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 8月的最後一天,開學啦!
成都的小學、中學,又多了數十萬新生——
數據顯示,近5年來,成都小學一年級、初中一年級、高中一年級新生人數持續增長。
「一年級」一個特殊的年級,
孩子們將在這個年級
迎來新的挑戰,面對新的環境、
交到新的朋友。
而作為家長,也並不輕鬆。
新徵程中將有哪些「溝壑」,
需要家長逾越?
如何調整心態積極面對?
如何刷新親子關係?
別擔心,我們都已幫你梳理好了,
並尋到了解決良方,以供參考。
趕快來看看吧!
小學一年級家長的「開學第一課」
「蹲下來」,輔導作業
一年級的家長可能最是迷茫,他們的身份有了一次重要轉變,從過去三年的陪玩過度到陪學習。
而「陪學習」對很多家長而言,並不輕鬆:
脾氣爆發只是入門級
▼
陪到心梗、腦出血的也有
▼
更有甚者,甚至「陪」到輕生
▼
不少「過來」家長都感同身受:成年人的崩潰從輔導作業開始。「新生」家長的情緒調控成為了新徵程裡的第一道溝壑。
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教師黃靜提醒「新生」家長:不妨「蹲下來」,和孩子一起成長!
她解釋,蹲下來意味著,與孩子溝通交流要平等、理解並欣賞;要學會換位思考,和孩子共情;最終的是,要共建學習,雙方共同商量執行。當然,溝通的語氣一定要是平等、尊重和溫和。
想跑贏分數?先培養習慣!
孩子邁入學習階段後,分數就成了家長之間攀比的其中一項。一些家長在學前對分數有過高幻想,幾次考試後可能就會備受打擊。
黃靜提醒「新生」家長:心應系健康,贏要在習慣!
她解釋,如果孩子的分數不太理想,家長第一時間不應是氣餒和責備,而是要先幫孩子渡過心理難關,鼓勵他們建立自信。她建議,可以和孩子一起明確上學目的,幫助他們培養嚮往之情,鍛鍊心理素質,形成良好學習品質。
這其中,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切的基礎。
如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何養成?家庭的培養很重要,培養孩子守時、有序、閱讀……這些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黃靜介紹,所謂「守時」,要和孩子一起明確:什麼時候可以盡情地玩,什麼時候必須專心完成學習任務。此外,還要幫助他們養成時間觀念,遵守時間規則,不拖延。即按時作息上學;按時洗漱、進餐。不妨和孩子一起制訂運動和學習計劃。
「有序」則是要幫助孩子明確:要達成一個目標或成果時,應該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如何按照事物的用途或事件的進程,一步步完成。比如,耐心和孩子一起按步驟收拾書;公共場合,和孩子一起有序排隊。
至於「閱讀」,則是要和孩子一起養成閱讀習慣,做到一日三讀。
黃靜建議「新生」家長們創設恰當的家庭環境:養成學習家風,提供固定的學習空間,每天溝通了解,同時積極進行家校配合。
初中一年級家長的「開學第一課」
進入中學,孩子們進入了新環境,有了新的人際交往,學習知識也加深了。不少孩子一開始會進入一個「適應期」,家長也同理。此外,青春期的這個敏感詞可能也會成為困擾家長和孩子的「鴻溝」。
預先埋下問題+答案的「種子」
成都市第八中學學生發展中心副主任陳棡建議父母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不妨正式和孩子開一次家庭會議,做一次「入學前頭腦風暴」活動,用筆寫下上中學後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包括對中學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可能面臨的困難等,然後一起分析面臨這些困難或許可以選擇的應對方法和求助途徑,讓他們預先在心底埋下發生問題時明白該怎麼辦的「種子」。
巧用溝通技能
陳棡建議,孩子進入中學時,家長可以用信件或者微信的方式向老師介紹孩子的情況,這樣老師會更快地熟悉孩子,並且能預判孩子的某些問題,及時幫助到孩子。
學會聊「八卦」
家長在孩子放學回家休息時間段內,請一定避免板著臉說學業,可以輕鬆自在地和孩子聊聊「八卦」。因為「八卦」其實也體現了孩子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在聊「八卦」講故事的過程中,父母既可以和孩子友好相處,也可以潛移默化地滲透家庭教育。
「察言觀色」很重要
怎樣發現孩子的心理變化?
陳棡稱,家長要學會「察言觀色」,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在他/她穩定情緒後,再了解導致情緒發生的事件,幫助他們處理。當然,私下也可以給老師電話了解分析,必要情況下還可以請學校心理老師介入。
高中一年級家長的「開學第一課」
進入高中,孩子的學習目標更明確——高考,家長如何提前和孩子一起做好心理建設?一起探索未來之路?
了解未來職業,可有效內驅學習
成都市第八中學學生發展中心副主任陳棡表示,家長應該避免「標籤」效應,一方面要了解孩子的興趣、能力、性格等;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孩子了解職業世界,和孩子一起研究高校各個專業,為他們的職業目標提供合理化建議。
陳棡稱,其實,當以上工作做好準備後,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就能有效激發。
孩子戀愛了,可以介入但不要幹涉
陳棡說,一定不要隨意「幹涉」,但需要「介入」。
他解釋,家長需要多角度的審視孩子對這段情感的做法以及影響,儘量不要讓孩子「躲起來」經歷這段情感,因為「透明化」的戀愛比之「地下工作」的戀愛對孩子成長是不一樣的。
他建議,家長應建立「開誠布公」的氛圍,先接納這可能是他們的需求。當然,也要審視為什麼孩子需要這樣的情感,這樣可以先有效調整家庭父母和孩子的關係,進而判斷孩子對待情感態度和做法的合理性,從保護雙方孩子和人生成長的長遠性方面給到孩子支持。
你的孩子是「一年級」新生嗎?
面對即將到來的變化,
是時候將「家長的自我修養」提上日程了!
主創人員:鄧童童 梁慶 陳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