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鮮為人知的地理學著作——清人汪日暐和他的《京省水道考》

2021-02-16 樂平文化與鄉賢

一部鮮為人知的地理學著作——清人汪日暐和他的《京省水道考》

尚 源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木刻版印刷的《京省水道考》(北京出版社已於1998年出影印本),是清代乾隆年間拔貢、歷崇仁上高教諭的樂平港口村人汪日暐所寫的一部洋洋二十萬言的長篇地理學著作。汪日暐自幼便鍾情於地理學,如他在自序中所說,「愚自束髮授書,即殷殷此道」,積自幼之所學,「遷延十數年間」,「博為諮詢,曲加考證」,「又時加考訂」,終成此書。《四庫全書》纂修官、進士許霖在《序》中言,作者「周曆於名山大川間者,十易葛裘(指夏裝與冬衣)乃玖,得而窺其涯涘(意為窮盡)焉」。書中,我國北自黑龍江、松花江,南至珠江、灕江;西起藏區星宿海、氓江,東到秦淮河、錢塘江,這泱泱大中華密如蛛網的南江北河、大川溪流,皆囊括其內,敘述備矣;書中,全國的江河湖泊,其走向、其源流、其流域面積,以及水畔之城邑位罝、水源之山川地貌,亦詳密細緻地表述出來,可謂「大川必載,眾壑無遺」。古人評此書「可以補《水經》之簡略,正《山海》(經)之虛荒」,應該說,這是一部可與酈道元《水經注》相媲美的一部地理學著作,惜之作者鮮為人知,亦惜之書作鮮為人知。須知,認真研讀該書,會覺得其囊括河流之全、辨析源流之明、敘述流域之細、列舉山脈之廣、涉及城邑之多、考據水名之切、引用名典之詳,均可謂鮮有之,精確齊備之。

一是囊括河流之全鮮有之。《京省水道考》(以下簡稱《考》)全書的「水道」考,包括有全國分省的「水道考」,「各省直水道總略考」,囊括了我國除新疆、西藏之外全國各省的河流水道。在分省的「水道考」中,逐條河流、逐座城邑,從起源到支流,條分縷析,旁徵博引,娓娓道來。

以《浙江水道考》為例,其中除涉及浙江境內的主要河流如錢塘江、曹娥江、苕溪、靈江、飛雲江、鄞江等,還從北到南列舉了各縣域內的百十條大河溪流。汪日暐在書中,從湖州孝豐縣的董嶺水、南嶼水、白水流入苕溪說起,到安吉縣、長興縣的梅溪、荊溪、箬溪、餘甖溪;又武康縣的後溪(蔡公溪)、新溪,德清縣的施諸溪、霅溪、寶溪、練溪、潯溪等;再餘杭、臨安、嘉興、海鹽諸縣的錦溪、石境溪、仇溪、韮溪、秦溪、語溪、車溪、芝溪、錢溪、穆溪、橫浦水、澉浦水,等等。僅就杭嘉湖一帶而言,就有近30條河流之多,不勝枚舉,窺一斑而知全貌,足見《考》書中敘說河流之全。

二是辨析源流之明鮮有之。《考》在「考」中,不是單純地「說」河,說河之其名稱、河之其位置、河之其屬地,而是考「水道」,其「道」自何處來,流向何處,即辨析其之源流走向,以至分支清楚、脈絡明晰。

以《甘肅水道考》為例,如寫到黃河時,「黃河源發西藏星宿海,東為阿剌腦兒河,自西南而折注東北,至朵甘之南境,則南受思蘭水,其流寖大,始稱黃河。下而分為九泒,旋合為一。又南受大禿水,漸流渾濁,又為濁河。乃東而下折北,旋折而西,復折而北,乃折而東……」,這裡,黃河之源頭,黃河之始名,注入之支流,渾濁之始地,折東而北而西之流向,表述得一清二楚。

再如《奉天水道考》談及鴨綠江、黑龍江時說,「盛京東南五百六十裡為鴨綠江,源出長白山……其巔有潭,周圍八十裡……,潭水分流而下,北流為混同江,南流為鴨綠江,又名馬訾水」;黑龍江水「源出北山黑水,滔滔自北而南,經薩哈連、烏拉城之東,烏喇渾城之西,東南流入之」,兩條江的源頭,流經城市、距離、分流都記述得具體明了。

三是敘述流域之細鮮有之。《考》談河流之源頭、水道之流向,勢必涉及該河流經區域地周邊的如山如邑如景之方方面面。深入細讀該書,可以看到,汪日暐在河的流域敘述上,也是非常細緻詳盡的。這裡,略列幾例。

《湖北水道考》敘述境內長江流域時寫道,「大江自四川虁州府之奉節縣,東入宜昌府之巴東縣界,內經巫峽而下」,接著就介紹了歐陽修取硯石的江邊大沱石山,「其色青黑斑斑其文微麗」;再寫了流經杜甫「嘗居此」「有堂址尚存」的江岸;以及再往下遊屬歸州地的黃山谷詩寫「命輕人鮓」的「屢遭人溺」之「人鮓灘」。汪日暐引詩據典述古,對該流域的水況、險情、故事細細描出。

在《江南水道考》中寫運河水入江南徐州府沛縣界後,邀微山湖之水,「下歷韓莊閘、四十裡至新閘、十八裡杞梁橋閘、十裡萬年閘、十二裡丁家閘……三十裡貓兒河、六十裡大王廟、十裡馬湖店、三十裡皂河……十裡下抵宿遷縣……」,有多詳盡、具體、細緻啊!

四是列舉山脈之廣鮮有之。縱觀我國的江河溪流,無一不是源自崇山峻岭、大山深處,因而汪日暐寫河道,必溯其源,必涉其山,一部《考》書,寫遍全國的河流,溯源而上而探,於是,全書列舉的山脈就多而廣之了。

 僅《四川水道考》一節,除人們熟悉的峨眉山、卭崍山、氓山、嘉陵山、汶山等外,涉及各縣域境內名不見經傳之山達五六十座之多,如雅安市榮經縣的瓦屋山,成都市大邑縣的鳳凰山、鶴鳴山,成都市蒲江縣的名山,眉山市仁壽縣的飛泉山、蟇頤山、龍腦山,以及其它縣域內諸如筆架山、石佛山、黎陽山、周公山、老君山……,舉不勝舉!

再看對三峽諸陵之考,寫了「瞿塘峽舊名西陵峽,乃三峽之門也,兩崖對峙」;又寫「巫峽,即巫山也,與西陵峽(歸峽)竝稱三峽,相連七百裡」。包括三峽一帶的燕子巖、琵琶峰、「寒山諸山,皆峭削聳拔,悉羅插於兩岸」。

五是涉及城邑之多鮮有之。水系發達的中國,在沒有諸如現代航空鐵路公路運輸的古代,水路運輸為主是勢在必然的。因而,依河築邑,城市建在河道之旁,這幾乎是中國所有省府州縣設治之地的首選。就諸多帶「陽」字的城市名字如洛陽、漢陽、貴陽、嶽陽、衡陽、淮陽……,古雲「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就足以證明之。故這一部《考》,涉及之城邑,有數也數不清之多。

在《直隸水道考》,汪日暐詳盡地敘述了「京師」(或稱「都城」)的有關水道、城市景觀,如「京師八景」之類。他寫「都城之總道,建自金明昌初,其後歷加修砌,長二百餘步,兩旁豎石為檻,刻為獅狀。每早波光曉月,上下蕩漾,曙景盎然」。

如《廣東水道考》,其中涉及府州縣近80個之多,包括廣州府、肇慶府、高州府、南雄府、惠州府、嘉應(今梅州)府、潮州府、雷州府、瓊州府以及羅定州、連平州、德慶州、儋州、厓州等,盡述其中。僅寫東江流域,就涉及惠州、和平、龍川、龍門、河源、增城、東莞、博羅、從化、翁源十餘縣邑。其它如徐聞、茂名、電白、高明、高要、海豐、陸豐、揭陽、普寧、新安、花縣……,今粵瓊兩省諸縣概無遺漏。若對全書各省考逐一統計,全囯涉水城邑,恐逾二千以上。

六是考據水名之切鮮有之。《考》中,汪日暐寫河道之名,是經過一番考據證實的,說之很確切的。如談黃河,為何渾濁,因為其流進入「朵甘(今西藏昌都地區東部)之南境」後,「南受大禿水,漸流渾濁,又為濁河」。尤其對一些縣域境內人們鮮有所聞的河流,均考據得真切詳細。

如湖南沅州的沅江之流舞水,考據出「巫無潕舞…,一水五名,聲之變也」。福建連城縣的藿溪水,因「溪畔有藿香之氣而名」。再如四川崇慶州(今成都崇州市)有一味江,是因「昔蜀王徵西番,有野人以壺酒獻者,王投之江,使三軍飲其下流,一時皆醉,因以味名」,故事雖是誇張之傳說,但江名之來歷至今仍在當地傳述。還有與諸葛亮有關的的幾條江,岷江流經四川青神縣的「平羌江」,其名來歷是因「昔羌夷入寇,諸葛武侯平之於此,故名」;新津縣皂江支流「鐵溪」,其名「因諸葛武侯曾於此煎鐵,而為鐵溪」。

翻閱《考》之全書,對許多河流之名的詮釋,窮根究底,廣徵博引,比比皆是。

七是引用名典之詳鮮有之。一部《考》書,在敘述大江長河、名川溪流過程中,講河道、說城邑、弔古跡、評景觀,且時而帶出一段典故,引用一首古詩。歷代遊遍名山大川的名宦大儒、遷客騷文在一地一景曾留下許多名詩美篇,故博學多才的汪日暐寫到某一水道、某一古蹟之時,名家名篇則信手拈來,躍然紙上。

書中引用了大量的名人詩作,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蘇軾、歐陽修、朱熹、黃山谷等唐宋名家於大江南北名勝古蹟處的著名詩句,隨處可見。有時敘述一處水域景觀時,連引數段名句名典,如《江南水道考》敘述淮泗河時,就有「宋蘇學士東坡詩云:傳聞九鼎淪泗上,欲使萬夫沉水取,暴君(秦始皇)縱慾窮人力……」的典故;接著又引用了「昔范文正公渡淮遇風」一詩,有感於「無忽險中人」。在敘述安徽秋浦河時,就採擷了李白《秋浦歌》十七首的長詩中「愁作秋浦客,強看秋浦花。山川如剡縣,風日似長沙」的幾句;又摘取了杜牧的長達五百言的古風《池州送孟遲先輩》中「愁作秋浦客,強看秋浦花。山川如剡縣,風日似長沙」四句。

書中,甚至引用了許多非專士人士所知的歷史人物的作品,在寫京都玉河時,就接連介紹了元代回族詩人馬祖常,明代江西永豐狀元曾棨、南昌人教育家胡儼、金溪人詩人王英、吳門十才子之一蔡羽等的詩作。

汪日暐是樂平三溪村(今港口)人,當然也就在《江西水道考》中,記下了朱熹在樂平三溪村同榜進士汪處實家寫下的《夜泊三溪》這首詩。

《京省水道考》是於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燃藜軒藏版印製的(其手抄書版存於樂平市圖書館),迄今已230多年了,在科技落後、交通閉塞、通聯不暢的當年,汪日暐能寫下這樣一部詳盡周全確切的地理著作,不得不說,這是非常了不起!這是樂平先賢留給我們後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將它挖掘岀來、推介開去,就是再次佐證:樂平無愧於「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之稱號!

相關焦點

  • 古代山水文學之祖竟然是一部地理學著作,《水經注》
    這時描寫山水已經成了一個文學創作熱點,有人把山水當成朋友,有人把山水當成寄託,還有人把山水僅僅當成自然景物。 北魏時期,酈道元給《水經》寫了一部注釋叫《水經注》。這部書按內容劃分屬於地理學著作,如果按照文學藝術表現力劃分,這部《水經注》在古代文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 孫衛國 | 鄭天挺與歷史地理學研究
    近年來,隨著《鄭天挺隋唐五代史講義》《鄭天挺元史講義》等著作的出版,逐漸展示了他在明清史研究領域以外的史學成就。全面檢查所遺留下來的學術卡片與遺著,近來又發現了兩部歷史地理學講義:《古地理學要略》和《世界人文地理講義》進一步檢索,則發現了更多資料,體現了鄭天挺在歷史地理學領域的成就。檢視他的學術軌跡,甚至可以說,在鄭天挺早年教學與研究生涯中,一度是以歷史地理學作為主攻方向的。
  • 張效霞:通調水道考析
    肺主通調水道,已成為當今中醫基礎理論學界的一個定論,並謂:「肺的通調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發和肅降對水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洩起著疏通和調節的作用。」
  • 人物誌 | 鄭天挺與歷史地理學研究
    由前之說,則是地理學將為記誦山川方位之學,而不必求其相互關係,與人生狀態。由後之說,則是地理學為闡明人地相關之理,與進化之由」。其中,他認為人地「兩者相關,若表與裡,則依後說似為稍勝矣」,所以更傾向於將地理學定義為「研究地與人之關係之學也」。基於此,鄭天挺把地理學分為三類:「一曰天文地理,或稱數理地理。論地球與天體之關係,及其形狀運動,並確定表面各方位之法。
  • 以地為輿:中國古代的地理學,一種附庸在史書後面卻又獨立的學科
    歷史地理也叫沿革地理,其重心是從歷史沿革與發展的角度考察中國幾千年的地理變遷,和現代的地理學並不完全相同。古代的地理學著作,也是後人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傳世的稅安禮《地理指掌圖》,便是現存最早的一部通貫古今的沿革地圖。南宋學者鄭樵也是一位研究歷史地理/沿革地理的專家。他在《通志》中撰寫了《地理略》和《都邑略》。這兩略書都是重要的沿革地理著作。
  • 周尚意評《人文主義地理學》︱段義孚「人之為人」的思考
    《人文主義地理學》一書最打動人的標籤就是作者——段義孚(Yi-Fu Tuan)。他是享譽北美和歐洲的地理學者,2001年獲得英國科學院院士稱號(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2002年獲得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稱號(Fellow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 書訊 | 王聰明《雙城記:明清清淮地區城市地理研究》出版
    王聰明,1988年生,江蘇沭陽人,現任淮陰師範學院運河與漕運文化研究中心講師。201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獲歷史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歷史地理學、明清社會經濟史、運河史等領域的研究,成果發表於《史林》《安徽史學》《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等刊物,承擔江蘇省社科基金等項目3項。
  • 張其昀及其歷史地理學貢獻
    張其昀歷史地理學學術思想和工作思路決定了他在這一學術領域中必然創穫卓越的工作成就,而且是與他的地理學成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從而在某種程度上顯示了歷史地理學的學科性質和基本工作方法。       張其昀的歷史地理研究學術成就首先表現在寫作《中華五千年史》巨著上。這是一個龐大的著作工程。
  • 你知道嗎,誕生於宋代的地理學著作《太平寰宇記》
    在古代,經學、文學著作很多,與之對比就會發現,關於自然科學的著作顯得有些少了。其實在宋代,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齊頭發展,都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當我們談論宋詞的時候,不要忘記宋代科學家的研究著述。《太平寰宇記》是誕生於北宋時期的一部地理總志。全書共200卷,130餘萬字。
  • 《人文主義地理學》:如何以人來觀照地理環境
    原標題:《人文主義地理學》:如何以人來觀照地理環境他1930年生於天津,後隨家赴澳大利亞、菲律賓,大學就讀於牛津大學,於1957年獲伯克利大學博士學位,後在美國多所名校任教。前些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回家記》,記述了他時隔64年之後,在2005年重返中國故鄉的心路歷程,十分引人入勝。最近,他的另一本著作《人文主義地理學》也翻譯出版,書中集中闡述了他的人文主義地理學的觀點,頗值一讀。
  • 文化地理學研究方法及學科影響
    本文基於對新舊文化地理學的教科書、經典著作、代表性文章的初步歸納,梳理出了有關文化地理學的4個方面內容:第一,文化地理學的核心概念為「文化區」和「地方」;第二,圍繞核心概念,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框架可分為兩部分:文化區和地方的形成機制研究以及文化區和地方的尺度間轉換研究;第三,針對形成機制和尺度轉換的研究,文化地理學分別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論;第四,文化地理學核心概念可以為其他人文地理學分支提供學術支撐。
  • 地理學有什麼用?可不光是看地圖
    但是很明顯,對於希臘人來說,地理學不僅僅是羅列出的地方事實;地理學更是一門學問,通過對感知到的人文與自然格局、地方與環境背景進行細緻分類和分析,幫助人們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這種對地理學的理解歷久彌新。古羅馬人利用希臘人的思想,組織並治理他們不斷擴張的帝國。羅馬衰亡後, 波斯和阿拉伯地理學家繼承了西方地理學的衣缽,改進了經緯度的算法,增進了對當時已知世界的結構與特徵的了 解。
  • 一部《蘇轍行蹤考》,半部宋代交通路線圖
    郵發代號1-201李常生先生自去年推出《蘇軾行蹤考》後,又一鼓作氣,寫成姊妹篇《蘇轍行蹤考》,再次問序於我。我是其書寫作動機的知情者、寫作過程的見證者,故義不容辭。細讀其書,深覺有三不可及。一曰精神不可及。他的研究、考察和寫作過程,極富犧牲精神和專業精神。
  • 地理學與工具論
    你研究地理學有很多方法,比如說是形而上的方法,還有人文地理學(主觀對地理學的認知)的方法。我還見過漢語言文學把城東叫城南,他告訴我這叫經驗地理學(就是大家都叫錯),刷新了我的認知,只能回一句你踏馬說啥就是啥吧。還有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學科,比如說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所以說你把地理學分為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區域地理肯定是錯的。
  • 「西域遺珍」新疆考古發現成果:清徐松稿本《西域水道記》
    《西域水道記》是徐松流放期間,花費精力最多、學術價值最高的著作。全書共五卷,附水道圖,圖文並茂、包容古今。   徐松分析新疆的水道多發源於高山積雪冰川,穿過山麓戈壁地帶,在下遊往往匯入湖泊。故將西域水道歸結為羅布淖爾(羅布泊)、哈喇淖爾(敦煌西北的哈拉湖)、巴爾庫勒淖爾(巴裡坤湖)、額彬格遜淖爾(瑪納斯湖)、喀喇塔拉額西柯淖爾(艾比湖)、巴勒喀什淖爾(巴爾喀什湖)、賽喇木淖爾(賽裡木湖)、特穆爾圖淖爾(伊塞克湖)、阿拉克圖古勒淖爾(阿拉湖)、噶勒札爾巴什淖爾(布倫託海)、宰桑淖爾(齋桑泊)等十一個水系,並在體例上參照和吸取古代地理名著《水經注》的寫作方式,自為註記。
  • 地理學的兩個世界
    《周禮·考工記》記述了關於周代的王城建設和空間布局:「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周禮·考工記》講了一段怎樣「營國」(修建都城)的話:「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現在,許多講中國古代城市史的人都引證這段話,異口同聲地說:中國古代的都城就是這個樣子。
  • 「文學地理學與臺灣文學研究新視野」學術研討會在廈舉行
    央廣網廈門11月18日消息(記者 郭婕妤)17日上午,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與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主辦的「文學地理學與臺灣文學研究新視野」學術研討會在廈門召開,來自兩岸70餘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參加了本次會議。
  • 歷史地理學專業必讀文獻和書目
    顧炎武撰,四部叢刊三編史部,上海書店1985年影印本讀史方輿紀要,〔清〕顧祖禹撰,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版十六國疆域志,〔清〕洪亮吉撰,二十五史補編本廿二史考異,〔清〕錢大昕撰,叢書集成初編本,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清人文集地理類彙編,譚其驤主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地理類,〔清〕紀昀等撰,中華書局1965
  • 或許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
    或許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推薦人民大學賈根良教授新著《國內大循環》新思讀書會QQ群:總群536601992,講座群233082575,智庫群 477196786,《資本論》學術985622450,股票2群867255946,高級會計師866018582,歷史群535903683,科技與軍事群539479364,哲學邏輯群190591765
  • 臺南水道博物館開幕 入園人數破4萬
    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11日下午舉行開幕儀式,邀優人神鼓演出經典曲目《水鏡記》,上千名觀眾將舞臺前草地擠得水洩不通。(劉秀芬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南山上區的的原臺南水道,今年「雙十」節起華麗變身為「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11日下午4點由市長黃偉哲親自主持舉行開幕儀式。延續10日開園日熱潮,昨天開幕日也湧進4萬3000多名遊客,市道178線道路邊停車一度綿延近2公裡,文化局預估雙十連假可吸引12萬名遊客入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