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書評】那抹空靈的生命之歌 ——評《簡媜散文隨筆作品集》

2021-02-07 湖南大學微生活
簡媜散文的語言可以說是詩的語言,詩歌的語言含蓄而賦有音律美,她的散文語言就具有這樣的特點。詩一樣的語言,為簡媜的散文增添了別樣的畫面感,她所描繪的意象綜合在一起就像是一幅中國畫,立體而又獨特,真實但又虛幻。

這些詩意的來源,與她的童年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正是她的少年時代,塑造了今後簡媜散文獨特的風格。簡媜少年時生活在風景秀麗的宜蘭冬山河畔,那些鄉村淳樸的自然景色成為她記憶中最美好的風景,同時也塑造了她既細膩又寬廣的內心。故鄉的美景,對於她的散文意象的描寫和塑造具有重要的影響。

簡媜早期的作品《空靈》是她對於二十七首山水詩的感悟和自我獨白,在她的眼中,每一首山水詩的背後都有一個可以邂逅的故事。富於詩意的言語,詮釋著她對於山水、自然和生命的感悟。

「山的黑夜,讓我分外沉靜,從來不曾發現在完全的沉靜裡有一絲甘美,那味道不在舌尖,不在耳畔,也不在眼睛。」

「春山夜靜,待我翻身,原來她已睡在我的青草榻上,忘了將燈吹熄。」(《月在青草榻上》)

這篇《月在青草榻上》是她對王維的《鳥鳴澗》的感悟。仔細觀察和品味這些句子,其實將這些句子改寫成現代詩歌的體裁,也將是一篇很好的作品。她所有作品中的語句,並非只是單純的寫作式的感情泛濫,而是自然而然形成這種詩意的語言,沒有一味的矯揉造作。辭藻瑰美華麗,同時又格外脫俗,營造出一種獨特的美學意境。

這種具有田園詩意的散文,給讀者帶來一股清新的感覺,讀起來舒服適宜,這也使得簡媜的散文受到很多讀者的喜愛。同時詩意的語言還需要良好的文學功底,這與簡媜在文學上的積累是分不開的。

加之哲理的思考,簡媜的散文在顯示出詩意的同時,字裡行間中又有豐富的蘊意。簡媜始終從現實生活中汲取題材,始終對人生和生命作不懈的探索,這相對於普通的描述性散文來說,這樣的文字更加耐人尋味,引人入勝。這其中包含著她對於歲月、生命的思考與感悟。

「拾起傘和鞋,拾起人間種種。再漫長的沙岸,都必須一步接一步走完。前身今世,都要是認真的靈魂。」(《海路》)

「何嘗不是生命之歌?蟬聲。而每年每年,蟬聲依舊,依舊像一首絕句,平平仄仄平。」(《夏之絕句》)

「生命那麼艱難,人生孤獨。……請你不要停止地尋找,找到天之涯,地之角,找到天黑,找到黎明,找到世界的盡頭,找到生命的盡頭,找到所有的尋找不再可能。也許就在一小片未開的長春藤葉子的身上。」(《風裳》)

簡媜認真審視過生活,審視過生命,無論是大自然中的動植物,還是人類自己本身,都需要認真思悟自身存在的價值,這也是簡媜寫作觀的體現——對於生命的詮釋。

簡媜這樣描述自己所寫的散文:「我的散文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便是生命。雖然我的文章中有不少是描述大自然之美,但並未濫情,我寫一朵花或一根草,都是對生命的一種禮讚、一種詮釋。」

少年時期所經歷了很多家庭困境,更是讓簡媜懂得珍惜,懂得思悟,懂得如何生活。面對生活、面對生命,歲月荏苒,她的人生,所經歷的苦難和喜樂,始終是她寫作的源泉。

相關焦點

  • 專訪|簡媜:散文豈是一本起居注而已?
    1985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水問》,雖題材仍局囿於大學中的少女心緒、簡媜已經嘗試以「並不考慮章法,主詞、動詞的位置,只要能造成一種意象、一種情境,我便大膽去用」的措辭用句方式來形成自己的風格。到之後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空靈》中,簡媜把生活上悟出的一些禪機描繪成人生哲學的一個空靈的境界,寫自己關於禪等較虛空難解的人生境況的理解。
  • 簡媜——我永遠的散文女神
    也許簡媜就是如此,擁有著一個美麗的靈魂。她筆下搖曳恣縱,言人之所不言,但謹守紀律,輕易不逾越文法尺度,收斂之間看得出旺盛過人之血色,卻始終維持著一種從容的學院氣息。而在簡媜看來,鄉梓難回,不是一件美事,真正的美事是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尋找屬於自己的快樂。山中若有眠,枕的是月。 夜中若渴,飲的是銀瓶瀉漿。 那晚,本要起身取水澆夢土,推門,卻好似推進李白的房門,見他猶然舉頭望明月;一如時在長安。
  • 書評|馮曉瀾:超越「工匠精神」的書寫——評散文精選集《遠去的...
    四川作家蔣興強就是一個有著「工匠之家」血脈,又具有這種特質的人。多次獲四川省副刊年度(散文)獎、2018年獲「第八屆冰心散文獎」的他,2019年12月結集推出散文精選集《遠去的野渡》。這不僅於他有著非凡的意義,對四川的散文創作來說,也是一個不可小覷的收穫。
  • 名師專欄‖簡媜散文的清貴之氣
    名師專欄‖簡媜散文的清貴之氣張銳 為什麼推薦簡媜散文?翻許多女作家的散文,固然描寫細膩心思細微,可文字卻大大咧咧,少了女性特有的娟秀沉靜。小說家或許還可以靠骨架結構來遮羞,散文家的散文若只是靠故事來打動人,沒有雋永的文辭,沒有渾然天成的文字美,沒有行雲流水的寫意,這散文的美就少了韻味。張岱小品文若文字乏味,還算小品文?很難想像莊子如果不是儀態萬方汪洋恣肆,只是按部就班講思想講哲學,還能傳之不朽洋洋大觀?
  • 《林少華看村上》:翻譯村上春樹作品最多的作家,教你書評怎麼寫
    如果不是林少華把村上的作品儘可能原滋原味地翻譯成中文,我們也許就不會邂逅浩瀚文海裡這一顆明星。那麼,作為世界上單獨翻譯村上作品最多的譯者,李少華筆下的村上及其作品是怎樣的呢?在林少華的著作《林少華看村上:從<挪威的森林>到<刺殺騎士團長>》裡,林少華以時間為序,將村上的作品分為長篇、短篇和隨筆三部分,無一遺漏地逐一進行品評。
  •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簡媜
    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當代散文名家,筆下搖曳姿縱,言人之所不能言,但謹守紀律,輕易不逾越文法尺度,收放之間看得出旺盛過人之血色,卻始終維持著一種從容的學院氣息。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散文創作類文藝獎章、梁實秋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中國時報》散文獎首獎等,是《臺灣文學經典》最年輕的入選者,也是臺灣文壇最無爭議的實力派女作家,自詡為「不可救藥的散文愛好者」。
  • 簡媜 活生生的現實像一條狼犬,你不馴服它,它就吞了你
    作為臺灣第四代散文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她被譽為「臺灣文壇最無爭議的實力派女作家」,曾獲吳魯芹散文獎、時報文學獎首獎等多項臺灣文學大獎,其文字典麗靈詭,曾入選海內外多種文學選本,著有《水問》《空靈》《胭脂盆地》《紅嬰仔》《女兒紅》等   圖 / 受訪者提供作家簡媜住在臺北市南邊一個叫木柵的地方。
  • 現代禪詩系列理論隨筆之14:空靈之境
    空靈之境——現代禪詩系列理論隨筆之14
  • 「隨筆」《梁實秋散文》第二集讀後感
    《梁實秋散文》第二集讀後感乾州蕞娃最初知道梁實秋,是在上初一那會。他們的作品也開始在國內出版發行了。但是,很多曾經的資產階級文人的文章還是無法進入到中小學生的語文課本中去。更讓人無解的是,在2017年部編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本已經編入了一篇梁實秋的散文《鳥》,結果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最後印刷的時候讓人給拿下了,結果讓很多教材輔導書商措不及手,硬是沒來得及撤換。
  • 暑假經典書單系列:5本名家散文隨筆
    因為他看出三毛去沙漠之意已決,就先在沙漠的磷礦公司找了個職位,提前在沙漠等著自己美麗的新娘。然後,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結婚定居,白手起家。心靈的饜足終究促使三毛將大漠的狂野溫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匯聚成一篇篇以沙漠為背景,充滿異域風情的散文故事一一《撒哈拉的故事》。2.
  • 《蒙田隨筆》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之一
    《蒙田隨筆》是法國人文主義作家米歇爾·蒙田創作的隨筆集,於1580-1587年分三卷在法國先後出版。該作內容包羅萬象,融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於一體,是16世紀各種知識的總匯,有「生活的哲學」之稱。《隨筆集》就是在此背景下產生的。當時整個法國陷入狂熱的內戰之中,共同體失去了方向和秩序。盛年隱退的蒙田值此家國喪亂之際,感到極度失望,開始撰寫隨筆,最初的篇章主要關注軍事政治事件,似乎要為那一顛倒混亂的世界尋找一個穩定的地基。蒙田的《隨筆集》三卷本作於1572年至1592年間,其中前兩卷於1580年出版。之後經過修改和增補後再版,1587年第3卷在巴黎出版。
  • 唯美中的決絕,簡媜好句32則
    很多語文老師會推薦自己的學生讀一讀簡媜。 簡媜其人  簡媜,原名簡敏媜,女,1961年出生於臺灣宜蘭縣冬山鄉,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是臺灣當代重要的散文作家,曾獲多項文學大獎。著有《水問》、《只緣身在此山中》、《私房書》、《下午茶》、《女兒紅》、《胭脂盆地》等十餘部散文集。
  • 徐萍 《魯文散文集》出版
    而散文的自由,又使得作家的素質在其中表露無遺,作家的語言、思想、情感與創造力,無一不激發著作品藝術靈性的張揚。散文是一種詩意地記錄生命的文體,作家的自我生命體驗與靈魂深處的激蕩從筆尖汩汩流出,以一顆真心去擁抱社會百態、現實人生,在紙上書寫歲月悠悠,餘韻綿長。山東女作家魯文的散文集就具有這種自由、性靈和詩性的精神特質,讓我讀到了一個質樸、純潔和美的心靈。
  • 乾貨:散文的寫法
    完全心如止水的人是不會一篇篇文章寫下去的。周作人早期的散文平和衝淡,清雋幽雅,譬如《烏篷船》、《故鄉的野菜》、《北京的茶食》等名篇。後期在故紙堆中發言,「一變而為枯澀蒼老,爐火純青,歸入古雅遒勁的一途」(鬱達夫語)。舒蕪先生對周作人的後期散文有極高的評價:「周作人的小品文的真正大成就,還是在他的後期,甚至包括他附敵以後的部分作品,這是今天應該冷靜地承認的。」
  • 《陪我散步吧》:來吧,簡媜,讓我們在文字的小徑上散步
    有年少之時的成長紀事;有踏入文學之路的緣由與觸動;有人生與歷史交錯的印痕;有與友人的交談感觸;還有內心深處對藝文處境與文友生態的感觸。簡媜1961年生於臺灣省宜蘭縣,臺大中文系畢業,曾獲吳魯芹散文獎、時報文學獎等。是《臺灣文學經典》最年輕的入選者,也是臺灣最無爭議的實力派女作家。
  • 重溫經典散文|蒙田:熱愛生命
    每個人對生命的定義都是不同的,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法國作家蒙田對生命的理解,一起來欣賞散文《熱愛生命》。蒙田以博學著稱,他的語言平易通暢,不加雕飾,開創了近代法國隨筆式散文之先河。他們以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將它打發、消磨,並且儘量迴避它,無視它的存在,仿佛這是一件苦事、一件賤物似的。至於我,我認為生命不是這個樣的,我覺得它值得稱頌,富於樂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還是如此。我們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賜,它是優越無比的。如果我們覺得不堪生之重壓而白白虛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們自己。「糊塗人的一生枯燥無味,躁動不安,卻將全部希望寄託於來世。」
  • 我們那短暫而又漫長的生命:余光中散文精選
    余光中後人親自審定經典篇目,精選了余光中先生50年散文精華,包括名篇《聽聽那冷雨》《逍遙遊》《假如我有九條命》《萬裡長城》等精粹,極具閱讀和收藏價值
  • 李致隨筆集《四爸巴金》:80多年風雨人生的心靈自傳
    與其他人寫巴金的文章都不同,李致筆下的巴金,有其獨特的視角:巴金對親人的情感,對後輩的關愛,晚年的思考、困惑,對時間和親人的留戀,以及他對自己小說代表作《家》原型人物的深刻理解,等等,都在李致的隨筆集《四爸巴金》中有所呈現。
  • 《蒙田隨筆》:充滿哲理性的散文
    《蒙田隨筆》中譯本眾所周知,法國作家蒙田的隨筆是西方最著名的散文之一(或者可以去掉之一)。和培根的隨筆相似(當然,蒙田的時代要更早),也是以說理為主,充滿哲理性的散文。蒙田的隨筆有一百多篇,而這部《蒙田隨筆》選集(中華書局,2018)共收錄有其中的二十篇文章。喜歡引經據典,這是蒙田寫作手法的特徵之一。其中又可分為三類,一是哲學家的觀點看法,二是歷史事件,三是詩人的詩句(充滿哲思的)。不難發現,蒙田所喜歡引用的經典多為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畢竟那是西方文化的源頭,就像我們古代作家言必稱四書五經一樣。
  • 簡媜香港書展演講: 文學與人生像白首偕老的戀人
    【編者按:簡媜,臺灣女作家。 1961年生於臺灣宜蘭縣冬山河畔,臺大中文系畢業,曾獲吳魯芹散文獎、時報文學獎等。是《臺灣文學經典》最年輕的入選者,也是臺灣文壇最無爭議的實力派女作家。臺灣著名詩人瘂弦曾稱她是「文字的精靈」。簡媜人如其文,散發著優雅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