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比斯的毀滅
公元前335年9月某日,希臘名城底比斯(Thebes)城內戰鼓雷鳴、喊殺震天,大批馬其頓士兵如潮水般從城門和城牆不斷湧入,而底比斯守軍無力抵擋節節敗退。面對如狼似虎的敵軍,底比斯軍很快全線崩潰,血腥的巷戰漸漸演變為更加血腥的屠城。
勝利者在城中四處搜尋戰利品,婦女、兒童、老人統統未能倖免,你在電視上見到的這裡全有,你在電視上見不到的這裡也有。屠殺、姦淫和劫掠發生在每一座神廟、每一條街道、每一棟房屋、每一塊農田,吶喊聲、撞擊聲、馬嘶聲、辱罵聲、尖叫聲、哭嚎聲混雜在一起,形成一首恐怖的交響樂。
當夜幕降臨,馬其頓軍的統帥——亞歷山大終於下令停止屠殺,此時已有6000個底比斯人成為刀下之鬼,而馬其頓軍卻只在攻城戰中損失了500人。
這位亞歷山大便是日後彪炳千古的亞歷山大大帝,和後來那些輝煌勝利相比,這次攻城只能算一場小勝。然而在次日的戰後會議上,亞歷山大下達了一個令整個希臘世界怵目驚心的命令:徹底毀滅底比斯。
整座底比斯城除衛城和神廟外皆被夷為平地,所轄領土被亞歷山大的同盟城邦瓜分,倖存的30000居民除神職人員和「馬其頓的朋友」外均被賣為奴隸。不過出於對希臘文化的尊重,亞歷山大赦免了大詩人品達(Pindar)的住所及其後代,於是品達故居連同衛城、神廟一起成為廢墟之上唯數不多的倖存物。
底比斯,這個擁有悠久歷史,曾稱霸希臘極盛一時的七門之城就這樣毀滅了。人們為之痛惜的同時不免會想:亞歷山大為什麼要如此殘忍?
一生汙點
畢竟「屠城」這種極端行為一直為世人所詬病,更不為現代人道主義所容忍,雖然在歷史上屢見不鮮,但大多是桀紂之君的專屬技能和特殊嗜好,像亞歷山大這樣雄才大略的明君不應犯這類錯誤,這簡直太low,太對不起觀眾了。
於是許多人為亞歷山大感到惋惜,覺得一生輝煌染上了汙點。也有人對此感到憤怒,認為他的「仁慈」不過是欺世盜名,屠夫根本配不上「偉大」二字。
對此我只能表示:有這樣想法的人可能是文藝作品看多了。畢竟美化主角是文藝作品的慣例,特別是那些在歷史上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主角。
但從歷史客觀角度上講,作為殺伐決斷的一代雄主,有時不得不殘忍一下。縱觀亞歷山大的一生,類似暴行雖不多,但也有那麼幾次,比如在提爾(Tyre)和加沙(Gaza)。如果我們深究其內在原因,或許就能理解亞歷山大的「苦衷」。
亞歷山大為什麼要屠戮底比斯,並將整座城市毀滅?
憤怒還是迫不得已?
表面上看是亞歷山大的憤怒直接導致了這一結果,而這也是他的性格所致。亞歷山大是一個急性子,而且自尊心和報復欲極強,不過因為受過良好教育,平時可以把這種暴躁用修養隱藏得很好,但若真正被激怒便會展露無餘,而且一發不可收拾,就像秦王嬴政所說:「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裡。」
但如果把這起慘案的外部原因簡單地歸為憤怒引發的偶然事件,那就太小看亞歷山大了,縱觀他的一生,在一些小事上的確容易情緒化,但每逢大事他總能表現出驚人的冷靜並作出準確判斷。
底比斯是希臘名城,在不到一代人之前還是希臘半島的霸主,曾孕育出詩人品達、軍事家伊巴密濃達這樣的傑出人物,無論硬實力還是軟實力在希臘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毀滅這樣一座名城,絕對是一件驚天大事,亞歷山大沒有理由不深思熟慮。
馬其頓是希臘地區的新晉霸主,亞歷山大又登基不久,可以說他的統治根基並不穩固。早在他登基之初希臘各城邦就試圖反叛過一次了,幸虧被他及時平定才沒釀成大亂,而前霸主底比斯正是那次反叛的主謀之一。
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他這次饒恕了底比斯人,或許能獲得短暫的和平,可等他離開歐洲遠徵亞洲時,誰又能保證這些不安分的希臘人不再次舉起反旗呢?亞洲有數萬裡之遙,只怕路還沒走一半,後院的火把老家都燒沒了。
怎麼辦?必須給希臘人一次刻骨銘心的記憶,才能換來長久的安穩。而底比斯名聲本就不佳,把周邊鄰居都得罪個遍,這些鄰居倒向了亞歷山大,並慫恿他嚴懲底比斯人。亞歷山大要做的只是一次順水推舟的殘忍,這實在是一筆再划算不過的買賣!
一位真正的君主,殘暴永遠都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
也許有些人不願相信這位傳奇大帝懷有這麼陰暗的心理,但筆者想說的是:永遠不要用道學先生的標準去衡量一位君主,這樣不會顯得有多正派,只會蒙蔽看清真相的雙眼。
所以正如馬基雅維利所說:「為了大局作惡不必自責,許多惡事能帶來福祉,而許多表面上的善事只能帶來災難。」他還說過:「傷害要採用雷霆手段,一次性徹底解決,不可遷延日久。施恩卻正相反,要春風化雨緩緩而行,讓人民充分品味恩惠。」我不知道馬基雅維利寫下這幾行時腦海裡想的是哪位大帝,不過亞歷山大碰巧全都符合,否則他就不是大帝了。
事實上亞歷山大從一開始就在緩緩「施恩」,直到毀滅底比斯後也未停止。
破城前他多次勸降底比斯,即便善意遭到攻擊也保持了耐心,其目的就是想向全希臘宣示自己對底比斯的仁至義盡,是底比斯人自己執迷不悟,而他在憤怒之下攻城也是無奈的選擇。
破城後他又及時終止了屠殺,因為此時殺人除了洩憤外沒有任何好處,販賣奴隸卻能填充他日漸空虛的國庫。
至於他讓盟友提議,其實是縱容底比斯的仇家對其判處死刑,在實現目的的同時不但推卸了責任,還體現了民主,真可謂一箭三雕。
底比斯的土地被分給了四個曾受它欺凌的鄰邦:普拉提亞(Plataea)、奧科邁努斯(Orchomenus)、特斯匹伊(Thespiae)、科羅尼亞(Coronea)。普拉提亞和奧科邁努斯曾被底比斯毀滅,現在得以重建,兩個城邦的人們對亞歷山大感激涕零,頌揚他的再造之恩。
當最後亞歷山大下令毀滅整座底比斯城時,「竭力」保住了神廟和品達故居,還專門特赦了一批人,再次展現了仁慈。有一個小故事從側面反映了這一情況:
說是戰後有一位底比斯女子被士兵們帶到亞歷山大面前,她因謀殺軍官罪需要聯軍統帥親自裁決。
原來這位女子在屠城中慘遭色雷斯籍軍官凌辱,還被勒令交出金銀財寶。女子佯裝同意,將軍官帶至花園的水井邊,聲稱在城破時已將值錢的東西全都丟到了井裡。趁著軍官俯身查看之際,女子一把將他推到井裡,並用大石頭將其砸死。
亞歷山大仔細端詳這位女子,見她面無懼色,儀態大方,一看就不是出自尋常人家,便問其出身。
女子朗聲道:「我乃瑟吉尼斯(Theagenes)的姐妹,我兄弟在喀羅尼亞(Chaeronea)會戰中擔任指揮官,與你的父親腓力殊死戰鬥,為捍衛希臘的自由而英勇犧牲。」
「喀羅尼亞……」亞歷山大不禁回想起那場讓馬其頓稱霸整個希臘的著名戰役,當時還是王子的他在戰役中擔任副帥,也是他率領騎兵對敵人發動了致命一擊。自那以後全希臘都對他敬畏有加,可眼前這位女子竟然毫不怕他,這份膽色足令他感到驚奇。
而令在場所有人感到驚訝的是,亞歷山大隨即下令將這位女子釋放,承諾她和她的兒女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總之無論是懲罰還是施恩,亞歷山大都用超凡的手段實現了政治目的,其它參與反叛的希臘城邦迅速歸服,而那些尚在觀望的城邦也認清了現實。
通過一系列漂亮的行動,亞歷山大清除了所有外部威脅,然而此時的世人還不知道,屬於他的偉大徵程才剛剛開始!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