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馬勒《大地之歌》中的「唐詩之謎」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喜歡古典音樂的人,不會不知道馬勒。喜歡馬勒的人,不會不知道《大地之歌》。馬勒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著名的浪漫主義作曲家,他的《大地之歌》根據中國唐詩創作而成,副標題為「一個男高音及一個女低音(或男中音)聲部與管弦樂的交響曲」,在全世界範圍都享有盛譽。1998年,德國交響樂團帶著《大地之歌》來中國尋根。此後,很多學者爭相破解隱藏其中的「唐詩之謎」。最近,一位荷蘭樂迷的求助信引起了我對馬勒及《大地之歌》的關注和興趣。

  荷蘭人楊·維爾特曼是馬勒《大地之歌》的熱情擁躉。他收藏的一個《大地之歌》早期黑膠唱片集中包含一本小冊子,比較詳細地解釋了《大地之歌》中的音樂和唱詞,並提供了《大地之歌》脫胎於唐詩的直接例證,即翻譯家漢斯·貝特格的唐詩集《中國笛子》的英文版。引起維爾特曼注意的是小冊子中的一幅插畫,特別是落款「雪侯」的題詩。雖然不懂中文,但他隱約覺得,這或許可以幫助了解《大地之歌》的唱詞。

  帶有神秘字眼的配畫詩

  插畫是兩個仕女並肩讀書的場景,題詩曰:「閨中兩個女相如,長伴牙籤比蠹魚。偕□豐華消□恨,美人顏色古人書。」落款是「雪侯辛未冬日」。這首詩的意思不難理解,描繪了兩位美女閨蜜的讀書場景。「牙籤」原指牙骨製成的籤牌,系在書卷上作為標識以便翻檢,後泛指書籍。「蠹魚」即書蟲,喻美女愛書。只是詩中的「□」令人費解。查《說文解字》,知是「得」的異體字,第三句就是「偕得豐華消得恨」。但是也有人認為,第三句是「偕首豐華消首恨」。

  至於「雪侯」,我也簡單考證了一下,應是趙士鴻(1879—1954)。又查,該詩並非原詩。在袁枚的《小倉山房詩集》卷十八中,有一首《題永巖雙美讀書圖》。詩曰:「侍兒兩個女相如,管領牙籤逐蠹魚。供得年華消得恨,美人顏色古人書。」兩首詩雖然只是幾個字眼上的不同,但作者的觀察角度和心理感受大相逕庭。袁枚的詩似是寫自己的現實生活,而雪侯則是偷用袁詩,附庸風雅又怕別人譏諷,假裝是在讚嘆識得詩書的閨中美少女。

  馬勒的《大地之歌》源自唐詩,但小冊子中為什麼配這樣一幅插畫?畫中題詩又非唐詩,其原因何在?我想,可能是唱片出版商想當然地認為這是美女題材的詩歌,而《大地之歌》的第四樂章就題為「美女」。

  《大地之歌》是一曲生命頌

  在維爾特曼提供的小冊子複印件中,可以了解到馬勒創作《大地之歌》的更多背景。只是對馬勒的作品認識膚淺的人,通常會把他想像為一個專門反省內心惡魔的人、一個神經質般揭示自身折磨的人。實際上,馬勒是一個不斷工作和抗爭的人、一個積極而熱情的人——這在音樂家裡是不多見的。在維也納或漢堡的演出季一結束,馬勒就會前往斯坦因巴赫或麥爾尼格,狂熱地開始新的創作。而一旦完成或階段性完成一部作品,馬勒都會衝向鄉野,長時間徒步行走或自行車騎行。可以說,親近大自然是他獲得創作靈感的重要途徑。

  1907年的夏天是馬勒人生中最難熬的一個階段,各種打擊接踵而來——愛女瑪麗亞不幸夭折,他本人不得不離開付出10年青春的維也納歌劇院,又被診斷為嚴重心臟病。這些打擊消耗了他的能量和意志。由於極度悲傷,馬勒不能進行任何創作。1908年,馬勒來到義大利的多比亞科。在給布魯諾·沃爾特的信中寫道:「在我生命的終點,我必須像初學者一樣重新活過,學習如何承受……發現自己的道路,克服孤獨的恐懼。」

  患病的馬勒逐漸學會用另一種方式觀察生活,可能比以前還要深刻、強烈,正如很多即將離世的人珍愛生命一樣。在森林中的小木屋裡,他日復一日地冥想和工作,開始思考那些指導和滋養他整個創作生涯的重大問題、生死的意義以及人死以後的歸宿。馬勒嶽父的朋友提奧巴特·波拉克送給馬勒一本漢斯·貝特格翻譯的詩集《中國笛子》。這些中國詩歌或歌唱人內心的孤獨,或感嘆塵世間的喧囂,極大地激發了馬勒的創作靈感,讓他完成了人生告別之作,也是其最具個性化的作品。

  最初,馬勒只是計劃選取幾首詩,寫一個有管弦樂伴奏的簡單組曲而已,但這個作品在他的手裡一天天變得龐大。他先是寫了管弦樂插曲,最終又變成名副其實的交響樂。西方許多著名作曲家是在寫完《第九交響曲》後離世的,比如貝多芬、德沃夏克等。據說,馬勒寫完《第八交響曲》之後,感到心事重重,生怕逃脫不了這種宿命。於是,他索性將下一部交響作品命名為《大地之歌》。不過,馬勒後來還是創作了《第九交響曲》,並留下了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

  《大地之歌》的唐詩之謎

  馬勒從《中國笛子》中挑選了7首德譯唐詩,譜寫了《大地之歌》。《中國笛子》不是直接翻譯自中文,而是根據漢斯·海爾曼的德譯《中國抒情詩》、朱迪斯·戈謝的法文版《玉書》和赫維·聖丹尼斯的法譯《唐詩》等改寫的。中外文詩歌互譯很難,何況涉及到多個語種的互譯。不難想像,發現《大地之歌》確切唐詩出處的難度之大。

  目前,中外學者比較一致的意見是:第一樂章《愁世的飲酒歌》是李白的《悲歌行》,第四樂章《美女》是李白的《採蓮曲》,第五樂章《春天裡的醉漢》是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第六樂章《告別》選自孟浩然的《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維的《送別》。第二樂章《寒秋孤影》和第三樂章《青春》存在爭議,尚無定論。有關這兩首唐詩的「懸案」一度被稱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謎」。經過一番推論、考證和研究,目前,有人認為,第二樂章《寒秋孤影》應是錢起的《效古秋夜長》,第三樂章《青春》則可能是李白的《宴陶家亭子》、《姑孰亭序》或《贈宣州靈源寺仲濬公》——這在維基解密關於《大地之歌》的詞條中也得到了採用。

  馬勒的《大地之歌》以及由此引發的關於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說明歐洲人是多麼地嚮往中國燦爛的傳統文化。雖然馬勒沒有直接採用中國的音樂語彙進行創作,但他所追求的唐詩意境和情調更能表現古代中國文人的氣質。這些優美的唐詩跨越了地域、時代和民族,同20世紀壯麗的交響音樂融為了一體,奏出中外文化交流的美麗樂章。(楊曉龍)

相關焦點

  • 馬勒「大地之歌」古典樂與唐詩的不解之緣
    馬勒「大地之歌」古典樂與唐詩的不解之緣   時間:3月12日19:30  地點:杭州大劇院 歌劇院  指揮:呂紹嘉
  • 馬勒交響套曲《大地之歌》蓉城首演 傾聽飽含唐詩意境的交響曲
    「詩意化交響樂專場音樂會」,演奏了著名作曲家馬勒創作的《大地之歌》,讓蓉城觀眾在交響樂與唐詩的完美融合中,生出對人生無盡的感慨。  《大地之歌》是馬勒於1908年創作的交響性套曲,作品六個樂章,採用了七首中國唐詩的德文版為歌詞,在西洋音樂史上絕無僅有。七首唐詩中,據考有《悲歌吟》《採蓮曲》《春日醉起言志》等三首詩來自李白,可見馬勒對李白的鐘愛。馬勒一生歷經磨難,李白詩中的懷才不遇、借酒消愁,喚起了他心中的共鳴。
  • 墨象|李庚:馬勒「大地之歌-2018」
    歌十九世紀奧地利作曲家馬勒1907-1909年創作的《塵世之歌》(原譯《大地之歌》)是世界上第一部以唐詩為歌詞內容的大型交響聲樂作品《大地之歌》是馬勒根據漢斯·貝格的《中國之笛》中李白、錢起、孟浩然和王維所作七首德譯唐詩創作的。馬勒對現世的告別。 這是一首悲觀主義者對現世的厭倦, 對彼岸的憧憬,和讚美大地的最後的頌歌。
  • 馬勒《大地之歌》唐詩歌詞解譯及作品評價學術研討會召開
    由中央音樂學院、北京大學、中國音樂家協會理論委員會聯合發起主辦的「馬勒《大地之歌》唐詩歌詞解譯及作品評價」學術研討會,日前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行《大地之歌》為著名德國浪漫主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的代表作品,創作於一九○九年十月,首演於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德國慕尼黑。
  • 馬勒《大地之歌》廣州將上演 莫華倫曹錚獻唱
    據悉,《大地之歌》中的六首歌曲將由著名女中音曹錚和著名男高音莫華倫(右圖)演唱。  《大地之歌》  以中國唐詩為題材的德國交響樂  馬勒(右圖)的《大地之歌》是在1908年創作的,當時他遭遇了長女去世等重大打擊,無意中讀到漢斯·貝特格所翻譯的唐詩集《中國之笛》。
  • 根據七首唐詩創作 交響樂《大地之歌》驚豔德國
    參與演出的演員們輪番返臺謝幕,一如之前在薩布爾呂肯議會大廳的演出,《中國故事·大地之歌——葉小鋼作品音樂會》取得了成功。這掌聲是獻給參與此次演出的德國薩布爾呂肯廣播交響樂團,獻給童聲伴唱的慕尼黑託爾策童聲合唱團,獻給參加演出的幾位中國音樂家、歌唱家的,更為重要的則是向創作這些優秀作品的作曲家葉小鋼致敬。
  • 全球唯一2021「馬勒年」新錄DG唱片,上交錄製完成
    新唱片曲目包含馬勒的《大地之歌》和中國作曲家葉小綱的《大地之歌》,兩部同名作品靈感都來自唐代詩歌。這兩位作曲家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創作,用音樂訴說他們對生命的頓悟和感言,也藉由這張唱片完成了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 全球唯一 2021「馬勒年」新錄DG唱片由上海交響樂團錄製完成!
    新唱片曲目包含馬勒的《大地之歌》和中國作曲家葉小綱的《大地之歌》,兩部同名作品靈感都來自唐代詩歌。這兩位作曲家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創作,用音樂訴說他們對生命的頓悟和感言,也藉由這張唱片完成了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 舞者江青談舞蹈詩歌劇《大地之歌》:唐詩意蘊與馬勒精神世界
    2002年香港舞蹈團製作了舞蹈詩歌劇《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在香港藝術中心歌劇院作了首演,我負責導演、編舞和舞美設計的工作。我創作舞蹈詩歌劇《大地之歌》的動機,來自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生命末期的代表作,同名交響聲樂。
  • 廣東現代舞團新作品《大地之歌》以卦象入舞
    1月20日、21日,廣東兩大知名藝術團體再次聯袂在星海音樂廳獻演精彩節目,「大地之歌———當交響樂遇上現代舞」。  2004年的《火浴鳳凰》和2006年的《風林火山》的成功,使「當交響樂遇上現代舞」這塊牌子獲得了觀眾、行家、媒體以至政府文化部門的認可。今年,廣東現代舞團與廣州交響樂團新編排的節目《大地之歌》將以氣勢取勝。
  • 陳冬雲參贊出席開羅交響樂團《大地之歌》音樂會
    中國駐埃及使館文化參贊陳冬雲(資料圖片)    5月29日晚,開羅交響樂團第51個演出季系列音樂會《大地之歌》在開羅歌劇院隆重舉行    交響樂《大地之歌》為奧地利著名浪漫主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1860—1911)的絕筆之作,完成於1909年,1911年11月20日在慕尼黑首演,其時馬勒業已逝世。    該作品由六個樂章組成,採用了李白和孟浩然等四位中國唐代詩人七首詩詞的德文版為歌詞寫作完成,這在西洋音樂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 這可能是唯一為2021「馬勒年」錄製的紀念唱片
    其一,是浪漫主義大師馬勒創作於上世紀初的經典;其二,是中國作曲家葉小綱新鮮出爐的原創。隔著一百多年的時空,中西作曲家以同一主題進行對話,完成了這一以中國唐詩為起點的文化大循環。據悉,除了餘隆執棒上海交響樂團外,男高音布萊恩·傑德、曾獲葛萊美獎的女中音米歇爾·德揚加盟了馬勒《大地之歌》的錄製,而葉小綱《大地之歌》則由低男中音沈洋和女高音張立萍擔綱。
  • 福利|來聽馬勒音樂會 他把李白的詩寫進了交響樂
    3月12日是該系列音樂會的第一場,取名《穿越「詩」完全馬勒——「大地之歌」》。顧名思義,你將能在這場音樂會裡聽到馬勒的代表作之一《大地之歌》。作為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德奧音樂文化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馬勒在他的九部交響曲和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大地之歌》以及聲樂套曲《漫遊者之歌》、《少年魔號》、《悲嘆之歌》、《亡兒之歌》、《呂克特歌曲》等作品中繼承了自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和舒曼等前輩大師的傳統,同時又從時代精神很中汲取豐富營養,確立了一種充滿表現力的新的音樂語言。
  • 科學網—西方音樂中的「中國元素」
    在19世紀晚期浪漫主義潮流中,步向20世紀的交響音樂大師馬勒,有一部帶有人聲歌唱的交響曲,叫作《大地之歌》。這部作品寫在他的第八部交響曲之後。本應開始第九部交響曲創作了,但音樂界似有一個忌憚,亦即馬勒的先輩貝多芬、舒伯特、布魯克納、德沃夏克等人,皆寫完第九部交響曲便辭世了。於是,作曲家止步於第八,先創作了一部特殊的交響曲《大地之歌》。
  • 幕後|「馬勒年」上交DG唱片錄製殺青:一波三折,磨難重重
    作曲家馬勒曾以李白、錢起、孟浩然的六首唐詩為題材創作《大地之歌》,1911年在德國慕尼黑首演後,成為西方音樂大師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載體進行創作的經典案例。第一次指揮馬勒《大地之歌》後,餘隆一直有個想法,請一位重量級的中國作曲家寫一版《大地之歌》。
  • 「中國話」走俏:當唐詩走出國門,外國人如何理解其中「真意」?
    因為,唐詩在外國人眼裡,他是被當作一種文化藝術的興趣來看待,而非文字,更別說唐詩本來就不能單靠字面意思全部做解的。 這裡,我們還是拿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一個典型事件來做說明。 1999年,德國的交響樂團來華演出,他們帶來了由奧地利著名作曲家馬勒在1908年所作的經典作,叫做《大地之歌》。
  • 紀念馬勒逝世百年 大劇院將上演馬勒十大交響樂
    馬勒在普通聽眾中略顯陌生,不過這位處於古典音樂激烈變革時代的音樂巨匠在音樂史上影響巨大。而在西方古典音樂家當中,馬勒與中國關係殊深,他的交響套曲《大地之歌》,便是採用七首中國唐詩的德文版作為歌詞,在西方音樂史上絕無僅有。在馬勒逝世100年後,中國終於迎來馬勒交響樂作品的完整演出,堪稱馬勒在中國的完美「復活」。
  • 馬勒寫過幾部交響樂?
    馬勒究竟寫過幾部交響樂?按音樂西方音樂史的編號是9部,但我們也可以認為馬勒一共寫了11部。古斯塔夫·馬勒的交響樂,是古典音樂愛好者的「必修課」。那麼,馬勒究竟寫過幾部交響樂呢?如果我們接受音樂西方音樂史的編號,那就是9部。
  • Mahler Symphony No.5-瓦圖/莫耶爾自由舞|馬勒第五交響曲 瓦圖/...
    瓦圖/莫耶爾本賽季自由舞音樂來自奧地利作曲家馬勒的第五交響曲。作曲家筒介: 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作曲家、指揮家。1860年7月7日生于波希米亞卡裡什特。馬勒從小就表現出音樂才能。
  • 2020「貝多芬年」與2021「馬勒年」慶典在申城高潮迭起
    ②此前,上海歌劇院就曾策劃了《馬勒——大地之歌交響音樂會》,以紀念馬勒逝世105周年。 ③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牽頭舉辦長達16小時的音樂會致敬「樂聖」。 (均資料照片)製圖:李潔2020年,是「樂聖」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