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教學分析

2021-02-07 周寬的歷史課堂

課標內容

實驗版課標:

了解伯裡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狀況,知道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

說出希波戰爭、亞歷山大大帝東徵、羅馬徵服地中海世界等基本史實。

2011版新課標

知道希臘城邦和雅典民主,初步了解亞歷山大帝國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課標解讀:知道和初步了解都是較低認知水平的要求。

本課內容解讀:

學界通常認為,古希臘的歷史先後歷經了愛琴時代、荷馬時代(或稱黑暗時代)風時代、古典時代、希臘化時代大致五個階段:由於希臘化時代和其他時代有著明顯甚至本質的差異,所以《課程標準(2011年版)》認為應將古希臘歷史分為兩大部分來講述,一部分以希臘城邦為主線來講述典型的古希臘,另一部分以亞歷山大遠徵為起點來講述希臘化時代。

作為人類五個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古希臘文明給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它的城邦制度。古希臘不同於現代希臘,它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地理概念;在希臘半島愛琴海以及小亞細亞西海岸地區,分布著數以百計的城邦,它們彼此分立並存。其次,古希臘文明給後世留下的最寶貴財富是它的民主制度和理念,雅典城邦是其典型代表。正是憑藉民主制度的優越性,雅典城邦發展到公元前5世紀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實現了相對高度繁榮。

基於古希臘文明的特徵及其歷史地位,本學習要點以「什麼是希臘城邦制」以及「雅典民主基本情況是什麼」等知識點為主要內容,其中後一個知識點為重點。學生通過這個學習要點的學習,了解希臘城邦的基本特徵和基本結構,掌握伯裡克利時代雅典民主的主要表現及其歷史意義。

在講述「什麼是希臘城邦」時,著重分析希臘城邦的基本特徵和基本社會結構以及各個社會階層所扮演的角色。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到了公元前9世紀末、8世紀初,希臘各地相繼產生了一批袖珍型的國家——城邦。希臘城邦的基本特徵是,疆域小、人口少且常常以一個城市為中心聯合周圍農村組成。城邦人口基本上由公民、自由民和奴隸構成,三者之間界限分明,權利義務和扮演角色各不相同,公民進行政治統治、自由民從事經濟活動、奴隸承擔體力勞動。並且,希臘本地區的歷史發展也呈現出多樣性,它集中體現在斯巴達和雅典這兩個典型城邦身上。斯巴達長期實行寡頭制,尚武、簡樸,強調紀律和服從,對自由民和奴隸進行嚴格控制和殘酷鎮壓。雅典長期實行民主制,注重文化教育,成為「希臘人的學校」;對自由民和奴隸的統治相對寬鬆,經濟發達。

「雅典民主基本情況是什麼」是教學的重點,著重講述伯裡克利時代的雅典民主,輔講雅典民主的演進歷程。公元前594年的梭倫改革為雅典開闢了通往民主的道路,公元前509年的克裡斯提尼改革為雅典確立了民主政治,雅典民主在伯裡克利時代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伯裡克利時代的雅典民主主要表現為:(1)雅典城邦取消公民參政的財產資格限制,所有公職(個別對專業技能有特別要求的職位如將軍、財務官等除外)向全體公民開放,並通過抽籤選任;(2)實行津貼制,以便所有公民尤其是底層公民能夠參與到政治管理中;(3)公民大會、五百人議會和民眾法庭作為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機關,享有充分的權力;(4)每年定期執行陶片放逐法,放逐對民主政治構成潛在威脅的公民,防止民主政治被顛覆。講課過程中,需要指出雅典民主具有其自身局限性,例如,沒有公民身份的自由民和奴隸以及女性公民全部被排斥在政治大門之外,說到底,雅典民主制度仍然是身份制度和共同體制度;它漠視個人甚至排斥個人,在多數意見基礎上形成的權力具有絕對性,沒有對個體和少數意見的保護,都與現代民主有著明顯的不同。但是,相較同時代的其他政體而言,雅典民主政治為激發人的創造潛能營造了一個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希臘各地的優秀人才匯集於雅典,創造出了一個輝煌燦爛的文化。時至今日,雅典的民主制度及其理念仍具有借鑑價值。

在這個學習要點下,學生還應該「初步了解亞歷山大帝國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教師應講述兩個知識點:亞歷山大東徵和亞歷山大帝國的歷史影響,並培養學生辯證看待歷史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為了講述亞歷山大遠徵和亞歷山大帝國的歷史影響,有必要較為詳細地了解希臘化時代

一般認為,希臘化時代以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為起始,以公元前30年羅馬徵服託勒密王朝統治下的埃及為終結,這個時代的開創者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公元前356-前323年)經過十年東徵,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幾乎囊括了希臘、埃及,兩河以及印度四大古代文明區域。從歷史事件本身來看,亞歷山大東徵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但是,從它所造成的結果和影響來判斷,亞歷山大的東徵及其帝國的建立促進了東西方的融合,各地區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空前繁榮。

希臘城邦彼此獨立,卻不能保持長久的和平,而是經常相互攻擊;進入公元前4世紀,希臘城邦因內訌而普遍衰落。此時,希臘北部邊陲的馬其頓王國迅速強大。國王腓力二世暫政治軍事改革,統一了馬其頓全境,並且南下臣服希臘諸城邦,公元,正當準備東徵之時,卻被刺殺。年僅22歲的國王亞歷山大繼承父親的遺志,在重新臣服希臘諸城邦之後,於公元前34年發動東徵;率領三萬五千人的軍隊,經過十年遠徵,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教師在講授亞歷山大帝國建立的過程中,注意突出亞歷山大的堅強性格(如12歲時便馴服了烈馬、取得多次以少勝多的戰役等)和遠大抱負(從小便渴望成為比父親雕力二世更偉大的人物、在徵服波斯帝國過程中從不接受劃地而治的妥協等)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通過對學生進行薰陶,鼓勵學生培養堅強的性格和樹立遠大的理想,以實現自已人生中的成功和輝煌。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英年早逝,尚未鞏固的大帝國也因此被他的主要將領瓜分。儘管亞歷山大帝國存在的時間極為短暫,但是它卻在歷史上留下深遠影響。在亞歷山大帝國框架下,希臘因素和東方因素相互融合,促成了一個新文明的誕生,它通常被稱為希臘化文明。東西方的融合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在政治方面,東方的君主專制和希臘的城邦體制相互融合。亞歷山大在所徵服的地區建立了七十多個以自己名字來命名的自治城市,它們成為向東方世界展示和傳播希臘傳統的窗口;與此同時,亞歷山大卻採用了波斯帝國的君主專制制度來統治所徵服的地區,他的繼承者也紛紛效法,在經濟方面,亞歷山大帝國將亞非歐三洲連為一體,對跨地區商貿往來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埃及的亞歷山大裡亞成為希臘化世界的經濟文化中心。在科學文化方面,東西方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的碰撞和融合,產生了以歐幾裡得和阿基米德為代表的科學家,面希臘的雕刻藝術也通過印度傳到了中國。在思想方面,希臘人尤其是哲學家最終突破了褊狹的城邦觀念,懷著世界主義精神來看待周圍世界,它集中體現在斯多葛學派的創立和廣為傳播上。在講授這個知識點的過程中,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文明之間的交往方式分為暴力衝突(戰爭)與和平交往(商貿往來、文化交流等),暴力衝突在短時間內不利於和平交往,但從長遠看,有些暴力衝突卻會促進和平交往有利於人類文明的整合與進步。

——歷史課程標準解讀,123-125,本章內容由天津師大侯建新教授撰寫

【教材分析】

課文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1課的教學內容。

本課共三目,第一目希臘城邦,共4個自然段,第二目雅典的民主政治,共兩個自然段,一段介紹雅典民主政治的歷史概況,一段專門介紹伯裡克利時期的雅典民主政治。第三目亞歷山大帝國,共4段,一二兩段介紹亞歷山大東徵的經過,三段介紹亞歷山大帝國建立,四段評價亞歷山大東徵。

與原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相比,本課內容有如下變化:

一、對希臘城邦的介紹更加詳細,原教材介紹非常簡略,統編教材用兩個自然段專門論述希臘城邦制度,包括城邦制度的特點——國如何、民又如何。

二、對古代希臘自然地理的介紹更加詳細,統編教材用了一個自然段來介紹古代希臘的自然地理條件,值得注意的是,統編教材的古代希臘地圖插圖增加了義大利。

 

高中版增加了西班牙和非洲


三、對斯巴達的介紹有所調整,雖然都放到了小字部分,但原教材重在介紹其軍事訓練制度,統編教材重在介紹斯巴達的生產關係,特別是斯巴達人與被稱為希洛人的奴隸之間的關係。

四、雅典的民主政治是新增加的內容。原教材介紹伯裡克利時期雅典對文化教育的重視,統編教材對此基本略過,而是大講伯裡克利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的情況,在相關史事中增加了對民主政治缺點的介紹,知識拓展增加了對梭倫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的介紹,特別是介紹了四百人議事會和陶片放逐法。

五、對亞歷山大東徵的介紹更加詳細具體,但沒有增加實質性內容。對亞歷山大東徵的評價從小字部分改為正文,除了增加「大量工商業者隨軍隊流動,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繫和貿易往來」和「建造了幾十座新城,這些城市後來成為新的經濟文化中心」之外,還增加了對亞歷山大東徵的負面評價——具有侵略性質——使評價更加全面。

本課的知識結構圖大致如下:

高中教材介紹

涉及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主要就是以下兩段內容:


古代希臘的中心區域是巴爾幹半島南部,這裡多山少平原,陸上交通不便,不利於地區性大國的興起。公元前8—前6世紀,城邦逐漸在這裡發展起來。它們數量眾多,典型特徵是小國寡民。斯巴達和雅典是其中最為著名的兩個城邦。斯巴達是由少數人掌握政權的寡頭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數公民掌權的民主政治的典型。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會和擔任公職的權利,直接決定城邦的大政方針。城邦制度有利於發揮公民的創造力,造就了輝煌燦爛的古希臘文化。優美的神話、嚴肅的悲劇、詼諧的喜劇,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啟迪了西方的文學創作和思想;希羅多德首創「歷史」一詞,是西方「歷史之父」;修昔底德成為政治史傳統的奠基人;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


但是,希臘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之上,享有民主權利的僅是成年男性公民,婦女、外僑和奴隸都被排斥在公民隊伍之外。奴隸缺少最基本的權利。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教學課件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配套練習資料


相關焦點

  • 九年級上冊歷史《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知識點+練習題
    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古代埃及》學習視頻+練習九年級上冊歷史《古代兩河流域》知識點+練習題九年級上冊歷史《古代印度》知識點
  • 從城邦到大帝國:通過地圖了解下希臘文明的發展歷程
    邁錫尼文明滅亡之後,希臘文明出現了大約300年的「黑暗時代」。在這一段時間,愛奧尼亞人和伊奧尼亞人為了躲避多利安人的入侵,選擇遷徙到了小亞半島,後來建立了「伊奧尼亞十二城邦」,其中最繁榮的就是米利都。伊奧尼亞成為了黑暗時代和古風時代希臘的經濟重心和文化重心,出現了荷馬、赫西俄德、薩福等著名的文人。
  • 古希臘地圖顯示,城邦是如何成為一個帝國的
    嗨,大家好,今天小編和大家聊聊歷史。古希臘的地中海國家由許多城邦組成,直到馬其頓國王菲利普和亞歷山大大帝將他們併入希臘帝國,才統一。希臘位於愛琴海的西側,北部是巴爾幹半島的一部分,南部是伯羅奔尼撒半島,由科林斯地峽與北部陸地隔開。北部地區以雅典城邦而聞名,伯羅奔尼撒人,斯巴達人。在愛琴海也有數以千計的希臘島嶼,在愛琴海的東部有殖民地。在西面,希臘人在義大利境內和附近建立殖民地。甚至埃及城市亞歷山大也是希臘帝國的一部分。這些古希臘的歷史地圖把希臘從史前時期一直延伸到希臘和羅馬時期。
  • 曾經橫跨亞歐非的亞歷山大帝國,為何突然結束東徵?
    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是一位享譽世界的軍事天才,其先師從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斯多德,然後20歲的他坐上王位並憑藉著自己的能力統一希臘全境,進而橫掃中東地區,和平佔領埃及全境,此後還蕩平了波斯帝國,一路率領大軍一直打到了印度河流域。曾經的四大文明古國,亞歷山大已經佔據其三。
  • 亞歷山大帝國崩潰後的馬其頓王國,大國夢與軍事同盟的破碎!
    亞歷山大帝國崩潰,馬其頓的生存狀況亞歷山大帝國崩潰以後,曾出現了很多疆域內部的小國。這些國家都希望通過自己掌握整個亞歷山大帝國的遺產。但是在經歷40年內戰以後,帝國重新統一的夢碎。帝國被肢解為三個王國,其中馬其頓王國佔領了原先的馬其頓,希臘和小亞細亞等地,成為當地中海的一個強國。
  • 2018部編版:九上歷史《第5課 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
    4、羅馬文明是希臘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他們都屬於海洋文明。分析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5、羅馬的輝煌是建立在奴隸制度的基礎之上的,羅馬帝國的危機實質是奴隸制危機。學習重點:羅馬由建立到滅亡的發展歷程,《十二銅表法》學習難點:羅馬進入帝國的原因、羅馬分裂的原因課本解讀:知識點一:羅馬城邦1、地理位置:位於地中海中部,三面臨海,海岸線很長,亞平寧山脈貫穿半島
  • 亞歷山大大帝創造了一個古代強大的帝國,從希臘延伸到印度西北部
    他的大部分執政時間都花費在前所未有的軍事行動上通過亞洲和東北非洲,他在三十歲之前創建了古代世界最大的帝國之一,從希臘延伸到印度西北部。[1] [2]他在戰鬥中不敗,被廣泛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軍事指揮官之一。在他年輕的時候,亞歷山大受到亞里斯多德的輔導,直到16歲。在公元前336年菲利普被暗殺後,他繼承了他的父親繼承王位並繼承了一個強大的王國和一支經驗豐富的軍隊。
  • 亞歷山大圖書館是如何消失的?
    希臘文明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不勝枚舉,時至今日,我們還能從各種書籍中窺見其昔日的輝煌,比如《伊利亞特》、《奧德賽》、《伊索寓言》、《聖鬥士星矢》⋯⋯此地之所以能成為一個著名的牛叉聚集地,一方面是由於希臘臨近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兩大文明發祥地,盡得古埃及文明和兩河文明之真傳;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希臘發展出了城邦制度,並在公元前594年雅典的執政官索倫施行了著名的改革之後,走上了民主執政之路。
  • 亞歷山大部將,在亞洲建立的希臘帝國,竟被一支逃難的中國人消滅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開始東徵,先後徵服古波斯、古埃及、古印度,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但十年之後,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突然因發熱而病倒,十天後就死去了,其時還不滿33歲。與中國歷史上的「人亡政息」一樣,亞歷山大去世之後,由部將發起的繼承者戰爭連續不斷,帝國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一個空前強大的帝國僅僅維持了很短的時間便走向了瓦解。
  • 與雅典相比,同樣是城邦起家,羅馬為何能實現城邦向帝國的轉化?
    從雅典的社會發展進程來看,城邦自治、獨立、民主的原則實際上成為了雅典無法實現帝國轉化的阻力,而羅馬則在其發展進程中,適時的變更統治形式,擴大公民權,逐漸打破狹隘城邦的理念,接收和促使民族同化,成為羅馬向帝國轉化的重要原因。
  • 亞歷山大東徵(9地圖)
    亞歷山大師從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斯多德,酷愛希臘文化,夢想是使世界希臘化。自幼與父談論軍事,16歲起,隨父徵戰,耳聞目染學到不少軍事知識和作戰技術。喀羅尼亞戰役,18歲的亞歷山大曾指揮軍隊取得輝煌的戰果。
  • 九上歷史前兩單元知識梳理,月考總結複習,初三生人手一份
    需要【九上歷史前兩單元知識梳理】的完整資料,可以翻到文尾查看資料獲取方式!第二單元 古代歐洲文明第4課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大帝國一、希臘城邦1.希臘最早的文明產生於愛琴海地區,2.公元前8世紀,希臘出現城邦,其突出特點是「小國寡民」,最大的城邦是斯巴達。3.希臘城邦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二者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界限分明。
  • 亞歷山大東徵和希臘化,均為荒唐的偽史
    公元前334至公元前324年,亞歷山大帶領這支部隊,一路向東,勢如破竹,僅用十年時間,摧毀了波斯帝國的一切力量,建立起了一個數百萬平方公裡的亞歷山大帝國。剛剛消滅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就死了。他手下的幾個將領瓜分了土地,建立起了以塞琉古(西亞地區)、託勒密(埃及地區)和馬其頓(希臘老巢)為主的幾個國家。
  • 羅馬文明脫胎於希臘,而希臘是如何被羅馬徵服的?
    嚴格來說,希臘文明不僅孕育了羅馬,也影響了此後數千年的西方世界,不過希臘本身卻最終滅亡於羅馬之手。在亞歷山大大帝通過一系列東徵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之後,希臘文明逐漸在地中海沿岸和中亞的廣大徵服區傳播開來。
  • 九上歷史思維導圖
    第3課古代印度第4課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第5課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第6課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第10課拜佔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第18課美國的獨立第19課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
  • 希臘史15:古希臘城邦的形成背景、類型、特徵及主要城邦介紹
    其地理範圍主要指以巴爾幹半島及其周圍島嶼的希臘本土為中心,北及黑海沿岸,南達北非的埃及地區,東至亞洲西部的小亞細亞,西到地中海的亞平寧半島、西西里島、馬賽利亞(今法國的馬賽),直達伊比利亞半島最南端與非洲隔海相望的直布羅陀,其中希臘半島是主要部分。古希臘城邦也是一個籠統的政治實體的概念,它是在古希臘這片土地上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許多城邦國家的總的稱謂。
  • 亞歷山大大帝:勝利與不朽
    少年時期起,亞歷山大就展現出了對榮譽的渴求。每當他父親腓力二世攻陷了著名的城市,或在大戰役中取得勝利的消息傳來,亞歷山大總是憂心忡忡的和同輩人說:「什麼都讓父親大人搶先,我想和你們一起幹一番大事業都沒有用武之地了。」 二來,是價值觀導向決定。
  • 輝煌的亞歷山大圖書館
    「崇尚智慧,追求知識」作為一種風尚,在公元前2500年,又誕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圖書館。當時的人們認為「知識」是無比神聖的,因此把圖書館和高等學府都建立在神殿之中。在人類社會的歷史演變中,有實物可證的圖書館,是古希臘建立在雅典城邦的圖書館,而史料記載,世界最大的圖書館,是希臘人建在亞歷山大城的「亞歷山大圖書館」。
  • 希臘文化和羅馬文化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它的地域範圍覆及今天的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愛奧尼亞群島以及小亞細亞半島西部的沿海地區。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希臘各地先後出現了城邦。公元前334年,已成為希臘各城邦主宰的馬其頓,在亞歷山大的率領下,以報復曾入侵希臘的波斯帝國為名發起東徵,其軍隊一路經小亞細亞、敘利亞、腓尼基、埃及、中亞,所向披靡,直到徵,其軍隊一路經小亞細亞、敘利亞、腓尼基、埃及、中亞,所向披靡,直到印度河流域。希臘國界不斷擴大,希臘文化遠播到地中海沿岸,甚至遠達印度北部和中亞各地。這一時期,是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相互交融的時期,人們稱之為希臘化時代。
  • 九年級上冊第5課《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教案
    第5課 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學習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了解羅馬城邦的興起,簡單說出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興亡過程中的重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