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讀經典 《水經注》

2021-02-13 中華讀書報

-點擊上方「中華讀書報」可以訂閱-

北魏酈道元撰寫的《水經注》,是我國古代以水道為綱記載區域地理信息最為著名的典籍。它以西漢王朝的版圖為基礎(若干地區兼及域外),對許多重要河流及其流域進行綜合性的描述,所涉及的內容包括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兩大部分。英國著名的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在其代表作《中國科技史》中稱《水經注》是「地理學的廣泛描述」。同時,不少至今已經散佚的書籍,由於《水經注》的徵引而得以部分保存。因而,《水經注》一書在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地理及文學等諸多方面都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然而,自宋代開始,《水經注》在傳抄刊刻過程中便出現了較多的散佚,原本四十卷的內容,有五卷不復得見。現在我們看到的《水經注》雖然依舊為四十卷本,但已是後人離析所存原三十五卷內容而得的結果。由於《水經注》在具體內容與版本流傳方面所存在的複雜性,想要真正讀懂《水經注》絕非一件易事,下面即就如何閱讀《水經注》這一話題做一概略性的介紹。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著名地理學家,家鄉在今河北省涿州市一個被稱為酈亭的村莊。他出身官宦人家,父親酈範曾為北魏朝廷的要員,出任青州刺史等職。其父去世後,酈道元承繼了父親的爵位,歷任一系列要職。他耿介正直、執法清刻嚴峻,最後在關右大使任上遇害,被追封為吏部尚書、冀州刺史。


酈道元像

酈道元一生好學,歷覽奇書,生前著述本不限於地理,但流傳後世的,唯有《水經注》一種。《水經注》共有四十卷,三十餘萬字,是酈道元在為官戎馬之暇,利用他所搜集到的各種地方文獻與他的部分實地考察所得而撰就的一部「宇宙未有之奇書」(劉繼莊《廣陽雜記》卷四)。其後雖然有明末黃宗羲《今水經》、清齊召南《水道提綱》等相類似的著述出現,但其價值都無法與《水經注》相提並論。在我國古代記載河流水道的著述中,《水經注》一直是「不可無一,不容有二」(沈德潛《沈炳巽〈水經注集釋訂訛〉序》)的傑作。

中國是農業文明古國,自古即對水的利用與治理十分重視,因而很早就有關於水的記載的典籍出現。在成書於春秋戰國之交的《尚書·禹貢》與戰國秦代之際的《山經》中,即出現了有關水道分布的記載。其後,在班固所撰《漢書》的《地理志》中用極簡的文字,將西漢時期的三零四條水道的情況做了勾勒。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雖說是一部按漢字部首進行編排的字典,但在其《水部》中也留下了一零九條單名水道的簡略記載。可以想見其時應該有一類關於水道記載的書籍出現。

酈道元所注釋的《水經》,本亦系單獨流傳,大體成書於東漢末三國時期,一萬餘字,記載了一三七條水道(《唐六典》卷七)的發源、流程及歸宿。酈道元有感於這部《水經》「粗綴津緒,又闕旁通」(酈道元《水經注》原序),於是以之為綱,主要利用他所搜集到的各種相關資料,重做編排與注釋,「因水以證地,即地以存古」(王先謙《合校水經注》序),完成了超過《水經》原文近三十萬字的《水經注》,涉及到的大小河流、湖泊、陂、澤、泉、渠、池等各種水體多至三千餘條(趙永復《〈水經注〉究竟記述多少條水》,《歷史地理》第二輯,1982年,傳統觀點認為《水經注》記載的水道有一二五二條,見《唐六典》卷七),真正做到了他所希望的「旁通」,構築了一個完整的中古時期的地理系統。《水經注》撰成後,《水經》的獨立性便逐漸喪失,人們對其文本的重視程度亦幾乎為《水經注》所取代。

酈道元《水經注》所記載的內容十分豐富。書中對每條水道的發源、流向、二三級支流的匯入、最終歸宿等,一一做了詳細而有條不紊的描述。對水道所流經的大小城邑及其建置沿革、戰爭遺址等,也做了比較詳盡的記錄。不僅如此,還對許多水道流域內的自然環境(山脈、溪谷、川原、氣候、土壤、植被等)與人文景觀(包括宮殿、苑囿、園圃、寺廟、橋梁、碑刻等)進行了細緻的描寫。對當地的水利工程、風土人情、神話傳說、物產資源、民歌謠諺也不遺餘力地進行了記載。在某種程度上,《水經注》可謂一部北魏以前的百科全書。

《水經注》文本的宏豐,為我們從事相關的研究提供了可能。例如,我們利用《水經注》所載水道的資料,並結合相關史料,可以將其時的水道及其支流的流域情況大體復原,從而展現當時的河流水文地貌狀況。又如,《水經注》中載有豐富的秦漢至北魏時期的政區地理信息,我們在區分不同時代政區資料的前提下,可以對所記載城邑地望、縣級政區邊界以及州、郡級政區的設置情況分別做出合理的、精確的時代還原,從而使斷代政區地理的研究最大限度地細化。另外,酈道元為撰寫《水經注》,曾涉獵了大量的圖書,注文中徵引的書籍多達四三六種(鄭德坤《〈水經注引書考〉自序》),同時還記錄了漢魏時期的許多碑刻,而這些書籍與碑刻,後來大多亡佚,我們現在通過《水經注》中的引用,可以管窺其中的一二,甚至進行輯佚整理。

《水經注》成書後的五百多年間,靠寫(抄)本得以流傳,最早見於官方記載的是《隋書·經籍志》。在隋至北宋的一些類書(如隋代的《北堂書鈔》、唐代的《初學記》、北宋的《太平御覽》)與地理總志(如唐代的《元和郡縣圖志》、北宋的《太平寰宇記》)中,可以見到《水經注》被徵引的文字。至北宋景祐年間(1034-1038),原本四十卷本的《水經注》出現了散佚,僅存三十五卷(後復析分為四十卷)。

在雕版印刷出現之後,《水經注》也有刊刻本流行。迄今已知最早的刻本,是北宋中期的成都府學宮刊本。而現存最早的刻本,則是人們習稱的「殘宋本」(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大約刊於南宋初期,僅存十一卷半(沒有一葉是完整的),字數尚不及全書的三分之一。雖然如此,書中所發映的版式、行款,可以使我們得知宋刻《水經注》的原貌,僅從此點上來說,已彌足珍貴。

降至明代,在《水經注》版本流傳方面形成了兩大系統,一為古本系統,一為今本系統。所謂古本,即刊刻、抄寫時以保留宋本(或影宋本)行款與文本原貌為準則,即使底本有明顯訛誤,亦不作改動,尚不涉及校勘研究的版本。如前所述的殘宋本與明《永樂大典》本《水經注》及現存的五部明鈔本《水經注》即屬古本系統。所謂今本,即已經對底本進行研究、校改的版本。自明代最早的刊刻本《水經注》黃省曾刊本以降的諸明、清刻本,皆屬今本系統。現今我們一般所能讀到的《水經注》版本,也皆為今本系統之列。

對《水經注》的系統研究肇興於明代,並逐漸蔚為一門專門的學問——「酈學」。真正在《水經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有所突破的,則是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李長庚刊刻的朱謀㙔撰《水經注箋》。自宋代起,《水經注》不僅出現了散佚,而且在保留下來的文本中還出了《水經》的《經》文與酈道元的《注》文相混淆的情況。《注箋》本在《經》《注》區分、調整錯簡、試補脫文等方面作了許多工作,可以說是第一次對《水經注》作了「大手術」。此外,受當時治學風氣的影響,明代還出現了以譚元春為代表的點評《水經注》中精彩文句的詞章學派,與酈《注》關注歷史與地理的本意已經相去甚遠。

至清代康熙年間,對《水經注》的考證研究重新佔據了主導地位,並影響了乾隆年間研治「酈學」的四大名家:沈炳巽、全祖望、趙一清及戴震。沈炳巽治《水經注》前後數十年,曾攜帶自己的定本(《水經注集釋訂訛》)與全祖望討論,其書中見解大多得到後者肯定,並最終被趙一清收入《水經注釋》中。全祖望有關《水經注》的研究,則集中體現在他的《五校水經注》稿本與《七校水經注》鈔本之中。趙一清撰《水經注釋》,得益於其家小山堂豐富的藏書,以及同全祖望的相互討論,故其書最終在《經》《注》釐定上取得突破,建樹頗豐。此後由戴震主持官修的武英殿聚珍本《水經注》,也有著參閱各種酈書和眾人互相討論的優勢,因此殿本在整體的語義通順、《經》《注》區分及調整錯簡等方面有著更多的進步。趙、戴二人在《水經注》方面的研究(趙一清後人所刊與戴震所校《水經注》大體相同),還引發了酈學史上著名的「戴、趙相襲」案,經相關學者的長期論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最終將這一公案劃上了句號。


清乾隆刊戴震校本《水經注》

除關注版本校勘之外,清代酈學研究還向輿地方面進行了拓展。鹹豐年間的汪士鐸撰《水經注釋文》,在地望考證和河流流路的梳理上,都有所貢獻,並在此基礎上,他還繪製了相關輿圖。其後,楊守敬、熊會貞繪製的《水經注圖》則代表了其時輿地製圖類《水經注》的一個巔峰。在編繪這套圖集時,楊、熊二氏發現,依照製圖的需要,必須對殿本《水經注》文字不斷查證和修訂。在此過程中,《水經註疏》的雛形開始形成,並歷經數十年的努力,最終完成了這部酈學傳統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此後,王國維、胡適等學者對《水經注》的研究都用力甚多。當代之中,陳橋驛是治酈名家,有多種相關研究的著述刊布。

(1)《水經注》,戴震校,《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本,商務印書館,1919年;陳橋驛點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2)《合校水經注》,王先謙校,中華書局影印本,2008年。

(3)《水經註疏》,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4)《水經注校證》,陳橋驛校證,中華書局,2007年。

(「怎樣讀經典」由中華讀書報、杭州驫馬文化傳媒公司聯合推出,本文作者為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本文為中華讀書報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留言。歡迎轉發到您的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古代山水文學之祖竟然是一部地理學著作,《水經注》
    北魏時期,酈道元給《水經》寫了一部注釋叫《水經注》。這部書按內容劃分屬於地理學著作,如果按照文學藝術表現力劃分,這部《水經注》在古代文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 我到特藏閱古籍 | 淺探《水經注》
    隨後,我挑選了一本較為熟悉的《水經注·一》進行閱讀。早在初中語文課中,我就對《水經注》中的選段進行學習,對《水經注》的內容、形式、背景都略有了解。然而,當我真正接觸古籍的時候,我卻發現閱讀古籍並不如我想像中那麼簡單。首先是閱讀順序的問題,當我習慣性地以現代讀書習慣從左往右翻閱時,我發現頁面上的內容並沒有邏輯上的聯繫,仿佛是從一篇文章的中間截取的,沒有前文的鋪墊。
  • 怎樣讀經典 | 讀不讀阿倫特?_思想市場_澎湃新聞-The Paper
    怎樣讀經典 | 讀不讀阿倫特?阿倫特的《極權主義的起源》封面       昨日,一位朋友的朋友轉來一篇文章,標題頗引人注目:《從<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到費正清派:不必讀經典》(以下簡稱 《不讀》),暢談一些「經典」著作其實徒有虛名,以訛傳訛,不值一讀;馬克斯·韋伯、託爾維爾皆在其列,其中一篇直指阿倫特的《極權主義的起源》(以下簡 稱《起源
  • 《水經注》裡的晉中
    瀟河下遊河道古今有異,《水經注》時期洞過水(今瀟河)下遊河道,當在今河道之北(張慧芝,2005)南溪水 今木瓜河。[2]謝鴻喜:《<水經注>山西資料輯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9頁[3]孟萬忠、劉曉峰:《昭餘古湖水量平衡與水環境驅動分析》,《太原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8-15[4]謝鴻喜:《<水經注>山西資料輯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 讀經典的方法錯了,比不讀還危險!
    聽一位作家說過,中國電商網站排行榜多是經典和老書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中國人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沒有自己的選書口味,只能跟風讀經典。 其實我一直反對讀經典,但是對於有閱讀基礎和能力的朋友來說,經典遲早要讀的,但是讀經典的方式很重要,如果方式錯了,會帶來一定的害處。
  • 小學生閱讀是引導讀經典,還是隨他興趣讀,怎樣正確培養閱讀興趣
    那麼小學生閱讀要遵循怎樣的認知規律呢?家長和老師應該怎樣引導,是不是要從經典讀起?小徐老師常年從事語文和作文教學,對於小學生的基礎閱讀應該怎麼引導,提以下幾條建議。一、最應該明確的重要一條是閱讀興趣需要培養和保護。無論是家長和老師對小學生閱讀的引導都應建立在尊重孩子的閱讀興趣的基礎上,只要孩子愛讀就無條件的支持保護這一興趣,不要過多幹涉。
  • 酈道元:撰寫《水經注》的他,最後卻因極度缺水而死
    期間,酈道元足跡踏遍長城以南、秦嶺以東的中原大地,他利用工作之便之餘,考察各地河流幹道和支流的分布,以及河流流經地區的地理風貌,並搜集各地風土民情、歷史故事及神話傳說,積累了大量的地理資料,最後以畢生心血撰成地理巨著《水經注》。
  • 怎樣讀經典 |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是一部字書,但它不是一般的工具書,它因解釋古代的思想文化經典而具有了與經典同樣重要的地位,是研習經學和文字學不可不讀的一部書。《說文解字》是一部為解釋經書而編寫的字書。秦始皇焚書坑儒,立下「挾書令」,儒家典籍不能存在民間。
  • 《水經注》裡的黃河(甘肅篇.上)
    《水經注》裡的黃河(甘肅篇.上)摘要:《水經·河水注》是研究黃河流域最重要的史地文獻之一。通過宏觀、中觀、微觀不同層面時空維度的綜合考析著重對《水經注》卷二黃河上遊流域所涉史地疑難:敦薨之水、敦薨之山、員渠城、墨山城、注賓城、烏頭川水、迷和城、允街縣故城等進行系統探究。期冀能為修復和保護黃河流域相關歷史文化遺存,延續歷史文脈恪盡綿薄之力。
  • 水經注在後淺村地形測繪圖中的套合應用案例
    概述水經注軟體除了可以輕鬆下載無水印Google Earth衛星影像、有明確拍攝日期的歷史影像、地方高清天地圖、百度高德大字體列印地圖,下載含高度的全國矢量建築、全國鄉鎮及街區行政區劃、地名點、高速鐵路網、公交路線、水系、百度高德POI興趣點
  • 怎樣讀經典 《武經七書》
    這反映到經典的形成與發展,則分別側重於文武兩大系統的構建。從文治的要求來看,這是形成了以儒家「十三經」「四書五經」等經典為中心的文化傳承緒統,而就武功的建樹而言,這是構築起以《武經七書》為代表的兵學發展主脈。中國兵書的性質與類型,早在秦漢時期就做出了相當科學的揭示與總結。
  • 讀經有什麼好處?應該怎樣去讀經?
    前天有位初學的師兄,問我「拈花一笑」這個典故究竟有何含義,應該怎樣理解?我告訴她,我也理解不了,勸她不要再去想這個問題。也因此想到一個現象,現在很多人雖然喜歡經典,但卻不會讀誦經典,心浮氣躁,很難得到真實的利益。今天就與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讀經心得,以供大家參考。
  • 酈道元剛正一生,留下地理學魂寶《水經注》,是怎樣被小人害死的
    不過他在歷史上最為人稱頌的還是留下了一部《水經注》,以大量野外實地考察匯集出的真實數據,給後人留下了非常寶貴的地質資料,被稱為整個中世紀最偉大的地理學家,他在這方面的成就,古往今來堪稱首屈一指,讓人不禁惋惜,如果他能安享晚年,成就必定更加輝煌。
  • 從沈從文到卡夫卡: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
    9月中旬,吳曉東教授在北京大學做了「從沈從文到卡夫卡」的講座,和年青一代分享了什麼是經典、經典的意義以及為什麼要讀20世紀現代文學經典等論題,用經典銜接起了當下和哺育我們的傳統,示人以經典的塑造作用。在此摘編一部分講稿,以饗讀者。  關於什麼是經典,我很喜歡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給出的一個定義。
  • 王財貴: 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
    我所說的讀經,不局限於中國的經典,也不僅指古代經典,只要是人類最有價值的著作,西方和現代的經典作品我們也要讀,只是現代的經典作品比較少,而且也還需要時間的沉澱,經過大浪淘沙才能發現哪些是真正永垂不朽的。
  • 怎樣讀經典 《明夷待訪錄》
    政治家對它的解釋,是出於現實的政治目的,可以不論;學術界較為流行的觀點有兩種,一種認為它是一部「民主主義」的作品,因此具有「近代」或者「啟蒙」的色彩,一種則認為它雖有思想上的突破,達到了「民本」思想的「極致」,但是仍在儒家所允許的範圍之內。
  • 寫《水經注》的酈道元,不僅不畏強權,還帶兵打過仗!
    這篇文章,選自於北魏地理學家、散文集酈道元的《水經注》。不過,酈道元不止是地理學家,而且還不畏強權。不止如此,他還曾帶兵打仗,可見其能文能武。酈道元年少時,父親是青州刺史,他隨父遊歷,也因此觀察了各地山川風物。公元489年,他的父親去世了,他承襲了永寧侯爵位。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 怎樣讀經典 | 《晏子春秋》
    唐代柳宗元說:「司馬遷讀《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為書。或曰晏子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後為之,皆非也。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齊人者為之,……蓋非齊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則其言不若是。」(《柳河東集》卷四《議辯·辯晏子春秋》)3.齊國或久住齊國的人。今人高亨認為:「作者當是齊國人,或久住齊國的人。當時齊國有自己的史書,而民間和士大夫間,有許多關於晏嬰的傳說。
  • 今天我們怎樣讀《弟子規》
    今天我們怎樣讀《弟子規》 發表時間:2015-03-30   來源:合肥文明網   近些年國學大熱,表現之一便是「『讀經』從娃娃抓起」。
  • 讀錯字和人名的誤讀
    一個是沒有一個人敢說全部漢字都認識,再有就是沒有一個人敢說一輩子不讀錯字。就是有十幾個博士頭銜的大學問家胡適先生也在所難免。  柳詒徵,字翼謀,晚年號劬堂,是著名的史學家、教育家,其亦是書法家,對漢碑用功極深。其在《劬堂日記抄》中曾記述1946年10月21日,胡適等人來南京龍蟠裡圖書館閱《水經注》。時柳任圖書館館長,胡適是研究《水經注》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