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歷史推斷,如果亞歷山大東徵來到中國,應該是戰國-三國時期,而亞歷山大東徵部隊總共就只有,三萬步兵,五千騎兵,一百多艘船。而戰國時期秦國動不動就是幾十萬部隊,全面皆兵,更別說秦兵有多強悍了。如果遇見戰國中後期的秦國,那更是悲哀,估計白起用一萬士兵就可以擊殺亞歷山大東徵部隊了,如果是後期秦國那基本不用打了,可以直接讓三萬五千人全部撤退,這樣或許還有幾個活的。為什麼?你自己從網上搜搜秦弩的射程,秦弩的射程有三百米,這是西方十九世紀才能達到的技術,碰到後期秦軍,連秦軍的部隊都沒碰到就會死傷大半,更別說後期秦國有上百萬部隊了。河南淮陽馬鞍冢楚墓出土戰車
如果碰到趙國,趙國經過趙武靈王之後,那騎兵戰鬥力基本無敵,除了秦國的鐵鷹銳士基本沒有對手,碰到趙國的話,只有被趙國飛騎一波衝散或者投降,要不然就會多三萬五千亡魂。
亞歷山大東徵的一路徵塵裡,最拿手的殺招,就是著名的「馬其頓方陣」,這個以長槍陣輔以輕騎兵和輔助投槍弓箭投石兵的混編戰陣,一路表現堪稱遇魔殺魔,尤其是全殲波斯大流士刀輪戰車一仗,幾乎讓西方世界拜服。那倘若碰上戰國時代的中國戰車,勝算又有幾何?
和波斯當時的雙馬刀輪戰車不同,中國戰國時代的戰車,是由四匹馬拉動的四馬戰車,而且當時波斯乃至西方國家,都採用「「頸式系駕法」,即把帶子綁在馬匹脖子上,雖說駕駛穩當,卻十分限制馬的呼吸運動。中國戰車呢?卻早於歐洲八百年,創造性採用了軛靷式系駕法,即以馬的肩胛兩側為受力部分。呼吸得到解放的馬兒,自然能撒歡狂奔。只看這一條,中國戰車的速度與衝擊力,就遠遠強於同時代的西方戰車。
那麼整個戰車的戰鬥力呢?最生動的說明,就是河南淮陽馬鞍冢楚墓出土戰車。
在這座楚墓出土的二十多輛戰車裡,就有專門用於戰場衝鋒的衝車,比起西方戰車大多零點八米的車輪輪徑來,楚墓戰車的車輪外徑輪徑一米三六,內徑一米一七,車輪上有銅箍一道道加固。其車廂上不但有各種加固的組建,更有八十塊銅甲防護,儼然是同時代兇悍的裝甲戰車。
憑著如此先進設置,中國戰車不但能更快更穩的衝擊敵陣,其強悍的裝甲防護力,更非亞歷山大之前遇到的對手可比。一旦以戰國戰場常見的方式,從馬其頓方陣步兵的結合處快速突入,以戰國的戈矛等武器形成快速打擊。戰場的情況?顯然可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