片雪花,上面有著大自然的筆畫。我的同學也不甘示弱,在宣白的雪地上作畫,站在高樓,俯視操場,好似一幅水墨丹青的中國畫。回到教室,我看到了鏡中的自己:兩鬢飛霜。樣子像極了父親。
  • 散文丨蘇啟平:溫暖的草垛
    童年的我們不會去思考這樣沉重的問題,我們想到的是肆無忌憚的玩耍。整個寒假,田野成了遊樂場。我們躲在草垛旁邊,甚至鑽進草垛中間捉迷藏。不過我們最期待的還是在開啟草垛的時候抓老鼠。堆積一冬的草垛,被牛吃得矮了一大截。過了春節,田野開始發綠,布穀鳥便到處叫了起來。大人們慢慢地一層一層揭開草垛。孩子們一雙一雙好奇的眼睛死死地盯著,生怕老鼠從我們眼皮底下跑走。
  • 金馬最佳影片《八月》發手繪海報展父子情深
    電影《八月》主人公小雷站在廚房裡仰視著父親,稚嫩的臉龐上湧現出對父親的崇拜之情。而父親則雙手叉腰望向窗外,似乎在向小雷教誨些什麼。兩人之間的互動不僅意味深長,更將小雷與父親亦父亦友的關係刻畫得十分到位。
  • 讓我們來寫一首散文詩:關於母親、兒女和那個秋天
    學生說,老師,上一篇關於青春的詩歌語言跳躍性很大,我們有的懂,有的不懂,我笑了,好的,今天老師給你們一首能看懂的。你們也可以叫它散文詩,因為這裡面的每一句幾乎都和散文的句式差不多,所差,在於仍舊屬於詩歌的節奏。好,下面奉上這首小詩,歡迎評論噢!
  • 《關東詩人》2017春季刊||散文詩專頁 /周慶榮散文詩+張清華評論
    「我們-北土城散文詩群」主要發起人,《大詩歌》主編、《星星.散文詩》名譽主編、《詩潮》編委、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獲2014年度《詩潮》詩歌金獎、《芳草》第四屆漢語詩歌雙年獎、2015星星年度散文詩獎、第七屆冰心散文獎、第二屆中國·興隆劉章詩歌獎。
  • 含英咀華:讀陳景勝先生的《八月感懷》有感(作者 劉企華)
    「八月,是一段流金的歲月,富有激情而又充滿挑戰。八月,是一曲高亢的歌唱,高昂激越而又低回宛轉。八月,是一記響亮的馬鞭。馬鞭一揮,漫山的果,漫地的莊稼急急地把顆粒飽滿。八月,是一身亮晶晶的汗。輕輕揮手,汗如雨注,積鬱一季的陰氣、晦氣、毒氣一排而散。八月,是一面火紅的太陽。
  • 草堂讀詩|故事:博爾赫斯《關於天賜的詩》
    關於天賜的詩上帝同時給我書籍和黑夜,這可真是一個絕妙的諷刺,我這樣形容他的精心傑作,且莫當成是抱怨或者指斥。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早報、成都廣播電視臺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剛剛大家聽到的是博爾赫斯的詩作《關於天賜的詩》,由林之木翻譯。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是阿根廷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兼翻譯家,被譽為作家中的考古學家。他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有英國血統的律師家庭。
  • 從一月到十二月的散文詩,美到心動
    一月靜謐,二月甦醒三月朦朧,四月輕柔五月清澈,六月光華七月激蕩,八月升騰—馮驥才《心中十二月》一年十二個月,每個月份都有其獨特風華,一月到十二月的散文詩更是絕妙多彩如果你沒有回頭——席慕蓉《無怨的青春》從沒有人說過八月什麼話
  • 大班散文詩教學活動:落葉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大班散文詩教學活動:落葉   設計意圖:   在「秋天的童話」   主題活動中,我帶領幼兒外出散步,
  • 小班語言教案:散文詩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小班語言教案:散文詩 2012-02-17 17:28 來源:[標籤:來源]
  • 劉傑的鄉情散文:童年的「冷湯」
    童年的「冷湯」劉傑
  • 人們知道八月長安寫青春派小說,卻不知道她的散文裡有青春的珍珠
    寫作是一件長期並且需要耐心和閱歷的事情,八月長安寫青春,寫愛情,寫那些記憶裡的緩慢時光,知道八月長安的人大都知道八月長安的青春派言情小說,卻很少有人明白她散文裡藏有的才是青春最珍貴的珍珠。北京晚報評論八月長安時,說她文筆清新、爽朗又非常細膩,她在生活中大概也是這樣一個陽光溫和的模樣,所以她的小說和散文也有這樣的氣息。散文是生活經歷的一部分,許多記憶在時間的打磨下已經模糊了,能想起來的那部分的美好與否已經不是事件本身能決定的了,有太多東西是視角、眼光、心態、性格修飾過的了。八月長安的散文中有一種寧靜,對往事的虔誠和對未來的期待。
  • 散文詩《沉默的火焰》獲中國散文獎
    《海外文摘》雜誌社執行主編蔣建偉發表了《2020年中國散文工作報告》。本次年會共評選出散文精銳獎等4個年度獎項。河南南陽市詩人、散文作家武建華的散文詩組章《沉默的火焰》(共20章)榮獲二等獎。武建華(左三)在「2020年度中國散文年會」頒獎大會主席臺上領獎武建華的散文詩組章《沉默的火焰》共計20章。
  • 《散文詩的特》看完以後馬上提高文學素養
    散文詩一般表現作者基於社會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觸,注意描寫客觀生活觸發下思想情感的波動和片斷。這些特點,決定了它題材上的豐富性,也決定了它的形式短小靈活。1、散文詩,必須有兩個特點: 其一,散文詩是詩和文的滲透、交叉產生的新文體。 散文詩是散文與詩「嫁接」出來的品種,這是沒有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