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文學變局:詩文受批判 小說地位逐步抬升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信息

甲午文學變局:詩文受批判 小說地位逐步抬升

2016-08-26 13:20:42來源:光明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鮑文玉

2016年08月26日 13:20 來源:光明日報

參與互動 

  作者:張露晨 張弛 

  「甲午」作為清末時期「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一個重要節點,是因軍事、政治事件而被賦予了諸多歷史含義的時間概念,其影響所及在器物、制度層面之外,還有文學。「甲午」對於清代文學乃至中國傳統文學發展的影響十分深遠,由它引發了一次中國文學內部的結構性調整——以中學為主體資源、兼及吸收外來思想的革新。一個迥異於古代詩文傳統的文學世界由「甲午」為契機開始出現在主流士大夫階層的視域中,曾久居文人價值判斷中主流地位的詩文開始受到批判和挑戰,而一直被視為「小道」的說部書——小說的地位逐步興起和抬升。

  就詩文傳統變革而言,雖然,曾國藩本人以及吳汝綸、薛福成等「曾門四弟子」所倡的桐城古文,陳衍、沈曾植、鄭孝胥等張之洞幕僚所共同形成的「同光體詩派」,在追求古文「義理之說施於文章」和宋詩派「荒寒之路」的道路上,於前人又有所推進,但其末流空疏無物、附庸風雅的弊端,在時局危難之際越發凸顯。

  從甲午中日戰爭之後的士人群體詩文的反映來看,同光時期注重音節神氣、風雅格調的詩文創作顯然已經不能滿足中國知識群體對於現實的思考和表達訴求,以阿英所編《甲午中日戰爭文學集》為代表,「悲」「哀」「哭」「憤」等激烈情感流露的字眼,大量出現在這一時期文人群體的詩文作品中。例如,在清末著名詩人黃遵憲有關甲午風雲的詩歌《悲平壤》《哀旅順》《哭威海》《書憤》當中,其紀實化的史詩創作、通俗化的語言表達,與學古宗宋的「同光體」拉開了距離,體現出黃遵憲主張「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雜感》)的詩界革命主張。而在文章方面,自稱「夙不喜桐城古文」的梁啓超,則在新興的報章文體中掀起波瀾,他雖在詩詞中亦有「拍碎雙玉鬥,慷慨一何多!滿腔都是血淚,無處著悲歌」(《水調歌頭》)之感慨,但很快由山河搖蕩的情感宣洩轉向了深層次探尋國家富強道路的理性思考。梁啓超在甲午後擔任《時務報》主筆,提倡變法維新的主張,批判科舉制度,隨之也形成了後因「文界革命」而被稱道的文字特點,他在報章中所著《變法通議》等系列文章,「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開創了一種介於文言與白話之間的新文體。

  無論是偏紀事抒情的通俗化詩歌創作,還是偏論述說理的維新文章書寫,一方面反映了時局危難之中士人的情感,另一方面也呈現出戰爭所帶來的士人對本土文化傳統的思考。黃遵憲「我手寫我口」詩歌中夾雜的新式名詞和新題材,梁啓超平易暢達的文章背後所包含的維新理念和變法思想,同是面對來自文學外部衝擊的自我應對和調整,這之中的文學更新更多是梁啓超式「淬勵其所本有而新之」(《新民說》)的改良路徑。錢基博便認為黃、梁詩歌是舊風格中含新意境,「皆取法古人,並未能脫盡畦封」;而新文體除不禁俚語、外國語之外,「語錄語,魏、晉、六朝藻麗俳語,詩歌中雋語,及《南》《北》史佻巧語」(《中國現代文學史》),都是促使新文體解放之因素。這些詩文傳統內部的改良舉措自晚清以降便不斷發生,但顯然,面對著與東鄰日本的戰爭失敗,文人舊有的寫作經驗和詩文的內部資源,已經不能滿足作為應對變局的文化更新的訴求,中國精英士大夫透過甲午戰敗反思以及洋務運動的得失教訓總結,「始漸視訓詁、記誦、帖括、詩賦為無用」(梁啓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對於傳統詩文作為「雕蟲之技,《兔園》之業,狗曲之學,蛙鳴之文」(梁啓超《變法通議》)的懷疑開始流露,而對傳播層面「經史不如八股盛,八股無如小說何」「方今大地此學盛,欲爭六藝為七岑」(康有為《聞菽園居士欲為政變說部詩以速之》)的洞察,則促使了甲午之後文學的一次大變局,清末知識分子對於說部書——小說重視提倡的開始。

  與詩文一樣,甲午中日戰爭也成為了諸多小說創作的題材,《甲午中日戰爭文學集》中收錄清末時期《夢平倭虜記》《中東之戰》《中東大戰演義》《旅順落難記》等小說,就分別對這場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戰爭有文學藝術的呈現。但相比較於小說將甲午作為題材進行創作,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的事實,對於中國知識階層在思想文化領域的震動,以及對於小說地位的影響更為深遠,其興起亦伴隨了超越文體本身的時代背景。甲午之敗真正動搖了舊有的「華夏」「夷狄」觀念,讓基本止於器物層面的洋務開始轉向制度、文化層面的學習,尤其是作為擊敗清朝老大帝國的蕞爾小國日本,其明治維新時期從政治到文學的經驗開始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比較和效法的對象。

  1895年,黃遵憲在擔任日本參贊時期業已完成的《日本國志》終於得以在國內出版,並在之後附在維新刊物《時務報》上發行,書中所提出的「適用於今,通行於俗」的語言追求,真正開啟了國人超越士大夫雅文學、詩文傳統內部流派、風格分歧的思考,促使少數口岸文人之外的主流精英知識分子也開始從文學創作的語言和體裁方面出發,來探索文學作用於普通民眾的思想更新和啟蒙教化的可能。在甲午後於日本書目中遍尋變法圖強之法的康有為,在所著《日本書目志》中專門將小說書目作為十五門書目中的一門進行整理介紹,指出「《六經》不能教,當以小說教之;正史不能入,當以小說入之:語錄不能諭,當以小說諭之;律例不能治,當以小說治之」。將小說作為日本明治時期的成功經驗和經史之補的現實功用明確提出。嚴復、夏曾佑在天津《國聞報》上提倡小說,也提及「聞歐、美、東瀛,其開化之時,往往得小說之助」(《本館附印說部源起》),來自外部政治困局、軍事失敗的衝擊,促使了大批中國知識分子對於歐美、日本經驗的效法和尋求,而這種尋求與小說的相遇,有其偶然性,但也有內外交困、上下求索中歷史的必然。

  在中國小說內部,古典小說藝術的發展一度在明清時達到了頂峰,但清末鴉片戰爭至甲午之間,雖然也曾出現《兒女英雄傳》為代表的俠義小說、《海上花列傳》為代表的狹邪小說,魯迅分別稱之為「平民文學之歷七百餘年而再興者」「平淡而近自然者」(《中國小說史略》),從平民化、通俗化的角度予以了肯定,但也指出後起者多濫惡之作,大量的小說流於庸俗的趣味因而被主流士大夫階層所摒棄。這一點並不為甲午之後提倡小說的知識分子所諱言,梁啓超在文章中也談到小說不過是「小有才之人」「遊戲恣肆以出之,誨盜誨淫,不出二者」(《變法通議·論幼學》),顯然在文學本身的層面,小說本體的藝術價值尚未得到全面認識。但從中國古代學問、圖書分類的角度出發,經史受眾、傳播範圍的局限,詩文「載道」「言志」效應在開化民眾層面上的失效,使得原是「稗官野史」之言的傳統說部書獲得關注有其現實的原因和土壤,1896年由梁啓超、汪康年、黃遵憲等維新人士主辦的《時務報》,雖多為宣揚維新思想政論文章,亦成為中國士大夫集中提倡小說理論、譯介國外小說的開始,顯然是作為應對甲午戰敗之後思想文化危機的一種方法出現的。在傳統的「載道」文學觀念影響下,以小說「教之」「入之」「諭之」「治之」,成為清末小說興起過程的核心觀念(梁啓超後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中總結為「燻」「浸」「刺」「提」四種作用)。應該說,在甲午之後,小說的命運首次與國家民族興亡聯繫在了一起,而正是這一系列甲午文學變局中的對文化危機、文體嬗變的思考和探索,客觀上為之後清末小說界的再度繁榮提供了理論預設和基礎。

  (作者單位: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

相關焦點

  • 明代雲南文學的崛起,有助於我們對雲南文學發展史及其地位的認識
    這一態勢於明末清初就引起了著名文學史家的關注,在《列朝詩集》、《明詩綜》、《石倉歷代詩選》、《明文海》等全國性的大型總集,甚至在《御選明詩》中,都可以看到明代雲南文學的印跡。深入研究這一時期雲南文學與全國文學之關係,有助於深化我們對雲南文學發展史及其地位的認識。
  • 森鷗外與「史傳」小說:用新文學體裁批判日本傳統價值觀
    在中國和日本,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作家喜歡借古喻今,他們通過描寫一件事或者某個人來批判現實。這種創作方法,講究在真實歷史的基礎上加工再創造,所以寫出的東西既非歷史,也非小說,是一種介於真實和幻想之間的作品,日本的「史傳」小說,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史傳小說由日本文豪森鷗外一手締造,這位醫生出身的作家,堪稱日本「魯迅」,他想用史傳小說喚醒日本人的近現代價值觀。
  •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考研筆記
    第三章 小說(一)一 五四小說取得的文學的正宗地位魯迅的小說拉開五四小說的序幕。五四小說發生前知識讀者群壯大,出版手段提高形成新的讀者群體稿費制度促成第一代職業小說家,小說形成壓倒性的文化生存環境,但新小說本身獨立地位差容易商品媚俗化,沒掙脫文言文的束縛,五四文學革廣泛的思想文化啟蒙大潮,對小說的推動形成社會使命和非社會使命小說的對峙。
  • 重慶再度迎來雨(雪)天氣 未來三天各地氣溫將逐步抬升
    但石柱黃水、武隆仙女山、南川金佛山等地的積雪,足以讓市民撒歡來玩~~重慶天氣趨勢重慶市氣象臺預計,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我市將再度迎來雨(雪)天氣;不過明天夜間開始,各地降雨將逐步結束;到大後天,全市各地將重拾溫暖陽光!
  • 批判「八股取士」,官場百科全書式小說《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文人吳敬梓寫的一部章回體小說,學者認為這部小說的藝術成就可以比肩文學名著《紅樓夢》。大家對這部小說有個共識,稱之為「官場百科全書式小說」。這部小說創作於18世紀中期,大概和《紅樓夢》出現在同一個時代。吳敬梓出生於官宦世家,雖然稱不上世代簪纓,但也算衣食無憂。
  •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考研筆記(錢理群)
    第三章 小說(一)一 五四小說取得的文學的正宗地位魯迅的小說拉開五四小說的序幕。五四小說發生前知識讀者群壯大,出版手段提高形成新的讀者群體稿費制度促成第一代職業小說家,小說形成壓倒性的文化生存環境,但新小說本身獨立地位差容易商品媚俗化,沒掙脫文言文的束縛,五四文學革廣泛的思想文化啟蒙大潮,對小說的推動形成社會使命和非社會使命小說的對峙。
  • 文學經典名作,該如何鑑賞?|文學作品|小說|心理_網易新聞
    《金瓶梅》是一部有爭議的文學作品,爭論的焦點在於,其對性的描寫是為了滿足人動物性的簡單刺激需求?還是有意而為之重在揭示反封建壓抑人性的主旨?從封建社會壓抑婦女個性社會環境來看,《金瓶梅》和其它淫穢小說比較,是有根本質上差別的,那就是《金瓶梅》是一部具有批判封建思想、張揚個性,特別是為婦女個性解放鼓與呼的作品。
  • 近代文學著作的蓬勃發展
    古典主義文學主要在英國、特別是法國得到了繁榮和發展。古典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有法國戲劇大師莫裡哀,他的著名作品是反對封建宗教的戲劇《偽君子》。 18世紀開始,歐洲的古典主義文學逐漸衰落,在啟蒙運動推動下,啟蒙主義文學在歐洲確立了它的主流地位。啟蒙主義文學是典型的資產階級文學。
  • 中國「現代小說」的理論建構及其文學史意義
    摘要:從1902年梁啓超提倡「小說界革命」到五四新文學運動,是中國小說逐步走向現代的重要歷史時期。經中國近現代作家批評家的理論和實踐探索,「現代小說」概念呈現出從朦朧意識到理性自覺、再到明確生成的發展過程。
  • 企業家文學咒語:當王石、潘石屹成為小說主人公
    用文學來解釋經濟現實,怎麼聽怎麼虛妄。但事實是,以企業家、經濟人物為原型的小說正在中國成為一種文學現象和商業現象。2006年,餘華《兄弟》裡的李光頭被人比附成黃光裕,其「妖魔化」民營企業家所激起的批評浪潮使它成為中國近年來最具爭議的小說。去年,邱華棟的《教授》讓人禁不住聯想:裡頭說的「巫師」、「叫獸」到底是哪個經濟學家?
  • 試論明代小說序跋的文體特徵與文學價值
    《文心雕龍》以後,「序」作為一種文學分體的地位逐步確立,如北宋初由李昉等奉旨編寫的《文苑英華》、宋姚鉉編的《唐文粹》等均將其作為一級文體分類。而「跋」一般認為始於唐宋,宋代呂祖謙編纂的詩文總集《宋文鑑》,首次列「題跋」一類,與「序」並列,其後,《元文類》、《文章辨體》、《文體明辨》、《明文衡》等詩文總集或文體學著作等都將「題跋」專列一類,直到清代莊仲方編纂的《宋文苑》還是如此。
  • 日本文學逐步敗亡?
    [摘要]平成是一個崩壞的年代,無論在文學、社會乃至道德倫理方面均逐步敗亡,令到平成文學無甚足觀。作者:湯禎兆,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正如大冢英志在《次文化文學論》中所云,不同類型的次文化或風俗流行產物湧現,與「純粹文學」的無緣性,已成為近代文學史任何時代皆無的新存在形態。在這個年頭中,大家對外國文學乃至古典文學均興味索然,背後可謂已消失了認真體味感受文學的態度。文學與平成無緣,也不屬什麼稀奇新鮮事。
  • 米芾文學在宋代以後的地位和影響(第一期)
    其文學亦有清雄絕俗之特色, 堪垂文史。其中, 詩為最多, 亦最佳, 《全宋詩》收有246首, 據題材內容可分為山水行吟、自述詠懷、交友贈答、題品書畫、詠物參禪幾類。其文學的地位與影響, 當世最著, 後漸式微, 明清復盛, 今仍未彰。嶽珂主要是從米芾的傳世書法墨跡中輯錄到小部分詩文稿子, 他在序言中說:「今所薈萃附益, 未十之一。」由於後人見到米芾的文學作品不多, 所以米芾文學在南宋以後的影響沒有當時大。
  • 章培恆講授、曾慶雨整理:明代文學與哲學(詩文部分)
    明代後期詩文思想與李卓吾最接近的,就是袁宏道的「性靈說」。這有一個理論問題,「性靈」或被理解為講老實話,心中怎麼想就怎麼說。據此,就講袁宏道的詩文主張是針對前、後七子的復古理論,這是不確切的。理解「性靈說」,是要看到它與「童心說」的關係。
  • 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四大文學體裁對比分析
    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四大文學體裁對比分析語言藝術是指以語言為物質媒介塑造形象或者情境來表情達意,反映生活的藝術,通常說的文學。主要有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等。其次,小說一般具有較為完整生動的故事情節,敘事詩、散文的情節大都比較簡單零散,詩歌凝練抒情的風格使其很難容納複雜的情節;敘事散文(含報告文學)由於真人真事的限制,不能任意虛構情節;戲劇文學有情節的衝突,但受演出的時間,觀眾心理及物質條件的限制,情節不能過於複雜。只有小說篇幅容量最為自由,表現手法限制較少,所以最適宜構造完美複雜的情節。
  •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錢理群 【可能考點】考研重點梳理和背誦
    第三章 小說(一)一 五四小說取得的文學的正宗地位魯迅的小說拉開五四小說的序幕。五四小說發生前知識讀者群壯大,出版手段提高形成新的讀者群體稿費制度促成第一代職業小說家,小說形成壓倒性的文化生存環境,但新小說本身獨立地位差容易商品媚俗化,沒掙脫文言文的束縛,五四文學革廣泛的思想文化啟蒙大潮,對小說的推動形成社會使命和非社會使命小說的對峙。
  • 淺析「十七年」文學與電影的跨文化傳播
    對電影《武訓傳》對批判,用政治批判的方式取代了正常的藝術討論,給整個業界帶來巨大的恐慌,使得電影從業者不求藝術有功,但求政治無過,所以對名著的改編就變成一個相對安全並且可操作的選擇,也使文學作品改編電影在這十七年期間取得重要的創作成就。 2.特點 (1)就電影內容而言,意識形態明顯。
  • 濃縮古文精華卻不受學者重視,《古文觀止》的地位有點尷尬
    只不過,《古文觀止》在學術界卻不受學者重視,比如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的時候,這本選集根本沒有被收錄其中。廣泛流行和不受學者重視,一本書同時擁有兩個充滿矛盾的標籤,這樣的現象造成了《古文觀止》的地位有點尷尬。古代最早出現的歷代文章選集是南北朝時期的《文選》,這部著作收錄了從先秦到六朝的詩文著作,體量巨大共分為37卷。
  • 「中體西用」的香港文學
    新近出版的《香港文學大事年表(1948—1996)》所列作品,幾無例外的是中文作品;文中間或夾帶英文,那不過是信手拈來、裝點門面之物。  香港文學是在中國古典文化和文學的薰陶、在中國現代文學的氛圍中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 中國十部著名文學作品,你讀過幾部
    有舉世聞名的中國古典小說最高峰——《紅樓夢》,有先秦散文最高峰——《莊子》,有史學、文學相得益彰的《史記》,有第一部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也有第一部記述農民起義的章回體小說——《水滸傳》。代表了先秦散文藝術的最高成就,它在中國後世文學中擁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如司馬遷、阮籍、嵇康、李白、蘇軾、蒲松齡、曹雪芹等都受其影響。楊慎說:數韻調絕倫,實諸子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