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次繼業者戰爭:搶奪亞歷山大遺體,兩大洲10萬諸侯聯軍混戰

2020-12-17 威言曉史

前文回顧:巴比倫分封:瓜分500萬平方公裡,10將軍切割亞歷山大帝國

新舊攝政王反目,歐亞諸侯內戰

巴比倫分封並未令馬其頓帝國恢復安寧,幾乎是同一時間,歐洲和亞洲均爆發了反馬其頓的叛亂。

鎮壓亞歐叛亂

在亞洲,曾經被亞歷山大帶到東方的希臘僱傭兵越發不滿現在的生活,比起溫暖的氣候和遼闊的海洋,東方的荒蕪和炎熱讓人窒息,這些老兵不顧守土衛國的責任,紛紛逃離了戍衛的城市,2萬人馬聚集在一起向西方進軍。

帕迪卡斯聞之暴怒,他怎麼可能容忍希臘僱傭兵對新朝廷的挑戰,於是派米底亞總督培松率部鎮壓叛亂,最終這支希臘老兵軍團被全部殲滅,帕迪卡斯殘忍地將他們全部處死,以威懾帝國的其他人馬。此後,為了幫親信攸美尼斯佔領卡帕多西亞,帕迪卡斯親自領兵討伐小亞細亞,成功滅掉了卡帕多西亞的地方勢力,攸美尼斯得以掌控了該地區,並組建了一支規模不小的軍隊,帕迪卡斯通過攸美尼斯震懾小亞細亞的各省總督,全面控制了亞洲的地盤。

在歐洲,得知亞歷山大病逝後,希臘各城邦迅速結為同盟試圖擺脫馬其頓人的控制,他們推舉雅典將軍列奧斯典納斯為統帥,集結了4萬人馬向北進發。此時坐鎮歐洲的安提帕特手裡只有13600人的軍隊,但他依然率部南下討伐叛軍,雙方在溫泉關以北爆發戰鬥,安提帕特寡不敵眾,被迫逃往拉米亞城固守,希臘聯軍順勢將拉米亞圍了個水洩不通。

然而希臘聯軍未能攻下拉米亞,安提帕特的求援信卻一封又一封地送到了亞洲,首席統帥克拉特魯斯和赫勒斯滂總督列奧納託斯響應了安提帕特。其中,列奧納託斯率領21500人的軍隊進入歐洲,迫使希臘聯軍放棄圍城,轉而北上與之交戰,結果列奧納託斯陣亡,但希臘聯軍也損失慘重,安提帕特利用這個機會,立即出城收編了列奧納託斯的軍隊,其軍力瞬間擴充了一倍之多,於是無所顧忌地退回了馬其頓本土。

克拉特魯斯則率領二百餘艘戰艦擊敗了希臘海軍,控制了愛琴海並封鎖了雅典,他本人帶來的6000精銳騎兵進一步增強了安提帕特的勢力,至此,安提帕特已擁有步兵4萬、騎兵6000,他揮師南下,於克拉農之戰擊敗了希臘聯軍,希臘各城邦被迫求和,但安提帕特老謀深算,他拒絕與整個希臘同盟議和,而是與每個城邦單獨和談,城邦們便爭相與之籤訂和平協議,苦苦支撐的雅典最後也不得不選擇投降。安提帕特便將馬其頓駐軍派往各城邦,重新控制了希臘人,歐洲統治權算是被安提帕特握緊了。

帕迪卡斯行刺

歐、亞兩地叛亂被鎮壓後,馬其頓帝國逐漸形成了帕迪卡斯和安提帕特的兩大陣營,而兩位攝政又通過聯姻結為盟友,馬其頓帝國似乎平安地完成了權力交接,然而一場新的婚姻改變了這一切。新國王阿格裡烏斯在成為國王前曾與王室成員阿德婭訂有婚約,而這位名叫阿德婭的女子乃是先王腓力的外孫女,母親是腓力之女庫娜涅,她們得知阿格裡烏斯繼位稱王后,立即前往亞洲投奔新王,阿德婭企圖以王后的身份掌控朝政大權,這引起了帝國攝政帕迪卡斯的憂慮。

帕迪卡斯的兄弟阿爾塞塔斯自然能體會兄長的擔憂,於是他自作主張去「迎接」新王后,並就地伏殺了庫娜涅,本來他是要將阿德婭一併殺掉,但馬其頓士兵卻認出了阿德婭,他們拒絕斬殺馬其頓王室成員,逼迫阿爾塞塔斯將她迎回巴比倫,如此一來,攝政王刺殺王后的事便被天下共知,各地諸侯紛紛譴責帕迪卡斯,使其威望大為受損。阿德婭與阿格裡烏斯成婚後改名為歐律狄刻,以王后名義行事,更進一步削弱了攝政王的權威。

經此一事,帕迪卡斯方才意識到王室在馬其頓人心中的地位,縱然他是帝國攝政,也不能和王室成員相提並論。恰逢此時,亞歷山大的母親奧林匹婭絲為了恢復存在感,更為了重新回到馬其頓的核心統治圈中,表示要將公主克裡奧帕特拉嫁給攝政王帕迪卡斯。

一聽說能進入王室,帕迪卡斯馬上頭腦發暈,要休掉安提帕特的女兒,這種反覆無常的行為讓掌握整個歐洲的安提帕特勃然大怒,安提帕特立刻將三個女兒分別嫁給色雷斯總督萊西馬庫斯、埃及總督託勒密和手握重兵的克拉特魯斯,4人結成一個反帕迪卡斯的聯盟,名義上統一的馬其頓帝國終於迎來了終結。

東、西陣營之戰

攝政王帕迪卡斯的短視,讓帝國分為了東、西兩個陣營。東方陣營以巴比倫為核心,由帕迪卡斯掌握小亞細亞、敘利亞以及東方各省,麾下包括卡帕多西亞總督攸美尼斯、米底亞總督培松等東方總督;西方陣營以培拉為核心,由安提帕特掌握馬其頓、希臘、色雷斯以及埃及,麾下包括萊西馬庫斯、託勒密、克拉特魯斯。

從地圖上看,亞洲的帕迪卡斯的領土似乎更為龐大,但是實際上,亞洲各地總督都持曖昧態度,而安提帕特卻控制著馬其頓本土,擁有更加強大的陸軍力量。兩大陣營雖然劍拔弩張,但依然維持著表面上的和平。可是埃及總督託勒密不知出於何種目的,竟然在這種時候買通了護送亞歷山大遺體回馬其頓的指揮官,他們在未告知帕迪卡斯的情況下,將大帝遺體偷偷運到了埃及,此事令帕迪卡斯的威望進一步受損,攝政王勃然大怒,決定出兵搶回大帝的遺體,內戰正式爆發。

東國方面從小亞西亞、埃及兩條戰線發起進攻,西國方面自然也從這兩條戰線發動反擊。其中,安提帕特、克拉特魯斯率領強大的西國聯軍越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進入小亞細亞,攸美尼斯只能從卡帕多西亞出兵阻擋來勢洶洶的大軍,而攝政王帕迪卡斯本人則率領東國大軍向埃及進攻,他意圖在託勒密孤立的情況下,一舉奪取埃及全境,然後北上支援攸美尼斯。可是看似強大的東國大軍並不齊心,帕迪卡斯十分不信任自己的步兵,因為他之前殺掉了步兵統帥梅利埃格以加強權力,步兵雖未譁變,但也是人心難測。

內戰示意圖

非洲戰場上,面對帕迪卡斯的大軍,託勒密憑藉尼羅河天險阻擋敵軍,埃及軍隊死死地守住了渡河的要塞。帕迪卡斯並未考慮作戰季節問題,當他的軍隊抵達尼羅河時,當地正處於汛期,河水暴漲,強攻要塞失敗後的東國大軍瀰漫著不同的聲音,帕迪卡斯知道自己威望不足,於是不得不冒險在孟菲斯展開第二次渡河行動,他放棄了埃及人控制的要塞,沿河南下,在一處水勢稍淺的地方,帕迪卡斯發現河中有個孤島,他決定讓大軍在此處渡河。

他命令象兵部隊從孤島上遊下水,憑藉大象的高大身材讓水勢減緩,這一策略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河水被阻擋後深度真的降低了,然後帕迪卡斯下令讓步兵渡河,可是就在步兵渡河到一半的時候,大象因為體重等原因陷入泥沙,一些大象不聽指揮離開了自己的位置,頓時水位上漲,不少士兵被大水衝走,一部分到了孤島上的士兵發現自己進退兩難,他們爭先恐後的跳進水中往回遊動,可是能回來的只是少數。

還未和託勒密會戰的帕迪卡斯已經連續失敗了兩次,軍中不滿已經達到了頂點,帕迪卡斯不是亞歷山大,他沒有辦法重新凝聚士兵,只能任由事態蔓延,結果麾下部將塞琉古、培松、銀盾將軍安提貞尼斯等人聯合起來刺殺了帕迪卡斯,大軍一夜之間變了天,帕迪卡斯在這場繼業者遊戲裡率先出局。塞琉古等人立刻和託勒密議和,雙方達成和解準備重新推選新的帝國攝政。

攸美尼斯的戰績

至於小亞細亞方面,卡帕多西亞總督攸美尼斯率領的軍隊也不穩定,可能是因為攸美尼斯之前只是亞歷山大的秘書,沒有單獨統帥過軍隊,他的部將率領一部分人馬叛逃到了安提帕特的西國陣營,安提帕特覺得攸美尼斯不足為慮,於是留下克拉特魯斯的2萬軍隊對付攸美尼斯,自己則率軍南下埃及支援託勒密,這時候無論是攸美尼斯還是安提帕特都不知道帕迪卡斯已死。

克拉特魯斯作為亞歷山大麾下的首席統帥,對戰勝攸美尼斯不抱有任何懷疑,他根本不相信一個秘書出身的文官能指揮戰鬥,但是他並沒有想到,這個貼身秘書從亞歷山大那裡學到了很多,早就不是所謂的文官了。克拉特魯斯率軍迅速找到了攸美尼斯的軍隊,兩軍對陣在小亞細亞中北部位置。克拉特魯斯採用傳統方式布陣,中央是馬其頓方陣步兵為核心的2萬步兵,自己指揮1000人的夥伴騎兵居於右翼,左翼則交給了攸美尼斯的叛將。

攸美尼斯方面布陣花了些心思,他本人指揮精銳的卡帕多西亞騎兵位於右翼,中央布置為2萬人的馬其頓方陣步兵及亞洲僱傭兵,左翼則全部布置為僱傭軍團,攸美尼斯的目的就是利用兇猛的左翼僱傭軍攻擊克拉特魯斯的騎兵,之所以不讓馬其頓人與克拉特魯斯交手,就是怕士兵們臨陣倒戈,因為克拉特魯斯在馬其頓人心中有著很高的威望,單是看見他就足以讓士兵們倒戈。

戰事首先在雙方騎兵中展開,克拉特魯斯率領右翼1000夥伴騎兵首先出擊,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亮相讓敵軍士兵放棄抵抗,顯然克拉特魯斯覺得自己是個超級明星,而攸美尼斯似乎意識到了這樣的情況,早就派出了蠻族僱傭兵埋伏在兩翼之間的小山上,這群人可不認識什麼明星,一接戰就殺的眼紅起來,攸美尼斯自己則帶領精銳騎兵進攻敵軍左翼,「殺死叛徒!」,攸美尼斯麾下士兵士氣高昂,看見背叛者的他們戰力提升了一個檔次。很快攸美尼斯的左翼傳來了好消息,敵軍統帥克拉特魯斯戰死沙場,他的軍隊立刻陷入混亂,攸美尼斯乘勝追擊取得了會戰的勝利,亞歷山大麾下第一將軍因為過於自負首先戰死了。

克拉特魯斯陣亡

新的分封協議

得到敗報的安提帕特頗為震驚,但也並不失望,因為克拉特魯斯畢竟有著巨大的威望,他的戰死意味著無人可以威脅自己的地位了,隨後他與西國各路諸侯在敘利亞的特裡帕拉迪蘇斯達成了新的分封協議,基本就是將東國的地盤重新劃分給自己人,而安提帕特成為了帝國新的攝政王,塞琉古則成為了以巴比倫的總督,安提貞尼斯成了埃蘭總督,安提柯加封了龐菲利亞和呂底亞兩個行省,兩個傀儡國王則從巴比倫遷居到了培拉。

安提帕特許諾要讓弗裡吉亞總督安提柯代理亞洲最高統帥,安提柯便興高採烈地前往小亞細亞收拾攸美尼斯,兩軍對陣於阿基利亞。從軍力上講,兩人基本差不多,但是安提柯卻技高一籌,他通過減少橫隊數量的方式,把中央步兵每列的長度加長了,讓遠處的攸美尼斯誤以為敵軍人數眾多,如此一來,還沒開戰的攸美尼斯軍已經士氣大跌,結果自然是攸美尼斯戰敗而逃,安提柯接管了帕迪卡斯的在小亞細亞的大部分勢力,還奪取了卡帕多西亞,成為了安提帕特之後的二號人物。

新分封

自此,帕迪卡斯的東國陣營基本瓦解,馬其頓帝國被重新瓜分,返回歐洲的安提帕特統治馬其頓和希臘,挾天子以令諸侯,託勒密統治埃及和昔蘭尼加,安提柯統治小亞細亞,培松統治米底亞,塞琉古則統治了巴比倫尼亞,東方各省總督維持原狀並聽命於安提帕特,第一次繼業者戰爭結束。

筆者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切勿抄襲、轉載哦!

下期預告:爭奪攝政王之位,攸美尼斯千裡轉戰!

喜歡就關注一下吧[來看我],威言曉史長期更新歷史故事哦[送心]

相關焦點

  • 馬其頓帝國繼業者們的混戰和結局
    這引發了新一輪的戰爭,史稱第二次繼業者戰爭。在這次較量中,幾方勢力相互纏鬥,形勢錯綜複雜。馬其頓名義上的國王之一——腓力三世在此次混戰中被殺害。不久,亞歷山大大帝的母親奧林匹亞絲亦被處死。通過一系列戰爭,安提帕特之子卡山德控制了傀儡帝王亞歷山大四世和馬其頓本土。安提柯則控制了帝國的亞洲部分。
  • 亞歷山大東徵(9地圖)
    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的軍隊在伊蘇斯大敗波斯10萬軍隊,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落荒而逃。而亞歷山大僅損失5千士兵。此役後,聯軍獲得戰爭主動權,並打開了通往敘利亞、腓尼基的門戶。10月初,在底格裡斯河東岸的高加米拉打敗波斯軍20餘萬人。大流士此時已組織了較強的新軍,集結的軍隊來自24個部族,號稱百萬,有刀輪戰車200輛,戰象15隻。而亞歷山大聯軍僅有步兵4萬,騎兵7000人,展開正面不到敵陣正面的一半。
  • 亞歷山大大帝其實是個神棍?連他部下的情婦都能被封神!
    在亞歷山大生前,雖然他也很想讓自己手下的馬其頓人像波斯人一樣對他鞠躬,把他當成是真正的宙斯之子,但明顯沒有成功。只有在早已習慣了異族人稱神的埃及,亞歷山大毫無爭議的獲取了阿蒙神之子的稱呼。▲藝術作品中的亞歷山大徵服在繼業者戰爭數十年的混戰中,昔日和亞歷山大在一起成長的小夥伴們通過血腥和陰謀開創了自己的王國。驕傲的馬其頓軍隊被各個王國瓜分,在廝殺中不復往日的豪情。
  •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的繼業者之爭
    雄心勃勃的亞歷山大大帝本打算徵服更廣大的疆域。然而,天不假年,這位歷史上罕見的戰爭奇才在33歲便撒手人寰。亞歷山大大帝去世之後,他留下的最重要遺產——橫跨亞非歐的龐大的馬其頓帝國的繼承者人選問題引發了手握兵權的部將們的爭執。
  • 盤點各大洲最大的島嶼:南極洲的亞歷山大島,僅為4.9萬平方公裡
    島嶼和大陸都是四面環水的陸地,主要的差別就是面積的大小不同,澳大利亞大陸是最小的大陸,面積為769萬平方公裡;而格陵蘭島是最大的島嶼,面積為217.5萬平方公裡。另外,大洲是由大陸和周圍的島嶼組成的,全球共分為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等七大洲。
  • 古希臘十大名將排名:列奧尼達墊底,亞歷山大大帝奪魁
    10、 列奧尼達(斯巴達)列奧尼達為斯巴達雙王之一,於希波戰爭中力抗波斯,最終率三百勇士浴血溫泉關。儘管斯巴達三百勇士的故事家喻戶曉,甚至被拍成電影,但這並不代表列奧尼達的軍事能力超逸絕倫。面對3.81萬希臘聯軍,馬爾多尼奧斯制定了將聯軍引誘到平原,利用他們不擅長聯合作戰的弱點以騎兵各個擊破,但事與願違,騎兵騷擾戰術並未瓦解希臘人,反而讓他們更增同仇敵愾之心。於是保薩尼亞斯與馬爾多尼奧斯隔河對峙,在對峙的第八天,馬爾多尼奧斯失去了耐心,於是襲擊希臘關隘並獲得一些微小勝果,但過河的騎兵均為希臘聯軍殺死。到了第三天,一隊波斯人終於成功繞後,摧毀了希臘聯軍唯一的水源。
  • 世界歷史必知100事「TOP13 亞歷山大東徵:生如夏花」
    把戰爭帶給亞洲,把財富帶回希臘,就此亞歷山大開啟一段傳奇。亞歷山大東徵,是從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率領馬其頓與希臘聯軍渡過達達尼爾(古稱赫勒斯滂)海峽開始,至公元前324年,軍隊到達最東端比亞斯河後返回波斯。十年間他建立了西起巴爾幹半島、尼羅河,東至印度河的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
  • 羅馬2:全面戰爭 希臘&繼業者世界兵種擴展包MOD
    《羅馬2:全面戰爭》希臘&繼業者世界兵種擴展包MOD使用說明:1.解壓縮2.將MOD文件和UI文件放在data文件夾下3.用MOD管理器加載4.開始遊戲
  • 歷史上一生縱橫無敵的亞歷山大大帝,死亡原因至今成謎
    亞歷山大大帝一生縱橫無敵,他曾率領馬其頓希臘聯軍發起對波斯帝國的遠徵,用近10年的時間把東方廣大地區徵服,從而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然而,這位縱橫天下的大帝於公元前322年夏在巴比倫猝死,他到底死於什麼原因呢?
  • 疆域覆蓋超過兩大洲的都有哪些帝國?最多的地跨全球七大洲四大洋
    馬其頓王國最鼎盛時期是亞歷山大統治時期,該時期馬其頓帝國疆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因為亞歷山大的突然去世,且未明確接班人,他的家人都被反對黨殺死,將領們紛紛自立為王,龐大的亞歷山大龐大的帝國只存在了短短的13年。 羅馬帝國
  • 從德意志內戰到歐洲大混戰,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三十年戰爭的爆發?
    「三十年戰爭」發生於17世紀上半葉,由德意志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發展為席捲歐洲的大混戰,對歐洲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人們常認為這是歐洲從中世紀跨入近代社會的轉折,是歐洲歷史上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這場戰爭結束了歐洲神權大統一的局面,打破了傳統的基督教帝國觀念,使得近代主權國家意識開始誕生。三十年戰爭是歷史上迄今為止最錯綜複雜、涉及衝突最多的戰爭之一。
  • 第11課 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知識點歸納)
    一、亞歷山大遠徵與「希臘化時代」(一)亞歷山大遠徵1.概況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入侵波斯,歷經10年徵戰,滅亡了波斯帝國,徵服了從小亞細亞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2.亞歷山大的統治(1)戰爭給被徵服地區造成了嚴重破壞,這些地區固有的文化發展進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斷。(2)亞歷山大統治期間,試圖以希臘文化為主導,融合埃及和西亞文化。
  • 《亞歷山大的伊蘇斯之戰》:16世紀的戰爭大片
    馬其頓軍隊以少勝多,3萬軍隊戰勝16萬波斯大軍,該戰成為亞歷山大滅亡波斯的最關鍵一役,也是其封神之戰。 兩軍交戰的宏大場景 1529年,畫家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費爾受巴伐利亞公爵威廉四世之託,創作了巨作《亞歷山大的伊蘇斯之戰
  • 戰爭衝突與文明傳播並行,亞歷山大的東徵,開啟了希臘化時代
    那麼今天我就來講講,亞歷山大東徵究竟是如何開始希臘化時代的,而希臘化時代又給世界文明帶來了什麼。亞歷山大東徵開始於公元前336年,繼承腓力二世王位的亞歷山大在鎮壓了反馬其頓運動之後開始了他長達十年的徵服。
  • 盤點:五次中東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以色列險勝,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80%,這場戰爭中有96萬巴勒斯坦人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烏姆希漢和烏姆卡夫特的戰鬥也十分激烈,埃軍兩個營的兵力頂住了以軍兩個旅的進攻。10月31日,達揚總參謀長親自督促第10步兵旅進攻烏姆卡夫特,但遭到埃軍炮火猛烈襲擊,進攻屢屢受挫,旅長古迪爾被撤換。
  • 人教版:八上歷史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圖第一階段(1856.10-1858.6月):①1856.10月,英艦襲擊廣州,戰爭爆發;②1857.12月,英法聯軍攻陷廣州;5、賠償英法軍費各200萬兩白銀,賠償英商損失200萬兩白銀。⑤隨後,英、法、美又與清政府籤訂《通商章程善條約》,又被迫承認鴉片貿易的合法化。
  • 三國諸侯混戰,袁術憑什麼敢「搶先稱帝」,專家:你看他靠山是誰
    可是在形勢並未明亮,仍在軍閥混戰的情況下,每個人都心有靈犀地遵循著一條底線:不稱帝。即使奸詐如奸雄曹操,也只能「挾天子令諸侯」,自始至終不敢稱帝。談起袁術,大家通常感覺這個人不足為道,自身沒有什麼本領,依靠祖業稱霸一方,那時候的各界諸侯國也沒好多人瞧得起他。演義裡青梅煮酒,曹操論天下英雄時點評袁術:「術但是冢中枯骨爾,何足介意?」
  • 大清對列強的逆襲:大沽口之戰清軍痛打英法聯軍,傷亡比1:10
    《天津條約》並沒滿足英法胃口,一年後,英法借換約機會再次挑起戰爭,第二次大沽口之戰由此爆發。英法聯軍共計出動11艘艦艇,掩護1160餘陸戰隊登陸,計劃迅速奪取炮臺後,同上次一樣長驅直入。要知道,在一年多以前的第一次大沽口之戰裡,英法聯軍可是僅僅花了2個多小時就佔領炮臺,打得清軍落花流水,自身只付出10餘人陣亡的代價。
  • 示之以弱,麻痺敵軍,尋機贏取戰爭,盡顯拿破崙作戰指揮藝術
    1805年,拿破崙與第三次反法同盟作戰,奧、俄聯軍大敗。拿破崙乘勝追擊奧、俄聯軍至奧斯特裡茨。 這時,年輕的沙皇亞歷山大為了阻擊乃至戰勝拿破崙,迅速集結自己的精銳部隊近衛軍及其他部隊。近衛軍等增援部隊到達後,亞歷山大自認為實力已超過拿破崙,具備了戰勝拿破崙的戰機,就準備進攻拿破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