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擁有多樣的文學,很多作品以全球為背景,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2020-12-11 想要甜甜的笑

瑞典擁有多樣的文學,很多作品以全球為背景,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與大家討論的內容是關於瑞典古典文學的。當代瑞典擁有豐富、多樣、創新的文學。有些作品從地域上來說顯然僅限於瑞典,具體討論這個國家所特有的問題,而很多作品以地區甚至全球為背景,涉及廣義的「人類」問題,因此大量瑞典圖書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在廣義方面,當代瑞典文學包括涵蓋廣泛主題的詩歌、覆蓋嚴肅題材和荒謬情景的舞臺劇和影視劇、聚焦諸多主題的散文與小說(這些主題涵蓋瑞典過去的黑暗面、性別和性取向問題、當代瑞典社會問題、全球問題、新瑞典人的生活、好故事的流傳等方面)、用做社會批評工具而備受歡迎的犯罪小說,以及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嚴肅和趣味故事。此外,傳記、歷史、烹飪類圖書在目前的出版物中也佔有很大比例,並且深受讀者喜愛。

瑞典國家制度鼓勵作家創作,因此當代作家數量多得令人眼花繚亂政府和一些組織贊助的寫作獎勵和補助、版稅的誘惑、基於圖書使用率而對作者給予報酬的圖書館制度等,這些都是鼓勵作家積極創作的重要因素。瑞典人熱愛讀書!出版業是非常好的從業領域。有人列舉出近200家出版公司,最大的出版商聯合會有70個成員。但是幾個大公司主宰著這個行業,如「邦尼」「諾爾斯泰特」「海盜」和「自然與文明」出售新書和舊書的書店隨處可見。Bolus.com是最大、最成功的幾大網上圖書資源之一,而antikvariat.net使人們輕鬆地獲得許多斯堪地那維亞二手書店的信息。

出版者協會的最近幾次報告指出,協會所認可的好作品是圖書市的移的籍,其銷量持續上升。2008年,在這類作品中,瑞典作家的作品前量翻譯過來的外國作品,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瑞典作家的受歡迎P度和這些作品的品質。前景不太好的是兒童和青少年圖書,這類圖書的量從2001年以來持續下降。似乎有很多因素造成了這種滑坡,如以利潤為動力的出版業內的變化、數字時代的年輕人日益鍾愛其他娛樂方式在介紹現代瑞典的幾個知名作家前,非常有必要對瑞典過去的一些偉大作家進行簡單介紹,因為其中的一些作品對於了解瑞典的國家特徵和當代文學的寫作景是至關重要的,當然,我絕無面面俱到之意圖。

瑞典文學起源於哪裡,已經存在了多久?人們對此經常爭論不休,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而學術界給出的答案中包括許多瑞典人沒有聽說過或沒有讀過的作家與作品。那麼普通瑞典人對這些問題可能給出什麼答案呢?顯然,他們可能會認為,有關瑞典文學的最早記錄應該包括:維京時代北歐古文字的簡短石碑銘文,不完整地描述了早期瑞典王權發展過程中「大事件」—13世紀「薩迦」傳說(由冰島人斯諾裡·斯圖魯松用古斯堪地那維亞語所寫)、中世紀的郡法典、聖布裡吉特的啟示錄、古斯塔夫·瓦薩版《聖經》(1541)和奧洛夫·魯德貝克的《大西洋》。是不是所有瑞典人都對這些作品充滿熱情或者非常熟悉呢?可能未必。

如果提到卡爾·麥可·貝爾曼,瑞典人的反應可能更熱情。對許多人來說,貝爾曼是最受瑞典人喜愛的最早的一位詩人,他的詩歌成為瑞典人的必讀材料,瑞典人能夠背誦甚至吟唱這些詩歌。貝爾曼是斯德哥爾摩一個官員的兒子,他本人先後擔任一些職位卑微的政府職務,從而勉強度日。

而他真正喜愛並充分享受的時光是在斯德哥爾摩的酒館中度過。他在部裡吟唱許多關於當地生活和名人、沉迷於酒色宴樂的小說人物的歌這些歌謠都以當地人熟悉的曲調或他本人創作的旋律演唱)。正如詹斯·馬森蓋兒在最近的瑞典文學史中所寫,貝爾曼的《弗列德曼之歌》包括了他1790年首次出版的一些最知名作品,「儘管對此還有爭議,但這本書是瑙典文學史上最重要的歌謠集,也可能是瑞典最受歡迎的普通詩集」。

貝爾曼之後出現了許多知名作家,他們的作品都是大多數瑞典人所熟悉的圖書。實際上,19世紀見證了知名作家數量、作品數、作品種類的驚人典增長,以下諸多因素引起了這種增長:圖書創作成本下降,教育機會和大眾讀者群擴大,通常相對抗的新思想開始出現,瑞典開始自覺地樹立國家形象,民眾也開始意識到正在建立中的國家特徵。這一階段從浪漫主義開始,以對社會問題進行分析與對所謂的現代衝突與矛盾做出心理學解釋的現實主義告終。

浪漫主義作家的傑出代表是耶伊爾和泰格奈爾。前者是歷史學家、大學校長、詩人和詞曲創作者,後者是牧師、韋克舍主教和詩人,二人同時身陷當時的保守主義與民主主義論戰之中。耶伊爾的《維京人》和泰格奈爾的史詩《弗裡斯約夫的薩迦》都描述了理想化的維京時代,並成為正在形成中的瑞典國家特徵的構成要素。這一時期的重要人物還包括阿爾姆克維斯特(CarlJonas Love Almgvist1793-1866)和布雷默爾( Fredrika bremer1801-1865),二人都對所處的保守社會中的一些方面進行了敏銳而坦率的批評例如,19世紀30年代後期,阿爾姆克維斯特在小說《為什麼不》( Det gar an,英譯為 Sara videbeck或 Why Not)中抨擊了傳統的婚姻觀,而布雷默爾也在小說《家》中對當時的婚姻觀進行了批評。這些作品和其他許多作品也反映出散文與小說(尤其是小說)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文學體裁,瑞典成長的中產階級尤其鍾愛這類文學形式。好的,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歡迎大家訂閱我們,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好玩有趣的資訊。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百度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百家號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聯繫我們:baijiahao@baidu.com

百家號獨家出品

相關焦點

  • 阿來作品翻譯成20多種語言
    「邊地書、博物志與史詩——阿來作品國際研討會」上,德國學者、翻譯家馬海默在演講中開宗明義,向聽眾介紹了阿來作品在海外的傳播狀況。馬海默說,早在2004年,德語版《塵埃落定》便已在瑞士出版,獲得不少讚譽,瑞士《蘇黎世新雜誌》就用「開拓之作」「燈塔」等詞彙予以好評。5年後,《遙遠的溫泉》被翻譯成德語,這部聚焦現代化矛盾的作品再度引發關注。
  • 中國人不適合翻譯中國文學作品
    他就是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GoranMalmqvist)教授。近日,在哥德堡號造訪廣州期間,馬悅然教授參加了在中山大學舉行的「中歐文化接觸與交流———紀念高本漢學術研討會」。前天,利用研討會的間隙,記者對馬悅然進行專訪。「諾貝爾文學獎其實沒有那麼重要」、「中國人不應該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外文」……這位82歲的學者思維清晰而敏捷,屢有驚人之語。
  • 莫言獲獎翻譯功不可沒 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譚五昌指出,如果沒有非常優秀的翻譯家把作家的作品翻譯成外文,必然會影響作品在國外的傳播和影響力。翻譯工作至關重要。據悉,莫言在瑞典共出版了3本書:《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生死疲勞》。3本書的譯者均是在瑞典從事翻譯現代中文作品的陳安娜。  據報導,陳安娜翻譯莫言作品出於偶然。
  • 「翻譯中文作品不為諾獎為同胞」
    現為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榮休講座教授。馬悅然教授畢生致力於漢學研究,並於歐洲及澳大利亞的多所著名大學教授中文與文學翻譯達四十年之久。1948年他翻譯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這是他關於中國文學的第一部譯作。後來又翻譯了老舍的短篇小說《普通病房》,發表於1958年。
  • 《射鵰英雄傳》首次被翻譯成英文,譯者竟是一位瑞典媽媽!
    如今,這本書出版,就像孩子獨立了,我沒法再做任何修改,只能學會放手,讓孩子獨自出去闖蕩,同時心裡為他祈禱。」   譯金庸作品令她「頭疼」   郝玉青的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瑞典人。她在英國長大,後在牛津大學讀歷史專業。10多年前,20歲出頭的她獨自到中國遊學。
  • 他的河南普通話 被翻譯成了多國語言
    (原標題:他的河南普通話 被翻譯成了多國語言) 本報訊
  • 讓華人翻譯家為中國文學國際化加速
    關於「如何走出去」,有人認為應從作家作品、翻譯、評論及編輯幾個方面入手,克服語言和意識形態障礙,運用合理的傳播機制和技術,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立項,成立對外翻譯與傳播機構,利用網際網路平臺,使中國文學更加國際化。這些看法和做法都很好。要想更快看到預期效果,優秀的文學翻譯是實現這些預期目標的最關鍵因素,而這件事,華人翻譯家可以挑起大梁,為中國文學國際化進程出一份力。
  • 陳邁平獲瑞典文學院翻譯獎 第3位中文翻譯家獲獎
    瑞典文學院將2015年的翻譯獎授予旅居瑞典的翻譯家陳邁平  他  是旅居瑞典的華人翻譯家。他翻譯的作品很多都出自諾獎作家之手。其中有原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謝爾·埃斯普馬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等。  他  的夫人陳安娜,是莫言小說的瑞典文翻譯。
  • ColorOS全球用戶已超3億 被翻譯成80多種語言
    ColorOS全球用戶已超3億 被翻譯成80多種語言 站長之家(ChinaZ.com) 11月20日 消息:今日下午,OPPO在北京舉行ColorOS7
  • 讓華人翻譯家為中國文學國際化加速(文學聚焦·海外華人作家看中國...
    關於「如何走出去」,有人認為應從作家作品、翻譯、評論及編輯幾個方面入手,克服語言和意識形態障礙,運用合理的傳播機制和技術,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立項,成立對外翻譯與傳播機構,利用網際網路平臺,使中國文學更加國際化。這些看法和做法都很好。要想更快看到預期效果,優秀的文學翻譯是實現這些預期目標的最關鍵因素,而這件事,華人翻譯家可以挑起大梁,為中國文學國際化進程出一份力。
  • "莫言熱"升級為"諾獎熱" 瑞典作家翻譯家也沾光
    而更為巧合的是,諾獎公布後,前後兩位諾獎終身評委馬悅然和謝爾·埃斯普馬克同時現身上海,讓「莫言熱」升級為「諾獎熱」。當然,莫言能獲獎,翻譯家的作用也不能忽視,中瑞文學翻譯家陳安娜、萬之等也受到了讀者關注。而同時,瑞典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和哈瑞·馬丁松的作品中文版也齊亮相。
  • 馬悅然逝世:他為中國文學走上世界舞臺架起一盞聚光燈
    他向西方介紹了中國的《詩經》《論語》《孟子》《史記》《禮記》《尚書》《莊子》《荀子》等先秦諸子的著作,並翻譯了辛棄疾的大部分詩詞,組織編寫了《中國文學手冊:1900——1949》。他對中國古代典籍的譯註和評介幾乎遍及中國整個古代的各個時期和所有的文類。馬悅然部分中文版作品在一場活動時,馬悅然曾說,辛棄疾是南宋最大的詞人,他運用語言的技巧「好得不得了」。
  • 阿倫·阿吉談文學翻譯
    您曾提過兩類譯者的區別:翻譯自母語和翻譯到母語。他們各自具有怎樣的優勢和劣勢?阿吉:我得重申我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有成百上千的雙語譯者把作品翻譯成他們的第二語言,包括英語,尤其當他們譯介的作品來自其他母語為英語的人士不會說的語言。這些所謂的「小語種」非常依賴雙語譯者!
  • 中國人翻譯自己的作品="謀殺"?
    近日,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教授隨哥德堡號來到中國。馬先生在提醒中國作家不要太看重諾貝爾獎的同時,還有一個令人震驚的說法:中國人不要翻譯文學作品。馬先生說:一個中國人,無論英文多麼好,都不應該去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要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需要一個英國人,文學修養很高的英國人,因為他通曉自己的母語,知道怎麼更好地表達。
  • 美國文學翻譯家協會主席阿倫·阿吉談文學翻譯
    您曾提過兩類譯者的區別:翻譯自母語和翻譯到母語。他們各自具有怎樣的優勢和劣勢?阿吉:我得重申我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有成百上千的雙語譯者把作品翻譯成他們的第二語言,包括英語,尤其當他們譯介的作品來自其他母語為英語的人士不會說的語言。這些所謂的「小語種」非常依賴雙語譯者!
  • 作家、譯者貝小金談其翻譯作品中的意境與技巧翻譯要實現語言對等
    、很多作品都很不錯,我們需要走出去。」翻譯英語文學作品,就是將英文的單詞翻譯成相對應的中文詞組,同時要保持整體含義一致,保證讀者能夠準確地理解英語文學作品的含義。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學會正確處理中西文化的差異,保證英語文學的翻譯質量。要分析作品中涉及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圍,將其與中文語境進行對比,找出兩種文化的差異,翻譯時對其進行深入理解與對比,保證譯文既忠於原文,又符合漢語的閱讀習慣。
  • 學術觀點| 五四時期外國文學翻譯作品的傳播模式——以魯迅所譯《苦悶的象徵》為例
    五四時期外國文學翻譯作品的傳播模式——以魯迅所譯《苦悶的象徵》為例[J]. 山東外語教學, 2017, (3):85-91.《苦悶的象徵》是20世紀上半葉日本文壇誕生的一部重要的文藝理論著作。1921年,該書的部分內容在日本發表。
  • 譯者陳安娜:翻譯莫言作品,像生孩子一樣幸福
    低調的瑞典翻譯家陳安娜接受成都商報記者電子郵件專訪時透露,最新翻譯的莫言作品《蛙》大概明年出版。「和其他中國作家比較,莫言作品還不是最難翻譯的。要說翻譯完一部好作品的心情,有點像母親生下一個孩子的幸福吧,也是一個自己的作品。」  昨日,陳安娜及其丈夫萬之接受了成都商報記者的電子郵件專訪,陳安娜的丈夫、同為翻譯家的萬之告訴記者,自己也是才得知陳安娜獲得本年度的「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 劉震雲:很遺憾我的作品沒翻譯成葡語
    12日下午3時許,劉震雲身著深藍色襯衫,出現在第二屆中國—葡萄牙文學論壇上,在有多部文學作品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文字的他看來,文學的交流可以有效改觀彼此民眾的印象。  現場  期待作品能被譯成葡語  在這20多種文字中,恰恰沒有葡萄牙語。劉震雲操著難掩一絲河南腔的普通話說,前年他在巴西碰見了一位漢學家。這位漢學家稱很喜歡閱讀他的作品,並想將他的作品翻譯成葡語,但很不幸他去年去世了。
  • 「優秀作品國際翻譯大賽」具有開創性
    9月2日,「2013中國當代優秀作品國際翻譯大賽」在京舉行啟動儀式,向社會正式發布了30篇中國當代優秀短篇小說推薦作品。消息傳出,立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本次大賽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外文局聯合主辦,「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工作小組、中國翻譯協會、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和人民文學雜誌社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