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大帝生於古馬其頓王國首都佩拉,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並且師從鼎鼎大名亞里斯多德!
可以說亞帝是歐洲歷史上甚至全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軍事天才,這一點無可否認!
亞歷山大大帝
當是時,亞歷山大帝東徵,滅波斯,滅希臘,打爆印度,一路所向披靡,兵鋒所指,無可阻擋。
短短十幾年時間,亞歷山大大帝便建立起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超級大帝國,
其親自統領的馬其頓方陣,在那個年代可以說是一枝獨秀,可攻可守。補兵手持長矛壓陣,兩側有重騎兵迂迴保護,一路所過,沒人國家可以抵擋。
馬其頓方陣
然而亞弟當年已經打到印度,那麼產生了一個比較有意義的猜想,如果亞歷山大繼續東徵,翻過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脈進入中國,當時的中國能否抵擋得住馬其頓方陣?
中國會不會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一部分?
亞歷山大東徵打爆歐洲非洲印度的時候,中國當時正處於戰國中期,也就是秦惠文王時期,當時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秦惠文王贏稷在位,秦國當時兵強馬壯,有一大堆名臣武將。
那麼亞歷山大如果從印度恆河流域進入中國,那麼首當其衝的要麼是秦國和楚國。
秦瑞士,按照《商君書·境內》記載秦軍隊最小戰術單位為伍,由5個士兵組成。10個伍組成一個屯,由50士兵組成。2個屯組成一個將,由100名士兵組成。5個屯組成一個主,由500名士兵組成。2個主組成一個大將,由1000 士兵組成。(大路按:此處的大將是秦軍建制單位,不是將軍之意。)軍隊在作戰時,伍、屯、主、將、大將等戰術組織保持緊密聯繫,互相配合。以一個伍為例,防守時五名軍卒互相保護,進攻時如有人數優勢則圍攻敵人。混戰時,伍內部兵卒之間始終保持緊密聯繫,隊伍不會被輕易擊破。
而大秦的箭陣也是天下聞名,強弓勁弩對著天空一陣狂射,我們看看感受下畫面感。
秦弓弩
秦軍方陣普遍是戰車在前,弓箭手弩車一陣狂射,步兵排成陣型在後推進,兩側同樣有騎兵掩護。
那麼遇到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那真是火星撞地球。
要麼名將,當時秦惠文王時期大秦智囊樗裡疾在世,但客觀來說,白起還沒崛起,當時秦國還真的沒有能跟亞歷山大一比的將領!
馬其頓方陣
而除了秦國外,還有楚國,楚國當時號稱戰車三萬乘,楚地一直是折戟百萬,縱橫千裡,地盤大的很。
那麼問題來了,依當時楚國楚軍的戰鬥力肯定是十有八九擋不住亞歷山大統帥的馬其頓方陣,但是楚國戰略縱深,馬其頓方陣越深入就會死的越慘。
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亞歷山大雖然猛,馬其頓方陣雖然無懈可擊,但是楚軍若是以戰車在前,擋住馬其頓兩側重裝騎兵的衝鋒,然後埋伏弓箭手一陣狂射,最後不斷遊擊騷擾,恐怕亞歷山大大帝也要身敗名裂。
亞歷山大大帝確實厲害,這點我們要客觀承認,但其打下的所謂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超級帝國,其實總體面積也就和秦國統一天下後的面積差不多,三四百萬平方千米。
亞歷山大東徵的意義在於文化的傳播,沿途傳播的文化,影響太大了、
而且馬其頓方陣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後勤,一路打一路搶,並且全是僱傭兵。
因此短短幾年時間,亞歷山大一死,強大的馬其頓帝國就分崩離析了。
有時候月亮並不一定外國的圓,諸如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神兵天降,吊打高盧雞,這個戰略大迂迴確實經典漂亮,但也沒有吹噓的那麼神。
霍去病打匈奴從陝西出發出山西進入內蒙古,沿著黃河幾字形往西走,翻過千裡荒原,瀚海流沙,最後神兵天降出現在寧夏祁連山匈奴後方,這個戰略大迂迴也同樣厲害。
司馬錯為了配合白起伐楚,從陝西出發翻過秦嶺進入四川,翻過摩天嶺山脈,然後雲貴高原,從雲貴一代出現在湖北楚國後方,這戰略大迂迴要比區區一個阿爾卑斯山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