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對山水的喜愛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詩經》、《離騷》中都有描寫樂山樂水的片段。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詩一枝獨秀,促進了山水文學的發展。這時描寫山水已經成了一個文學創作熱點,有人把山水當成朋友,有人把山水當成寄託,還有人把山水僅僅當成自然景物。
北魏時期,酈道元給《水經》寫了一部注釋叫《水經注》。這部書按內容劃分屬於地理學著作,如果按照文學藝術表現力劃分,這部《水經注》在古代文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後人稱讚這部書為「古代山水文學之祖」。《水經注》中系統地介紹了自然山水,民俗風情、名勝古蹟、神話傳說等能內容,描寫細緻,詞句雋永,可以當成一部散文集閱讀。
《水經注》中有一篇《三峽》,用上百字就寫出了三峽的四季更替與萬千氣象。文中用了很多四字詞組,如「重巖疊嶂」、「隱天蔽日」、「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四字詞組的運用讓文字之中多了修飾之美,不但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讀後細細回味還能感受到餘韻嫋嫋。後世有很多文學家喜歡這篇《三峽》,反覆學習這種簡練傳神的寫作風格。
酈道元學識淵博,寫到名山的時候,往往能夠聯想到與之相關的歷史傳奇。比如他在描寫首陽山的時候,在書中補上了伯夷叔齊的故事。描寫山水,引用史料,採用詩賦印證,這麼多的寫作手法輪番運用,也為後人書寫遊記類散文帶來很多靈感。《水經注》不僅可以當作地理著作學習,還可以當成散文精品欣賞。
《水經注》對後世文學創作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對於唐代散文的影響。可以這樣說,柳宗元的很多山水遊記散文中都有酈道元的文風。比如柳宗元在《小石潭記》中寫道,「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這句話明顯套用了酈道元的「俯視遊魚,類若空乘」。受到酈道元的影響,唐代散文家描寫山水時學會了動靜結合的創作手法,讓山水之美有了畫面感。
明代著名散文家袁宏道採用白描的手法描寫山水,這樣的寫作方法也是受到了酈道元的影響。有人評價過,有三位擅長寫山水散文的作家,酈道元是老大,柳宗元排老二,第三名就是袁宏道。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根據自己的遊歷考察寫出來《徐霞客遊記》,其中精彩的描寫可以與《水經注》媲美。徐霞客能夠走上地理考察的科研道路,就是受到了酈道元的影響。
拓展閱讀
「舉頭望山月」還是「舉頭望明月」,《靜夜思》的版本之謎
用最恰當的字表情達意,古詩詞中的「鍊字」
畫中有詩意,水墨繪佳境,謝時臣山水畫《溪山雨意》
文氣是什麼氣,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