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東方電影史上,印度電影界一顆閃耀的啟明星就是薩蒂亞吉特·雷伊,從1955年的《大地之歌》開始,他的電影生涯持續了近40年的時間,創作出來的作品也都極富生動的氣韻和詩意的氣質。以少年阿普的成長曆程為主線的「阿普三部曲」:《大地之歌》《大河之歌》《大樹之歌》,構成了一部反映印度風土民情和人生世俗的散文詩三聯劇。而雷伊也成為印度電影宗師一般的存在,使印度電影邁向了全世界。

雷伊從小就受到文學的薰陶,他的祖父是印度兒童文學雜誌的創辦人,父親則是著名的詩人與歷史學家,因此他也不自覺地成長出了詩人氣質。在《大地之歌》中,我們常常會看見鏡頭捕捉到的詩意,不論是月光之下吟唱遙遠古調的祖母,還是霧雨雷電和殘花敗柳,亦或是飛馳向遠方的蒸汽火車,自然與人事都可以作為詩意生發的空間。雷伊鏡頭下的自然風物和社會人物都是那麼真實可感,讓人如臨其境、如唔其面。
影片講述了少年阿普的出生與童年的經歷,苦讀詩書的父親自以為能憑藉文化知識在城中闖出一番事業,丟下妻兒外出謀生。母親、祖母、姐姐杜爾加和阿普留守在村中祖祖輩輩生活著的小屋裡,過著清貧而平靜的生活。阿普在這樣的環境下既無憂無慮地快樂著,也目睹苦難地痛苦著,逐漸到了入不敷出的困頓家境。待到父親返回之時,只見得被雷雨毀壞的房屋,因高燒不退而死去的女兒,和悲痛欲絕的妻子。最終,阿普一家告別了安土重遷的村民們,不顧勸說地踏上了尋找新家的旅程,而阿普的童年,也在搖晃的牛車上、擺蕩的牛鈴中悄然逝去了。
雷伊將視角集中在孩子的眼中,用他純真的目光去注視這個世界,一切都是那麼新奇,一切都孕育著不凡。這種赤子之心的展露和因生活挫折而「懂事」起來之後的消逝,會給人帶來非常深的共鳴。影片中也常常閃爍著女性追求平等自由的光芒,無論是母親「我也有很多夢想」的嘆息,還是杜爾加純真少女的誠懇請願,都讓人感受到印度這片土地上女性的抗爭。這也正是雷伊的偉大之處。
童年與故鄉,是每一個藝術家最寶貴、最原初的精神家園,從中窺聞的,一定是一首動情的心靈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