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原本只是古希臘北部一個弱小的城邦,國王腓力二世通過一系列軍事改革,使軍隊變得十分強大。此後,經過多年的徵戰,腓力二世成功地將馬其頓王國變成了古希臘所有城邦的霸主。
下一步便是侵略東方的波斯及其他文明國家或地區。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年僅20歲的王子亞歷山大繼承王位。他決心繼承父業,實現其稱霸世界的目的。於是帶領軍隊發動了一次面向東方的浩大遠徵。
亞歷山大師從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斯多德,酷愛希臘文化,夢想是使世界希臘化。自幼與父談論軍事,16歲起,隨父徵戰,耳聞目染學到不少軍事知識和作戰技術。喀羅尼亞戰役,18歲的亞歷山大曾指揮軍隊取得輝煌的戰果。
繼位後,亞歷山大開始實行一系列政治、軍事、貨幣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軍事改革,他創立了包括步兵、騎兵和海軍在內的馬其頓常備軍,將步兵組成密集、縱深的作戰隊形,號稱馬其頓方陣,中間是重裝步兵,兩側為輕裝步兵,每個方陣還配有由貴族子弟組成的重裝騎兵,作為方陣的前鋒和護翼。亞歷山大通過這些改革,使馬其頓迅速成為軍事強國。他在平定國內叛亂和希臘反馬其頓起義之後,便開始了對東方的遠徵。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親率一支由3萬步兵, 5000騎兵和160艘戰艦組成的軍隊,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向波斯進軍。當時波斯帝國已極度衰弱,大流士三世昏庸無能,政治腐敗,內部矛盾重重。亞歷山大以快速的攻勢輕易地徵服了小亞細亞半島。
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的軍隊在伊蘇斯大敗波斯10萬軍隊,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落荒而逃。而亞歷山大僅損失5千士兵。此役後,聯軍獲得戰爭主動權,並打開了通往敘利亞、腓尼基的門戶。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揮師南下腓尼基,沿地中海東岸前進,攻佔敘利亞,順利進入埃及,還當上了的法老。聯軍在尼羅河口興建亞歷山大城,作為他繼續東徵的後方基地。
公元前331年春,亞歷山大又率軍向亞洲進發,假道腓尼基向波斯腹地推進,與波斯軍主力決戰。10月初,在底格裡斯河東岸的高加米拉打敗波斯軍20餘萬人。大流士此時已組織了較強的新軍,集結的軍隊來自24個部族,號稱百萬,有刀輪戰車200輛,戰象15隻。而亞歷山大聯軍僅有步兵4萬,騎兵7000人,展開正面不到敵陣正面的一半。
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騎兵戰和肉搏戰。聯軍騎兵主力縱隊利用缺口迅速楔入敵陣,直逼大流士大營。大流士逃遁,波斯軍慘敗。聯軍乘勝南下,輕取巴比倫,佔領波斯都城蘇撒和波斯波利斯以及米底古都埃克巴坦那,摧毀了大流士政權。
公元前330年春,亞歷山大引兵北上追擊大流士,大流士被其部將謀殺,古波斯帝國及阿契美尼德王朝遂亡。馬其頓軍隊徵服了波斯的全部領土,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建立起來。
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沿裏海繼續東進,經安息(帕提亞)、蘇西亞、德蘭古亞那,北上翻越興都庫什山脈,到達巴克特裡亞(大夏)和粟特。前325年侵入印度,佔領印度河流域,他還企圖徵服恆河流域,但是經過多年長途苦戰,兵士疲憊不堪,拒絕繼續前進,要求回家。亞歷山大不得不於公元前325年7月從印度撤兵。公元前324年,其陸軍回到波斯波利斯和蘇撒,艦隊在底格裡斯河口靠岸,隨後返抵巴比倫,東侵即告結束。
亞歷山大東徵歷時10年,行程逾萬裡,消滅了波斯帝國。在西起巴爾幹半島、尼羅河,東至印度河這一廣袤地域,建成幅員空前的亞歷山大帝國。在東侵過程中,沿途建了許多新城,有好幾座是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最著名的是埃及北部沿海的亞歷山大城,今天已經發展為埃及最大的海港。亞歷山大建都巴比倫,部署入侵阿拉伯的規劃。
公元前323年,年僅33歲的亞歷山大病逝,他所開創的龐大帝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群雄逐鹿的局面,並逐漸分裂為塞琉西、馬其頓、託勒密等諸多小國家。這些小國家被稱為「繼業者王國」。
亞歷山大遠徵,洗劫和燒毀了亞洲一些古老的城市,將成千上萬的勞動人民掠為奴隸,以野蠻、殘忍、落後的手段毀滅了許多東方文明。
亞歷山大遠徵,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在蘇薩一次盛大奢華的「結婚典禮」上,亞歷山大親自帶頭同波斯國王大流士的女兒斯塔提拉結了婚,許多馬其頓的將領都娶了波斯顯貴的女兒,同日參加婚禮的有1萬對之多。在結婚典禮上,亞歷山大鄭重宣布,馬其頓人與亞洲女子結婚,可以享受免稅權利。他還親自饋贈給新娘新郎許多禮物,以示鼓勵。他下令讓3萬名波斯男童學習希臘語文和馬其頓的兵法。亞歷山大以後,希臘文化依然在亞洲得到不斷傳播。歷史學家稱此現象為希臘化文化,將從亞歷山大起到埃及被羅馬徵服為止這一段時間,稱之為希臘化時代。直至公元前30年,羅馬人統一地中海,消滅了最後一個「繼業者王國」,這一事件標誌著希臘化時代的結束。
本文圖片出自《地圖上的全景世界史》,山東地圖出版社,點擊下方就能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