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史地所舉辦首屆全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生聯席會議

2020-12-14 澎湃新聞

2019年12月14日,首屆全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生聯席會議在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舉行,會議由復旦大學青年禹貢學社具體承辦。作為由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子為主體而組建的新興社團,青年禹貢學社在會議開幕式中舉辦了簡短而又正式的成立儀式。同時,該會議亦被作為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例行舉辦的禹貢青年沙龍年度會議,今年為第四屆。

為繼承禹貢學會前賢的學術追求,2018年11月,復旦大學的歷史地理學研究生開始籌備成立研究生學術社團——青年禹貢學社。經過一年多的籌備期,學社此次正式成立。

與會者合影

近年來,全國各高校歷史地理學學生社團組織蓬勃發展,例如,暨南大學輿地學會、四川大學禹跡歷史地理學社、中山大學山海學社、陝西師範大學河山學社等。擴展至歷史學類,則有中國人民大學清風學社、四川大學天健文史社、復旦大學史翼社、上海交大史學社等。此外,還有北京大學史學論壇、山西大學鑑知研究生論壇、武漢大學珞珈史學博士論壇、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學術講座等史學類研究生組織。地理學方面,則有規模龐大的全國地理學研究生聯合會。各研究生學術組織之間亟需交流砥礪,集思廣益。為此,青年禹貢學社藉成立之機,召集歷史地理學研究生聯席會議,為增進全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生社團組織間的學術聯繫提供一個平臺。

會議開幕式由青年禹貢學社新任社長龔應俊主持。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鄒怡致開場辭,他向與會學子介紹了復旦歷史地理學研究生學術活動由小規模的學術沙龍起步,因應交流需求,逐步創設多元化活動形式的發展過程,這也正是本次會議的緣起。隨後,全國地理學研究生聯合會副主席倪振宇向大會介紹了全國地研聯的成長曆程,分享了全國地研聯建設中的一些經驗,並邀請各歷史地理社團共同加入全國地研聯這個地理學大家庭,積極參與全國地理學研究生學術年會及其他學術活動,開展合作研究,實現「歷史與現代的對接」。最後,青年禹貢學社發起人閆偉光回顧了學社成立的背景與過程,並詳細介紹了社團的定位與活動。作為學社發起人和籌備期組織者,閆偉光滿懷激情地期待青年禹貢學社能追跡禹貢學會,以「求真務實,服務社會」為宗旨,定期舉辦禹貢青年沙龍、研究生自組織專題工作坊、年度會議等學術活動,並組織田野考察、志願服務等實踐活動,為歷史地理青年學子提供一個高質量的學術交流平臺。開幕式的最後,閆偉光與復旦大學研究生團委社團部指導教師安寧、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鄒怡,在與會代表的共同見證下,宣布青年禹貢學社正式成立。

論文報告環節,根據主題,分為歷史自然地理、歷史政區與城市地理、歷史經濟地理、區域社會史四個板塊,分別由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青年教師鮑俊林、黃學超、王哲與鄒怡,以及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王奕斐擔任評議人。

會議現場

歷史自然地理板塊的4篇論文,共同關注了人地時空關係。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博士生倪振宇論述了冬、夏季氣候對全新世青藏高原東南緣山地植被帶演替的影響,論文以青藏高原東南緣貢嘎山脈的木格措為研究區域,藉助巖芯採集,孢粉分析,復原了木格措區域植被演替的歷史,並透過垂直植被帶的對比,分析了冬、夏季氣候的不同,辨析了其中的主要驅動因素。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徐正蓉的論文,分析了1849年南京大洪水期間時人對玄武湖是否應通長江的討論,輿論多以風水為由否認了這一動議,結果影響了洪災的治理。該研究表明,歷史氣候變化響應機制研究,不可忽視文化因素的作用。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生寧浩的論文探討了朝鮮的「丙丁牛疫」(1636-1637)及其跨境傳播,報告從疫病史切入,貫通至國際關係史,在全球史的觀照下,展現了一種新穎的研究角度。雲南大學西南環境史研究所碩士生何雲江評介了託馬斯·R·陶德曼的環境史專著《大象與國王:一部環境史》,她著重介紹了書中所論戰象制度在客觀上對象群的保護,並引申討論了制度與環境的關係,認為王權與生態間的關係是環境史研究的一個嶄新思考路徑。

第二板塊的主題是歷史政區與人口地理,5篇論文的研究時段涵蓋了秦漢至民國,研究對象則集中於歷史時期的政區變動,包括王朝更替時期的政區、縣以下政區等歷史政區地理熱點話題。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博士生宋亮從北宋太平興國年間陝西轉運司分為陝西河北與陝西河南二司出發,對該政區名稱在文獻中的互稱,以及前人研究存在的歧異提出了自己的解釋。宋亮指出,宋平北漢前,陝西路同時管轄今山西西南部區域,即文獻中陝西河北路,從而釐清了宋代至道定製之前,特別是太平興國年間諸路的沿革、區劃等情況。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珠海)博士生趙文濤的論文圍繞明清之際偏沅巡撫駐地的變動,論述了清初偏撫建置調整和轉型等問題,以期能夠為全面理解明清之際巡撫的發展路徑提供一定幫助。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陳俊宇的論文初步梳理了民國四川縣佐的置廢過程,分析其時空規律及影響因素,推進了對縣以下政區的研究。上海師範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碩士生紀展鴻利用以路網、地塊與建築基底為城市平面格局三要素的康澤恩理論,嘗試對民國川沙縣城進行了精確復原。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代劍磊則將目光投向漢王赴封漢中的道路問題,探討了當時的秦嶺交通,他結合交通、政治、都城地理三要素,在交通復原的基礎上,分析了當時的政治局勢。

第三板塊的主題為區域社會史,4篇論文圍繞科舉、宗族和宗教等主題而展開。第一位匯報的是來自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的碩士生石笑陽,她對《永樂十年進士登科錄》所含鄉籍信息展開量化分析,討論了居住地在城或在鄉的差異對考取進士的影響,推斷城居者更易通過科舉實現社會階層的向上流動。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碩士生葉鵬匯報的論文亦與科舉有關,與石笑陽的研究形成對話,他以清道光徽州《王百齡縣試訟案文抄》為核心史料,剖析了清中後期佃僕出戶之後參與科舉的窘境。葉鵬指出,作為社會階層垂直流動通道的科舉,在地方實踐中實際仍然存在著身份認定等門檻,深受區域社會既有結構的影響。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碩士生黃一彪的論文別出心裁,通過量化分析光緒年間浙江嵊縣《金庭王氏族譜》所載世系信息,討論了清代族譜所存宋元明史料之可靠性。黃一彪推斷,此譜南宋之前世系多偽造,南宋之後則相對可信。最後一位報告人是來自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博士生馬文忠,他的論文聚焦於伊斯蘭教門宦教主的社會經濟活動,以甘肅河州小楊門門宦為具體案例,結合文獻與田野,論述了外來的門宦教主通過交易、婚姻等途徑,積累財富、構建網絡、紮根地方,成長為地方權勢的過程。

第四板塊的主題是歷史經濟地理,該板塊有2篇論文涉及茶馬貿易,另有2篇關注了明清民國時期的商業活動。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伍磊以歲額為中心,考察了北宋茶馬司的演變,由此深入探討了茶、馬兩司的機構建設、組織關係以及都大提舉茶馬司的形成過程。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珠海)博士生吳兆慶則主要關註明代山西馬市的市本問題,論證了馬市市本的構成存在著一個由多元化向一體化的轉變。論文還揭示了三邊三鎮馬市市本來源的複雜結構,論證了明後期財政管理因分權而導致的權責不明。兩篇文章雖然關注時代不同,但同時聚焦於馬市,並由馬市問題引申至財政問題,形成良好的學術對話。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博士生郭心鋼的論文分析了明清至民國晉西南從商者的主要活動區域,嘗試從社會風氣角度提出商業移民的新解釋。暨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碩士生楊耀東則以民國新會縣民事糾紛檔案為中心,研究了新會縣商鋪的鋪底權,梳理了其演變過程,並嘗試分析其與當地商業發展之間的關聯。

會議現場

學術討論會後的聯席圓桌討論,聚焦於歷史地理學研究生社團的建設。龔應俊作為引言人,邀請與會各校、各社團代表介紹了本單位或本社團研究生學術活動的基本情況。介紹過程中,大家發現社團運作面臨著一些共同的問題,集中於經費支持、人員構成、社團傳承和活動形式等方面,針對這些問題,與會者群策群力,提出了各種改進設想。在此基礎上,大家深感成立學術共同體的重要性,倡議未來合組全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生聯合會,匯聚史地學子,建立跨校交流的常態機制,及時互通各校的學術信息與研究進展,攜手推進史地青年的學術進步。

(本文圖片攝影張端成,同時各分會場同學為本文的撰寫提供了文字記錄,一併致謝。)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研究機構 中山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在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的學科發展歷程中,作為歷史地理學研究分支的中西交通史及邊疆史地,一直是重點研究領域之一,如岑仲勉先生對歷代黃河變遷和西域史地的研究,陳寅恪先生對中古宗教傳播及其地理分布的研究,在學術界具有深遠的影響。
  • 歷史地理學專業必讀文獻和書目
    書單 | 明清史推薦書單推薦丨西方政治史復旦大學教授丨一份最權威的中國古代史書單20位史學達人開列200本歷史書單閻步克老師推薦丨中古史參考書單4.23世界讀書日丨中國近現代史推薦書單書單 | 中國近代史、世界史閱讀書目1.地圖、辭書、期刊
  • 張其昀:歷史地理學的鼻祖
    史飛翔 在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上張其昀絕對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他是中國現代人文地理學的開創者,也是歷史地理學的鼻祖,堪稱「一代宗師」。期間,張其昀與戴運軌主編的《高中物理》教科書、與林語堂主編的《高中英語》課本以及自己獨立主編的《高中地理》是全國通用的三大教材,對當時的中學教育起了很好的引領和提升作用。1923年張其昀在《史地學報》上發表了《歷史地理學》一文,一舉奠定了他作為一個地理學家、歷史學家牢不可摧的學術地位,同時也標誌著歷史地理學這門學科的誕生。張其昀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
  • 復旦大學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首席教授鄒逸麟逝世
    昨天,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和歷史學家,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原所長,復旦大學首席教授鄒逸麟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新華醫院逝世。鄒逸麟的學術生涯起步於1957年1月23日——這一天是他跟隨譚其驤先生進行歷史地圖編繪工作的開始。
  • 科學史所成功舉辦2013—2014學年研究生學術論文報告會
    3月8日,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2013—2014學年研究生學術論文報告會如期舉行。大會邀請北京大學劉華傑教授、北京大學醫學部張大慶教授、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研究員、副所長王揚宗研究員、副所長孫小淳研究員、袁江洋研究員、劉益東研究員、徐鳳先研究員、張九辰研究員、張藜研究員、韓毅副研究員擔任評委,在讀研究生共計50餘人參加了報告會。
  • 國防生招生院校介紹:復旦大學
    二十世紀80年代以後,尤其是通過國家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同建設,以及「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的重點建設,復旦大學逐步發展成為一所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以及管理科學在內的多科性研究型綜合大學。2000年上海醫科大學與復旦大學合併,成立新的復旦大學。上海醫科大學創建於1927年,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醫學院校。
  • 首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籌備會在復旦大學舉行
    8月21日,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復旦大學和超星集團承辦的首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籌備會在上海舉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二級巡視員、綜合處處長武世興 ,學會副秘書長王小梅,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毛麗娟,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浙江師範大學副校長李偉健,江蘇、安徽省教育廳和上海市教委高教處相關負責人,北京理工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6所承辦單位本科生院院長、教務處處長
  • 復旦大學全國排名第幾 最牛專業有哪些
    復旦大學是一所以文理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全國重點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國家「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復旦大學復旦大學歷年全國排名在QS世界大學最新排名中,復旦大學從世界第40名上升到第34名,位列國內高校第3位。
  • 葛劍雄:復旦大學的「國際招牌」,他手裡握著讀懂歷史的1個秘訣
    1978年,國家恢復研究生招生時,32歲的他如願進入復旦大學,師從歷史地理學大師譚其驤先生。 當時,譚其驤先生受毛澤東委託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復原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疆域與政區。於是,從博士論文《西漢人口地理》開始,葛劍雄就長期致力於歷史中的人口問題,對於歷朝歷代的人口數字進行研究、修正、加工、復原、推算,摸清中國歷代王朝的「底數」,帶領復旦學術團隊完成六卷本《中國人口史》,從此成為研究中國歷史的新基底。
  • 孫衛國 | 鄭天挺與歷史地理學研究
    近年來,隨著《鄭天挺隋唐五代史講義》《鄭天挺元史講義》等著作的出版,逐漸展示了他在明清史研究領域以外的史學成就。全面檢查所遺留下來的學術卡片與遺著,近來又發現了兩部歷史地理學講義:《古地理學要略》和《世界人文地理講義》進一步檢索,則發現了更多資料,體現了鄭天挺在歷史地理學領域的成就。檢視他的學術軌跡,甚至可以說,在鄭天挺早年教學與研究生涯中,一度是以歷史地理學作為主攻方向的。
  • 吉林外國語大學學生王武受邀參加第八屆全國阿拉伯語專業研究生論壇
    吉林外國語大學學生王武受邀參加第八屆全國阿拉伯語專業研究生論壇
  • 復旦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_復旦大學考研信息網-研究生招生報名...
    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2020年全國優秀大學生夏令營報名通知   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源於1958年12月建立的復旦大學原子能系,是全國高校中第一批設置原子核物理專業的研究機構。
  • 曦園星光 史苑流芳:慶祝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建系九十五周年!
    1925年復旦大學新設史學系,是在復旦創校20年以後。學校最初未設史地科,但由馬校長親自製訂的學校章程規定,凡攻讀政、法、文、商各科的學生,從預科到本科,每年都要把歷史、地理當作必修課程,中外史地兩課被列為「大文科」學生人人必讀的通識教育項目。
  • 張其昀及其歷史地理學貢獻
    張其昀歷史地理學學術思想和工作思路決定了他在這一學術領域中必然創穫卓越的工作成就,而且是與他的地理學成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從而在某種程度上顯示了歷史地理學的學科性質和基本工作方法。       張其昀的歷史地理研究學術成就首先表現在寫作《中華五千年史》巨著上。這是一個龐大的著作工程。
  • 中國最好的12所大學,號稱大學的十二星座
    3、復旦大學(復旦)復旦位於上海市,教育部直屬的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是一所綜合性研究型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大學A類。復旦大學創建於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後,復旦大學成為以文理科為基礎的綜合性大學;2000年,原復旦大學與原上海醫科大學合併成新的復旦大學。
  • 人物誌 | 鄭天挺與歷史地理學研究
    以上我們梳理了鄭天挺早年關注、研究歷史地理和邊疆史地的大致歷程,下面擬分析其研究的學術特色,以見鄭天挺在現代中國歷史地理學和邊疆史地研究中的地位與貢獻。首先,從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學科發展歷程看,鄭天挺應有一定地位。在中國傳統學術體系中並無「歷史地理」,傳統輿地之學及沿革地理都附於史學之下。
  • 2015-2016年研究生專業排行榜:建築歷史與理論
    2015-2016年研究生專業排行榜:建築歷史與理論
  • 復旦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復旦大學考研信息網,復旦大學研招,復旦...
    2020年復旦大學工程與應用技術研究院全國優秀大學生夏令營通知 為了促進我國高校優秀大學生之間的交流、加強學生對復旦大學工程與應用技術研究院的了解,吸引優秀學生繼續深造,探索新的研究生招生和培養模式,工研院將於2020年7月上旬舉辦優秀大學生夏令營活動。
  • 怎樣學習中國歷史地理學,學習地理學需要掌握哪些要點
    這種觀點認為,中國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歷史學的一門輔助學科,主要是探討歷史上州縣興廢和疆域變遷,進而為歷史學的研究提供輔助,為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提供空間的定位。故在很長時期內,人們一直認為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的一門輔助學科。在全國高校歷史系的教學中,中國歷史地理學在一些學校是作為專業必修的基礎課,一些作為專業選修課。
  • 唐曉峰談人文地理與地理學史:舊事不在城南,意義便消解大半
    近期,澎湃新聞記者採訪了北京大學城環學院的唐曉峰教授,他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後師從侯仁之先生攻讀歷史地理學碩士,又赴美在雪城大學獲得地理學的博士學位,對歷史、地理思想、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都頗有心得;而且,此次《神州》中文譯本的最後一章「改革開放(1978- ):尚未休止的巨變」就是由他補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