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希臘不是一個國家的概念,而是一個地區的總稱謂。其地理範圍主要指以巴爾幹半島及其周圍島嶼的希臘本土為中心,北及黑海沿岸,南達北非的埃及地區,東至亞洲西部的小亞細亞,西到地中海的亞平寧半島、西西里島、馬賽利亞(今法國的馬賽),直達伊比利亞半島最南端與非洲隔海相望的直布羅陀,其中希臘半島是主要部分。古希臘城邦也是一個籠統的政治實體的概念,它是在古希臘這片土地上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許多城邦國家的總的稱謂。
一、城邦的形成背景
古希臘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這裡最早的居民,是佩拉斯吉人(Pelasgians,希羅多德提供的另一非正式稱呼,這個部族更常用的稱呼是伊奧利亞人Aeolians)。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他們以愛琴海中的克裡特島為中心,創造了歐洲最早的文明——愛琴文明。根據德國考古學家海因裡希·施裡曼(Heinrich Schliemann,1822~1890)和英國考古學家亞瑟·伊文思(Sir Arthur John Evans,1851~1941)的發現,愛琴文明主要分布於愛琴海的各個島嶼和半島的南部,其中以克裡特島和邁錫尼遺址最為典型,因此愛琴文明又叫克裡特-邁錫尼文明。
克裡特文明在公元前1450年左右突然消失,原因不詳。此後,愛琴文明的中心轉移到邁錫尼。在邁錫尼文明的後期,邁錫尼的國王阿伽門農率領希臘聯軍,發動了對特洛伊城的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10年,最後希臘人才用著名的「木馬計」攻下了特洛伊城。
曠日持久的戰爭使邁錫尼的元氣大傷,國內矛盾激烈,外族也開始入侵,大批的印歐人由北南下進入半島各地,這些印歐人依語言的不同而分成伊奧利亞人(Aeolians,亦即前文所說佩拉斯吉人)、愛奧尼亞人(Ionians)和多利亞人(Dorians,又譯多利亞人)。約公元前12世紀的時候,多利亞人南下摧毀了邁錫尼文明。希臘各地退回到原始社會,經歷一個相對落後的「黑暗時代」(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9世紀,反映這段歷史情況的文獻主要是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因而又稱為「荷馬時代」)。
荷馬時代處於從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管理向奴隸制度轉變的時期。當時的社會,實行軍事民主制,管理機構有3個,即軍事首領、氏族長老會議和民眾大會。軍事首領在和平時期的權力不大,但是戰時卻可以統帥整個軍隊,個人權力很大。氏族長老會議是個常設的管理機構,在討論部落的重大問題後,轉交給民眾大會來表決。民眾大會由全體成年男子組成,是名義上的最高權力機構,對戰爭、講和、遷徙等方面具有討論和決定權。但是隨著荷馬時代的來臨,軍事首領和氏族貴族的個人權力越來越大。
在荷馬時代後期,私有制和階級分化開始出現,古希臘開始向奴隸制邁進。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古希臘並沒有形成龐大、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因此到公元前8~前6世紀,古希臘進入了城邦時代。流傳至今有關這一時期的文獻史料較多集中於詩人赫西俄德(約前750~前700年)的詩篇(《神譜》和《工作與時日》)中,史學界遂稱之為「赫西俄德時期」。這是希臘城邦最初形成的時期。
古希臘進入荷馬時代晚期後,社會經濟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當時,鐵器已經廣泛運用,鐵鋤、鐵鐮等已經在農業得到應用。因此,大量的新耕地被開發出來,糧食、葡萄和橄欖等種植物的面積急劇擴大。種植物的發展,導致釀酒、榨油等手工業在希臘顯著發展,在地中海各國中處於領先地位。另外,冶金、制陶、造船等行業也大力發展。據說,當時希臘已經能夠製造3層槳座的快速遠航船。商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希臘各地之間、希臘和亞非其他各國之間的貿易關係逐漸建立起來,在一些商業較為發達的城邦,已經出現了具有高度文明的城鎮,出現了專門從事商業的商人。
二、城邦的類型
隨著經濟分工和社會分工的出現,古希臘的階級開始出現分化,並隨之誕生了「國家」,以代替原先的氏族公社。這些「國家」就是希臘的奴隸制城邦。
這些城邦往往以一個城鎮為中心,周圍還包括若干中小城鎮和農村。這些城邦分布分散,而且面積大多比較小,最大的也不過10000平方公裡,最小的甚至小到100平方公裡。城邦的人口隨著面積的不同,從幾千人到幾萬或數十萬人不等。根據後來的文獻記載,當時的希臘先後出現過200多個城邦,其中比較有名的是雅典、斯巴達、阿戈斯、科林斯、底比斯等。各個城邦互相獨立,但是在戰爭狀態中也通過聯盟的方式加強軍事力量。
這時的希臘,雖然沒有統一獨立的國家,但是這些城邦基本上擁有相同的語言文字、宗教節日、社會習俗等,並且都自稱是「希臘人」。這些城邦的形成,大致有3種不同的方式。
第一類城邦是在邁錫尼文明尚未形成國家、還沒有遭到外族入侵而在自身氏族制度基礎上形成的,例如雅典就是這種城邦的典型。
第二類城邦是在原邁錫尼文明遭到毀滅後,在其基礎上重新形成的。斯巴達就是這種城邦的典型。
第三類是大殖民運動中建立的城邦。當時希臘半島和愛琴海上各個島嶼的耕地面積有限,但是人口卻隨著經濟的發展而迅速膨脹,農業的發展有時候跟不上人口的發展。加上當時私有制的發展,使得氏族之間互相爭奪土地。所以在私有制比較發達、土地較少的地方,就有一些人離開故土,漂泊到另外的地方建立新的居所。因此,新的城邦也就隨之出現。之後,一些城邦就有目的地命令邦內的人去其他地方掠奪土地和人口,這些都促進了新城邦的出現。
三、城邦的政治特徵
由於城邦基本上由原來的氏族公社轉化而來,因此在城邦形成的初期,各個城邦的行政大權都落入了原先的氏族貴族手中,一切權力則集中到由原始民眾大會轉化而來的貴族會議那裡。
在政體上,這些城邦則分別採取了貴族共和、貴族寡頭和君主制等形式。在實行共和制的城邦中,往往會從貴族會議中推選出幾名執政官。在國家遇到戰爭時,貴族議會會從這些執政官中推選出一人為總裁官。如果城邦和貴族之間發生了鬥爭,還可能會出現某些人依靠武力而獲得政權以建立個人統治的「僭主政治」。在雅典,平民反抗貴族的鬥爭獲得了勝利,所以貴族政治為「僭主政治」所代替,最後變成了民主政治。在科林斯,經過政治鬥爭後,原先的貴族議會經過「僭主政治」而轉變為後來的貴族寡頭政治。斯巴達則始終保持著貴族政治的形式。
四、典型城邦
雅典和斯巴達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兩個城邦,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希臘的霸主。雅典是城邦民主制的典型,而斯巴達是貴族制的典型。實際上,雅典和斯巴達僅是具有代表性的最大的兩個城邦,同時這兩個城邦又因為後世的諸多歷史記載使得他們成為我們對於希臘文明認知的核心。除了雅典和斯巴達,還有很多其他城邦,比如說阿戈斯、科林斯、底比斯等。
(1)雅典
傳說雅典王提秀斯(Theseus,殺死人頭牛身怪物米諾陶洛斯)統一了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半島,並建立了中央議事會和統一的行政管理機構,並把雅典的所有公民分成貴族、農民和手工業者這3個等級,同時規定只有貴族才能擔任行政機構中的公職。這標誌著雅典開始初步形成。
約在公元前682年,國王的職位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3名分別掌管政治、軍事和宗教事務的執政官。執政官都由貴族出身,由民眾大會從貴族中選出,任職滿後進入貴族會議。貴族會議是最高的權力機構,負責國家的一切大事,包括審判刑事案件、推薦執政官等。
從公元前7~前6世紀,雅典貴族和平民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當權的貴族利用手中的權勢剝削奴隸,並利用高利貸致使農村的小農紛紛破產。由此,雅典出現了比較激烈的社會動蕩,甚至包括比較大範圍的平民暴動。公元前594年,梭倫被推選為雅典的首席執政官。之後,雅典出現了著名的梭倫改革。
梭倫首先發布了「解負令」,宣布取消一切債務,被抵掉的土地歸還原主,因欠債而被賣到外邦做奴隸的公民,由城邦撥款贖回;由於欠債而賣身為奴的公民,一律釋放。梭倫的改革,奠定了雅典國家民主政治的基礎。不過,梭倫改革並沒有完全滿足平民的需要,因此改革後的平民和貴族之間仍然存在激烈的鬥爭。
公元前560年,雅典庇西特拉圖以武力建立了「僭主政治」。不過50年後,「僭主政治」被推翻。公元前509年,克裡斯提尼成為首席執政官,他在梭倫改革的基礎上,再次實行社會改革,結束了雅典長達一個多世紀以來平民和貴族的鬥爭,確立了民主政治。
(2)斯巴達
約公元前10世紀,多利亞人建立了斯巴達城。該城由 4個村莊組成,直到公元前4世紀末完全沒有城牆,到公元前8世紀末,斯巴達人建立起一個基本統一了拉科尼亞的城邦。約公元前735~前715年,斯巴達初步徵服了西鄰美塞尼亞;繼而於公元前7世紀末鎮壓了當地人的大規模起義,將該地區完全佔領。約在此過程中創立了斯巴達國家。公元前9~前7世紀,斯巴達在向外擴張的同時,內部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原始公社逐漸解體,並逐步形成一整套有特色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
在徵服美塞尼亞戰爭中,很多戰俘和被徵服的土著居民被斯巴達人淪為「希洛人」,即奴隸。還有一些沒有完全喪失自由的居民,成為斯巴達國的個體小生產者。 斯巴達的土地被分成幾千塊,分給幾千戶斯巴達公民戶使用。不過斯巴達人並不親自耕種,而是將土地交給「希洛人」耕種。希洛人被固定在斯巴達人的土地上,居住在斯巴達人的莊外。每年收穫之後,希洛人都要向主人交納穀物和乳酪。
在政治上,斯巴達國家是典型的貴族寡頭政治。國家設有兩個國王,分別在兩個王族中世襲產生。這兩個國王擁有司法、行政和宗教的權力。在戰爭時,一名國王任軍事統帥,擁有較大的權力。長老會由前兩個國王、28名貴族組成,終生任職。長老會有權對斯巴達的戰爭、談判等進行決策,是國家最高的權力機關。此外,斯巴達也有公民大會,其成員由年滿30歲以上的斯巴達人組成,公民可以在大會上參加議案的表決和官員的選舉,但不能提出議案。
在軍事上,由於斯巴達人不參加農業勞作,因此實行全民皆兵的軍事制度。斯巴達人的嬰兒剛剛出生時,就被送到長老會檢查,身體健康的繼續留養;如果嬰兒病弱或者畸形,就要被扔入山谷。男孩從小開始就接受軍事訓練,崇尚軍事和武力。依靠經濟和軍事的強大力量,斯巴達國家成為古希臘貴族寡頭勢力的典型,並稱霸當時200多個城邦。
公元前6世紀中葉以後的斯巴達公元前6世紀中葉起,斯巴達逐步與伯羅奔尼撒半島大多數城邦組成伯羅奔尼撒同盟,成為希臘一個城邦集團的領袖。公元前480和前479年,斯巴達人在波希戰爭中曾任希臘諸邦盟軍統帥,與雅典等邦聯合反對波斯的侵略。公元前371年斯巴達入侵希臘城邦忒拜,大敗,國王戰死。隨後美塞尼亞獨立,伯羅奔尼撒同盟解體。公元前 192年,斯巴達被迫加入阿哈伊亞同盟,實際失去了獨立。羅馬帝國徵服伯羅奔尼撒半島後,公元396年斯巴達城為哥特人所毀。
(3)阿戈斯
阿戈斯(Argos,又譯阿爾戈斯)作為希臘城邦當中民主政治的另一個較有代表性的城邦。其關注度卻遠不如雅典,因為它的社會基礎是獨立的,小土地所有者成為公民的主體,使得阿戈斯城邦內部較為和諧,並沒有貴族與公民之間的長期鬥爭。同時在希臘城邦的混戰以及對外敵的抗爭當中,阿戈斯總處於中立態度,所以阿戈斯城邦的知名度並不高。
阿戈斯的締造者叫伊納赫斯。傳說他來自埃及,約公元前1986年,在距阿戈斯灣7公裡處建城,成為了那裡的第一位國王。國王后來得了一個孫子名叫阿戈斯,而這座城邦便因他的名字命名為阿戈斯。伊納赫斯建立了城邦後,立即向這裡的人民傳授耕種、紡織以及冶煉等技術,從而形成了古老的阿戈斯文化。直至以雅典為中心的另一股文化出現之前,阿戈斯文化在希臘大陸一直是佔主導地位的。
古風時代,阿戈斯是希臘諸邦中發展較快的國家。約公元前8世紀末,多利安人基本完成對阿戈斯平原的徵服,初步形成統一國家。約公元前7世紀,菲東建立了僭主政治,對阿戈斯的政治制度進行了某種程度的變革。
公元前494年左右發生的塞佩亞戰役,戲劇性地改變了阿戈斯的歷史。當年斯巴達國王克萊奧麥奈斯領兵入侵,由於應對失策,阿戈斯在戰爭中慘敗。據希羅多德記載,由於阿戈斯成年男丁損失嚴重,以至於奴隸掌握了政權。 直到陣亡者的兒子們長大成人後,才把奴隸驅逐出去,重新取得政權。為了補充塞佩亞戰役陣亡的人口,部分邊民被接納為公民,造成公民隊伍成分的變化,進而使阿戈斯走向了民主。
在阿戈斯城邦,所有人的貧富差距都不太大。而且人們熱衷於在田間勞作,而並不是參與公共事務,因為這沒有任何實際的收入和補貼。在阿戈斯權力甚至比雅典更被束縛,這也形成了一種穩定的政治狀態。在阿戈斯獨特的政治生態當中,他們既安分守己,也並不願意主動發起爭霸戰爭。
民主政治下阿戈斯的制度總體上與其他希臘城邦相似,有公民大會、議事會和若干官員。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議事會負責為公民大會準備和預審議案,官員具體負責不同領域的事務。公民大會的出席者是農民而非公民。阿戈斯的城邦民主制在某些時候還超越了雅典和斯巴達。其民主政治自公元前5世紀初建立,一直延續到希臘化時代。僅在公元前418~前417年被短暫推翻。由於古典文獻不足,考古學能夠提供的證據有限以及古希臘史研究中的雅典和斯巴達中心的傾向,阿戈斯的民主政治一直未能受到應有的關注。時至今日,關於阿戈斯民主政治的諸多問題仍模糊不清。
(4)科林斯
科林斯位於科林斯地峽西南端,扼中希臘與伯羅奔尼撒間的交通要道。邁錫尼文明時代已有科林斯城。
公元前8~前6世紀,科林斯不僅有發達的農業,而且過境貿易很興旺。科林斯的陶器享有盛名,造船和航海業都有很大發展。科林斯先後建立了許多殖民地,如敘拉古、科爾居拉、波提狄亞、安布拉基亞等。公元前8世紀至前7世紀中期,巴希阿德斯家族把持城邦政權,實行貴族寡頭統治。希普塞盧斯(約公元前657~前 627在位)推翻巴希阿德斯家族,建立了僭主統治。其子佩裡安德爾當政時(約公元前627~前586),科林斯國勢昌盛,為了便於科林斯灣和薩羅尼科斯灣之間的貨物運轉,修建了用石頭鋪砌的連接兩個港口的大道。文化、藝術、建築都很繁榮。這一時期科林斯人發展了科林斯柱式——古典建築在愛奧尼柱式和多立克柱式之後的第三種柱式,科林斯柱式是三種柱式中最複雜的,顯示這個古代城邦積累的財富和奢侈的生活方式。約公元前 581年,僭主政體被推翻,代之而起的是少數富人掌握政權的貴族政體。公元前6世紀後期,科林斯加入了伯羅奔尼撒同盟。
在希波戰爭的早期階段,科林斯積極參加了溫泉關、普拉蒂亞、薩拉米斯和米卡列戰役。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前和戰爭中,科林斯和雅典的矛盾一度達到很尖銳的程度。但是戰後,在公元前395~前387年,科林斯與阿戈斯、忒拜、雅典等城邦結盟,在波斯支持下進行了反對斯巴達的科林斯戰爭。公元前 338年以後,基本上從屬於馬其頓。公元前 196年羅馬打敗馬其頓,宣布科林斯「獨立」。公元前 146年,科林斯為羅馬所滅,居民大批淪為奴隸,城市被徹底摧毀。公元前46年G.J.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前100~前44)曾予重建,成為羅馬治下的亞該亞行省的中心。
(5)底比斯
底比斯是希臘最古老的城邦之一,位於維奧蒂亞地區的中心。根據考古發掘,早在邁錫尼文明時期(公元前1250年以前)該地區就已經有一座擁有堅固城防的城市。然而由於多利安人的入侵,這段時期的歷史已經不得而知了。直到公元前七世紀前後,才有關於這個城邦的歷史記載。底比斯作為希臘最古老的城邦之一,在希臘神話中佔有相當重要的篇章,例如,希臘神話中著名的悲劇人物俄狄浦斯王便是底比斯的國王。
公元前6世紀,在底比斯的主導下,維奧蒂亞地區的城邦組成了同盟,該同盟自公元前5世紀開始便受底比斯控制。底比斯雖然是地區強國,但與和它毗鄰的雅典比起來,它仍是個二流國家。底比斯試圖吞併其他城邦的舉動總會受到雅典的阻撓,這讓兩國之間產生了難以彌合的矛盾。
公元前480年,波斯帝國的國王薛西斯一世親率陸軍30萬及戰艦1000艘入侵希臘,這就是「第二次希波戰爭」在溫泉關戰役中,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所率領軍隊只有300名斯巴達人,他們被後世尊稱為「斯巴達三百勇士」,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也戰死沙場。然而實際上,這次戰役還有400名底比斯人。雖然後人只記得這三百名斯巴達戰士的英勇無畏,但那四百名底比斯戰士也有著不亞於斯巴達人的勇氣與決心。然而,為什麼這四百名底比斯戰士被遺忘了呢?
辱沒這四百名底比斯勇士的英雄事跡的不是別人,正是底比斯人自己。溫泉關戰役後不久,也許是出於對雅典的憎恨,也許是出於對波斯帝國的恐懼,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底比斯選擇向波斯帝國投降。在公元前479年的普拉提亞戰役中,底比斯更是堅定的站在波斯帝國一方。最終,希臘聯軍戰勝了波斯帝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然而底比斯作為希臘人的叛徒,其所遭受的懲罰卻僅僅是剝奪了它在維奧蒂亞聯盟中的領導地位。
公元前457年,斯巴達向底比斯伸出了友誼之手,它幫助底比斯重新成為維奧蒂亞地區的領導者,底比斯則加入了斯巴達主導的伯羅奔尼撒聯盟,成為斯巴達安插在雅典身邊的一個釘子。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斯巴達擊敗雅典,成為整個希臘地區的霸主。
科林斯戰爭後,希臘世界的兩大霸主——斯巴達和雅典兩敗俱傷,實力大減,底比斯的機會終於來了。公元前379年,在伊巴密濃達領導下,底比斯趕走了斯巴達人,取得了獨立和自由。隨後,底比斯採用民主的方式重組了維奧蒂亞聯盟,即由維奧蒂亞七個區域選舉出來的代表統領整個聯盟。這次重組使底比斯與維奧蒂亞成為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在此後的歷史中,維奧蒂亞幾乎成為了底比斯的同義詞。
為了粉碎這個新興的聯盟,斯巴達人在公元前378年至公元前371年之間,三次入侵底比斯,但都遭到了挫敗。在留克特拉戰役中,伊巴密濃達和底比斯聖隊一戰成名。儘管在留克特拉之戰中,斯巴達人損失慘重,但伯羅奔尼撒半島還仍在斯巴達人的控制之下,因此伊巴密濃達決定帶兵入侵伯羅奔尼撒,徹底終結斯巴達的霸權。
在公元前370年~公元前362年的入侵伯羅奔尼撒的戰場上,底比斯取得了絕對的勝利。但在第四次入侵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底比斯失去伊巴密濃達的領導,底比斯的霸業剛剛開始便結束了。斯巴達、雅典則在這場戰爭中遭到重創,他們在短時間內也無法恢復昔日的輝煌,此後再沒有一個城邦能稱霸整個希臘世界。與此同時,北方的馬其頓正在迅速崛起,這個曾被希臘人視為蠻族的國家將帶領希臘世界走向新的紀元。
五、結語
古希臘形成的城邦,是歐洲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在經濟、文化、科學藝術等方面給人類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遺產。城邦發展過程中進行的改革,奠定了希臘的民主政治制度,成為後來歐洲民主政治的基礎。因此,古希臘的城邦文明被廣泛譽為歐洲文明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