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女兒的班主任發信息告訴我,女兒在學校無緣無故被人臉上打了一巴掌,而且拒不認錯。聽了瞬間特別來氣,但也沒有辦法,就想著聯繫下對方父母,最起碼讓他們的孩子給女兒一個道歉。
首先加了他爸爸的微信,說是在外地出差,讓我加了孩子媽媽的微信,看得出來孩子媽媽也是個大忙人,很晚了還在加班,孩子在外面的託管班,她自己也還沒見到孩子。
第二天晚上,發了一條信息給我,說孩子就是不道歉,他們也沒辦法。我只好跟女兒說,讓她自己學著內心強大,別人的孩子我們又不好說啥,女兒也沒放心上。
昨天老師發了一天朋友圈,意思是有個孩子特別搗蛋,很聰明,但是有點厭學,總是影響其他小朋友上課,老師也沒招了。看了之後很是替老師著急,也替這個孩子著急。晚上女兒回來後,我們聊起這件事,女兒說,原來就是打我女兒的那個孩子,無緣無故把一個同學的眼睛扳斷了。
1,沒有愛的家庭,教育不出有愛的孩子
前段時間火爆各大電影院的《少年的你》告訴我們,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影子,孩子的問題反映出來的都是家庭問題。
電影裡面的魏萊,在老師和父母的眼裡都是很優秀的孩子,在班級裡成績名列前茅,家裡面很多獎盃。從電影裡不難看出,魏萊的家裡是很缺愛的。因為復讀,爸爸一年沒跟她說話,在太平間裡,魏萊的媽媽在看到女兒的屍體的時候都沒怎麼激動,但卻在魏萊父親生氣的甩手走人的時候情緒崩潰。
她家是典型的男權主導的結構,一切以父親為尊,絲毫沒有愛的氛圍,所以她會因為怕父親再度冷戰而下跪道歉。魏萊張口閉口「我媽說」,她就是她媽媽唯一跟她爸爸生活的砝碼,媽媽逼著女兒優秀,逼著女兒無情。
魏萊在家裡缺親情,缺權利,她把父親視為偶像,希望能像父親一樣得到威嚴和權利,受到身邊人的尊敬和追捧。所以她在學校裡找發洩口,其實也是一種模仿,她用自己的地位(成績、家庭、榮譽、長相等)去霸凌別人以享受權利的優越感。
魏萊沒有自我價值觀念,沒有自己的夢想。他的世界是圍繞父母的需求展開的,這樣的孩子是悲哀的。她也沒有感情線,也沒有友情線,她全部的愛都給了家庭,死了都一周還是警察通知爸媽來認屍。她家人對她死亡的冷漠跟她對胡小蝶死亡的冷漠如出一轍。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良好的家庭中,父母善良和睦,互敬互愛和互讓是教育影響的主要力量。
愛孩子就給孩子一個充滿愛的家庭。
2,家庭不能靠暴力解決問題
電影裡的羅婷,在學校要求她們幾個女生離校的時候,被父親暴打。在影片末尾,她試圖背著喝醉的父親離開,未果,一個人孤獨無助。一個成長在單親家庭,要學會堅強,還要面對父親的暴力,她渴望被幫助被保護,但要在殘酷的現實中生存下來,她不得不偽裝自己。
她的骨子裡充滿了自卑,所以才會通過欺負別人來獲得同伴的認同和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所以電影裡每次施暴她都是衝在前面,這或許也是一種模仿,父親的暴力讓她學會了暴力,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手段。
知乎上有個問題,「被父母暴力對待的孩子成年後會出現大規模心理創傷嗎?」高贊回答的作者說:我膽怯,在遊戲裡pk都緊張得發抖。我敏感,別人無心的舉動會讓我如臨大敵,甚至反擊。我刻薄,說話總是帶著鄙夷且對人不對事,還會長時間的記仇,找後帳。
加拿大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認為,兒童可以通過觀察、閱讀、聽他人講述來學習模仿人類的行為。班杜拉及同事的一項著名研究證實了這個觀點。研究中,72名幼兒園兒童分組觀看兩個成人榜樣:一個對充氣玩偶拳打腳踢,另一個安靜地玩玩具,對旁邊的充氣玩偶置之不理。此後,讓兒童玩這個玩偶,觀察過暴力榜樣的兒童模仿了攻擊行為,他們不僅像「榜樣」一樣對玩偶施以暴力,而且發明了新的攻擊玩偶行為,比如用玩具槍向玩偶射擊。
據統計每年在 100 萬的兒童裡面就有 3~10 名兒童遭受到了家庭的暴力,他們親眼目睹了發生在家裡的暴力事件,看到自己的母親被另一半或者丈夫毆打。兒童也可能是直接的受害者,遭到家庭成員的身體或者言語虐待。兒童虐待經常和家庭暴力一起發生的,權威數據統計,在經歷了家庭暴力事件的兒童中,30%~60%兒童既目睹了又遭受到了虐待。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裡面說, 暴力教育能讓孩子變得順從,不會讓孩子變得聰明和懂事;能讓他們變得聽話,不會讓他們變得自覺和上進。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暫時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兒童整體的墮落和消沉為代價的。
通過打罵來促成孩子學業進步,結果只能讓孩子對學業產生厭惡;用打罵來讓孩子聽話,孩子只會變得更加逆反固執;用打罵讓孩子做個好人。我們應該相信,除了暴力,語言交流也是力量。
3父母懦弱,孩子無法強大
電影裡霸凌者的小跟班小渺,在學校被要求離校時,其母親下跪求老師,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很懦弱的父母,遇到問題只會示弱。這樣家庭中的孩子建立不起自信,遇到問題只會恐懼。
這個一直身處於弱勢家庭的孩子,為了不被孤立不受欺負,選擇加入「強者」。但她「明明什麼都聽她們的」,最後還是輪到被霸凌。陳念不計前嫌保護,陪她回家,但當兩人被霸凌者圍攻,有人喊出「小渺,打她」時,她最終把拳腳伸向了陳念。此時恐懼的她,又沒有了善意,沒有了同情,沒有了悲憫之心。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個帖子:我爸很內向,很自卑,是那種不愛說話,愛逃避,沒有什麼責任感,也沒有自我意識的那種人,沒一點主動性,我從小在他身上體會不到一點安全感,導致我現在跟他一樣,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句話在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很無奈,現在我自己心理疾病一大堆,也很懦弱,我恨他,我恨他把我生下來。我覺得自己問題都沒有解決的人不應該生孩子,真的。我苟延殘喘的活到現在真不知道是為了什麼,可我偏偏還活到了現在,一個連死都沒有勇氣的人,是不是真的很廢物。看到這裡我們在同情這個網友的同時也應該明白,做一個有責任感有擔當強大的父母,對孩子是多麼重要。
列夫·託爾斯泰也曾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在成長當中,總是把父母當做最可信賴的人,父母的教育往往在他們心靈上起著決定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們很多行為都是模仿父母的,包括自己的品性,三觀都跟原生態家庭有著重要的關係,所以一定要成為孩子的好榜樣!身教比言傳更重要,懂得用自己的行為去教育孩子的家長才是真正的育兒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