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祝福一對新人的時候,常說龍鳳之配。
在中式的婚禮上,新娘穿的衣服,也都繡上了鳳的圖案。
可是,鳳究竟代表了什麼呢?
鳳凰在現實中並不存在,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有「百鳥朝鳳」之說。
鳳凰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龍相同,其羽毛一般被描述為五彩,「鳳」為雄性,「凰」為雌性。
也就是說,鳳凰不是一隻鳥,而是一對鳥。鳳是公的,凰是母的。
北京頤和園仁壽殿前的鳳凰:
今天我們大多會把「鳳」指女性,其實這不是鳳的本意,這是後來人們曲解演化的含義。
在古代,鳳原本是指男性,例如,三國時代的有名軍師龐統就被稱為「鳳雛先生」。
就是我們熟知的「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中的龐統先生。如果鳳指的是女性,用怎麼可能會是龐統的稱呼呢。
鳳凰是一公一母的傳說動物,其形態有別於野雞。
在漢朝的時候,有一位英俊瀟灑、風流倜儻的才子,叫作司馬相如,也有一位貌若天仙的富家小姐卓文君。
當年的司馬相如就是用一首琴曲《鳳求凰》打動了卓文君,然後兩人就私奔了,成就了一段佳話。
《鳳求凰》什麼意思,就是一隻雄鳥追求一隻雌鳥呀,鳳為公,凰為母。司馬相如就是用這個曲子表達了對卓文君的愛慕之情。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
當然,語言是發展變化的。今天鳳凰的含義,已經從一對鳥變成一種鳥了,其形象也全部雌化了。鳳這個字也逐漸成了女性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