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給答案:應該做英語啟蒙。
特別喜歡「啟蒙」這個詞,英文本身用的是enlighten。light前後都加上en,名詞動詞化,light是光,enlighten即是「賦予感知光明的能力」。中文「啟蒙」意思相近,我們原本蒙昧(啥也看不見),通過啟發而得見光明。
之所以開篇說了這麼多關於「啟蒙」這個概念的理解,其實就是希望給到大家一個類比,孩子的英語啟蒙 本質是引發孩子對於英文的感知度,讓他從原本的「無感」到正在的「有感」。
再舉個例子,每次乘坐地鐵的時候,其實都是有雙語(廣州其實是三語)播報的,大家都關注到了裡面的英文播報了嗎?很多時候,我們對各個聽了成百上千遍的站點英文名依然陌生,其實就是一開始的「啟蒙」沒有做到位。
所以,回到話題本身,0-3歲是語言的黃金時期,英語啟蒙是必須要做的。
更關鍵的問題其實是,我們如何實現啟蒙,幫助孩子,尤其是0-3歲的孩子對英文「有感」呢?
1)「音素意識」的開啟至關重要。
為什麼我學了10來年的英語,依然聽不懂美劇,沒了字幕,連個英文動畫片也看不懂?
其根源就在於,我們的音素意識沒有被開啟。換句話說,我們對英文的很多音其實是「無意識」的。
比如th這個音,因為中文發音中並沒有這樣的詞,所以聽到think和sink這兩個單詞時候,中國學生往往很難區分,另外包括a和e的發音,pan和pen就是一個例子。
太多時候,我們連這些短單詞都無法辨別,就更加沒辦法跟上正常語速,且句型單詞都相對複雜的對話或者演講了。
我們這代人走過的坑,多數人成為父母之後都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所以更加關注英文,但是很多時候依然會誤入歧途。
2)「大量輸入」決定了成敗。
了解了「音素意識」的重要性,下一步就是要通過大量的輸入來培養孩子的意識開啟。
大家都知道輸入決定輸出,如何才能做到大量的輸入呢?
Tips:
首先,我們要給自己和孩子定個目標,每天堅持3小時的磨耳朵,堅持一年,一定會有好的效果。
其次,就是見縫插針的安排和滲透。
比如睡前音樂可以用英文兒歌,這樣有30-60分鐘的時間。
吃飯時間的動畫片換成全英文,這樣一天三餐也有60-90分鐘的時間。
再則睡前半小時,孩子玩玩具的時候都是很好的輸入時間。
最後,就是要用好工具。火火兔,電視,Ipad這些都是一些隨時隨地讓孩子接觸英文的好幫手。
3)「內容選擇」有章可循,但因人而異。
解決了「量」的問題之後,我們再來談談「質」。
同樣是英文的輸入,有些孩子的效果就好,很快就能聽懂,並且輸出,有些孩子卻遲遲沒有效果呢?
問題就在輸入內容質量上的差異。
首先,內容選擇都是有章可循的。
基本上,1歲左右的孩子就可以開始進行英語啟蒙,這個時候可供選擇最好的內容就是「律動兒歌」。
Super Simple Song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彩虹兔也是不錯的選擇。
2歲之後,孩子可以開始接觸一些簡單重複的動畫片比如 Carl's Car Wash,並且開始使用英文培養對於數字和字母的認知了。
與此同時,一些簡單的英文繪本,比如《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詞彙書也都可以開始搭配著使用了,比如Peekaboo系列的詞彙書。
另外,為了培養孩子自主閱讀的習慣和興趣,點讀筆也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
然後,我們再來關注因人而異的部分。
有些孩子喜歡車子,有些孩子喜歡公主,有些孩子喜歡動物,有些孩子喜歡玩偶。
每個孩子的個性,原生家庭的環境千差萬別,所以,只有孩子自己的父母才能找到最合適孩子的喜愛和興趣的內容。觀察孩子是父母非常重要的任務之一。
當孩子自己喜歡並且願意接受的時候,這個時候的輸入就是主動的積極的輸入,輸出的效果應對是事半功倍的。
4)有意義的輸出才是王道。
作為一個多年的幼兒教育從業者以及將近三年一線奶爸的實操者,我們一直堅持的是「環境營造,優質陪伴」的理念。
良好的環境可以給到孩子輸入條件,但是只有優質的陪伴才能換來孩子的有效輸出。
很多父母都問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是不開口說英文?
我們拋開孩子自身性格上的差異(有些孩子愛說話,有些孩子就是比較安靜),有兩個值得我們關注的要點。
一是我們上文提到的輸入量,二是輸出引導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其實從根本上體現了陪伴的質量是否優質。
分享一個案例。
培訓機構裡的老師,每次上課都會周而復始,雷打不動的問孩子兩個問題:
What i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我一直納悶,老師們為什麼總是如此無趣。明明知道孩子的名字,為什麼還要次次明知故問。年齡這個東西不是一年才變一次嗎,為什麼還要天天問到這樣無意義的問題。對於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同樣的無意義的問題問多了,只會增添他對於英文無趣的認識。
所以,作為父母,當我們要給孩子操練這個部分的輸出的時候,關鍵在於「場景」,而這個場景創設的要點在於:
l 陌生人物的第一次見面
l 人物要多,並且需要調用認知進行識別
所以,可以藉助孩子喜歡的動畫片的人物。比如Peppa Pig裡面的那麼多角色,孩子都知道他們的名字嗎?
Danny Dog,
Rebbeca Rabbit,
Susie Sheep...
一方面可以練習輸出名字,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孩子去觀察名字首字母和動物首字母的聯繫,一舉兩得。
進一步講,可以讓孩子給不同的動物定年齡,然後給他們分班。
比如三歲的動物在小班,四歲的在中班,讓孩子扮演小老師的角色,在這樣的場景創設中,讓孩子體會 英文使用的趣味和意義,這樣他才能真正習得what i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的概念。
所以,輸出的核心,一定是建立在有效的方法引導以及有意義的場景創設中的。
綜上,孩子的英語啟蒙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但是,語言黃金期真的是稍縱即逝。希望上述的分享可以幫到你實踐孩子的英語啟蒙,關於「環境營造,優質陪伴」的更多分享,也歡迎來撩「喬先生.喬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