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語言學方面的成就由於各民族間互相交往的需要
《至元譯語》
又稱《蒙古譯語》
是漢字蒙語翻譯工具辭書
《語助》
作者:盧以葦
漢文文法研究專書
是已知最早的研究漢文虛字的專著
《中原音韻》
作者:周德清(江西高安人)
是漢語音韻學方面奠定等韻學基礎的著作
蒙古文字
蒙古,原無文字
蒙、元時期先後行用兩種蒙古文字
①蒙古畏兀兒字(創製於成吉思汗時期)
②八思巴蒙古字(忽必烈時)
白族白文碑
最早出現於元代
少數民族文學
《元朝秘史》即《蒙古秘史》
作者不可考
原文是回鶻式蒙古文
是一部民族史詩
是蒙古族可靠的第一部歷史文獻
現存文本:
明回夷管的漢文本
《江格爾》
一部長篇蒙古英雄史詩
大約在十二三世紀的四部衛拉特蒙古地區產生
之後廣傳各地
至清代才以新疆託忒蒙古文寫定
19世紀後才開始出版
郝天挺(詩人)
元代第一位蒙古族文字理論家
其著作:《唐詩鼓吹集注》
是著名的文學評點著作
《格薩爾王傳》
是一部藏族民間說唱體的英雄史詩
在元代寫定,當時在全國廣泛流傳
《米拉日巴傳》
作者署名說法不一
是研究藏族社會和文學的重要資料
元曲與元雜劇
元代文學主流
仍是漢族的創作
其最突出的成就是元曲
元曲包括兩種:
①劇曲(當時稱為雜劇)
元雜劇
北方地方戲「院本」和宋金諸宮調
兩者相結合而成長起來的一種新型文藝
其發展有著深厚的時代和社會基礎
②散曲
和雜劇中的曲牌一樣而沒有念白和摺子的歌曲
分兩種體裁:
小令、套數(散套)
元雜劇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元初城市經濟的逐漸復甦和繁榮
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激蕩
儒學倫理道德思想的束縛在各少數民族文化觀念衝擊下的相對鬆弛
漢族知識分子仕途無望大批轉向文學藝術從而專業劇作家的大量湧現
蒙古統治者對歌舞戲曲的愛好
元曲「四大家」:
①關漢卿《竇娥冤》
②白樸《梧桐雨》
③馬致遠《漢宮秋》
④鄧光祖《倩女離魂》
王實甫《西廂記》
石君寶《秋胡戲妻》
在藝術性和思想性上都有空前的成就
南戲
在南方
以南曲腔調演唱的溫州雜劇等地方戲
發展成為南戲
亦稱傳奇、戲文
元中期後
北方雜劇轉衰
南戲得到發展
著名的「四大傳奇」:
《金釵記》、《拜月亭》、《殺狗記》、《白兔記》
《琵琶記》高明(元末溫州)
被推崇為「南戲之祖」
藝術
音樂
蒙古早期的音樂很簡樸
僅有鑼、鼓、拍板、胡琴等樂器
繪畫
元旦沒有畫院
畫家們從宋院畫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有了用畫筆表達個性、抒發思想的自由
元初繪畫仍以山水為主
「元四大家」
黃公望(字子久)
王蒙(字叔明)
倪瓚(字元鎮,號雲林)
吳鎮(字仲圭)
元朝壁畫藝術有很高成就
敦煌的壁畫
安西榆林窟(萬佛峽)的壁畫
西藏日喀則德欽頗章宮裡的壁畫
山西芮承永樂宮道教壁畫
山西洪洞廣勝寺明王殿元代雜劇壁畫
繪畫內容
分得很細
各科有專門名家的畫師
畫道釋人物——蒙古人和禮霍孫
畫龍——伯顏不花(回回人)
畫竹——伯顏守仁(畏兀兒人)
畫墨菊——赤盞希曾(女真人)
元代書法
達到一個新高峰
趙孟
元代書畫巨匠
書法「稱雄一世」
被尊為中國古代書法典範「顏、柳、歐、趙」四體之一
雕塑方面
元代大師們
吸收外來技巧
繼承中原傳統
發揚光大,力求表現個性
比如劉元
本文由「長焰」閱讀書籍整理所得,乃原創首發,所用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刪除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