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語文課改,也給忙著幼升小銜接的家長提了個醒。今後的語文教學將如何起步?孩子在暑期中又該怎樣更好地「讀完」幼小銜接課?對此,我們邀請了小學校長、語文一年級老師、出版社編輯和著名作家,共同完成了一場關於「閱讀起步」的頭腦風暴。
採訪專家名單
浦東新區竹園小學校長田榮俊
蓬萊路第二小學語文教師袁萍
中福會出版社副社長吳斌榮
復旦大學出版社編輯李又順
■校長之言 課內得法,課外得益
對於小一新生究竟該如何學習語文,田榮俊認為,在課程教改的同時,相應的評價體系也要跟上,比如不單單考察孩子認知的程度,而要結合實際考察其綜合應用和理解。而針對如何有效入「閱讀門」,他提出了三點看法:
首先,幼小銜接對於小學一年級新生能否有效投入小學階段的學習意義深遠,語文又是一門本源性的學科,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因此,語文教學應該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去教學和評價,教師要仔細研讀課程標準,不要光憑自己的經驗和想法,去任意拔高或降低,增加學生不必要的負擔。對於學生來說,也得不到應有的效果。總而言之,教師要拒絕教學的隨意性,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來讓學生通過學習生字、背誦課文等方式,實現基礎知識的掌握、學習方法的練就和綜合能力的養成。
其次,教材無論是「瘦身」也好,改版也罷,都要基於學生這個年齡段的特點。通過認識兒童的心理,對學習量進行多元化的設計——如哪些作為必讀、必須掌握的內容,哪些是作為補充、拓展性質的自主學習內容。「以前為了所謂的和國際接軌,增加閱讀量,小學語文的課文篇數竟然有80多篇,現在降到了40餘篇,學生依然還是感到負荷重重,為什麼?就是因為這種囫圇吞棗式的教學沒有考慮到『學生到底能接受多少』這一命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果還有學生叫難是不是再減?」田榮俊說,教材編寫者一定要深入研究兒童心理學和他們的知識掌握能力,從大多數兒童的平均水平出發,從需求入手,不要把孩子當成教育的試驗品。
再有,知識要形成有效的體系。比如一年級語文課本改革之後,二年級是否也有相對應的改變?升到三年級又該怎麼學?知識的連續性不能割裂。語文還是要從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這「雙基教學」入手,課內得法,課外才能得益。建議家長可以在暑期加強適齡兒童的閱讀銜接,做好入學準備。
■教師觀點 「趕進度」下難有空間
袁萍對小一語文課本「瘦身」表示支持,她認為,語文課本「量」的變革確實存在空間,現在的課文篇數有45篇,包括入學準備期的一些兒歌、拼音和故事等,一學期20周,一周8-10個課時。篇數擺在那裡,於是學生基本上一天一課,不然教學進度是完不成的。說通俗一點,在這種情況下,一般語文老師都只能面向中等及以上的學生開展「趕進度」式的教學。作為老師來說,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關注學生學習習慣和能力的養成。
袁萍指出,其實這也是無奈之舉。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認為小學語文教學只是教教生字、背背課文而已,其實遠遠不是那麼簡單。對於還不會識字和寫字的小學一年級學生而言,他們的接受度和已經掌握一門語言的成年人是不同的,從教材編寫者來說要注重說、讀、背的比例;而從教學者的角度來說,往往要創設一些相關的情境,對他們進行語言素養的訓練,不是單純為了讓孩子認識一個字,而是要讓孩子們從中理解語言的涵義、感受漢字的博大精深。況且一年級的孩子不光只學語文,還有數學、外語以及其他副科,確實對部分學生來說有一定的負擔。
由此,課本「瘦身」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對於各個學校、教研組和教師來說,都擁有了更多發揮的空間,靈活度也更高,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進度改變自己的課程規劃。說穿了教材只是個工具,教師的課程教學實施才是關鍵。「比如以前不得不每天上一課新課,現在可以一周有一個課時設計一些綜合性的內容,幫助學生承上啟下溫故知新,或幫助一些暫時沒來得及『消化』的學生彌補知識短板。語文教學的整個框架必然是更加全面了。」袁萍說。
■家長回音 全家總動員,培養幼兒閱讀興趣
家長章女士的女兒如今已經小學三年級了,女兒進入小學一年級前,全家人就為了培養女兒的閱讀習慣動足腦筋,最後她總結出了一個她認為最適合的方法,面對好勝心很強的女兒,鼓勵她每次讀完幾個故事後就當著家人和朋友的面進行複述,完成後「聽眾們」會對她鼓勵並提出改進的建議。章女士形容每次都會發動身邊的親朋好友來聽女兒繪聲繪色地講故事,好似為她辦了小型的個人演講會,這對於女兒閱讀習慣的促進很有幫助。
事實確實如此,進入小學後,學生們將面臨更多閱讀的機會與挑戰,不僅在課堂中他們將捧起課本,課後老師們也會為學生開出種類繁多的書單,讓學生挑選其中感興趣的進行閱讀。中福會出版社副社長吳斌榮表示,培養孩子閱讀習慣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需要全家總動員。在進入小學前具備閱讀興趣對今後的發展大有幫助,這不僅針對語文——這一需要學生大量閱讀的學科而言,就算對於理科數學而言,如果你有一個不錯的理解能力,那對於解題也是事半功倍的。吳斌榮建議,對於即將進入小學的孩子,家長可以陪著孩子一起讀書,創造一個閱讀的氛圍;同時,由於進入小學後對學生的識字量有了一定的要求,家長也可以採取一些生活化的小方法增加孩子對識字的興趣,如平時帶著孩子在外出的過程中多記路名、標示,將親朋好友的名字和寫法告訴孩子,這種方法雖看似簡單,但由於並不死板容易得到孩子的喜愛。此外,家長還可以與孩子做益智類的遊戲,如大富翁、軍旗、飛行棋等,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會逐漸掌握新字。
吳斌榮表示,對於幼兒,家長可以採取親子閱讀的方法,讓孩子在圖文並茂的讀物中,理解圖與文字的關聯,養成傾聽的好習慣,並增加他們對於文章的「消化」能力。
■名家指點 為幼兒開書單
2011年,一本名為《對抗語文——讓孩子讀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一書大受歡迎。該書的責任編輯復旦大學出版社李又順表示,本書作者大有來頭,他就是著名作家、文學博士葉開。作為一位父親,葉開以一個專業文學工作者的眼光,在為孩子精心挑選閱讀內容及範圍的基礎上,一部作品一部作品地閱讀,然後細細品味,甄別斟酌,最後才把它們推薦給自己的孩子。有時為了同一個經典作家的作品,他還找來不同的版本仔細閱讀,然後進行比較,看誰的版本翻譯得最好,不好的或次好的當然就被淘汰。比如瑞典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被譽為「世界兒童文學奶奶」的林格倫的作品系列,葉開在認真品讀之後,最後向孩子推薦閱讀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版本。除此之外,葉開還根據自己的親身實踐,把經自己「檢驗」過的兒童文學經典作品,分門別類,根據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所呈現的不同特點,進行歸類排序,並劃分為三個閱讀序列,它們分別是:低幼閱讀、初級閱讀和中級閱讀,這給讀者在為自己孩子挑選讀物時,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適合低幼孩子閱讀的讀物
在《對抗語文——讓孩子讀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一書中,作者葉開為不同年齡段學生精選了適合的書籍。以下是葉開為幼兒園大班至小學一二年級學生開出的書單:
一、(美)蘇斯博士雙語經典十冊(英漢對照),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李育超譯。這十冊包括:1.《蘇斯博士的ABC》、2.《在爸爸身上蹦來跳去》、3.《一條魚兩條魚紅色的魚藍色的魚》、4.《綠雞蛋和火腿》、5.《穿襪子的狐狸》、6.《如果我來經營馬戲團》、7.《霍頓聽見了呼呼的聲音》、8.《霍頓孵蛋》、9.《史尼奇及其他故事》、10.《烏龜耶爾特及其他故事》。多的不說了,身為父母的大人,還是要謙虛地重複聽聽這位譽滿全球的兒童文學大師蘇斯博士的話:「大人都是些退化了的孩子,讓他們見鬼去吧!」
二、《我和朵拉去探險雙語故事書》十二冊(英漢對照),美國尼克少兒頻道編,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編譯,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三、臺灣朱德庸的《絕對小孩》,共兩冊,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出版。另外一本是德國卜勞恩的《父與子全集》,譯林出版社有一個洪佩琦著色版,非常不錯。
四、《貝貝熊系列叢書》(英漢對照),(美)斯坦·博丹簡·博丹繪著,張德啟等譯,新疆少兒出版社出版。該書號稱是「美國孩子行為教育之父蘭登書屋全球暢銷圖書」。
五、《丁丁歷險記》二十二冊,(比利時)埃爾熱編繪,王炳東譯,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10年新版。
六、《比得兔的世界》,(英)比阿特麗絲·波特著,我們過去購買的是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的雙語對照版,共五冊,吳青等譯。現在看到新的版本是福建少兒出版社的《彼得兔的故事全集》,共十二冊,內容跟中少社的一樣。
七、《小熊比爾和大熊爸爸》,(德)莫斯特文,朔貝爾圖,寧宵宵譯,南海出版社2010年出版。這套書適合三至五歲的孩子,更適合親自誦讀。
八、《古利和古拉》(七冊),(日)中川李枝子文,山脅百合子圖,季穎譯,南海出版社2009年出版。
九、《貓和老鼠》連環漫畫系列(十四冊),(美)漢納-巴伯拉作,洪葉譯,洪佩琦、馬力編,譯林出版社出版。
十、《不一樣的卡梅拉》,(法)克利斯提昂·約裡波瓦文、克利斯提昂·艾利施圖,鄭迪蔚譯,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0年出版。
十一、繪圖版《昆蟲記》(十冊),(法)法布爾原著,(韓)高蘇珊娜改編,金成榮繪,李明淑譯,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版。
十二、《德國當代兒童文學經典作品集》(全兩輯),(德)史夫拜因編,李蕊、蘆力軍譯,海燕出版社2008年出版。
十三、「蒲公英童書館·國際大獎小說系列」(共六本):《淘氣的阿柑》、《漢娜的手提箱》、《繁夢大街二十六號》、《玩具歷險記》、《鬆餅屋的異想世界》、《凱蒂的幸福時光》,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鄒嘉容、趙霞等譯。
(賈麗莉 杜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