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內容】
實驗版課標:
了解伯裡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狀況,知道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
說出希波戰爭、亞歷山大大帝東徵、羅馬徵服地中海世界等基本史實。
2011版新課標
知道希臘城邦和雅典民主,初步了解亞歷山大帝國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課標解讀:知道和初步了解都是較低認知水平的要求。
本課內容解讀:
學界通常認為,古希臘的歷史先後歷經了愛琴時代、荷馬時代(或稱黑暗時代)風時代、古典時代、希臘化時代大致五個階段:由於希臘化時代和其他時代有著明顯甚至本質的差異,所以《課程標準(2011年版)》認為應將古希臘歷史分為兩大部分來講述,一部分以希臘城邦為主線來講述典型的古希臘,另一部分以亞歷山大遠徵為起點來講述希臘化時代。
作為人類五個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古希臘文明給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它的城邦制度。古希臘不同於現代希臘,它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地理概念;在希臘半島愛琴海以及小亞細亞西海岸地區,分布著數以百計的城邦,它們彼此分立並存。其次,古希臘文明給後世留下的最寶貴財富是它的民主制度和理念,雅典城邦是其典型代表。正是憑藉民主制度的優越性,雅典城邦發展到公元前5世紀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實現了相對高度繁榮。
基於古希臘文明的特徵及其歷史地位,本學習要點以「什麼是希臘城邦制」以及「雅典民主基本情況是什麼」等知識點為主要內容,其中後一個知識點為重點。學生通過這個學習要點的學習,了解希臘城邦的基本特徵和基本結構,掌握伯裡克利時代雅典民主的主要表現及其歷史意義。
在講述「什麼是希臘城邦」時,著重分析希臘城邦的基本特徵和基本社會結構以及各個社會階層所扮演的角色。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到了公元前9世紀末、8世紀初,希臘各地相繼產生了一批袖珍型的國家——城邦。希臘城邦的基本特徵是,疆域小、人口少且常常以一個城市為中心聯合周圍農村組成。城邦人口基本上由公民、自由民和奴隸構成,三者之間界限分明,權利義務和扮演角色各不相同,公民進行政治統治、自由民從事經濟活動、奴隸承擔體力勞動。並且,希臘本地區的歷史發展也呈現出多樣性,它集中體現在斯巴達和雅典這兩個典型城邦身上。斯巴達長期實行寡頭制,尚武、簡樸,強調紀律和服從,對自由民和奴隸進行嚴格控制和殘酷鎮壓。雅典長期實行民主制,注重文化教育,成為「希臘人的學校」;對自由民和奴隸的統治相對寬鬆,經濟發達。
「雅典民主基本情況是什麼」是教學的重點,著重講述伯裡克利時代的雅典民主,輔講雅典民主的演進歷程。公元前594年的梭倫改革為雅典開闢了通往民主的道路,公元前509年的克裡斯提尼改革為雅典確立了民主政治,雅典民主在伯裡克利時代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伯裡克利時代的雅典民主主要表現為:(1)雅典城邦取消公民參政的財產資格限制,所有公職(個別對專業技能有特別要求的職位如將軍、財務官等除外)向全體公民開放,並通過抽籤選任;(2)實行津貼制,以便所有公民尤其是底層公民能夠參與到政治管理中;(3)公民大會、五百人議會和民眾法庭作為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機關,享有充分的權力;(4)每年定期執行陶片放逐法,放逐對民主政治構成潛在威脅的公民,防止民主政治被顛覆。講課過程中,需要指出雅典民主具有其自身局限性,例如,沒有公民身份的自由民和奴隸以及女性公民全部被排斥在政治大門之外,說到底,雅典民主制度仍然是身份制度和共同體制度;它漠視個人甚至排斥個人,在多數意見基礎上形成的權力具有絕對性,沒有對個體和少數意見的保護,都與現代民主有著明顯的不同。但是,相較同時代的其他政體而言,雅典民主政治為激發人的創造潛能營造了一個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希臘各地的優秀人才匯集於雅典,創造出了一個輝煌燦爛的文化。時至今日,雅典的民主制度及其理念仍具有借鑑價值。
在這個學習要點下,學生還應該「初步了解亞歷山大帝國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教師應講述兩個知識點:亞歷山大東徵和亞歷山大帝國的歷史影響,並培養學生辯證看待歷史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為了講述亞歷山大遠徵和亞歷山大帝國的歷史影響,有必要較為詳細地了解希臘化時代。
一般認為,希臘化時代以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為起始,以公元前30年羅馬徵服託勒密王朝統治下的埃及為終結,這個時代的開創者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公元前356-前323年)經過十年東徵,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幾乎囊括了希臘、埃及,兩河以及印度四大古代文明區域。從歷史事件本身來看,亞歷山大東徵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但是,從它所造成的結果和影響來判斷,亞歷山大的東徵及其帝國的建立促進了東西方的融合,各地區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空前繁榮。
希臘城邦彼此獨立,卻不能保持長久的和平,而是經常相互攻擊;進入公元前4世紀,希臘城邦因內訌而普遍衰落。此時,希臘北部邊陲的馬其頓王國迅速強大。國王腓力二世暫政治軍事改革,統一了馬其頓全境,並且南下臣服希臘諸城邦,公元,正當準備東徵之時,卻被刺殺。年僅22歲的國王亞歷山大繼承父親的遺志,在重新臣服希臘諸城邦之後,於公元前34年發動東徵;率領三萬五千人的軍隊,經過十年遠徵,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教師在講授亞歷山大帝國建立的過程中,注意突出亞歷山大的堅強性格(如12歲時便馴服了烈馬、取得多次以少勝多的戰役等)和遠大抱負(從小便渴望成為比父親雕力二世更偉大的人物、在徵服波斯帝國過程中從不接受劃地而治的妥協等)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通過對學生進行薰陶,鼓勵學生培養堅強的性格和樹立遠大的理想,以實現自已人生中的成功和輝煌。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英年早逝,尚未鞏固的大帝國也因此被他的主要將領瓜分。儘管亞歷山大帝國存在的時間極為短暫,但是它卻在歷史上留下深遠影響。在亞歷山大帝國框架下,希臘因素和東方因素相互融合,促成了一個新文明的誕生,它通常被稱為希臘化文明。東西方的融合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在政治方面,東方的君主專制和希臘的城邦體制相互融合。亞歷山大在所徵服的地區建立了七十多個以自己名字來命名的自治城市,它們成為向東方世界展示和傳播希臘傳統的窗口;與此同時,亞歷山大卻採用了波斯帝國的君主專制制度來統治所徵服的地區,他的繼承者也紛紛效法,在經濟方面,亞歷山大帝國將亞非歐三洲連為一體,對跨地區商貿往來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埃及的亞歷山大裡亞成為希臘化世界的經濟文化中心。在科學文化方面,東西方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的碰撞和融合,產生了以歐幾裡得和阿基米德為代表的科學家,面希臘的雕刻藝術也通過印度傳到了中國。在思想方面,希臘人尤其是哲學家最終突破了褊狹的城邦觀念,懷著世界主義精神來看待周圍世界,它集中體現在斯多葛學派的創立和廣為傳播上。在講授這個知識點的過程中,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文明之間的交往方式分為暴力衝突(戰爭)與和平交往(商貿往來、文化交流等),暴力衝突在短時間內不利於和平交往,但從長遠看,有些暴力衝突卻會促進和平交往有利於人類文明的整合與進步。
——歷史課程標準解讀,123-125,本章內容由天津師大侯建新教授撰寫
【教材分析】
課文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1課的教學內容。
本課共三目,第一目希臘城邦,共4個自然段,第二目雅典的民主政治,共兩個自然段,一段介紹雅典民主政治的歷史概況,一段專門介紹伯裡克利時期的雅典民主政治。第三目亞歷山大帝國,共4段,一二兩段介紹亞歷山大東徵的經過,三段介紹亞歷山大帝國建立,四段評價亞歷山大東徵。
與原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相比,本課內容有如下變化:
一、對希臘城邦的介紹更加詳細,原教材介紹非常簡略,統編教材用兩個自然段專門論述希臘城邦制度,包括城邦制度的特點——國如何、民又如何。
二、對古代希臘自然地理的介紹更加詳細,統編教材用了一個自然段來介紹古代希臘的自然地理條件,值得注意的是,統編教材的古代希臘地圖插圖增加了義大利。
高中版增加了西班牙和非洲
三、對斯巴達的介紹有所調整,雖然都放到了小字部分,但原教材重在介紹其軍事訓練制度,統編教材重在介紹斯巴達的生產關係,特別是斯巴達人與被稱為希洛人的奴隸之間的關係。
四、雅典的民主政治是新增加的內容。原教材介紹伯裡克利時期雅典對文化教育的重視,統編教材對此基本略過,而是大講伯裡克利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的情況,在相關史事中增加了對民主政治缺點的介紹,知識拓展增加了對梭倫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的介紹,特別是介紹了四百人議事會和陶片放逐法。
五、對亞歷山大東徵的介紹更加詳細具體,但沒有增加實質性內容。對亞歷山大東徵的評價從小字部分改為正文,除了增加「大量工商業者隨軍隊流動,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繫和貿易往來」和「建造了幾十座新城,這些城市後來成為新的經濟文化中心」之外,還增加了對亞歷山大東徵的負面評價——具有侵略性質——使評價更加全面。
本課的知識結構圖大致如下:
高中教材介紹
涉及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主要就是以下兩段內容:
古代希臘的中心區域是巴爾幹半島南部,這裡多山少平原,陸上交通不便,不利於地區性大國的興起。公元前8—前6世紀,城邦逐漸在這裡發展起來。它們數量眾多,典型特徵是小國寡民。斯巴達和雅典是其中最為著名的兩個城邦。斯巴達是由少數人掌握政權的寡頭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數公民掌權的民主政治的典型。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會和擔任公職的權利,直接決定城邦的大政方針。城邦制度有利於發揮公民的創造力,造就了輝煌燦爛的古希臘文化。優美的神話、嚴肅的悲劇、詼諧的喜劇,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啟迪了西方的文學創作和思想;希羅多德首創「歷史」一詞,是西方「歷史之父」;修昔底德成為政治史傳統的奠基人;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
但是,希臘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之上,享有民主權利的僅是成年男性公民,婦女、外僑和奴隸都被排斥在公民隊伍之外。奴隸缺少最基本的權利。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教學課件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配套練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