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不世出的英雄、殘暴的徵服者、希臘文化的使徒、溫情脈脈的情人。
公元前323年6月10日,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在巴比倫去世。
他沒有留下任何關於繼承人的遺言,王族中也沒有成年男子有能力繼承王位。延續數百年的馬其頓王統,到這裡根斷苗絕。
提到亞歷山大大帝,有關他的傳說和故事至今讓人嘖嘖稱奇。他是紙牌中的老K,他是一劍斬斷戈爾迪烏姆繩結傳說的「神之子」。他也是一位戰爭狂人,僅僅用十年時間就徵服了從歐洲巴爾幹到印度北部的廣大地區,同時他也是一個亡國之君。
亞歷山大的真實面貌在後人的不斷演繹中變得模糊不清,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亞歷山大大帝
第一,他是一位自我封神的大帝。
亞歷山大大帝的「流量王」形象,其實是他自己一手打造出來的。
奉承亞歷山大的人,常將他視作半人半神的英雄,無論亞歷山大的任何言行都被賦予了英雄色彩。亞歷山大呢,對於自己被傳說化、神化,不只是被動接受。他十分在意這樣的塑造,容許自己的言行被潤色、傳播,很多時候根本是他自己促使別人這樣做。體現這一點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戈爾迪烏姆繩結傳說。
公元前333年初夏,亞歷山大大帝來到小亞細亞,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拜訪了戈爾迪烏姆城的宙斯神殿。這個神殿中,有一輛獻給宙斯的戰車,車轅上用山茱萸繩結結成了繩扣,因為看不到繩扣的兩端,所以一直無法被解開。
根據神諭,能解開這個繩扣的人將成為亞洲的統治者。一心徵服四海的亞歷山大也接受了這個挑戰。他知道,按照常規做法肯定解不開,於是他揮起寶劍將繩結直接斬斷。繩子散落一地,繩結不攻自破。在場的人齊聲讚譽亞歷山大是超凡的神人。
但實際情況是:當年,亞歷山大遠徵的前途並不樂觀。在東徵前方,波斯首都巴比倫,大流士三世不斷集結部隊,為與亞歷山大的決戰做準備。而在亞歷山大身後,愛琴海東部的制海權又被波斯控制,希臘各國一旦與波斯勾結,亞歷山大將腹背受敵。
面對艱難情況,亞歷山大當然沒有選擇後退,而是繼續向東。不過做出這個決定,就更需要給士兵們一個說法,一個足夠強大的動力。
於是,戈爾迪烏姆繩結傳說誕生了。畢竟,還有什麼比首領是「神」更加強大的追隨理由呢?最終,亞歷山大的遠徵腳步也的確到達了阿富汗、印度等地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亞洲之王」。
第二,他是視榮譽高過生命的戰爭狂人。
亞歷山大大帝的凱旋
亞歷山大一生將榮譽看得極為重要,為了維護榮譽,甚至不惜拼出性命。
一來,是自身的性格原因。
少年時期起,亞歷山大就展現出了對榮譽的渴求。每當他父親腓力二世攻陷了著名的城市,或在大戰役中取得勝利的消息傳來,亞歷山大總是憂心忡忡的和同輩人說:「什麼都讓父親大人搶先,我想和你們一起幹一番大事業都沒有用武之地了。」
二來,是價值觀導向決定。
他師從亞里斯多德(此處可a至公元前322年3月7日的斯塔吉拉),所學習的科目從政治學、倫理學乃至文學、醫學等無所不包。如果當學者,亞歷山大恐怕也是一頂一的高手。
亞歷山大還非常喜歡讀書,尤其青睞《荷馬史詩》。憧憬著荷馬所描繪的那個世界——人們為追求永不磨滅的榮譽、名聲而生存,為了能夠獲得出類拔萃的榮譽而競爭。亞歷山大立志超越這些英雄們,而途徑就是自己也留下永不磨滅的榮譽,即:勝利和徵服。
為此,他三次東徵,馬其頓的鐵蹄橫跨了歐亞非三個大陸,締造了空前絕後的龐大帝國。
在一次沿印度河南下的途中,亞歷山大隻身跳入敵人城內,身受重傷,幾近死亡。身為主帥卻如此魯莽,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在他看來,自己應該是超越人類的英雄,然而在希法西斯河畔的戰鬥卻如同凡人一般無法前進。為了挽回被傷害的自尊,重振士兵的銳氣,他需要再次展現自己的英雄氣魄。
這一次,他不是指揮官,而是為了榮譽賭上性命的戰士。這正是荷馬式的英雄。
第三,他是開拓有餘而建設不足的亡國之君。
亞歷山大大帝的葬禮隊伍
在馬其頓的歷史上,亞歷山大無疑是最偉大的君主,沒有之一。
馬其頓在哪裡呢?它在希臘世界的北部邊緣地區。由於距離雅典、斯巴達等地區較遠,也沒有實行城邦制度,一直都被自視甚高的希臘各城邦視為野蠻之地。這種感覺,有點像戰國時期六國看秦國的態度。
當整個希臘世界逐漸走向沒落的時候,馬其頓這個野蠻部落崛起了。年僅二十三歲的腓力二世,也就是亞歷山大的父親登基,雷霆手段使馬其頓成為希臘世界最強大的國家。
腓力二世留給馬其頓的,是一支近乎戰無不勝的軍隊、管理國家的一大批人才,以及最重要的——一個驚才絕豔的繼承人——亞歷山大。這才有了馬其頓輝煌的遠徵和戰無不勝。以往,我們經常關注到亞歷山大遠徵的偉大,卻沒看到這背後的基礎,當然,也難以看到未來的隱患。
亞歷山大大帝的帝國,並不是一座穩固的大廈,反而像是由各種碎片拼接起來的龐然大物,一旦失去亞歷山大這個唯一的支點,就會瞬間分崩離析。
矛盾來自多個方面:
其一,希臘世界本就有一種文化上的自信,看不起馬其頓這群「邊陲地區」的人,只是依靠亞歷山大的武力壓制,才勉強願意追隨他南徵北戰;另一方面,在徵戰的過程中,亞歷山大竭盡全力的恩威並施,還提拔了很多波斯貴族,這對於馬其頓人是難以接受的。在後期,將士們認為亞歷山「忘記了初心」,也不再願意追隨他。
亞歷山大大帝石像
回頭看亞歷山大的遠徵,大部分是靠著他一個人的武力和製造出來的神話力量支撐下去的。他一死,維繫龐大帝國的最後一根遊絲也被扯斷。
大約二十年的殘酷戰爭後,亞歷山大的兄弟、母親、妻子和遺腹子全都死於非命,將軍們一個個自立為王,延續數百年的馬其頓王統,到這裡徹底根斷苗絕。
亞歷山大,也成為了最偉大的亡國之君。
歷代評價
「亞歷山大,這個名字仿佛蘊含著攝人心魄的巨大魔力,不論時代如何變遷,人們對亞裡山大形象的遐想,仿佛一眼永不枯竭的泉,源源不斷,不曾停止。」
——日本帝京大學教授 森谷公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