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西方音樂中的「中國元素」

2020-12-11 科學網

 

■李近朱

【馬勒的《大地之歌》幾乎就是一部「唐詩歌集」。然而,在音調的使用上和樂器的配置上,這位奧地利作曲家卻沒有彰顯鮮明的中國音樂的元素。】

「西方」和「東方」是一個遙遠空間。在同是遙遠的時間中,兩個空間的兩種文化從來就相互吸引與交集。音樂雖素稱是不分國界的「世界語」,但語境卻有分別。從巴洛克時代到印象派時期,西方的音樂語言一旦跨界,異彩常引人矚目和瞠目。當中亞西亞音調出現在東西方連接的俄羅斯音樂家的曲譜中,儘管時間之隔不是最早,空間之距不是最遠,當年卻轟動樂壇。以至於這首叫作《中亞細亞草原》只幾分鐘的交響音畫,成為傳世名作;其作者穆索爾斯基也成為世界音樂進程中的一個獨特「亮點」。

至於地處東方卻在時空上與西方更為遙遠的中國,在西方古典音樂作品中,其元素雖鮮見,卻亦可見。有幾部流傳廣影響大的經典名作,中國元素為其得以傳世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19世紀晚期浪漫主義潮流中,步向20世紀的交響音樂大師馬勒,有一部帶有人聲歌唱的交響曲,叫作《大地之歌》。這部作品寫在他的第八部交響曲之後。本應開始第九部交響曲創作了,但音樂界似有一個忌憚,亦即馬勒的先輩貝多芬、舒伯特、布魯克納、德沃夏克等人,皆寫完第九部交響曲便辭世了。於是,作曲家止步於第八,先創作了一部特殊的交響曲《大地之歌》。

說其「特殊」,不單因這是「為男高音和女低音(或男中音)獨唱以及管弦樂隊而寫的交響曲」,還因這部作品的歌唱部分,歌詞竟選自中國唐詩。六個樂章為多闋唐詩作了音樂的演繹。

1908年,馬勒友人贈他一冊《中國之笛》。這是由漢斯·貝特格參照英文、德文和法文譯本編選的一部中國古詩集。詩中,盛唐詩人李白、孟浩然、王維等人憤世嫉俗的情緒,以及遙遠異邦的東方色彩,引起馬勒的興趣。他欣然命筆,寫成一部標題為《大地之歌》的交響曲。六個樂章運用七首唐詩,單詩聖李白,就選用了四首:有七言古詩《悲歌行》、七言律詩《採蓮曲》,五言古詩《春日醉起言志》,以及在《李太白全集》中尚未查出的德文譯為《瓷亭》的一詩。李白以及另幾位詩人之作,與世紀末馬勒的思緒相通互憐。那個時刻,這些中國古詩雖表達了熱愛生活、嚮往自然的心境,卻也滿溢憤懣的壓抑。馬勒在體味到歡悅之後,心靈花園還是一片荒蕪,悲從中來。中國詩人和西方音樂家一樣有了「借酒澆愁愁更愁」之感。

晚年的馬勒置身於黑暗的現實中,忿憂而又消沉,與李白詩篇發生強烈共鳴。因此,《大地之歌》作為馬勒向生活訣別的辭世之作,選唐詩與交響曲綴成一件璧合瑰寶,決不單單出自歐洲作曲家對於東方異國情調的獵奇;這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藝術家複雜而矛盾的人生觀與思想情感的鮮明的披露與深刻的體現。

馬勒的《大地之歌》幾乎就是一部「唐詩歌集」。然而,在音調的使用上和樂器的配置上,這位奧地利作曲家卻沒有彰顯鮮明的中國音樂的元素。以至於在我拍攝電視紀錄片《話說運河》時,到了李白詩中紹興的若耶溪。「若耶溪旁採蓮女」與水波瀲灩的畫面,可否配上馬勒的音樂?幾經聆聽,這段「若耶溪」音樂沒有一點中國色彩,確不能用。再聆《大地之歌》音樂,哪怕是具有異國情調的樂器曼陀林、鈴鼓和鈸等,也鮮有中國味道。因此,這部交響曲中的「中國元素」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種音樂上的中國風格,僅僅是唐代詩人的詩境與情感,喚起了這位西方音樂大師的共鳴。依照他的音樂思維,李白等人還是穿上了「洋裝」。但,無論是在文字上,還是在題旨和立意上,這部晚期浪漫主義音樂名作,用音樂演繹了唐詩,也是體現了中國元素。畢竟比那本德文版的《中國之笛》,又多了用管用弦用歌所構築的中國意境。戲說之,在馬勒的交響曲《大地之歌》中,詩仙文聖李白等人也還是擁有「版權」的。

至於後生馬勒20餘年的義大利歌劇大師普契尼,他創作了東方情調的《圖蘭朵》。儘管歌劇中的公主在中國人看來有點不倫不類,但伴隨她而響起的以民歌《茉莉花》音調為主題的音樂,則讓人物和舞臺中國化了。這可能是中國民歌《茉莉花》傳向西方的最早的一個演唱。這部歌劇中的這一「中國元素」,讓西方早在20世紀初葉,就從音樂上感知到了中國。而這支曲調的優雅深情,更從正麵塑造了中國的美麗形象。

這種東方之美與中國元素,震動著西方。到了20世紀末葉,西方藝術家為了更準確表達這部歌劇的中國風範,竟請中國導演張藝謀再作中國式的藝術處理。連同女角色自盡改用中國髮簪的創意,這部西方歌劇的中國味道愈發開掘得地道精湛。世界巡演之中,西方人也愈益認知此前的詮釋與中國元素的差異。中外觀眾對於《圖蘭朵》強化中國元素的認同,實際上正還原了作曲家普契尼的創作初衷。

自康熙大帝試吹單簧管始,東西方音樂文化的浸透與互融已是必然。我們翻出幾部西方音樂經典去說中國元素,音樂本質上的「無國界」性便更開闊了我們的藝術視野。

《中國科學報》 (2017-11-03 第7版 作品)

相關焦點

  • 電影鑑賞:《臥虎藏龍》中的音樂堪稱是中、西方音樂結合的典範
    由李安執導的電影《臥虎藏龍》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具有 中國 古典韻味的武俠電影,在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十項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原創音樂」及「最佳主題曲」獎。它的音樂將東方音樂的藝術美感與西方音樂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堪稱是中、西方音樂結合的典範。
  • 音樂創作和表演中的方言元素
    [1]由此可見,音樂與語言的關係深深存在於我們的感知和認知層面,這也必將深刻地存在於現實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本文以汪立三的鋼琴曲《藍花花》為例,通過對創作中方言元素和西方技法的分析;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較,及其與陝西方言語言特徵的關係分析,探討(中國當代)音樂創作和表演中的方言(語言)元素的體現特徵。
  • 西方元素+東方寫法 海外原創網文新潮流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副秘書長王勤介紹,就原創作者而論,東南亞、北美地區佔比最大,共計超六成。  「如果有人說,我的故事是哈利·波特遇上了孫悟空,這會瞬間抓住你的興趣。」用筆名「JKSManga」寫作的傑克·舍溫是一個來自英國的大男孩,在中國擔任音樂老師超過三年,今年春節期間,他因疫情被困在黑龍江,「在封閉隔離的日子裡,我開始寫網文,這改變了我的生活。」
  • 「先鋒派音樂」在中國的形成與發展
    「先鋒派音樂」主要指20世紀40年代以後西方社會產生的「新音樂」,始發於德國的達姆斯塔特在1946年舉辦的現代音樂暑期班。它的出現,對音樂創作、音樂表演以及音樂美學思想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先鋒派音樂」在中國的引入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中國作曲家對國外近現代作曲技法開始探索,「先鋒派音樂」作曲手法在馬思聰、冼星海、譚小麟、丁善德等人的部分作品中嶄露頭角。
  • 給自己一個讀書計劃:《西方文明中的音樂》
    書名:西方文明中的音樂作者:[美]保羅·亨利·朗譯者:張洪島 楊燕迪 湯亞汀>出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時間:2014.06從各種意義上說,這似乎都不是一本還需推薦的書——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張洪島節譯、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十九世紀西方音樂文化史》,到本世紀初顧連理、
  • 淺談發現流行音樂中的民族音樂
    本文將就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二者的關係,以及流行音樂中的民族音樂因素的分析,希望有助於發展在民族音樂教學中的新的方式方法。   一、發現流行音樂中的民族因素   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有了流行音樂和民族音樂元素相結合的例子。
  • 東方神韻融合西方魔幻 熊貓人之謎音樂賞析
    從《熊貓人之謎》的世界觀和劇情來看,製作組對於中國歷史以及中國文化還是下了很大功夫去鑽研的,在音樂方面也是如此,《熊貓人之謎》的音樂採用了東西方元素融合的方式,雖然比不上這種融合手法中的頂尖作品,卻也有一定水準,一定程度的表現出了東方神韻
  • 英國教授:中國學生對西方傳統音樂有新的理解!
    原標題:中國學生為西方傳統音樂注入新活力英國皇家北方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亞當·古博(Adam Gorb)教授,自2000年任現職以來,在全世界範圍招募有潛力的作曲者、安排作曲系課程結構,提高和發展作曲系學生的專業技巧和藝術審美並幫助他們增加作品的演出經驗等。
  • 譚盾:中國音樂是有機體系
    王小京 攝中新網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 高凱)「咱們中國的音樂其實是在空氣裡、水裡、詩歌裡。我個人體會,西方的古典音樂其實是用和弦和樂音物理的組合造成流暢的緊張、舒緩。而中國音樂是有機體系,一個是樂音體系,一個是有機體系。」著名作曲家譚盾日前在京談及中、西方音樂作出如上表述。
  • 進博會午間一小時,音樂與繪畫、東方與西方在這裡相遇
    上海音樂學院鋼琴副教授唐瑾在黑白琴鍵上演奏中國曲目《夕陽簫鼓》,身後出現了父親唐方一的山水畫。這是上海音樂廳「音樂午茶」第三次來到進博會,7天將有7場音樂會上演,展現「歷史長河中的中國音樂」。 唐瑾演繹的《夕陽簫鼓》又名《春江花月夜》,是作曲家黎英海1975年從琵琶古曲改編成的鋼琴曲,運用特殊的觸鍵方式,鋼琴竟能模仿古琴、古箏、蕭等傳統民族樂器的色彩。
  • 從特點上來看,中國戲曲與西方音樂有哪些不同?
    從特點上來看,中國戲曲與西方音樂有哪些不同?中國戲曲的來源廣泛,神話傳說如西遊記,歷史故事如霸王別姬、楊家將等都可以成為其創作源泉,創作了眾多的戲曲曲目。並且經過一代一代人的不斷改進和完善。因為中國戲曲的源遠流長,一定程度上使得其大部分的音樂表現形式墨守成規,不同的曲目之間,音樂不能輕易更改,差別就不是很大,長期的觀看就會使觀眾失去新鮮感。因為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域之間的口音和風俗習慣差異明顯,這也使得中國戲曲產生了許多流派,比如說京劇、川劇、粵劇。
  • 西方音樂史真題答題技巧
    ——加入音樂考研經驗分享與打卡督學群!我們會一起幫您解決以上七大難題!!!本群定價199,只要您有需要,限時拼團只要9.9,如果群對您有幫助,可以考上研究生、參加工作後再來打賞我們。另外我們還提供西方音樂史、中國音樂史等考研資料群,幫助大家更好打贏音樂考研這場戰役!
  • 當臺灣流行音樂中出現科學元素時,他們其實並不想說科學
    Don’t put science in your lyrics)的文章,裡面所記載的是一篇科學傳播研究的結果,分析的對象正是臺灣流行音樂中所援用的科學元素。有意思的是,科學網站的記者看完研究後,就設計了這個標題來形容臺灣流行音樂的生存之道。然而,「科學」真的是臺灣流行音樂的票房毒藥嗎?
  • 中國元素運用越來越廣 時尚音樂電影都颳起「中國風」
    原標題:時尚 音樂 電影 都颳起「中國風」 《功夫熊貓》系列更是對中國元素最好的一次展示,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都大受歡迎。 《神奇動物在哪裡》正在熱映,該片推出了中國風神獸海報——中國傳統團扇式樣,接近傳統工筆畫:嗅嗅、護樹羅鍋、隱形獸、雷鳥、鳥蛇、蜷翼魔六種羅琳筆下的神奇魔法動物穿越至古意盎然的中式山水中,好似《山海經》中的奇珍異獸。導演還稱:「續集會有中國元素。」
  • 儒家經典在西方的翻譯與傳播
    儒家經典在西方的翻譯與傳播 2019年08月30日 08:2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嶽峰 王麗斌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中國樂手封面人物—鄧世偉,一個連血液中都充滿音樂元素的吉他手
    中國樂手|本期封面人物——鄧世偉,一個連血液中都充滿音樂元素的吉他手鄧世偉:吉他手、吉他教師、美國Ernie Ball代言人、弦墨 ALP吉他合作藝人;優酷、嗶哩嗶哩、網易雲音樂等多家平臺合作音樂人。擅長風格:古風、金屬、搖滾、流行、輕音樂等。
  • 「中國元素」奏響美國 震撼當地觀眾
    原標題:「中國元素」奏響美國,震撼當地觀眾   第一站的演出,藝術家們用優雅、生動的中國元素與美國觀眾對話。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攜手著名小提琴家寧峰共同演繹了中國作曲家趙季平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這部作品是由國家大劇院與雪梨交響樂團等聯合委約趙季平創作的,此次正是它的美國首演。作為中國當今最高水平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寧峰幾近完美地演繹了這部作品。
  • 2月人文社科聯合書單:遺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國元素
    《長長的陰影》講述了一戰對整個西方世界的震動。不僅僅是二戰,也不僅僅是被人忽視的20、30年代,而是貫穿整個20世紀——冷戰、東歐劇變等,均可追溯至一戰。作為西方文明史上最慘烈的戰爭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卻逐漸淡出了西方人的視界,似乎只存在於久遠的記憶中,僅僅作為二戰的序章而為人所識。
  • 專訪:用西方爵士樂講述中國故事——訪中國青年演奏家李高陽
    新華社休斯敦3月2日電 專訪:用西方爵士樂講述中國故事——訪中國青年演奏家李高陽  新華社記者 張永興  「我願用音樂架起東西方文化交流橋梁,通過西方人青睞的爵士樂來講述寓意深奧的中國故事,無疑是我最大的快樂,」中國
  • 《西方古典音樂》:鋼琴老師備課資料,古典音樂百科全書
    在本書裡,我們只將作品列為重點,擇優選收了西方音樂史上二百二十餘位作曲家的三千餘部作品,包括一般概述類書籍不便提及的作曲家和作品。我們將這些作品從易到難分別歸入四大階梯,並對大多數作品加以簡單的解說,以便於讀者拾級而上。就中國的入門者而言,西方古典音樂作品的難度主要是由文化背景的差異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