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昀及其歷史地理學貢獻

2021-02-23 暨南輿地學會

       張其昀歷史地理學學術思想和工作思路決定了他在這一學術領域中必然創穫卓越的工作成就,而且是與他的地理學成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從而在某種程度上顯示了歷史地理學的學科性質和基本工作方法。

       張其昀的歷史地理研究學術成就首先表現在寫作《中華五千年史》巨著上。這是一個龐大的著作工程。按照作者的計劃,自1961年起,「撰著中華五千年史,將欲伸民族之大義,發潛德之幽光,綜羅名家創穫,運以一己心得,本於溫故知新之明訓,而作繼往開來的努力。自古迄今,預定有五百多個題目,每一題目都寫成一章。……大約每十五章至二十章,可訂成一冊,單行出版,如此則全書計有三十冊左右,歷時十年方克完成」,(該書「自序(一)」,)。70年代末,在答《華學月刊》主編鄧景衡問時,張其昀說:自己在地理學10門專科中,對歷史地理學亦特加愛好。而中國版圖遼闊,正是究明歷史地理的好園地。自1966年起,出版《中華五千年史》,「以新史學的方法,思想史為重心,綜羅史料,別開體例,此為本人畢生學力之所寄,而歷史地理之究明,亦為本書貢獻之一端。全書預定二十冊,現已寫至第八冊。……將來此書果能全部告成,綜合聯貫,時空交織,則於中國歷史地理之研究,自不失為一重要之貢獻也」圖。據程榕寧《張其陶的治學方法與原則》介紹,《中華五千年史》計劃20餘冊,至80年代初,已著述到第9冊。按張其昀1984年12月1日《遺書》:「餘一生精力,集中於中國通史之研究,蓄欲`明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餘之見解,略見於近著《中華五千年史》,預定成為二十餘冊,今已成書九冊,至西漢史為止,但體例規模,略見於是。今已不克續寫,命生宋烯君續成之」。由此可見,張氏預計撰著二、三十冊10年完成的《中華五千年史》並未能按原計劃完成,歷時二十餘年方完成並出版了其中的九冊。究其原因,一是任職文化大學的校務及任職臺灣國民黨政府高級官員的政務,使中斷了撰寫達14年;二是晚年病弱,不得已就此擱筆。

       按照《中華五千年史》編輯要旨,中華「上下五千年之歷史,縱橫數萬裡之輿圖,史實繁頤,浩如煙海,必須深研地理之學,以時與空為經緯,方有燦然在目之快,作者於此,特為究心」;而關於地理與遠古歷史之關係,作者認為:「猶如地質學與地球歷史的關係有同樣的功用。遠古史像伏羲神農時代,只有傳說,尚無文字記載的歷史,至今亦無地下發掘的材料,以為佐證,唯一重要的研究方法,就是地理學的方法。地質學家利用地層和化石以為研究地史的根據;同樣情形,地理學家可利用名勝古蹟和區域觀念,來設法印證古代傳說的可靠性」。事實上,作者反覆強調了該書寫作的歷史地理學思想方法和工作原則;並運用這一原則和方法研究與倡導了「汝穎之間為天下先」的觀點,提出了「漢泅之間與汝穎之間,東西相連,屬於一個地理區域,現代地理學家稱為黃淮平原,這裡是中國文化最早開發的地方,其影響於後代者,關係至為重大」的認識。因此,《中華五千年史》的特色在於,它是以歷史地理學的觀點,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闡述人地關係原理的巨著。用秦孝儀的話說,就是:「以言體裁史法,則為合編傳為一,亦雜史論為一;以言融會貫通,則為兼圖文為一,亦總史地為一;以言時間、空間,則為通古今為一,亦較中外為一」;所謂「合編傳為一」,即「五千年史,既以世次為先後,使史實相貫串,其中於每一發明、功德、議論變局,又必特為標舉出之,並旁徵博引,論其然

疑得失,使雖在五千年以下,尚得究其原委,考其利病,明其賢否,……庶幾會通,無所偏廢,)。對此,錢穆亦認為,《中華五千年史》是一部記事本末體通史,「而於編年傳人兩體之精義,則固已密運乎其間矣」。所謂「兼圖文為一」,即「五千年史,於章服、宮室、器用、金石、版籍……去古既遠,不能以文字懸揣者,必附稽原因,其或胭如,亦必追摹得之使兼左圖右史之美。至於疆域變易,郡國川邑異名者,則皆考校其沿革,分別其同異,復以方輿經緯出之,使雖在五千年以下,仍一如履其郡縣,坐其宮室。二顧之《讀史方輿紀要》及《天下郡國利病書》合之乃仿佛有其二三,是則兼圖文為一,亦總史地為一也」。所謂「通古今為一」,即「五千年史,既以通古今之變,亦以酌外內之宜,使古人精神心跡,與今人相感通,又使世界人類之發展,得以相互較其文明草昧,王道民主,熟先熟後?如植竿見影,如葉葉相當,知遠之近,知風之自,此尤為挽近治史學者所不敢輕造輕議之境界,所謂通古今為一,亦較中外為一者此也」呻〕。這正所謂「綜合聯貫,時空交織」的歷史地理研究成果,體現了歷史地理研究的學科特色。

       上述學者的認識也正是基於對《中華五千年史》各分冊篇章結構及其內容的客觀總結。姑依第1冊及第3冊和第8冊的部分章節篇目為例說明該書的歷史地理特色      

第1冊

第一章  中國文化起於淮水汝穎之間為天下先畜牧時代的出現

第二章  中國農業起於丘陵

第四章  黃河五津黃帝時代的版圖

第五章  中國語言的特性

第七章  汾河下流的開發

第九章  禹貢—大禹的版圖

第十一章  夏代地理河南與河間區域

第十二章  黃河下流的開發殷商地理

第十四章  殷商的地理環境三千年前的名都

第十五章  殷商的版圖

第十六章  遠古史的活動中心汝穎區—陳漢泅區—曲阜  山南區—呂中原區—商邱河東區—平陽、蒲板、安邑河西區—岐、鎬河南區—斟娜河南區—帝丘河內區—殷墟遠古時代的邊疆附錄地理的環境—中和

...

相關焦點

  • 張其昀:歷史地理學的鼻祖
    張其昀:歷史地理學的鼻祖
  • 【校友】著名人文地理學家——寧波中學校友張其昀
    張其昀一生在地理學、歷史學方面建樹良多,可稱得上是有貢獻的地理學家、史學家。對中西文化的認識、對中國文化的闡揚,雖多偏頗,但作為一種學識,也可供後人參考。從政後的工作也多集中在文化教育方面,他的教育思想和實踐,也值得研究。張的一生,體現了浙東學術重國史、重經世的精神,他是四明的山水和文化傳統哺育出來的又一個政學兩棲人物。張其昀在學術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位的。
  • 人物誌 | 鄭天挺與歷史地理學研究
    以上我們梳理了鄭天挺早年關注、研究歷史地理和邊疆史地的大致歷程,下面擬分析其研究的學術特色,以見鄭天挺在現代中國歷史地理學和邊疆史地研究中的地位與貢獻。首先,從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學科發展歷程看,鄭天挺應有一定地位。在中國傳統學術體系中並無「歷史地理」,傳統輿地之學及沿革地理都附於史學之下。
  • 孫衛國 | 鄭天挺與歷史地理學研究
    本文試圖梳理鄭天挺的學術軌跡,並就他在歷史地理學方面的貢獻略加探討,希望有助於全面認識其學術成就,亦希圖有助於對中國歷史地理學學科發展史的認識。 一、西南聯大前鄭天挺講授歷史地理學課程鄭天挺,原名慶珄,字毅生,福建長樂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國文系,1921年大學畢業後南下,參加廈門大學的籌建工作。
  • 怎樣學習中國歷史地理學,學習地理學需要掌握哪些要點
    一種說法認為歷史地理學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即地理學的一門輔助學科。持這種觀點的專家認為,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地理環境,是與現代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主要是復原過去的地理環境,進而闡明當前的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為當代地理學服務。這種說法成為目前歷史地理學界的主流觀點。
  • 2021歷史學考研:歷史地理學專業就業方向
    歷史地理學   1)學科簡介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它是地理學的年輕分支學科,又與傳統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關係。   沿革地理主要研究歷代政區和疆域的變遷,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內容十分豐富,在西方也有類似的研究。
  • 歷史地理學專業必讀文獻和書目
    (1949-1999),華林甫編,學苑出版社2002年版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侯仁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中國歷史地理綱要[上、下冊],史念海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1992年版中國歷史地理概述,鄒逸麟著,中國歷史地理簡論,馬正林主編,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譚其驤主編,科學出版社 1982
  • 【筆談】歷史地理學發展要旨—堅守區域性、歷時性與綜合性的學科特色
    成就與困境:歷史地理學的現狀進入新世紀後的歷史地理學在葛劍雄教授主持的「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的帶動下,充分汲取人文社會其他學科的研究理念與研究方法,歷史地理學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研究隊伍擴大,青年學者增多,大學紛紛設立歷史地理學專門研究機構。
  • 【叢談】張曉虹:歷史地理學發展要旨 ——— 堅守區域性 、 歷時性與綜合性的學科特色
    2.成就與困境:歷史地理學的現狀進入新世紀後的歷史地理學在葛劍雄教授主持的 「中國歷史地 理信息 系 統 (CHGIS) 的 帶動下,充分汲取人文社會其他學科的研究理念與研究方法,歷史 地理學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研究隊伍擴大,青年學者增多,大學紛紛設立歷史地理學專門研究機構。
  • 地理學視域下的程朱理學及其書院文化
    而二程的理學同時又被稱作「洛學」,這便帶上了明顯的地理學和地域色彩。所謂「洛」,即今河南洛陽之地。中國南北方之分一般以長江與黃河間的秦嶺淮河為界,而河南恰處於淮河以北,又因位於中國中東部,稱「天下中原」。二程的祖籍即在洛陽,兩人活動、從政以及創建書院也都主要在北方,後皆卸任辭官回到洛陽靜心講學著述,故世人便將其學派稱作「洛學」。
  • 地理學複試專業英語及其模板
    地 理 研 究 室 20190312 期 | 地理學考研交流群
  • 復旦大學史地所舉辦首屆全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生聯席會議
    2019年12月14日,首屆全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生聯席會議在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舉行,會議由復旦大學青年禹貢學社具體承辦。作為由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子為主體而組建的新興社團,青年禹貢學社在會議開幕式中舉辦了簡短而又正式的成立儀式。
  • 地理學的11個關鍵概念
    當代地理學注重環境變化的人類因素,研究土地利用變化、城市化、人口增長、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變化、社會體制和政策、歷史文化等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變化的影響,以及人類社會對環境變化的適應。 地理學關注各種事物在空間中的聯繫,即在空間維度上關注各種事物及其相對位置和相互聯繫,在空間的框架中對各種現象進行描述、解釋和預測。
  • 建構翻譯地理學新學科體系
    翻譯地理學這一與翻譯相關的新學科正在形成。其思想萌芽於愛爾蘭學者麥可·克朗寧(Michael Cronin)2003年出版的《翻譯與全球化》一書,該書提出了「翻譯地理學」(geography of translation)概念,並對之略作闡釋。許建忠教授在2010年出版的《翻譯地理學》則以專著形式嘗試系統地建構這一學科,表現出了國內學者在學科創新方面的勇氣。
  • 人文地理學複習資料
    答: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文地理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包括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思想意識)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的學科。人文地理學的內涵是: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科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以人文現象為研究主體,側重於揭示人類活動的空間結構及其地域分布的規律性。
  • 人文地理學的定義
    這種描述主要被當作一種具有實用性質的知識,或是人類的習俗及不同存在方式的一種生動別致的寫照。它們是一些為旅行者導遊的資料彙編,一些常常穿插著許多使讀者心曠神怡的驚奇故事的報導,一些充滿歷史回憶的地名和距離的羅列。它們有時是一些考古學和系譜學的論述一些統計的和行政的基本知識。這類作品當然是為了滿足所有的人—甚至是最卑微的人—在聆聽談說外國人及異地風光時油然而生的好奇心。
  • 地理學核心期刊大全及介紹
    ,以展示、交流中國地理科學研究的成果為辦刊宗旨,主要刊登地理學及其分支學科、交叉學科的具有創新意義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以及對地理學應用和發展有指導性的研究報告、專題綜述與熱點報導等。本刊主要刊發在我國人文地理學領域具有創新性研究的學術論文和科研成果,力求及時反映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新理論、新觀點和新方法。
  • 新聞 | 第一屆中國生物地理學大會在北京大學成功召開
    張亞平院士以「基因組時代的動物系統地理研究」為題,介紹了關於多種家養動物的系統發育和全球擴散,青藏高原極端環境下家養和野生動物種對對環境的適應和進化,以及基於兩棲類生物地理格局的地質歷史假說檢驗。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張揚建研究員和秘書長沈澤昊教授主持,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科學研究所於貴瑞研究員以「陸地生態系統功能性狀及其生物地理學機制」為題,介紹了基於生態系統功能性狀的生物地理學研究方法與最近理論進展;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員以「基於大數據的生物地理學研究進展」為題,介紹了當前全球生物多樣性和功能性狀大數據的發展和應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雷富民研究員以「鳥類對第三極的適應與進化」為題
  • 「超級機制」與文化地理學研究
    在研究文化地理過程時,不能預先認定一個文化及其特徵,然後考察這文化的景觀塑造作用。所謂「文化」,乃是存在於人與人、人對物的關係之中。當「關係」沒有建立、沒有運行的時候,文化其實並不存在。若沒人站到廬山瀑布前去欣賞,瀑布之美為何?「欣賞」就是一種「關係」的建立,文化僅僅在關係中存在。新文化地理學者要進一步強調的是,面對同一個對象,不同的人與其形成的關係可能不同,所以文化呈現差異。
  • 文化地理學研究方法及學科影響
    又發展為歷史現實主義。即不同的「地方體制」在不同地方發展、演化。有些歷史時刻(historical moment)會在地方性形成過程中改變區域的發展軌跡。而很多地區都具備這種孕育歷史時刻的條件,何時發生則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正如美國地理學家斯科特(A.ScoR)指出的。全球社會網絡關係中,地方的特殊性是每個地方的獨特歷史和地方文化經濟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