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派音樂」在中國的形成與發展

2020-12-16 中國社會科學網

「先鋒派音樂」主要指20世紀40年代以後西方社會產生的「新音樂」,始發於德國的達姆斯塔特在1946年舉辦的現代音樂暑期班。它的出現,對音樂創作、音樂表演以及音樂美學思想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先鋒派音樂」在中國的形成與發展卻具有獨特的方式,與民族性、時代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未來前景也必然因植根中國大地並浸孕新時代精神而繁榮發展。

西方「先鋒派音樂」的起源與流變

1946年,在德國達姆斯塔特舉辦的現代音樂暑期班雲集了梅西安、布列茲、斯託克豪森、貝裡奧等人,他們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勇猛進取的創新精神,開始了全新的創作探索,極力追求新的音源、新的音響、新的技法,創作全新的音樂。「先鋒派音樂」的思想與創作在這裡開始萌芽,然後在整個西方傳播和發展。

「先鋒派」最初是「先鋒隊」的意思,後來泛指在創作技術上和表現手法上採用與傳統形式根本對立的藝術探索。「先鋒派」泛指時間上有先後、形式上有差別甚至觀點上有對立的多種藝術流派。「先鋒派音樂」的誕生使音樂創作、音樂表演以及音樂美學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這種變革主要體現在音樂的審美觀念與創作技法對傳統不同程度的偏離和反叛。「先鋒派音樂」作為集合名詞,涵蓋了「點描音樂、整體序列音樂、自由十二音音樂、不確定性音樂、偶然音樂、具體音樂、電子音樂及音色音樂」等,具有「解放不協和音」「所做的每件事都是音樂」「不確定性」「偶然性」「奇聲異響」「極度刺耳」「支離破碎」「凌亂不堪」等突出特徵。

美籍奧地利作曲家阿諾爾德·勳伯格解放了調性和不協和音,建立了以「十二音體系」為主的作曲理論和技法,作品轉向「無調性」,其代表作《華沙倖存者》和《摩西與亞倫》體現了深刻的哲學思想,音樂表現力極強,被公認為20世紀的不朽傑作。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奇大膽提出了「所做的每件事都是音樂」的觀點,創作了無聲音樂《4分33秒》驚世駭俗,轟動全球。此外,波蘭作曲家潘德雷茨基的《廣島受難者的哀歌》、義大利作曲家貝裡奧的錄音磁帶音樂《面容》以及法裔美國作曲家埃德加·瓦雷茲的打擊樂《電離》等,這類作品大量運用非音樂材料來製造奇聲異響和喧囂吵鬧的音響,給人以強烈的官能刺激。

「先鋒派音樂」在中國的引入

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中國作曲家對國外近現代作曲技法開始探索,「先鋒派音樂」作曲手法在馬思聰、冼星海、譚小麟、丁善德等人的部分作品中嶄露頭角。

1947年,桑桐創作的小提琴獨奏曲《夜景》和鋼琴獨奏曲《在那遙遠的地方》較為明顯地體現了對「先鋒派音樂」作曲手法的追求。1982年3月,中國音協理論創作委員會、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與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聯合舉辦了該系四年級學生的作品音樂會,其中瞿小松的《第一弦樂四重奏》和郭文景的《b小調弦樂四重奏》突破了古典派和浪漫派的和聲觀念,吸取了「先鋒派音樂」的作曲技法,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音響和新奇的體驗,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和議論。1983年,譚盾作曲的弦樂四重奏《風·雅·頌》,獲得了國際威柏室內音樂作品比賽二等獎,媒體稱譚盾的這一作品代表著國內器樂創作的一種新的傾向,它反映了譚盾本人以及其他一些青年作曲者在創作上的破舊革新,以及對歐洲「先鋒派音樂」的作曲技法的大膽運用。1985年4月,中央音樂學院舉行的「譚盾民族器樂作品音樂會」,以巨大的探索勇氣和煥然一新的面貌,在中國音樂界引起更加強烈的反響。同年5月2日,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邀集全國知名音樂理論工作者近20人專門就「譚盾民族器樂作品音樂會」進行談論,標誌著「先鋒派音樂」在中國的形成。譚盾、陳其鋼、郭文景、瞿小松等被譽為中國「先鋒派音樂」的代表人物。作曲家們巧妙地運用「先鋒派音樂」的創作技法,將中國古老大地的「神秘之吟」、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滄桑之聲」、大自然的「天籟之音」以及各民族音樂中的「特色元素」熔煉而成,使人耳目一新。

錢仁平多年潛心研究中國新音樂,他認為,事實上,中國「先鋒派音樂」曾面臨長期無人喝彩甚至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如果可以站在北京音樂廳或者上海大劇院門口統計,一年難得幾回的新音樂作品專場的聽眾,80%以上是相對固定的一群人。由此可見,「先鋒派音樂」在中國的受眾面過於狹窄。雖然對「先鋒派音樂」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同見解,但「伯樂」們仍能夠堅持用發展的眼光洞悉「先鋒派音樂」的靈魂,並給予它紮根在中國的發展時間和空間。

中國「先鋒派音樂」的發展出路

面對質疑以及發展中遭遇的挫折,「先鋒派音樂」創作人沒有氣餒,而是從民族性中尋根,吸取養料,推動其在中國的適應與發展。「先鋒派音樂」創作和表演逐漸開始將中國的音樂根植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並高揚其審美意識,形成相應的美學形態。也就是說,「先鋒派音樂」在吸收國外的風格特徵基礎上將中華文化民族深厚的底蘊融為其創作靈感的源泉,在一些代表作中能明顯感受到強烈的「尋根」意識。例如,譚盾的《離騷》《風·雅·頌》《道極》《紙樂》《水樂》《地圖》《女書》《敦煌·慈悲頌》等。陳其鋼的《五行》《走西口》等,郭文景的《西藏的聲音》《滇西土風》《蜀道難》等,這些作品極力追求新的音源、新的音響、新的技法,探索全新的音樂概念,創作全新的音樂,給人以強烈的官能刺激。雖然缺失了音樂中應有的和諧與美感,可聽性不強,但從這些作品中仍能感受到一種遠離現代文化的自然和寧靜、一種古老文明的源遠流長和一種民族精神的綿延。這種「尋根」是立足於世界音樂基礎之上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詮釋和復興,是新的歷史時期和新的審美層次上橫亙不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質所在,也是「先鋒派音樂」在中國得以持續發展下去的內生動力所在。

每一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的音樂,「時代精神」則是音樂永遠的主旋律。作為舶來品的「先鋒派音樂」藝術,未來要在中國紮根並獲得更加茁壯的成長,需要植根於中國時代精神。在新時期,「先鋒派音樂」緊跟時代的步伐,「心懷人民、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出一系列成功的作品。例如,譚盾耗時5年,深入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採風10多次,創作出交響詩《女書》。《女書》把世界現存的唯一一種女性文字文化以及中國偉大的母愛和「家國夢」傳遞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一成功印證了「先鋒派音樂」與中國本土文化以及時代精神有機融合的強大生命力。

「先鋒派音樂」另一創作者代表郭文景,懷著對家鄉故土的眷戀、對人民水乳相融的情感和對民族的熱愛,歷經多年創作了交響曲《蜀道難》。他將所有困難和悲傷以及深深的希望積聚在高亢而嘶啞的川江號子中,用音樂表現出了一個如川江般燦爛的中華文明,表現了我們民族幾千年來忍辱負重、不畏艱難、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

「先鋒派音樂」在當下中國已不是「反叛」「詭異」的代名詞,它紮根於中國大地,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健康、茁壯成長,在中國文藝「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海洋裡自由遨遊,跟隨著新時期的步伐,不斷走向成熟與繁榮。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蔣娟全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中國復調音樂理論的形成、發展與思考
    眾所周知,教學是一門學科的理論得以確立並不斷傳承發展的基礎,而此時期上述這些成果特別是中國學者獨立撰寫的教程和專題教學研究論文,對中國復調音樂理論的初步形成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正如俄羅斯民間音樂對其復調音樂理論體系建立的深刻影響與作用,有關中國傳統音樂中復調思維與形態研究,必然也是中國復調音樂理論形成發展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
  • 為什麼說麥昆是先鋒派設計師?
    為什麼說麥昆是先鋒派設計師?麥昆之所以被稱為先鋒派設計師,是因為他不同於大多數設計師服從於市場,他總是放肆無畏的揭露這個世界的陰暗面,從怪誕荒繆中發現美麗,從毀滅中尋求美感,而作為概念設計師的他,註定成為其他設計師的靈感。
  • 鋼琴音樂作品發展的歷史
    在浩如煙海的音樂作品中,鋼琴音樂藝術的佳作佔據了音樂藝術寶庫相當大的空間,鋼琴音樂藝術的發展貫穿整個近代音樂藝術發展的歷史,近代鋼琴音樂史從時間到內容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劃分:巴洛克音樂時期(1600年-1750年)。
  • 寶麗昌音響與您分享1945年以後出現的「先鋒派」包括哪些代表流派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西方音樂文化的中心逐漸從歐洲轉移到美國,各種新音樂的實驗層出不窮,西方音樂呈現出風格多元、流派雜陳的局面。人們一般把這一時期的各種流派統稱為「先鋒派」(avant-garde,又譯「前衛派」),其中重要的有序列音樂、電子音樂、偶然音樂、新音色音樂和簡約派音樂等。
  • 蝦米音樂,中國在線音樂發展的犧牲品?
    不過,無論結局是什麼,蝦米音樂終將是阿里進擊大文娛與在線音樂平臺的一顆棋子,註定只是阿里發展史上的匆匆過客。而蝦米音樂對於中國在線音樂平臺的發展來說,更像是一個縮影,也不得不因為各種原因,而接受可能退出歷史舞臺的命運。中國的在線音樂,會走向哪裡?
  • 高校為中國音樂文化發展建「智庫」
    原標題:高校為中國音樂文化發展建「智庫」  12月12日,中國音樂學院「五院一地」——中國音樂理論研究院、中國樂派研究院、中國聲樂藝術研究院、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院、中國音樂學院教育學院和中國音樂研究基地成立。
  • 庫客音樂推進音樂素養教育事業 聯合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助力中國...
    2020年12月9日,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庫客音樂《新時代中國作品演奏集萃》啟動暨籤約儀式在京舉行,12家樂團達成合作意向。庫客音樂自2016年起,和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合作推出《中國當代作曲家系列》專輯,由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推薦樂團和曲目,庫客音樂出資錄製。
  • 中國藝術研究院:形成藝術科研教育創作發展格局
    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性藝術科研機構,中國藝術研究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下,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以藝術科研為中心,以人才隊伍建設為基礎,形成了藝術科研、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三足鼎立的發展格局。
  • 電影音樂與純音樂的區別電影音樂的特點在哪
    電影誕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之中,它經歷了種種風格和流派,從盧米埃爾到梅裡愛,從先鋒派到新好萊塢,再到現在的後現代電影,每一種流派都擁有自己獨特的電影思想和電影精神,但是歷史的力量不可估量,它們只能成為留在浩瀚影史天空中的點點繁星,而且這種情況還會繼續伴隨電影的發展
  • 蝦米音樂的關閉,其實是中國網際網路正常發展的小插曲
    為了找到一個讓自己滿意的原因,決定研究一下蝦米音樂的前世與今生。在研究蝦米音樂的發展史之前,先看下中國數位音樂的發展歷程:起步階段(1999-2003)。1999年,九天音樂網等音樂網站成立,中國數位音樂正式起步,為中國網民提供了最早的免費在線試聽和下載功能;2001年,百度推出MP3搜索功能,在整個發展發展初期對數位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高速發展(2004-2009)。
  • 2020服貿會|「中國音樂 世界舞臺」音樂產業發展論壇
    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國音樂 世界舞臺」音樂產業發展論壇會議時間 | 2020年9月6日 9:00-12:00會議地點音樂產業發展論壇活動背景近年來,在「數位音樂」的帶領下,中國音樂市場實現了逆襲和超越,音樂平臺的業務範圍正從滿足聽音樂的需求拓展至更廣闊的泛音樂娛樂領域。而平臺如何和產業鏈各環節一起,共同探索數位音樂的新業務和新生態,也成為了音樂產業發展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 中國特色社會學的形成與發展
    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社會學發展歷史,如何建設與中國國情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緊密結合的中國特色社會學,始終是我國社會學界面臨的重大課題。 突出社會學的中國特色 社會學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從西方傳入我國的。
  • 《2020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總報告》重磅發布
    2020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總報告中國傳媒大學音樂產業發展研究中心項目組2019年,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在世界經濟低迷不振、中美經貿摩擦升級的背景下,中國全年經濟增長僅為6.1%。在整體經濟環境影響下,2019年中國音樂產業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發展態勢穩中有進,以數位音樂為主的核心層產業保持了8%以上的高速增長。面對新冠疫情給全球經濟運行帶來前所未有的深刻挑戰,中國音樂產業未來將從持續高速增長轉向新一輪高質量發展模式;通過音樂科技、商業模式、新興業態和消費場景的全方位創新,激發出中國音樂產業全新的創造活力。
  •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民族樂器的發展
    一、民族樂器的特色勤勞智慧的人民群眾不僅製作了各種各樣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樂器,更是吸收和借鑑了外來民族的樂器,形成了現在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文化和發展歷史。民族樂器比賽隨著經濟的發展,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時期曾侯乙編鐘,充分說明了樂器製作的水平,並且這套編鐘在律學上達到了很成熟的地步,充分說明了三分損益法的律法。
  • 中國傳統文化中,音樂和樂器的發展
    中國傳統音樂融合了儒釋道思想的精華,注重通過有限的自然形態來傳達無限的生命意蘊,在虛實相生、有無統一、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基礎上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言外之意,強調雋永的韻味。在藝術形式上,中國傳統音樂崇尚中和、典雅之美,節奏舒緩、輕悠,曲調「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當代影視音樂作品的民族氣質
    影視作品中若採用了契合本民族審美取向和民族心理的音樂元素,則會表現出獨特的民族氣韻和精神氣質,並使作品所要傳達的意蘊得到升華。縱覽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影視作品,可以看出有很多影視音樂成功地將中國的民族音樂元素創造性地運用,形成獨具中國氣韻的影視音樂經典。具體來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更好地用音樂傳達出了民族氣質。挪用——移花接木挪用是影視音樂創作的主要藝術手段之一。
  • 回首中國數位音樂20年發展歷程,未來是其成敗關鍵 | 獵雲網
    獵雲註:回望中國數位音樂發展之路,並不平穩,從免費在線試聽,到產業鏈生態建立,無數先行者的付出,將中國數位音樂推上發展高峰。本文節選了PMCAFF深度報告《資本的裁決:2017年中國數位音樂產業報告》部分內容。
  • 你聽過只有一個音的音樂嗎?
    Sósenuto, Misurato, PrestissimoPierre-Laurent Aimard - Ligeti: études, Música Ricercata音樂的前幾個小節這首樂曲就是一個 A 的音高集合,也就是由單純的一個音 A 發展而成,直到樂曲結尾才出現了 D。
  • 音樂教育家西安音樂學院教授-周小平談爵士樂與薩克斯管
    周小平,男,漢族,2005年在校期間參加工作,200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西安音樂學院音樂表演專業畢業,碩士研究生學歷。 現任西安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器樂演奏及音樂理論教學工作。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陝西省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考級委員會單簧管、薩克斯考級評委、全國音樂考級委員會高級考官、全國器樂大賽評委、陝西省高校技能大賽裁判、陝西音樂獎器樂比賽評委,陝西師範大學、陝西廣播電視大學、陝西音樂藝術學校、西安華西大學、西京大學特聘教授、西京大學管樂團指揮、西安空軍工程大學軍樂團指揮。
  • 中國音樂藝術教育發展論壇都講了些啥?
    11月8日,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廣州珠江鋼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2019年「花城音樂節」系列活動——「中國音樂藝術教育發展論壇」在廣州珠江鋼琴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愷撒堡音樂廳隆重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