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個高中女孩失聲痛哭的視頻被推上熱搜,原來她是一位衡水中學尖子班的女孩,剛在一次模擬考中發揮失利。
視頻看著令人心酸,小女孩打電話給父母時壓抑不住而痛哭。
這次數學題特別難,大家都考得不好,但是我只有兩位數,跟普通班的水平一樣;
我本來就是外地的,如果高考考不好對不起三年來受的這些苦;
一年多沒回家了,寒暑假都是時間短,作業多。
十六七歲的年紀,還沒有脫離花季的浪漫和雨季的叛逆,卻承載了背井離鄉的壓力。長期重複著成年人都望而生畏的696生活,哭訴之言,也句句扎心。
無獨有偶,在剛過去的5月4日,是衡水中學一年一度的開放日,一位父親舉著吊瓶,帶著正在輸液的女兒來參觀,被網友稱為現實版的「狼爸」。
10歲的女兒連續四天發高燒到38、39度,但父親認為開放日機會難得,一定要帶孩子來感受下這種學習的氣氛。
這位父親用憨厚的聲音鼓勵孩子大聲答應,一定要考上這裡,不能辜負老爸的期望。
一片評論裡聲音雜亂,有批判這位父親沒文化真可怕的,有心疼孩子這麼小就要這麼累的,有說衡中高壓模式是有病的。
有人說自己沒本事為什麼就一定要要求孩子有本事,莫名其妙的給孩子一堆要求,不完成估計到時候還要嫌孩子丟人。
還有人說這個父親只是想鼓勵孩子,就算身體不適這一點父親做的欠考慮,但是這就是當下很多老百姓對子女成才的渴望!
有位網友說的很含蓄:每次看到這種新聞都感覺挺難受的,但又非常理解。
很無奈,割裂的認知和分層的社會,一直都是這個世界本來的面目。
每年到了五六月份,就有兩個不花錢還能上熱搜的名字,一個是衡水中學,另一個是毛坦廠中學。
毛坦廠,既不生產毛毯,也不製造坦克,更不是一個廠子。然而卻是安徽省六安市一個聞名全國的教育重鎮。
成立於1939年的毛坦廠中學歷史悠久,從抗戰時期開始就是大別山解放區最好的中學。由於地處大山,又是中國最窮的地區之一,九十年代之前,一直是六安市一所名不見經傳的普通鄉鎮中學。
2001年評上省重點之後這所山裡的學校開始發力,規模急劇擴大,從這個學校每年參加高考的人數超過萬人,升學率超過90%,成為網紅級別的「高考工廠」。
近些年的每個6月5日,全鎮萬人送考大軍盛況,也漸漸成了毛坦廠鎮的一個特殊「節日」。
毛坦廠中學副校長說,「別的重點高中主要抓尖子生,我們的目標是讓普通生也能考上理想的大學。」央視記者曾去採訪,發現這所中學一個殘酷的真相:80%學生來自農村,父母均為打工者。
在階層流動通道閉塞的現階段,高考仍是大多數平民孩子不得不走的「通天獨木橋」,沒有人、也不敢有人拿孩子的前途說不。
說到底,貧窮家庭的孩子,只有苦讀,才能獲得公平競爭,否則拿什麼和富二代,官二代比呢?
來毛坦廠中學的孩子,絕大多數來自農村、小城鎮的中下階層家庭。對他們來說,要想過得比上代人好,靠什麼,只有高考了。按毛中老師的口頭禪,挽救一個孩子就是挽救一個家庭。
從這裡走出的孩子們知道了自己的起點在哪裡,會通往什麼樣的地方,這種思想格局會使他們在以後的人生中不斷獲益。
同樣是高考失利,有人把孩子送到國外,有人送到毛坦廠,更多的是送到東莞的電子廠、廊坊的配件廠,這些真正的工廠。
在那裡,是沒有人整天看著你背書做題,也沒有人說你學習不好,讓你壓抑頭疼,或者沒收你所謂「無關用品」。
真的沒人再為學習為難你了。 也沒人在乎你能不能上大學了,沒人在乎你有沒有未來,你不再被當作一個18、19的大孩子了,你只是一個合格或不合格的勞動力。
他們關心的是,今天你幹了多少活兒,跑了多少單,周末還能不能加班。
教育的意義是什麼?專家們各有各的說法。首先,在這個競爭壓力如此大、變化如此劇烈又如此快的時代,教育最首當其衝的意義是,讓大多數家庭的孩子因為好的教育能在殘酷的社會立於一席之地。
在殘酷競爭的人口大國,教育永遠無法普遍性完成它育人的最高目的。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已經演變成優勝劣汰的一種手段。
說到底,不管在哪兒,只要想取得好成績,就得刻苦,而衡中和毛坦廠只不過幫起點較低的孩子們做得更極致化而已。
就像衡水中學隨處可見的標語一樣:不想一輩子吃苦,就必須聞雞起舞!
魔鬼式的訓練,成為了這些底層孩子們過關斬將的利器,短時間內提高成績的同時,也把一些省份的高考分數抬得那麼高。
遺憾的是,在目前這種計劃招生體制下,每個省市的大學錄取人數是一定的。大家一起玩命拼分數,實際上不過是關起門來自相殘殺而已。
但是具體到一個一個學生身上,每個人的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多用點功,爭取把別人擠下去。不管教育學專家如何討厭衡水中學、毛坦廠,都阻擋不了它們成為周邊貧寒子弟的希望。
有調查數據顯示,農村的中學輟學率,已經超過了60%,可那些感覺自己孩子有希望的家長,也大多只有通過毛坦廠這樣的方式,才有可能讓自己的孩子進入那些211、985大學。
至於畢業以後,這些孩子們有沒有出息,那是另一碼事兒了,但至少能讓自己的孩子在大學期間,跟那些牛人的孩子坐在一個教室裡。
推進高考公平,讓孩子們有更多元的成才選擇,不應該只是一句脫口而出的話而已。
想進一步探討更多人生的看法
▼識別下方二維碼添加米筐秋實微信▼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公眾號對話框回復「轉載」查看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