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部文學作品都有屬於自身獨一無二的語言藝術,或許有些細心的讀者在閱讀時,會發現兩本書抑或兩篇文章語言風格上頗為神似,但真正意義上而言不同的版本只有語言上的相近,沒有完全相同。即便可以模仿,也很難一模一樣,通過語言藝術的對比,就能夠區分作品孰優孰劣。
一部文學小說圖書《洗河》,自從發行以來,備受讀者的喜愛,在眾多媒體的推介下掀起了一股閱讀的風潮,《洗河》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成為文學圖書中的爆品?細細探究,該圖書的成功,不僅歸結於媒體的報導,更在於圖書本身質量,如果沒有紮實的文字功底,沒有扣人心弦的故事,即便媒體吹捧的在好,到最後只能曇花一現,很難長久。正因為圖書《洗河》在創作上擁有自身的語言藝術特色,避免了同質化,從而在媒體光環下形成自身獨立的品牌流量。
純文學在當下生存空間比較小,許多出版機構並不太看好純文學的市場空間。然而《洗河》以純文學的姿態出現在大眾面前時,得到了讀者們的高度認可。在浮華的時代,大家更希望能夠得到精神上寧靜的空間,更渴望汲取到精神上的營養。一部優秀的圖書,正是讀者們所渴望的。《洗河》的出版面市,無意間給了讀者意外的驚喜。
讀者驚訝的發現,作者耗時15年來打磨自己的作品,在快節奏的今天這是極少有的,很少有作者能夠耐得住10年光陰專注於一部作品。缺乏時間的沉澱,無疑而言對於文學創作是一種不負責任。作者需要沉思,需要時間來反覆打磨自己的作品,才有可能將更好的一面呈現給讀者。從創作過程時間節點來看,《洗河》的作者是在虔誠的用心創作。
閱讀文學小說《洗河》,給讀者呈現了不同現代作品的感覺,文字上更有一種質感,這種質感或許源於語言藝術,直觀的來說是很有文化味。《洗河》的語言帶有時代文化裂痕的傳承,正因為大家看到了與眾不同的文字,才對這部作品油然而生出一種愛意。《洗河》全書運用了古白話文的描寫,出現了很多近代文章中少見的詞語,整部作品散發著古典文學的濃濃韻味,而這種味道是如今文學作品中少有的。
白話文從民國時期開始產生裂痕,民國之前的白話文稱之為古白話文,民國後的稱為現代白話文。民國時期道貌岸然的君子一直鼓吹西方文化的優秀,污衊寶貴的傳統文化為糟粕,極力排斥中國傳統文化,甚至扼殺傳統文化,從而形成了新的寫作語體,既現代白話文。通過閱讀文學作品,睿智的讀者不難發現,隨意拿一部作品,古代白話文小說與當代白話文小說進行對比,撇開故事好壞不說,單說語言藝術,古白話文的文學價值已經遠遠高於當下白話文,可以說當下白話文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學價值。拿一首當代體詩歌與古體詩歌進行對比,孰優孰劣,文化氣質自然一目了然。
當代優秀的傳統戲曲中,仍可以看到沿用傳統白話文的口語,從語法,以及詞彙方面而言,給人一種神秘的文化魅力。民國期間比較出眾的作品中不難找到古白話文中的痕跡。古白話文屬於一種上千年文化的傳承與沉澱,卻在民國期間戛然而止了,距離當下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除非看一下古典的文學著作,才能感受到古白話文的文化氣息,字裡行間帶有一種詩情畫意,深入閱讀無不給人一種文字的美感。在看下當下有些古裝影視劇,對白已然成了當下的白話文,哪裡有什麼藝術感、時代感,不倫不類,絲毫不見藝術氣息。
圖書《洗河》將丟棄的傳統文化重新拾起,這拾起的不是民族發展中歷史遺留下來的糟粕,而是人類語言的精華,堪稱語言藝術的珍珠。
目下,全國各地在極力恢復傳統建築方面的文化,整一些鋼筋混凝土,然後附帶一些古代建築物門窗、簷廊的元素,早就拆除半個世紀甚至一個世紀的牌坊死而復生。或許急功近利的現代人只把古代傳統文化的皮毛給繼承了下來,充其量是為了搞旅遊戰略服務的,這不等於傳統文化的符號。
《洗河》帶有傳統文化的情懷,圖書中的語言藝術猶如古典建築一般瑰麗,即便還原不到歷史傳統文化的高度,也要複製古典文化的雅韻和情調,做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捍衛者。因為真正的文藝復興不是憑空臆造出來的,而是在傳承的基礎上來發揚光大的。《洗河》的語言藝術深深刻印著傳統文化的印記,傳遞著古老文化的聲音,這或許便是該書能夠得到讀者認同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