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5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肥胖是我們關注越來越多的話題,有人甚至調侃說我這一輩子,幾乎終身都在和減肥做鬥爭!為什麼這麼多人減肥,但是卻很難收到成效?我們以往對肥胖的認識是否存在誤區呢?
測一測你超重了嗎?
肥胖,已經構成威脅人類健康的全球性問題。最新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檢測結果表明,我國的成年人中,平均每3個就有一個超重,每9個人裡就有一個臨床意義上的肥胖患者。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過去近30年裡,我們的肥胖人口正以每十年10個百分點的速度飛快增長。
我胖不胖,如何科學地回答這個問題呢?這裡有一個簡便的計算方法。BMI體重指數,用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是國際通用的評判肥胖的重要依據。
按照中國的標準,成年人中,無論男女,大於24就是超重,大於28就是肥胖。例如一個身高1米8,體重95公斤的人,他的BMI體重指數為29.3,已經達到了肥胖水平。
胖起來有多容易,瘦下來就有多難!
在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看來,一個人會變胖還是變瘦,原理並不複雜。簡單來講。當一個人能量攝入大於能量消耗時,多餘的能量便會形成脂肪。人的體內,每天都在進行著這樣的運算。例如,一個雞腿的能量大約300千卡,可能要快走40分鐘才能消耗掉。
楊月欣:你消耗掉它很難,吃進去很容易。在科學界已經公認兩件事,一是說你每天多吃200千卡,差不多每天多吃半個饅頭,一年後你準變成胖子。
另一個是我經常形容,一瓶水我們灑地上多容易,可你要把這水再收回來,那真是難死你。所以,我們肥胖還是以預防為主。
節食減肥不靠譜!
胖起來有多容易,擺脫肥胖又有多難,陳亞慧對此深有感觸。
今年30歲的她,記者採訪時已經懷孕35周,很快將迎來第二個孩子的出生。但就在幾年前,這還是她想都不敢想的事情。2015年,她經歷了人生中第一次流產,醫生當時的話讓她記憶猶新。
亞慧:醫生說你現在太胖了,看你的腿比我的腰還粗,回去減肥吧,減完肥再過來。
從醫院回去後,陳亞慧下定決心開始減肥。她所採用的方式和許多人一樣,每天運動,晚上只吃黃瓜、西紅柿。短短三個月,她的體重降了10公斤,很快便再次懷上了孩子。
2015年底,家裡的大寶出生,她的產後體重長到了85公斤。對於體重的反彈,起初她並沒有太過在意。但陳亞慧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會在26歲患上糖尿病。她開始嘗試和之前一樣的減肥方法,但怎麼做都看不到成效。
通過少吃、甚至不吃來減肥,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陳偉對此有一個形象的比喻:細胞就像花朵,所謂「飢餓療法」是指把整個細胞裡的水全部都抽出,花朵重量很快、很容易就下去了。等水分減完後,哪天回來再吸收,花又都張開,很快又會反彈回去。它其實是一個體液的變化,並不是真正的減肥。
科學減重怎麼吃?
那究竟什麼是科學減重?我們吃多少算多,吃多少算少呢?
陳偉表示,飲食能夠達到營養平衡,又確實比你的身體最低需要量稍微低一點,實現能量負平衡,這才叫科學減重。
陳偉提倡的減重方式其一是高蛋白飲食。這種過程中,每天只攝入一千大卡左右的能量,比正常人攝入量低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你不會感到飢餓,因為蛋白質會帶來很高的飽腹感。
第二種方法是輕斷食——一個禮拜只有兩天少吃。這兩天,要比你平常吃得少三分之二,其餘五天基本正常吃。因為,我們所做的事情都是在和飢餓做鬥爭,這種方法讓大腦感覺不太餓。這樣做的好處是,持續的時間長,反彈的機率低。
原標題:《如何科學減肥 這條微信說透了》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