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詩意的來源,與她的童年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正是她的少年時代,塑造了今後簡媜散文獨特的風格。簡媜少年時生活在風景秀麗的宜蘭冬山河畔,那些鄉村淳樸的自然景色成為她記憶中最美好的風景,同時也塑造了她既細膩又寬廣的內心。故鄉的美景,對於她的散文意象的描寫和塑造具有重要的影響。
簡媜早期的作品《空靈》是她對於二十七首山水詩的感悟和自我獨白,在她的眼中,每一首山水詩的背後都有一個可以邂逅的故事。富於詩意的言語,詮釋著她對於山水、自然和生命的感悟。
「山的黑夜,讓我分外沉靜,從來不曾發現在完全的沉靜裡有一絲甘美,那味道不在舌尖,不在耳畔,也不在眼睛。」
「春山夜靜,待我翻身,原來她已睡在我的青草榻上,忘了將燈吹熄。」(《月在青草榻上》)
這篇《月在青草榻上》是她對王維的《鳥鳴澗》的感悟。仔細觀察和品味這些句子,其實將這些句子改寫成現代詩歌的體裁,也將是一篇很好的作品。她所有作品中的語句,並非只是單純的寫作式的感情泛濫,而是自然而然形成這種詩意的語言,沒有一味的矯揉造作。辭藻瑰美華麗,同時又格外脫俗,營造出一種獨特的美學意境。
這種具有田園詩意的散文,給讀者帶來一股清新的感覺,讀起來舒服適宜,這也使得簡媜的散文受到很多讀者的喜愛。同時詩意的語言還需要良好的文學功底,這與簡媜在文學上的積累是分不開的。
加之哲理的思考,簡媜的散文在顯示出詩意的同時,字裡行間中又有豐富的蘊意。簡媜始終從現實生活中汲取題材,始終對人生和生命作不懈的探索,這相對於普通的描述性散文來說,這樣的文字更加耐人尋味,引人入勝。這其中包含著她對於歲月、生命的思考與感悟。
「拾起傘和鞋,拾起人間種種。再漫長的沙岸,都必須一步接一步走完。前身今世,都要是認真的靈魂。」(《海路》)
「何嘗不是生命之歌?蟬聲。而每年每年,蟬聲依舊,依舊像一首絕句,平平仄仄平。」(《夏之絕句》)
「生命那麼艱難,人生孤獨。……請你不要停止地尋找,找到天之涯,地之角,找到天黑,找到黎明,找到世界的盡頭,找到生命的盡頭,找到所有的尋找不再可能。也許就在一小片未開的長春藤葉子的身上。」(《風裳》)
簡媜認真審視過生活,審視過生命,無論是大自然中的動植物,還是人類自己本身,都需要認真思悟自身存在的價值,這也是簡媜寫作觀的體現——對於生命的詮釋。
簡媜這樣描述自己所寫的散文:「我的散文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便是生命。雖然我的文章中有不少是描述大自然之美,但並未濫情,我寫一朵花或一根草,都是對生命的一種禮讚、一種詮釋。」
少年時期所經歷了很多家庭困境,更是讓簡媜懂得珍惜,懂得思悟,懂得如何生活。面對生活、面對生命,歲月荏苒,她的人生,所經歷的苦難和喜樂,始終是她寫作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