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遊記文學書寫的園林特性——兼論與山水遊記的不同

2020-12-27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李小奇,商洛學院人文學院講師

  伴隨構園遊園活動而產生的園林遊記在中國古典文獻中有大量的作品傳世。中唐之前遊園之作多為「賦」「序」的文體形式,中唐之後以「記」體為主。隨著園林的興盛,不僅湧現了大量單獨篇翰的園林遊記,還出現了一定數量的園林遊記匯錄。如宋代張禮的《遊城南記》、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周密的《吳興園林記》、王世貞的《遊金陵諸園記》皆為記述遊園而生成的園錄。劉侗《帝京景物略》、孫國敉《燕都遊覽志》等雖不是記園專書,但也有一定數量的園錄。

  園林遊記因遊園林而記,與山水遊記同為遊記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從遊記文獻載錄可見其園林特性和文類獨立性都沒有受到足夠重視,文獻編撰者多將兩者混而同一,共同載錄。如宋人陳仁玉所編《遊志》的存世目錄,元末明初陶宗儀編撰《遊志續編》,明代何鏜輯錄《古今遊名山記》,王世貞《名山記廣編》,皆可見園林遊記和山水遊記混錄的情況。即使清代吳秋士刪繁就簡輯錄而成的《天下名山遊記》還是將少量的園林遊記置於其中,如《賜遊西苑記》《遊梁氏園記》。清人王錫祺《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四帙十五卷至二十八卷收錄山水遊記,儘管編者按照遊覽對象做了較細的分類,但還是將園林遊記和山水遊記置於同一類屬。最典型的是明代王世懋撰《名山遊記》,共收八篇遊記,前七篇是遊名山記,最後一篇《遊溧陽彭氏園記》則為園林遊記,顯然是把園林遊記和山水遊記混同了。

  不過在類書文獻中,明代賀復徵《文章辨體匯選》專設了「園墅」門類,清代蔣廷錫等編纂的《古今圖書集成·經濟·考工典》專立園林類目,其中「園林部藝文」收錄園林遊記,如蘇軾《靈璧張氏園亭記》、劉因《遊高氏園記》、王思任《遊寓園記》等。這說明古人也注意到了記園文學的園林特性,有初步的園林文學類分意識。可惜這樣的文學意識在後世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在當代中國古代遊記研究中,山水遊記以其文學性、輿地記因其地理學價值備受關注,而園林遊記尚未得到應有重視,無論是遊記次文類的劃分、遊記史、文學闡釋研究都鮮有提到園林遊記。唯李浩教授在《微型自然、私人天地與唐代文學闡釋的空間》一文中首次提出「園林遊記」這一命題,其遊記類分觀點和園林文學觀念值得重視並得到學術回應。園林遊記研究無論對文學還是古典園林藝術都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應當深研細究。

  事實上,園林遊記和山水遊記同為遊記中的重要次文類,它和山水遊記雖有一定關聯,在文學發生的動因、寫作方法、篇章結構等諸多方面都有共性,但也以其園林文學特性而有別於山水遊記,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遊賞對象不同。園林遊記的遊覽對象為園林,園林是人工營造的「第二自然」。園林內花木栽植、疊山理水、疏渠匯池、養畜禽鳥、安設亭榭等都要遵循造園原則精心卜築,正如明代祁彪佳的治園理念「如名手作畫,不使一筆不靈;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語不韻」(《寓山注·序》),用詩心畫意方可構成富有情韻的審美空間。如李復《遊歸仁園記》記述中書侍郎李邦直的歸仁園,「南引伊水,舟行竹間」,方塘內「新荷方出,若斂而羞」,「穿深徑,度短橋,登草堂,清池浮軒,竹樹環舍,蓊鬱幽邃,與外不相接,若別造一境」。曾三聘《岡南郊居記》「餘步自東,登梅臺,入海棠洞,之雲岑,玩東南諸峰,眺牧野,俯蓮灣,還憩林屏,以會於西徑;經杏園,登松皋,晞朝陽之溫,佇夕月之輝,意得自適,非飢與寢,輒忘還也。」明代米仲詔的勺園「太乙葉」周遭白蓮環合,「翠葆樓」四圍玉竹環擁(孫國光《遊勺園記》),園林中的山水自然都是審美觀照後的第二自然,且與建築相映成趣,渾然一體,形成特定景境。計成所言「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園冶》)強調的正是園林的自然性與設計感的完美統一。

  山水遊記的遊覽對象多是原生態的自然山水,未經人工開發改造,構成可遊不可居的公共與開放的審美空間。如袁枚《遊黃山記》中立雪臺穿石而生的古松,大小清涼臺下如筆、如矢、如筍、如竹林、如刀戟、如桅杆的山峰,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環山多傑木,絲杉翠檉,千千萬萬,若神官蒼士,聯幢植葆,駢鄰倚伏,沈毅而有待者」「由西峰之北數百步,矻然巨石,屏張笏立,上下左右可再十尺,劃而三之,若『川』字」(蔡襄《遊徑山記》)。文中描繪的高大原始樹林,如同屏張笏立的巨石無不彰顯著大自然的神奇魔力。山水遊記一般在遊記文獻的名山記中載錄,也體現了古人文學意識中山水的純自然指向性。

  其二,遊賞體驗不同。園林遊記書寫豐富多樣的園林生活體驗。公共園林主要為娛樂性遊園體驗,嘉令時節人們遊賞園景,觀看雜技、百戲、樂舞等,如符載《上巳日陪劉尚書宴集北池序》記載的就是遊園觀看盛大賽龍舟活動的情景。歐陽修的《真州東園記》記載揚州東園「嘉時令節,州人士女嘯歌而管弦」的遊園盛況。其他類型的園林主要表現為優雅安適的園居生活體驗,既可遊園盡享四時美景,又可撫琴、弈棋、吟詩、飲酒、品茗、賞曲、典籍整理、金石鑑賞、參禪論道、教課子孫等,具有濃厚的文化意蘊。如黃裳寫其友人「乃之圃之中,諷遺編,鳴寒弦,銜素杯,戰枯局,聯詩篇,點花數,與忘形交,於此為談笑,以寓道情之至樂」(黃裳《默室後圃記》)。園居生活充滿文人高雅的意趣。張守《四老堂記》:「時曳杖步屟,徜徉其間。老兄弟間來問疾,則相與講衛生之經,談出世之法,醉賢人之酒,而飽腐儒之餐。」張守退老園林享受天倫之樂,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陳維崧《依園遊記》:「先生與諸客分踞一勝,雀爐、茗碗、楸枰、絲竹、任客各選一藝以自樂……梨園弟子演劇,音聲圓脆,曲調濟楚……」揚州知州畢載積於康熙三年(1664)在依園遊園會友,眾賓選藝自樂,同賞劇曲,盡顯雅人深致,極盡人間清曠之樂。園林內既是生活空間又是文化空間,詩性棲居的園林生活閒雅逸樂,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和高雅格調。

  山水遊記書寫的是暢遊自然山水的居外體驗,如曾鞏的《遊山記》、錢謙益的《遊黃山記》九篇等,表現涉險歷奇的自然之樂,相對單一,不同於園林多元生活的晏處之樂。

  其三,遊賞解悟不同。園林遊記重在書寫對園林景、人、事的解悟,抒發園林幽情,寄託精神追求,表達園林興廢遷化之思。黃庭堅的友人時運不濟,仕進無門,退而卜築南園,園中種竹,竹中作堂,名曰「青玉堂」。「歲寒木落而觀其色,風行雪落而聽其聲。」(黃庭堅《東郭居士南園記》)東郭居士觀竹色聽竹聲,以竹表達自己的精神追求。遊園者解悟到的是竹子和園主高標孤傲的品性。蘭、竹、梅、菊、桂、松、柏等植物都是園林重要景素,無不體現著文人趣尚和精神氣質,是文化符號亦有象徵意義。王思任《遊寓園記》寫到園中「笛亭」乃削竹為亭,賞之而知「存中郎舊事」,言指蔡邕逸事,「昔吾嘗經會稽高遷亭,見屋椽竹東間第十六可以為笛,取用,果有異聲」(張騭《文士傳》)。「笛亭」不僅承載著悠遠的文化內涵,也傳遞出園主雅好竹笛清音的志趣。

  北魏楊炫之對洛陽園林的興廢之嘆在宋代李格非那裡得到了強烈的呼應,「園圃之廢興,洛陽盛衰之侯也」(《洛陽名園記》)。此後,王禹偁在皇祐元年(1049)與紫薇郎畢公遊李氏園林寫下《李氏園亭記》,記述了李侯「不議物之貴賤,不計時之有無」,花費巨資建造園林,但園林幾經磨難未能善保的事跡,悲嘆「吾見乎為公侯廣第宅,連坊斷曲,日侵月佔,死而不已。及乎墳土未乾,則為子弟獄訟之具者,亦足悲也」。正如陳子龍遊王世貞弇園所慨嘆的那樣「風流搖落無人繼,獨立蒼茫異代心」(《重遊弇園》)。

  山水遊記重在表達遊賞自然奇觀的解悟,如袁枚《遊廬山記》、姚鼐《登泰山記》驚嘆廬山、泰山的奇險景觀;袁宏道的《滿井遊記》寫早春出遊「若脫籠之鵠」,感受置身自然的舒放之樂;方苞《遊雁蕩記》見山之「巖深壁峭」而生「嚴靜恭敬」之心,解悟「成己成物」的「守身涉世」之道,闡發處事哲理。

  園林遊記伴隨著園林的興盛和遊園活動而生成,與山水遊記雙峰並峙,二水分流,是遊記中的不同次文類。園林遊記以園林為書寫對象,構築起特定的文學空間,體現出園林文學的特性。

  《光明日報》( 2019年07月29日 13版)

[ 責編:曾震宇 ]

相關焦點

  • 錢塘江遊記述論
    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遊歷於錢塘江畔,他們或發登山臨水之妙言,或抒觀江泛舟之情懷,所成遊記不僅為錢塘江注入文化底蘊,更具有很高的文獻與文學價值。這些賦、序、書信等遊記文本甚夥,但卻散落於各類書籍中,缺乏系統專門的整理與研究。且目前學界對地方性遊記的研究處於相對缺失狀態。
  • 散文的寫法-風景遊記法
    這種寫法寫成的散文有一個專有的文體名叫做遊記。我國遊記文學源遠流長,名家輩出,代代都有精彩的遊記散文膾炙人口。例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柳宗元的《永州八記》,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朱自清的《漿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都是一代名篇。
  • 重尋文人遊記傳統的努力 ——讀《賈平凹遊記》
    在當代散文日趨邊緣的發展狀況中,遊記散文的處境顯得尤其尷尬。上世紀九十年代勃然興起的「文化大散文」,看似放大了遊記散文的格局和氣象,實則反使之流於空洞,淡化了遊記本身的特性。而新世紀以來網際網路及網際網路文化的飛速發展,更將人們帶入「圖文時代」,這一方面促成了圖文並茂的「攻略式遊記」及「行走文學」的批量製造;另一方面,圖片的大量引入也使得文字的功能性變得模糊不清,甚至,在相當程度上,文字已淪為圖片的註解和附庸。
  • 「天人合一」思想對古典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園林設計中人們經常提到「天人合一」,我們將其稱為一個思想。可以說,「天人合一」思想已經滲透到社會上的各個方面,中國的建築、環境、文學、繪畫、園林等都與「天人合一」的相關理論有關。本文以「天人合一」思想與古典園林山水空間的構建為依託,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對皇家園林及私家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 李品:中國園林和日本園林之間有什麼相似和不同?
    一直以來我們對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其實一直是採取朝代這個說法來區分發展階段,但馮紀忠先生提出過一個觀點讓我深切認同。這源於Ernst Casirer在《人論》中的一句話:「我們不能把藝術的東西根據政治來斷代」,比如,唐的詩文書畫和宋的詩文書畫,文可以斷在晚唐,詩可以斷在五代,畫可以斷在南宋。所以,載體不同,結構不同,不能「一一對仗」。
  • 論旅遊達人,他當第二,誰敢當第一?富二代的遊記竟成了軟文典範
    多少人在羨慕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可是500多年前卻有個人用一生縱情山水抒發著對華夏大地的熱愛。論投胎,我可是專業的卻話明朝萬曆十四年間,江陰的徐有勉迎來了第二個兒子。如果按照現代人的說法,這個孩子別的不說,至少在投胎這門技術上修煉到了高階。
  • 日本枯山水的形成發展過程,枯山水是超越園林的園林藝術
    以往的園林以石為山、引水為池、植樹成林,但都是石即是石,水即是水,樹即是樹,只是依據不同的理念將這些要素進行組合,但是枯山水卻完全不同。山倒還罷了,它竟然以砂為水,以靜止之水紋代替運動不止的波浪,以極簡抽象的方式來表達日本人對於園林藝術的理解:「一片白砂,幾塊石頭,就是大千世界;一剪植籬,幾叢矮樹,就是萬般風雲。砂就是海,石就是島,砂紋起波濤,樹籬築海浪,這就是枯山水園林。」
  • 海澱區北京大學高等學府旅遊景點遊記
    海澱區北京大學高等學府實拍圖一北京大學精神是北京大學校園文化的精髓和核心,百年來,北京大學的精神世代相傳,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北京大學人民承擔著不同的歷史使命,但他們始終以愛國主義、明清時期,它是皇家園林,幾百年來,它是基本的模式和魅力依然存在。校園北面毗鄰圓明園,西面毗鄰頤和園,北京大學充分利用了這一珍貴的歷史遺產,營造了風景如畫的校園環境,既具有皇家園林的壯麗,又具有江南山水的優美特徵。不僅有亭閣等古典建築,還有山水環繞、湖水相連、堤島錯落有致、景色宜人;校園古樹、樹蔭、四季常青、花鳥環抱、園林風光漸變。
  • 遊記文學作家簡·莫裡斯:她從未停止對城市的行走和書寫
    莫裡斯在半個世紀的行走與書寫裡,總是從一個遊客的視角開始,漸漸深入這些地區的特性。她對城市性格的精準把握,與她的記者素養密不可分。她最主要的作品是《大不列顛治下的和平》三部曲和幾十本遊記,比較著名的有《西班牙》、《威尼斯》、《的裡雅斯特》、《雪梨》、《牛津》、《香港》等,被《泰晤士報》評選為「二戰後英國最優秀的十五位作家」之一。可以說,她的遊記和歷史著作一樣,在史料中披沙揀金,尋求這些地區何以為今的密碼。
  • 中式園林VS西式園林,不同文化背景的兩種不同風格
    世界園林可劃分為東方園林和西方園林兩大類,東方園林以自然山水為風格的中國古典園林為代表,西方園林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埃及古代園林、伊斯蘭古代園林,其典型代表是形成於17世紀以幾何風格著稱的法國古典園林。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品鑑東西方園林的差異之處。
  • 日本園林源於中國,為什麼又和中國園林如此不同?
    在1928年發表的《中國漫談》一書中,村松梢風講述了他在遊覽了杭州西子湖畔的別墅式宅邸,首次領略中國園林之美時的心得:「中國的庭園宜於從外面觀看,這是與日本的庭園在意趣上不同之處。日本的庭園是宜從屋內、從席地而坐的客堂上望出去的園林,任何一座名園都是依此精神而設計的。」
  • 古代山水文學之祖竟然是一部地理學著作,《水經注》
    文人對山水的喜愛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詩經》、《離騷》中都有描寫樂山樂水的片段。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詩一枝獨秀,促進了山水文學的發展。這時描寫山水已經成了一個文學創作熱點,有人把山水當成朋友,有人把山水當成寄託,還有人把山水僅僅當成自然景物。
  • 天人合一、咫尺乾坤:蘇州園林的東方魅力
    這座位於長江下遊的城市是一座「名貴」之城,馬可波羅在遊記中寫道。聯想到萬裡之外的故鄉,他親切地稱蘇州為「東方威尼斯」。千百年來,交錯縱橫的水道使蘇州繁榮不衰,富足的蘇州人建起了一座座典雅秀麗的園林。從蘇州乘高鐵到上海只需20多分鐘,這座城市至今仍是中國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城內尚存100多座古典園林,其中有九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 小學生遊記怎麼寫?記住3個重點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記錄旅遊見聞的遊記吧!遊記是描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是通過對自然風光、人物景觀以及其中的人與事進行描繪,來達到記事、抒情、說理等目的。所以寫遊記時,一定要具備「遊」的經歷。沒有「遊」,也就不切記一、切記:交代主體與地點主體指的是做這件事的人或集體。
  • 山水園林股份有限公司簡介
    中國園林網4月9日消息:山水園林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金為9000萬元,2014年公司順利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並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成功掛牌,成為河南省第一個「新三板」生態園林企業。
  • 五個「古」字園林遊記
    上海有五個帶古字的園林。分別是:奉賢區的古華園、浦東新區的古鐘園、閔行區的古藤園、金山區的古松園和嘉定區的古漪園。五個園林在造詣上各有側重,各有驚喜,各有所長。是園林愛好者的必遊之處。一、古華園 進入古華園,照壁上刻著醒目的「古華園」三個字。
  • 日本園林獨有要素,枯山水到底是什麼?
    枯山水又稱假山水(鎌倉時代又稱乾山水或乾泉水),是日本園林獨有的構成要素,堪稱日本古典園林的精華與代表。日本人好做枯山水,無論大園小園,古園今園,動觀坐觀,到處可見枯山水的實例。在白沙上描繪出沙紋,看起來像河或像大海,再或者又好似雲海,映射出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這就是枯山水,無水,卻讓人感覺到水,這種表現方法就是枯山水的特點。濃縮了山水自然的枯山水庭園,將禪宗的美學與造園藝術融合於一個空間內,給了人們一個思考人與自然、暫時逃離塵世喧囂的時間與空間,置身其中仿佛也是一種修行。現在,即便是普通人可以身臨其境,觸摸到禪宗的內核與造園之美。
  • 【時文選粹】宋代文人園林的神韻:會心山水不在遠
    園林中的建築、山水、花木等結合地勢,靈活分布;各景主次分明,重點突出,在一塊不大的區域內,運用對比、襯託、層次、對景、借景等手法,以山水關係為主線,水隨山轉、山因水活,營造出美妙意境。公元1368年至公元1911年,明清的宮苑都為藝術水平很高的山水宮苑,是我國古代造園發展的鼎盛時期,也是整個中國古典園林創作的總結。這一時期,大江南北的園林蓬勃發展,名園輩出,形成了南北藝術的融合。
  • 遊記作文第一講:遊記作文的概念及分類
    遊記類作文的概念遊記類作文就是以作者真實的旅遊見聞和感受為題材的一種記遊性散文。它是以大自然作為主要描寫對象,通過描繪風光,描寫景物,表現出自然的美和生命,使讀者隨著作品所展示的山水畫卷,神遊千山萬壑,領略奇麗風物,觀賞名勝古蹟,見識鳥獸蟲魚,瞻仰建築風貌,讓所讀之人宛如身臨其境。遊記類作文重點是抓住環境特點,體會思想感情 。
  • 蘇州園林與日本園林異同及成因分析
    中國園林與日本園林既有極深的關聯,也有著後續的創變之異。那麼它們之間的具體區別何在呢?下面這篇文章有助於大家了解並區分二者之不同。 蘇州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