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新》專訪姚洋:有足夠的激勵,天才自然會冒出來

2021-02-19 北大國發院

袁小珊:

過去中國學生給人的印象是很勤奮用功,但在創造力這方面似乎比較保守,但現在孩子們接觸到的資源跟以前大不相同了,在這個問題上您有感受到什麼變化嗎?

姚洋:

大家老愛說中國的教育太死板,我倒不這麼認為。我覺得我們的學生主要是在中學階段浪費了太多時間準備高考。但高考是個指揮棒,這能怎麼辦呢?我覺得只能有耐心。如果每個省都有兩所很好的大學,我估計這個壓力就下來了。

但是我想說的是我們的大學教育並不比國外的大學教育差。像北大的教育超過美國90%的大學教育,這是我敢保證的,因為我在美國教過很多學校。但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的學生離開校門之後的環境好不好。我們的創新環境沒人家好,這是最大問題,別老抱怨教育。

我有個觀點:天才是教不壞的。你想把一個天才教壞,那太難了。他智商150,你能把他教壞嗎?教不壞。但他不能發揮作用,就是整個社會、經濟出問題了,是制度出現問題了。只要制度好,有足夠的激勵,天才他自然就會冒出來。

袁小珊:

那什麼樣的制度才能提供足夠的激勵?

姚洋:

在這裡最重要的是智慧財產權保護。經濟運行它是個很奇怪的東西,我們一般說市場競爭對於資源配置來說是最好的方式。但是在這個市場裡又需要一些非市場的因素,比如IPR(智慧財產權)。IPR給了一個壟斷的權力,把創新成果保護起來。所謂的充分競爭是一個迷思,智慧財產權就不是充分競爭。有人當然會說,人家花了力氣,所以國家就應該要保護。這種說法我覺得很難說服別人。你已經賺了1000萬了,難道你還要賺另外9000萬嗎?這個說不過去。

但從根本上來說,我們需要這套體制,是為了讓你有動力進行創新。你說這是公平的嗎?我覺得並不公平。但是你需要這樣的機制和動力,沒有這個,沒人會去做。我們國家在這方面雖然提得很多,在現實中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離人家保護最好的那些國家差距還是非常、非常大的。

比如說在大學裡產生的創新,多少歸老師,多少歸學校,總是說不清楚,或者不敢說清楚。老師心裡就老打鼓——我到底弄了之後,會不會是「國有資產流失」?文件發了又發,為什麼不能在法律上有個保障?

美國其實以前對這一點也不清楚,特別是那些公立學校,也都有同樣的問題。後來我們學校,威斯康星,做了很大膽的嘗試,推動了美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立法,現在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也就是明確在股份裡有多少是我們共擔的,比如學校拿20%,經過這幾十年滾動,基金會就滾得非常大,然後就可以再投資了,就形成了這樣一個機制。

袁小珊:

講到創新,您之前好像講過,用政府的力量做創新,最終這個結果可能並沒有那麼好,現在這個觀點有改變嗎?

姚洋:

我覺得政府投資只能在那些技術路線比較清晰,有市場保障的領域。它沒啥創新,說白了,你要靠砸錢。比如說晶片,唯一的路徑就是砸錢,不停地試,試良品率,把良品率提到了臺積電的水平,就成了。

但是真正從0到1的創新,千萬別讓國家幹。我們今天早上還在討論我們北大的一些項目。北京市有個項目,說給你們錢,你們去搞成果轉化。我一聽就不對,我作為一個教授,讓我把我的成果去轉化,我有興趣就做,做不成就算了,反正我又沒出一分錢,政府也沒辦法問我要任何東西。

政府投和市場投,差別就在這裡。政府投資叫做軟預算約束,市場是硬預算。人家一個VC(風險投資)給你投了5000萬做研究,你沒出成果,那哪成?

現在很多地方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弄了很多的基金去做這些事情。雖然有些也說要按照市場原則去做。我覺得實施的難度很大,既然是政府的,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非市場因素幹擾。

相關焦點

  • 姚洋:有足夠的激勵,天才自然會冒出來 | 財新時間回顧
    我覺得只能有耐心。如果每個省都有兩所很好的大學,我估計這個壓力就下來了。但是我想說的是我們的大學教育並不比國外的大學教育差。像北大的教育超過美國90%的大學教育,這是我敢保證的,因為我在美國教過很多學校。但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的學生離開校門之後的環境好不好。我們的創新環境沒人家好,這是最大問題,別老抱怨教育。我有個觀點:天才是教不壞的。你想把一個天才教壞,那太難了。
  • 專訪姚洋:馬雲不該公開否定金融監管成績,螞蟻缺少與監管的溝通
    中國目前有沒可能形成類似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那樣的大型債務危機? 姚洋:我預計,2021年恐怕會有城投債的實質性違約出現。今年城投債的發行規模創出新高,截至12月9日,今年城投債發行規模高達4.1萬億。明年可能會有更多的債務到期。
  • 北大姚洋:破局「十四五」,恰不能重蹈美國「技術政治化」
    【導讀】近日,新公布的中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引發全社會關注。這些目標釋放出哪些信號?中國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怎麼樣的重大變化,會帶來怎樣的結構性影響?中國將如何應對?帶著這些疑問,《文化縱橫》特別專訪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教授。
  • 姚洋:理解當代中國政治體制的儒家視角
    用這個就能理解為什麼中國共產黨,特別是1949年以及改革開放之後,會領導中國在經濟方面、社會建設等方面取得成功。4、最後提出新敘事的問題。要說清楚當代的中國體制需要一種新的敘事。你有理論基礎,但要對公眾,對國際上把理論說出來,是需要一番敘事的。我認為,我們現在需要新的敘事。
  • 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在南科大解讀「雙循環」:中國經濟將進入新的...
    10月10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姚洋在南方科技大學為師生們解讀了「雙循環」這一熱詞。他表示,不要因為美國設置的阻礙,就對中國經濟失去信心。「我的預判是,如果下半年疫情不反覆,從明年開始,我國經濟應該進入一個新的景氣周期。」中美脫鉤?
  • 姚洋:西方既然不服,那就來場和平競爭
    在後疫情時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學應該提供一種什麼樣的新敘事,去講述中國故事?如何讓世人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政治經濟」?觀察者網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教授。 【採訪/觀察者網 白紫文】 觀察者網:中美處於新冷戰狀態,但是中美經貿合作還是有空間,您怎麼理解中美當下的經貿合作的發展?
  • 每年創新投入2.2萬億,姚洋:不必對中國企業的創新過度焦慮
    此外,國內市場的龐大規模,也是中國企業創新的優勢,姚洋說「我們為什麼能在網際網路和AI領域走在世界的前面?就是因為市場足夠大,能夠快速稀釋創新成本」。 而如果說今天中國的創新還有什麼阻力,姚洋認為它集中體現在制度層面,我們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還不到位。
  • 姚洋:創新應在分散的市場決策裡做出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20日電 題:《姚洋:創新應在分散的市場決策裡做出》 作者 姚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 關注五中全會和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我們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就是發展自主技術是「雙循環」的重中之重。
  • 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中國創新發展的優勢和挑戰
    中國創新發展的常規優勢中國進行創新的優勢有兩個方面。第一方面,也是經濟學家公認的優勢,就是儲蓄、投資,以及人力資本。很多人問,一個科研單位或一所大學怎麼才能辦好?怎麼才能留住人才?我的回答總是很簡單:對人才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
  • 「馬欄山杯」算法大賽專訪|天才兒童們:不只是「賽霸」
    「馬欄山杯」算法大賽專訪|天才兒童們:不只是「賽霸」 2020-06-30 0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獨家中文:《自然》對聯合國CBD執行秘書伊莉莎白·姆雷瑪最新專訪
    2020年6月30日,《自然》(Nature)雜誌在線刊發一篇對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UN CBD)執行秘書伊莉莎白·姆雷瑪(Elizabeth Mrema)的詳實專訪。根據綠會國際部的觀察,這應該是姆雷瑪女士被聯合國秘書長正式任命為CBD執行秘書之後,接受的首個全面的媒體專訪。
  • 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專訪研究生推免資格獲得者訾政元
    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專訪研究生推免資格獲得者訾政元 2021-01-02 10: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CMC入股財新傳媒 黎瑞剛將任財新傳媒董事長
    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12月20日訊,據媒體周五報導,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MC掌門人黎瑞剛出席財新年會閉幕式並致辭,現場宣布了CMC入股財新傳媒的消息。  據報導,CMC與浙報傳媒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浙報控股)日前籤署了股權轉讓協議,CMC佔股將超過40%,將成為財新傳媒第一大股東,黎瑞剛將任財新傳媒董事長。自此,財新原投資者浙報集團將全部退出,《新世紀周刊》刊號將轉至上海。  報導稱,因理念分歧和財務壓力,浙報集團去年即有意退出財新。胡舒立團隊與上海方面的重新接觸開始於今年上半年。
  • 姚洋對話宮玉振:如何理解中國制度的歷史演進
    一旦一個國家採取了有活力的發展策略,其他國家就會自然跟進,這就使得西方的發展出現了鼓勵創新與擴張的機制,並成為西方文明發展的基本動力。尤其航海時代以後,其創新與活力的明顯優勢就體現出來了,而此時中國大一統體制的邊際效益在遞減,最終導致中西方文明發展的走向出現「剪刀差」。
  • 姚洋:對周期性因素重視少會使很多政策無的放矢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演講網易財經12月13日訊     2017年網易經濟學家年會今晚在北京舉行,在「易金經粉絲節」夜話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現在談中國經濟問題時談結構問題談得多,談效率問題談得多,但對周期性的因素談得比較少,這樣會使我們很多政策無的放矢甚至犯錯誤。
  • 【翻譯組】喬治專訪:要保持耐心 防守沒被足夠尊重
    Spears專訪時表示雖然球隊開局慢熱,但要像垂釣者那樣保持耐心。「耐心,要相信這需要耐心,」喬治說道,「釣魚不是你甩出第一桿就能穩穩釣到魚的,它需要耐心。你必須明白魚也有自己的思想,有時釣到一條魚花的時間會比平時更久。」
  • 姚洋+黃益平+查道炯:如何認知發展的新環境與改革的新挑戰
    姚洋:說到制度的作用,我個人認為在過去四十多年裡,中國堅持了一套比較靈活的經濟制度,這樣才使改革開放得以成功。如果細看我們採取的這些制度,會發現都不是很純,不是像教科書講的那種純而又純的標準制度。比如鄉鎮企業的制度,九十年代鄉鎮企業貢獻了中國工業增長的一半。
  • 專訪合肥龍翔高復學校總校長朱源:從天才「伯樂」到高復「領航者」
    一直致力於「天才教育」、「超常教育」的朱源先生,如今擔任合肥龍翔高復學校總校長。他將把幾十年來積累的先進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融入到高考復讀教育中,必將給學校帶來新高度、新成果,助力高復學子更快提升、更好成長。近日,記者來到合肥龍翔高復學校,對朱源先生進行了專訪。
  • 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未來五到十年將是中國經濟的黃金時代
    在上午的峰會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出席並發表了題為「十四五開局之年的改革與經濟增長前景」的演講。姚洋指出,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將在「十四五」期間發生重大變化,關鍵領域的自主技術建設將提速,高能耗或高排放的產業將讓位給低能耗或低排放的產業,而政府目標將從單一的增長目標轉向社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上。
  • 專訪Slash:如果家裡著火,我會先搶救大禮帽
    第1頁:專訪Slash:如果家裡著火 我會先搶救大禮帽(1) 在下面的訪談中,Slash談論了即將發行的個人專輯、他的新吉他,以及Velvet Revolver正在尋找新主唱的狀況。  這些年你用過很多Les Paul的琴,新的仿製琴跟過去你用過的那些琴相比有什麼區別嗎?