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七首唐詩創作 交響樂《大地之歌》驚豔德國

2020-12-25 環球網

近日,德國慕尼黑赫爾庫勒斯音樂廳,在德國指揮家漢斯約裡·阿爾布雷希特的指揮下,當《大地之歌》最後一個樂章演奏完畢,整個音樂廳重歸靜寂,現場的德國觀眾先是意猶未盡地安靜了幾秒鐘,繼而爆發出熱烈而持久的掌聲。

情真意切的掌聲點燃了慕尼黑的夜晚。參與演出的演員們輪番返臺謝幕,一如之前在薩布爾呂肯議會大廳的演出,《中國故事·大地之歌——葉小鋼作品音樂會》取得了成功。

這掌聲是獻給參與此次演出的德國薩布爾呂肯廣播交響樂團,獻給童聲伴唱的慕尼黑託爾策童聲合唱團,獻給參加演出的幾位中國音樂家、歌唱家的,更為重要的則是向創作這些優秀作品的作曲家葉小鋼致敬。能夠在專業到苛刻的德國音樂愛好者那裡贏得掌聲,說明他們不但聽懂了來自遙遠東方的中國故事,更深深著迷於這些中西合璧的音樂作品。

作為2014年中德人文交流計劃項目,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音協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中華文學基金會理事葉小鋼受德國薩爾州第二十五屆藝術節和德國薩布爾呂肯廣播交響樂團之邀前往德國,分別於11月6日、7日在薩爾州首府薩布爾呂肯和德國南部最大城市、世界著名音樂之都慕尼黑舉行了兩場《中國故事·大地之歌》專場音樂會。此次赴德國巡演的支持單位是中宣部文藝局、文化部藝術司,由北京現代音樂節、中華文學基金會合作主辦,是繼去年9月葉小鋼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和12月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成功舉辦兩場《中國故事·大地之歌》音樂會之後的再次出發。

音樂會共分為《喜馬拉雅之光》、《大地之歌》和《青芒果香》3個篇章。其中,《喜馬拉雅之光》是中央統戰部、中央宣傳部支持的音樂創作項目,作為葉小鋼第68號交響樂作品,它運用了現代東西方音樂結合的表現手法和寫作技巧,突破性地將中國傳統文化意境與西方交響樂融合在一起,用西方觀眾易於接受的交響樂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其構思令人矚目,體現了中國藝術家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增進了西方文化界對中國文化特別是現代音樂文化的認識與理解。作品以獨特的角度謳歌了我國西藏地區的壯美山河和藏民族的精神風貌,展現出作曲家的人文關懷。

《大地之歌》是葉小鋼根據7首唐詩創作的聲樂交響曲,這部作品與作曲家馬勒的《大地之歌》同名異質,以中國音樂語彙創作而成。作品歌詞完全採用唐詩,但不拘泥於古意,該作品自2005年由中國愛樂樂團世界首演以來,已獲得極高的聲譽。

新近完成的鋼琴協奏曲《青芒果香》則充分表現了葉小鋼的作曲才華,作品飽含著對中國亞熱帶地區地域、生態、環境、人文以及「綠色」主題的思考,此番在德國由鋼琴家阿彌爾·卡茲進行了世界首演。

這兩場音樂會均獲得德國媒體的好評,稱讚葉小鋼是「中國音樂界的領軍人物」, 他「懂得如何將歐洲交響樂的音色與中國傳統樂器相結合,將傳統的東方音樂、較為前衛的現代音樂以及交響詩融合在一起,創作出了偉大的音樂之聲全景」,「他所創作的音樂堪稱真正的世界性音樂,如今,葉小鋼被視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引人注目的作曲家之一」;而「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潔、男童高音歌唱家劉珅的迷人之音就像五顏六色的玻璃一樣光芒四射」。

在這次赴德演出之前,葉小鋼出席了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現場聆聽了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備受鼓舞。葉小鋼表示:「我們要通過學習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充分認識一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需要靠文化這一論述的重要意義。提升中國的國際文化影響力,是每一個文藝工作者的責任。在對外文化工作中,要按照中央要求做好『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塑造好中國形象』的工作,要主動發聲,加強世界各國對中國道路的認識。舉辦《中國故事·大地之歌》的目的在於用音樂語言向世界介紹中國的風土人情,傳播歷史厚重的中華文化,使西方的觀眾能夠通過欣賞音樂作品感受到中國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國綠色發展、和平崛起的理念。」

據悉,《中國故事·大地之歌》音樂會在未來3年還將繼續在世界各地舉行,一批由葉小鋼創作的更具中國風的作品將被安排在國外文化主流市場上,讓西方觀眾感受中國的文化實力。(季蕙文)

相關焦點

  • 根據唐詩創作的外國名曲
    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揮家瑪勒(1860-1911),有一首盛傳不衰的交響樂名曲《大地之歌》,它的素材來自我國的唐詩。 1907年,瑪勒橫遭王公貴族們的攻擊,毅然辭去皇家歌劇院的職務;加之5歲的愛女夭折和自己身患頑疾,使他精神上受到嚴重的打擊。翌年,瑪勒來到阿爾卑斯山下的一個村莊。他讀了隨身攜帶的德國作家漢斯·貝特格翻譯的中國古詩集《中國》後,李白等詩人的悲壯情懷和瑰麗的詩章激起他強烈的共鳴和靈感。
  • 作曲家馬勒《大地之歌》中的「唐詩之謎」
    喜歡馬勒的人,不會不知道《大地之歌》。馬勒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著名的浪漫主義作曲家,他的《大地之歌》根據中國唐詩創作而成,副標題為「一個男高音及一個女低音(或男中音)聲部與管弦樂的交響曲」,在全世界範圍都享有盛譽。1998年,德國交響樂團帶著《大地之歌》來中國尋根。此後,很多學者爭相破解隱藏其中的「唐詩之謎」。最近,一位荷蘭樂迷的求助信引起了我對馬勒及《大地之歌》的關注和興趣。
  • 馬勒交響套曲《大地之歌》蓉城首演 傾聽飽含唐詩意境的交響曲
    」,演奏了著名作曲家馬勒創作的《大地之歌》,讓蓉城觀眾在交響樂與唐詩的完美融合中,生出對人生無盡的感慨。  《大地之歌》是馬勒於1908年創作的交響性套曲,作品六個樂章,採用了七首中國唐詩的德文版為歌詞,在西洋音樂史上絕無僅有。七首唐詩中,據考有《悲歌吟》《採蓮曲》《春日醉起言志》等三首詩來自李白,可見馬勒對李白的鐘愛。馬勒一生歷經磨難,李白詩中的懷才不遇、借酒消愁,喚起了他心中的共鳴。
  • 馬勒「大地之歌」古典樂與唐詩的不解之緣
    馬勒「大地之歌」古典樂與唐詩的不解之緣   時間:3月12日19:30  地點:杭州大劇院 歌劇院  指揮:呂紹嘉  這是杭州愛樂樂團本音樂季的誠意之作
  • 馬勒《大地之歌》廣州將上演 莫華倫曹錚獻唱
    3月29日,馬勒《大地之歌》交響音樂會——馬勒系列音樂會首場音樂會將在星海音樂廳上演,這將是廣州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餘隆曾經提出的「用四個樂季的時間將馬勒的交響樂作品演奏完畢」的一個起點。  當晚,曾於2002年在執棒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交響曲》)中國首演的指揮家餘隆,將再次執棒演出《大地之歌》的廣州演出。
  • 馬勒《大地之歌》唐詩歌詞解譯及作品評價學術研討會召開
    由中央音樂學院、北京大學、中國音樂家協會理論委員會聯合發起主辦的「馬勒《大地之歌》唐詩歌詞解譯及作品評價」學術研討會,日前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行《大地之歌》為著名德國浪漫主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的代表作品,創作於一九○九年十月,首演於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德國慕尼黑。
  • 墨象|李庚:馬勒「大地之歌-2018」
    1907-1909年創作的《塵世之歌》(原譯《大地之歌》)是世界上第一部以唐詩為歌詞內容的大型交響聲樂作品。《大地之歌》是馬勒根據漢斯·貝格的《中國之笛》中李白、錢起、孟浩然和王維所作七首德譯唐詩創作的。馬勒對現世的告別。 這是一首悲觀主義者對現世的厭倦, 對彼岸的憧憬,和讚美大地的最後的頌歌。
  • 陳冬雲參贊出席開羅交響樂團《大地之歌》音樂會
    中國駐埃及使館文化參贊陳冬雲(資料圖片)    5月29日晚,開羅交響樂團第51個演出季系列音樂會《大地之歌》在開羅歌劇院隆重舉行    該音樂會由義大利指揮Marchello Muttadelli執棒,德國女中音Christine Knurin、奧地利男高音Mattias Schulz和開羅交響樂團聯合演出。演出受到了全場觀眾的熱烈歡迎。
  • 廣東現代舞團新作品《大地之歌》以卦象入舞
    廣州交響樂團與廣東現代舞團的合作———「當交響樂遇上現代舞」已經成為廣州市的文化品牌之一。1月20日、21日,廣東兩大知名藝術團體再次聯袂在星海音樂廳獻演精彩節目,「大地之歌———當交響樂遇上現代舞」。
  • 孟浩然被放鴿子後,寫下一首詩,每一句都令人驚豔
    《大地之歌》是奧地利音樂家馬勒創作的一首交響樂,原本名為《第九交響樂》,但是因為貝多芬、舒伯特等人都是在寫完《第九交響樂》後去世,馬勒覺得不詳,便改為「大地之歌」。這首交響樂有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歌詞採用的德語翻譯的中國唐詩,這在西方的音樂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 舞者江青談舞蹈詩歌劇《大地之歌》:唐詩意蘊與馬勒精神世界
    2002年香港舞蹈團製作了舞蹈詩歌劇《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在香港藝術中心歌劇院作了首演,我負責導演、編舞和舞美設計的工作。我創作舞蹈詩歌劇《大地之歌》的動機,來自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生命末期的代表作,同名交響聲樂。
  • 福利|來聽馬勒音樂會 他把李白的詩寫進了交響樂
    3月12日是該系列音樂會的第一場,取名《穿越「詩」完全馬勒——「大地之歌」》。顧名思義,你將能在這場音樂會裡聽到馬勒的代表作之一《大地之歌》。作為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德奧音樂文化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馬勒在他的九部交響曲和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大地之歌》以及聲樂套曲《漫遊者之歌》、《少年魔號》、《悲嘆之歌》、《亡兒之歌》、《呂克特歌曲》等作品中繼承了自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和舒曼等前輩大師的傳統,同時又從時代精神很中汲取豐富營養,確立了一種充滿表現力的新的音樂語言。
  • 古典音樂發燒友必聽的10部交響樂
    其《幻想交響曲》就是一部被人們稱道的「標題交響樂」,五彩斑斕的音樂織體、光怪陸離的大膽想像,總是讓筆者想起唐代詩人李賀:一位帶著病態苦悶的夢想去燃燒生命熱情的鬼才。RR唱片公司錄製的柏遼茲《幻想交響曲》在發燒友中赫赫有名,冠以「Hi-Fi斷頭臺」之稱號,動態龐大,音效驚人,充分表現了這部作品的藝術張力,絕對值得一聽!
  • 「中國話」走俏:當唐詩走出國門,外國人如何理解其中「真意」?
    據《大地之歌》原作者馬勒自己的介紹,他的這首《大地之歌》,是選取了中國唐代的六首唐詩翻譯而來做成詩歌,在這六首唐詩中,有兩首是李白的。《大地之歌》分為六個章節,分別用女中音,或男中音,再加男高音加上樂隊演奏而成。
  • 來,上一堂古典音樂課:從交響樂說起……
    而這也就是交響樂(SYMPHONY)名字的來源。 其實這個詞語在17世紀以前的聲樂和器樂方面已使用,例如喬瓦尼·加布裡埃裡和海因裡希·許茨分別在1597年和1629年譜寫的經文歌《神聖交響曲》(SACRAE SYMPHONAE)就有相關詞組的拼寫。
  •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交織民歌 丁善德創作長徵題材交響樂
    《長徵交響曲》是我國第一部以長徵為題材的大型管弦樂作品,記錄了長徵的萬裡徵途、紅軍的英雄氣概;這部作品用朗朗上口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貫穿五大樂章,交織著西南民歌,成為新中國交響樂史上的裡程碑之作;這部作品創作50多年來,不僅在中國大地上流傳,還多次在海外的音樂廳響起,所錄製的唱片一度成為歐洲最暢銷的唱片之一。
  • 歷史最俗氣的敘事詩,沒有任何驚豔之句,為何能進《唐詩三百首》
    從古至今詩詞歌賦一直是才子佳人們的最愛,「詩」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詩經》流傳至今,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而不同時期的詩作風格不同,《詩經》有風、雅、頌三部分,而秦漢的詩句多表達自己的志向,後來又出現了以溫韋二人為主的《花間詞》。
  • 《大地頌歌》音樂總監、作曲劉嶽:音樂創作,我關注民族性和世界性...
    在即將首演的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中,他擔任音樂總監、作曲。如何創作出打動觀眾的音樂?劉嶽說,他最關注民族性和世界性怎麼融合的問題—— 交響樂為主軸,有湖南民樂和搖滾氣息 我母親是湘劇團的演員,父親是樂隊司鼓,從小在劇場長大。小時候,我們能接觸到的音樂,除了革命歌曲就是樣板戲,信息很少。
  • 絲綢之路:人類的大地之歌
    原標題:絲綢之路:人類的大地之歌 無論是駝鈴聲串起的深沉的大地之歌,還是鄭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壯舉,都在向人們述說:自古以來,絲綢之路,就是人類的友誼與共建之路,也是不同文明溝通交融之路;而絲路精神,正是今日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立政治互信、文化理解、民心相通的寶貴財富。
  • 跨越時空的相遇:李白詩歌在德國的傳播
    傳播之發展—繁榮:李白潮流    談及這一階段李白詩歌的傳播,就不能不提到十九世紀下半葉在法國出現的兩個現象級唐詩法譯本:其一為德理文侯爵選譯的《唐詩》(1862),其二為俞第德的譯詩集《玉書》(1867)。正是這兩個譯本,讓李白詩歌開始大規模地走入德國人的視野,並給予其翻譯的激情和創作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